查文庫>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一、觀後感的格式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絡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二、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1

  電影《鐵道英雄》是一部讓人意外的作品,雖然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該片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獨闢蹊徑,拍出了難得的新意。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面對瘋狂肆虐的日本侵略者,無數中華有志之士勇敢站出來保衛祖國,隸屬於八路軍第一一師的魯南鐵道隊亦是其中一股強大的抗日力量,他們以鐵道和火車為主要陣地,機智靈活地打擊日寇,屢建奇功,鐵道隊的英雄事蹟,早已在民間口口相傳,並在大小銀幕之上經過多次演繹,而變得家喻戶曉、膾炙人口,電影《鐵道英雄》便是在他們故事基礎上全新創作而成。

  所謂“全新創作”,就是不但要拍出新意,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而且還不能亂拍,要尊重史料。簡言之,在傳統的版本上,尋找新的突破。電影《鐵道英雄》,在這一點上完成得相當出色。

  首先來說,就是呈現方式,比起傳統抗戰題材的戰爭片,本片內容交錯連環。既有著騎劫列車的緊張刺激、短兵相接的火爆動作戲,也有著敵我雙方鬥智鬥勇的暗線對決,從鐵道隊在敵人眼皮底下的險象環生,到反派陰險狡詐的成功刻畫,正反雙方線索交織纏繞在一起,動作、懸疑每條線索開枝散葉,各有特色,都呈現出別樣的色彩,也為電影塑造了強大的戲劇張力。

  歷史上鐵道隊的事蹟屬於敵後,鬥智諜戰和隱藏身份是隊員們的日常,所以,電影《鐵道英雄》給觀眾呈現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動作大戲的火爆刺激與鬥智大戲的鬥智鬥勇,電影在動作格局下,使用了很多動與靜的對比,凸顯了氣氛的緊張和危機。

  比如開場迎面而來的火車上大戰,從快速移動的鏡頭語言和張弛有度的剪輯手法,將鐵道隊敏捷身手和果敢一面刻畫出來,代入感極強而隨後的故事,就轉入敵後與地下活動,而相比於槍戰和列車大戰的大場面,這種諜戰片隱藏在表面之下的肅殺對撞,這是“靜”。白雪皚皚的平原地區,嚴酷肅殺的氛圍,而兩種風格的切換,好似在廣袤的雪原中燃起一團火焰,需要極高的導演排程能力,而片中角色的行動也會在觀眾心中製造緊張的氣氛,也這是一種很高階的戲劇張力。導演之所以敢這樣拍,就是因為本片有著張涵予、範偉這樣超級實力派演員存在。

  畢竟在渲染敵我雙方角力的一張一弛中,展示衝突是影像所長,但刻畫氛圍、描寫心理卻是軟肋,所以這類故事很考驗演員,如何展現人物的所思所想,演員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此。

  比如範偉,作為列車站排程員,他每日笑盈盈地與敵人周旋,尤其是在敵人眼皮底下外出傳遞情報那場戲,面對敵人的盤問,他飾演的老王表情平靜沒有任何的變化,是一副鎮定的樣子,完全可以逃過敵人的目光,但眼神嚴肅神情迅速劃過,則讓處於上帝視角的觀眾,能夠察覺角色內心忍不住的焦急一面。而隨後他明知道被人盯上,乾脆將計就計,用一顆手榴彈不但聲東擊西,還消滅了漢奸,可謂一舉兩得,這場戲的波瀾不驚,但平淡中緊張的肅殺氛圍,完全是在範偉影帝級的表演下帶動起來的。

  所以說,展現動作戲的火爆,可以用特效、煙火等技術手段完成,展現敵我衝突的場面,可以用攝影、剪輯等烘托氣氛。但對於角色內心戲的刻畫,在緊張氛圍中角色狀態的呈現,只能由演員的表演來完成。

  又比如張涵予飾演的老洪,還是他與範偉透過遞煙交接暗號,隨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決掉了尾隨而來的漢奸,彰顯硬漢的特色,兩場戲接連而來,一靜一動,平靜中暗藏生死攸關的較量,動與靜之間的對比,更加體現了一種對峙氣氛。

  值得一提的是,日軍中的大反派藤原,則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所在。他集智謀與狠辣於一身,成為老洪、老王不得不共同面對的“狼一樣的對手”電影透過塑造了一個強大的敵人,不但增強了電影的對決氛圍,也更能顯示出戰士們的英勇。在這樣的情節處理下,敵我人士互相試探,臺詞之中的針鋒相對,暗含殺機,這就是明線。而暗線就相當於懸疑小說中“炸彈引信”,依靠突如其來的動作戲成為爆點,並透過故事推進和情節設定來將觀眾引入新的環境之中,從而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電影依靠明線的“靜”情節推進,暗線“動”的特點來烘托氣氛、增強觀感,從而極大增強故事張力。但也只有以靜制動的拍攝技法,演員對角色的精彩詮釋,對內心戲份的完美展示,能幫助導演把這個看上去兩種完全不同風格的篇章整合起來,讓觀眾能夠感受到當時角色所處的環境和氛圍,更容易能夠get到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

  到此我才發現,《鐵道英雄》,這個我們原本耳熟能詳的故事,在這樣的全新的拍攝手法呈現下,變得非常具有新意。尤其是從導演到演員,把角色的心理揣度到了極致。他們面對敵人的暴行,會壓抑住本能的情感,也會在敵人的控制區內偽裝到滴水不漏,更會在關鍵時刻,捨生忘死,從老洪、老王,到亓順、亓魯兄弟,乃至周也飾演的護士莊妍,讓我突然發現,他們也是鮮活普通人,在敵後那些孤軍奮戰的時刻,誰也體會不到他們內心的煎熬,結尾大家在工廠相聚的魔幻時刻,那才是勝利之後,來自真心的笑容。

  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2

  不忘歷史,繼往開來,電影《鐵道英雄》歌頌最美歲月——引言。

  11月19日,一部抗戰主題的電影悄然登上大銀幕,場景宏大,演員陣容空前強大,沒有高調的宣發,卻依然燃爆全程,這就是電影——《鐵道英雄》。

  《鐵道英雄》和以往的大場景電影不同,它聚焦於“鐵道兵”這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小人物群體身上,以小見大,充分展示了在那個時代裡為了理想、信念而英勇無畏的小人物。

  電影《鐵道英雄》裡的不少角色讓人動容。

  範偉飾演的鐵道兵,為了能夠得到確切的訊息,甘願去臥底當“漢奸”,在敵人的手裡卑躬屈膝,甚至為了更加逼真,他甚至誰都沒有告訴,成為了村民眼裡徹徹底底的漢奸。

  後來,被敵方發現之後,他被敵方處以極刑,就算是這樣,他也沒有吐露半分情報,螢幕前的觀眾看的是心揪揪。

  殊不知,這樣一個小人物,恰恰是那個時代無數人的縮影。

  那個時代,太多太多的人為了國家的利益忍辱負重,對於他們來說,犧牲是小事,但國家存亡是大事!真正地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融入到自己的血肉記憶中……

  雖然這是一部電影,但是這些事情全部改編於現實!

  電影《鐵道英雄》的原型,是抗日戰爭時一支名叫“飛虎隊”的民間隊伍,不少人都聽說過他們的名字,還有不少影視劇的原型就是他們,他們的豐功偉績說幾天都說不完。

  他們瓦解了敵人無數的陰謀,保護了平民百姓,可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會有這樣的英雄,大部分的百姓飽受戰亂。

  在《鐵道英雄》裡,我們看到的人民飢寒交迫,顛沛流離,戰爭帶來了什麼?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發人深思。

  無論是勝還是輸,受傷、受苦的都是百姓,那些慘痛的日子依舊成為了無法磨滅的過去和痛苦的回憶。

  有一名觀眾在看完了電影《鐵道英雄》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痛恨的是不把人當人、不把生命當生命的劊子手。

  無數的慘案,都是慘痛的民族記憶,當時的我們太過弱小,所以被列強追著打,可如今不一樣了,沒有人再敢瞧不起我們中華民族,也沒有人再敢侵略、踐踏我們的尊嚴。這些都是我們的先輩用血和淚一點一點地把丟失的民族自尊撿起來,拼起來的。

  電影《鐵道英雄》的上線不是為了激發民族仇恨,也不是為了盲目愛國,我們是希望我們的後輩,永遠不要忘記那些慘痛的過去。要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前輩們的槍炮、犧牲之上的。

  就像是電影《鐵道英雄》裡張涵予飾演的鐵道小隊隊長一樣,他智勇雙全,多次救百姓於水火,粉碎敵人的惡毒計劃,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他的手裡完成得異常完美。

  可是,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完美的人嗎?電影可以美化一個人,而現實生活只會澆一盆冷水,現實是什麼?現實是無數人的犧牲才能粉碎敵人的陰謀,只因為當年的我們,實在是太弱小了。

  電影《鐵道英雄》裡的他們,不是刀槍不入的英雄。他們也會失敗,張涵予演繹的角色,年僅31歲,就離世了,死在了敵人的槍炮下;電影中,他死的時候,想的是祖國的崛起和統一,想的是把侵略者趕出中國。

  幸好,後輩人的前赴後繼,終於實現了前輩的願望!

  那些成功背後是血淋淋的數字,是看不見的白骨,他們壘成了名為勝利和不屈的城牆,讓後來者拾級而上,建成更高的銅牆鐵壁,來抵禦侵略者的槍炮。

  犧牲從來都不是沒有意義的,犧牲是為了國家能夠更好的發展,讓先輩們知道他們的努力和犧牲都是值得的。

  如今,我們可以仰望藍天,驕傲地對著先輩說,我們終於強大了,我們的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我們可以保家衛國,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後輩,終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每一朵花骨朵,都可以開出嬌豔的花,因為灌溉他們的是——先輩的熱血,滋養他們的是先輩們的遺志,是永遠不會磨滅的精神!

  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3

  作為一部抗戰題材的電影,《鐵道英雄》顯得誠意滿滿。

  導演楊楓不但講述了魯南鐵道隊,也就是“鐵道游擊隊”的光輝事蹟,同樣還用為觀眾展現了平民百姓在面對日寇壓迫時的反抗。那段充滿著血與淚的歷史,被導演用樸實的鏡頭一點一滴地記錄了下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恨家仇,至死難忘。

  值得一提的是,《鐵道英雄》還將“真實”覆蓋到了每一個細節當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全民抗戰”的力量。

  作為半個軍迷,以及“峽谷十年王者”,我在這兒可以和大家聊一下《鐵道英雄》裡隱藏著的那些屬於先烈和人民的戰鬥智慧。

  打團很重要,但也要學會邊緣OB

  在MOBA遊戲中,經濟和裝備有時候並不是在峽谷中取勝的關鍵,靈活且合理的戰術往往會起到力挽狂瀾的奇效。

  當自己的等級和裝備低於敵方時,開團便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此時最好的方式,便是在自己慢慢發育、積蓄力量的同時,擾亂對方的發育和心態,進而尋找合適的機會給予致命一擊。

  在《鐵道英雄》這部電影中,鐵道隊員便是採取迂迴的戰術方針,避免與日軍“正面硬剛”,從側面消耗敵方囂張的氣焰,伺機尋找最好的戰鬥機會。

  在電影的前半部分,鐵道大隊來無影去無蹤,每當日軍鬆懈之時,便給其致命一擊。

  如此一來,日寇雖然氣急敗壞,但卻又無可奈何。

  犧牲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最終的勝利

  在電影中,鐵道英雄們戰鬥的主要方式,便是利用飛爪鉤住敵軍的火車,邊跑邊拉,藉助慣性爬到火車的車頂,然後撬開車鎖,潛入到車廂的內部。

  在這個過程中,鐵道隊員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可能稍有不慎,便會犧牲在鐵軌之上。

  扒火車,炸坦克,哪一件事情都需要百分百的勇氣。

  但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這些鐵道英雄們從未退縮過!

  在電影中,亓順(魏晨飾)為了能夠第一時間狙擊掉日寇的裝甲車,不惜趴在冰冷的鐵軌上長達數個小時。冰天雪地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種煎熬。

  但為了任務的成功,亓順硬是潛伏在雪夜裡一動不動。

  鋼鐵般的意志,鑄就戰士們偉大的身軀。

  如果沒有敢打敢拼的精神,他們怎會一次又一次地取得勝利?

  革命先烈們的身後,站著的是全體中國人民

  抗日戰爭,絕非是兩個城邦、兩股勢力之間的“雙城之戰”——先烈們代表的,是全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這讓他們的犧牲精神更加彌足珍貴,也更值得永垂不朽。

  在《鐵道英雄》的開頭部分,日寇為了逼出鐵道隊員的下落,不惜將英雄與無辜平民公開處刑,以達殺雞儆猴、敲山震虎之意。

  數九寒天的北風中,幾位工人被繩子吊起,當著所有人的面被日寇捅穿了胸腹。鮮血染紅了白雪,但他們卻從未有過一句求饒,也從未透露過一絲關於鐵道隊的情報。

  見此招不行,狡詐的日軍又想出了一個陰損計:既然鐵道大隊能夠在城內城外來去自如,肯定背後少不了平民百姓的幫助。

  於是在月黑風高之夜,漢奸們故意放槍,假借鐵道隊員之名,請求老鄉們的幫忙。而淳樸的百姓一聽到英雄有難,都會開燈伸出援手……但每一次燈火的亮起,都會引起漢奸們瘋狂的殺戮。

  時間一長,大多數人都明白這只是日寇的圈套,但每一次聽到槍響時,還是義無反顧地開燈詢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善良的老百姓並不怕死,但他們害怕打鬼子的先烈們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卻得不到他們的救助!

  所以,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幾名英雄的勝利,更是全體人民群眾!這一點,在《鐵道英雄》真實而又真誠的鏡頭下,盡數展現了。

  在《鐵道英雄》這部電影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歷史上烈士們的鮮血和犧牲精神,同樣也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善良和人民戰爭中的戰鬥智慧,也正是因為這些無名英雄們的前赴後繼,我們才迎來了如今歲月的和平。

  不忘歷史,牢記國恥!他們堅韌的意志與英勇的事蹟,也必會在一部部像《鐵道英雄》這樣有誠意的電影中,傳承給我們的後來人。

  有關電影鐵道英雄觀後感4

  今年年底,又有一部主旋律感人佳片,登陸各大影院了。

  雖說是硬核戰爭片,但《鐵道英雄》卻把故事的重心,著眼於大時代背景下,參與抗戰鬥爭的小人物身上。

  透過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描繪了抗日戰爭勝利的來之不易,和先輩們為了奪取勝利保家衛國的艱難歷程。

  劇本取材於真實故事,源自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魯南鐵道大隊一一五師。

  而張涵予和範偉的原型正是當時該隊伍的隊長:洪振海和王志勝。

  1、佈景良心,老戲骨傾情演繹,代入感極強

  飄雪的深冬裡,結冰的繩索,老式提手燈,在整個昏暗的色調下卻又尤其明亮。

  影片的一草一木都真實地還原了當年抗日戰爭時的艱難困苦。

  而一盞明燈也是暗喻不管前進的道路多黑暗多困難,總有明燈迎來希望。

  如今我們進入電影院,只能從電影的真實刻畫中瞭解當年先輩們的不易,感謝如今的美好生活。

  該部電影幸運地湊齊了範偉和張涵予兩位實力派演員同臺飆戲,影片中的每一個分鐘都值得回味推敲。

  尤其是無冕之王範偉,更是在影片中貢獻“千面影帝”的實力,將一位不被家人理解,被同胞唾棄的臥底演得刻骨銘心。

  他飾演的老王可以為了收集情報,對著日寇低頭哈腰;可以為了守住秘密,麻痺敵人,被同胞指著頭破罵;可以為了守護國家,而孤身一人,直到為國捐軀。

  作為一個臥底,他無疑是優秀的,面對日寇的逼問,甚至把刀插進他的手裡,他也選擇沉默不答。

  但作為一個人,他也有情感。

  雖然沒有家人朋友,但他把他所有的愛都寄託在了列車上的燒煤少年身上。將所有獲得的寶貝小玩意總要留下一份給燒煤的少年。

  就是這樣的刻畫,讓範偉的形象生動起來,血肉之軀下擁有著我們相同的情感。

  然而面對民族大義,他們決然赴死,只為了國家的明天和將來。

  同樣令人敬佩的還有張涵予。

  可能很多人會懷疑,老是以硬漢形象出現在鏡頭前的張涵予,會不會演戲模式化?

  在這部戲中,會不會無法貢獻有新意的表演?

  2、主創良心,演員突破自我

  走進這部電影,就會感覺到全劇組上下,對整個創作過程的用心。

  以及全劇組人員,對在抗戰這段艱苦卓絕歷史裡,拼盡全力前輩們的尊重。

  並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如今的美滿幸福生活,是當年黑暗歲月裡的英雄們,用生命點燈換來的。

  用演員張涵予的話來說:

  就是在那樣的拍攝環境裡,作為演員他更能體會到角色為國付出的真心和艱難。

  自己的小傷和先輩的付出比起來太九牛一毛了。

  只能用更精湛的演技和真誠的心來回報給觀眾和保家衛國的先烈們。

  而且,對於這部電影傾情付出的不光有老戲骨們。

  年輕一代的演員也不甘示弱,以同樣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自己,力圖達到最好的電影效果。

  比如說為了演好一場泡澡的戲,俞灝明在水裡泡了整整八個小時,直到身體出現低血糖反應才結束拍攝。

  演員魏晨,更是趴在結冰的草地上一動不動,只為留下最好的鏡頭。

  3、尊重歷史,聚焦小人物的硬核大片

  其實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只有赤壁之戰,《鐵道英雄》也是由真實歷史改編而來。

  在抗戰時期,為了防止日寇掠奪煤炭資源,一群山東漢子,在鐵路上跟日寇展開了殊死搏鬥。

  並最終以不足百人的隊伍,將日軍的千人部隊擊潰。

  這支隊伍,並不是什麼訓練有素的軍人,只是普通的老百姓。

  但為了國,為了家,他們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脊樑,和永不屈服的錚錚鐵骨。

  所以,我們需要走進這部電影。

  用這樣一部優秀的抗日戰爭片去感受戰爭的殘酷,去體會勝利的來之不易,去銘記那些保家衛國的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