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10篇
一、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資訊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資訊被組織成一定的網路,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絡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資訊,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記
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2、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3、實際討論
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4、行動研究
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於研究者由於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著眼於教學實踐的改進。
5、學生反饋
課後深入到學生當中去,透過特定的問題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
三、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1
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我們會常常寫“教學後記”或“課後隨筆”,但一般只是記載音樂課堂的真實情況,缺乏對教學的深層次反思,即忽略了“教什麼?”“怎麼教?”“效果、目標達到了沒有?”“為什麼?”“如何改進?”等一系列問題。往往使課後的隨筆流於形式,沒有真正起到教學——反思——調整——改進教學的積極作用的。
“反思性教學”是一種用來提高教師自己的專業素養,改進教育實踐的學習方式。筆者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利用平行班教學的有利條件,運用現代教育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內容、目標、過程和方法在教學之後重新進行審視、評價,從而調整和改進後面的教學。以下透過對本人教學實踐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案例的反思性研究,具體地分析探索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內容、集體協作等方面的反思與調整的過程與方法。
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不僅應具有音樂性、審美性,更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內容只有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調整教材內容以適合現代學生審美需求,並根據學生的學力水平重組教材,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讓教學內容真正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
“識讀歌譜”是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一直以來,識譜的效率一直是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很多學生就因為識譜的枯燥、厭煩而挫傷了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識譜是一種輔助性的,為表現音樂服務的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本例識譜內容的安排在啟用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進行,使識讀樂譜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讓學生能準確的表現歌曲情境。在充滿情趣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引發即興創編旋律,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能力和音樂創造能力,在成功嘗試中增強學生表現音樂的自信心。
小學音樂的反思性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心理出發,透過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集體協作等多角度、多形式進行科學反思。從成功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成功?”“成功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教學的設計與過程有什麼特色?”“如何錦上添花富有創意?”等等,從中總結規律,提煉經驗、指導實踐。從失敗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例如:是教育思想還是教育理念的問題、是目標的設定還是內容的失當、是教學設計還是方法手段的應用等等”,從中吸取教訓,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最佳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教學隨筆”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中的藝術。反思性教學是“在教育教學中,透過教育教學,為了教育教學”的研究。開展音樂的反思性教學,建立教學反思迴路,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掌握教與學的規律,將音樂課堂教學得失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剖析,從而追求更高層次的教學主體合理性。麗蓮·凱茲指出:“教師專業化的起點,在於願意去思考問題,並嘗試提出自己的改進方案。”新世紀呼喚“思考問題與改進教學”的反思型音樂教師!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2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因此先唱歌、後識譜與先識譜、後唱歌在教學目的上並不矛盾。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識譜、後唱歌,通常情況下,針對有一定識譜能力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卻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對簡譜並沒有瞭解,如果採取先識譜後唱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但學生沒有對該曲目起到興趣,也把課堂前15分鐘的寶貴時間也白白浪費掉。
對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並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透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3
3/8拍的教學,從複習3/4拍引出3/8拍,並明確3/8拍的含義及強弱規律,並做練習1學生很快就接受,再結合歌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3/8拍,進一步鞏固。在教唱歌曲《小蛙你唱吧》中,首先指導學生懂得歌譜上各種音符在3/8中代表的拍數。我透過範唱、範奏等方法和藉助課本上歌譜每行的首音 所標記的唱名,讓學生熟悉旋律,隨琴跟唱。最後學唱歌詞。
歌曲處理時,要充分注意各段歌詞的詞意,對不同的情景和情緒採用音色、力度的對比來準確表達。比如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段是描繪小蛙怕受傷害而驚恐不安的情緒,力度要弱,音色要柔和,即使連續上行模進,旋律大幅度上升也要控制音量。第二、三段歌詞表現了孩子對蛙的熱情安慰、鼓勵和讚揚,我分別用親切、柔和或熱情、明亮的聲音來表現。效果非常好,學生演唱時非常熱情投入,而且大部分學生流露出非常自然、熱情的表情。欣賞《那不勒斯舞曲》前,我先讓學生聽《青少年管絃樂隊指南》的銅管樂器部分讓學生先了解圓號、大號、長號、小號等樂器的音色、演奏姿勢和它們的特徵,這樣學生對小號有一定的瞭解,再來聽《那不勒斯舞曲》,並且在聽之前,讓學生了解並唱一唱音樂主題旋律,之後再欣賞效果非常好。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4
近年來隨著教育觀念與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課堂中的使用日漸頻繁,也已經成為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傳統的音樂教學中,使用比較多的是教科書、黑板、樂器、圖片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錄音機、唱片、電影、電視等視覺與聽覺媒體輔助裝置,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又將電腦、多媒體等高新技術應用於音樂教學中。
多媒體課件以其畫面豐富、聲形並茂、生動有趣等特點,廣泛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能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感受,透過畫面,圖片,聲音等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生動的,真實的形象,並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但是,多媒體僅僅是教學活動中工具和手段,教師必須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出發,不能“畫蛇添足”為了使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我們對待音樂課堂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認真研究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課件,讓它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多媒體在匯入新課中的作用
學生學習音樂的感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對音樂形象的感知。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裝置已成為老師們的得力助手,它集聲音、影象、文字、動畫於一體,化虛為實,創設出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更真切地感受音樂,開拓思維,展開想象。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節好的音樂課首先要讓學生感興趣,所以在講授新課前,利用多媒體匯入新課,既形象直觀,又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更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慾望。而且,利用豐富多彩、生動鮮活的多媒體課件畫面和恰如其分的畫外音創設課開始的情境,能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如教學《上學歌》這課時,我製作了清晨鳥語花香,旭日東昇,人聲漸顯的動畫。話外音:太陽公公醒來了,花兒在晨光裡笑了,紅的臉,黃的臉。小朋友們背上書包上學去,小鳥在前面給我們帶路,……一年級孩子對動畫特別感興趣,特別是那鮮豔的畫面,一下子就扣住了他們的心絃,課堂興趣倍增。又如在欣賞《星光恰恰恰》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匯入:夜漸漸拉下帷幕,一群可愛的小星星掛在深藍色的天空,眨巴著小眼睛。星星舞會要開始拉,隨著歡快跳躍的音樂,小星星們扭動起來。這群可愛的小星星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使他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樂曲的美好意境中。
二、多媒體在音樂欣賞課中的作用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廣泛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就能較快地提高音樂的鑑賞力和表現力。但是,目前不少小學音樂教師在上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往往感到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學生對音樂欣賞課沒有多少興趣,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埋怨學生的自律能力差。
事實上,小學生在音樂藝術的感受能力方面相對比較弱,加上小學生具有小孩子好動的年齡特點,如果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沒加什麼輔助性的素材或教學活動,他們是沒有這個耐性來堅持下去的。一般說來,欣賞課是學生透過聽覺來接受知識資訊的。但時間一長,就會造成聽覺疲勞。儘管安靜的聽,我想也是很被動。固然,會出現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死氣沉沉”的局面。音樂既然是一門藝術,那就說明它是一種抽象性的東西。按照人的認識規律,人們在理解抽象的東西的時候往往藉助一些具體的事物來完成。我想,我們不少的音樂教師在上音樂欣賞課的時候可能忽視了這一點,以至出現在音樂欣賞課上強迫學生聽音樂的現象。
其實,欣賞音樂就是一種抽象思維的活動過程。而採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這一認識過程的轉化的任務。音樂欣賞是學生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限於兒童的年齡和性格特點。學生的經驗有限,無法獨立地去理解一部音樂作品。必須依賴於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然而,有的教師千篇一律空口說教,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媒體把視聽結合起來,把美妙的音樂與生動的影象聯絡在一起,輔以兒童化語言的講解,以直觀的視聽效果觸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從而達到對音樂作品深層的理解與感悟。
例如,過去在欣賞《牧童短笛》這首鋼琴曲時,樂曲的背景知識、曲式結構和旋律特點等的講解與樂曲的欣賞不能同步進行,破壞了學生欣賞音樂的注意力。即使教師介紹一段播放一段,介紹與欣賞同步,但音樂作品本身的完整性被支解得支離破碎,影響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藝術魅力,這種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相悖的現象,而利用多媒體就能使音樂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我在課件設定上,簡介樂曲內容時,播放製作好的電腦軟體,在悠揚的樂曲聲中,依次出現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閒的吹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邊快樂嬉戲的情景。事先製作好的提示性文字資料也同步顯示在螢幕上,這樣多機並用,給學生提供了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刺激,把樂曲欣賞環境變成畫面與聲音交相呼應的寬鬆的學習場景。音樂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大大激活了課堂的學習氛圍,創設出欣賞的情境,學生的審美體驗被推向高潮。這樣透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機、投影儀、粉筆、黑板等傳統媒體,實現了它們無法實現的教育功能。
三、多媒體對化解重、難點的作用
音樂教材中的重點要使學生掌握、難點要讓學生理解,難點往往是關鍵性的知識點,而這些重點、難點所在往往抽象難懂,也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果難點不突破,學生不僅不能達到理解、掌握知識的目標,而且也會喪失學習信心,降低學習熱情,而多媒體的優勢是直觀形象,它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將教師平時說不清、道不明,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一目瞭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重、難點之處應用了形象直觀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動、靜結合無疑能達到最最佳化的效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學是音樂教師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欣賞交響童話《彼得與狼》,這首作品是用固定的樂器和音型去表現各個角色的形態、動作和性格特徵。讓學生們理解音樂各要素對音樂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是重難點。在進行這一課教學時,教師可抓住孩子們喜歡小動物,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音樂中出現的彼得、小鳥、貓、鴨子、狼等動物和分別用來“模擬”表現這些角色的小提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圓號等樂器,精心製作出多媒體課件。
首先,介紹以上樂器的音色特點,同時放映小鳥唱歌、小貓爬樹、鴨子戲水等動畫片斷。這樣,既可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可透過聲像使孩子們對以上樂器的音色及形狀有初步瞭解,同時培養了同學們音樂欣賞的基本能力。
接著,先聽辨用不同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再放映出各種樂器圖形和各個角色,讓學生配合進行如下活動:一找,每段音色是什麼樂器演奏的;二想,音樂是快是慢、是高是低、是和諧是不和諧,塑造的什麼角色的形象;三做,模仿所扮角色的動作;四說,說說音樂所代表的音樂形象的性格特點。透過以上分段欣賞,用不同方式誘導、啟發孩子們在賞心悅目、輕鬆快樂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解決了難點,突出了重點,找出了規律。加深了他們對音樂形象的理解,體會到音樂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聲音的色彩在音樂形象塑造上的重要作用,拓寬了孩子們的音樂聯想力。
由於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往往教授一個簡單的讀譜知識,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容易出現理解偏差,不到位,甚至思維阻滯的現象。此時,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抽象的音樂理論形象化,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在對新鮮事物的嘗試中克服畏難心理,增強自信心,使他們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願意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進行實踐。例如:在音符的認識中,我設計了一個小音符找家的遊戲,讓學生利用滑鼠的點選和拖動來為小音符找家。如果拖放正確小音符便會對學生說謝謝。如果不對,小音符就會滑落原處。學生們被這個遊戲深深吸引了。在遊戲中,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每個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唱名。效果很好。透過多媒體,使教學難點由遠及近,由深化淺,變得通俗易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樂理知識的興趣。
四、多媒體在歌曲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引入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透過音響塑造音樂形象,而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給音樂課創造出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的聯合體,它集影象、動畫、文字、聲音於一體,能較好的突破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將學習材料及輔助材料演繹得聲情並茂、出神入化,處理得形象直觀、生動逼真,能夠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知識的良好動機,營造出和諧、熱烈的課堂教學氛圍,使音樂形象在兒童的心靈中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在這種美的情景和氛圍中,學生們必然情緒高漲,學習信心倍增,學習效率高自不必言。
多媒體的介入活躍了音樂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音樂課的教學方式,使音樂從單純的聽覺藝術拓展為視聽藝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自覺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引發了學習的動機。在《過新年》一課中,教師應用多媒體播放從網路上收集的各族人民歡度佳節的熱鬧場面,陝北的秧歌、舞獅、舞龍,江南的燈會,北國的冰雕等片段,帶給了學生無以倫比的震撼的視聽感受。讓他們從中真正的感受到各族人民在過幸福生活的喜慶場面。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對各民族的瞭解。此時播放新歌《過新年》,拉近了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親切感,同時彌補了以往傳統教學中掛圖式靜態教學的不足,使課堂充滿動感,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愛音樂的興趣及參與歌唱活動的強烈願望。
五、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被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音樂以他獨特魅力,成了最好的橋樑。在音樂課上利用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形式,營造資訊場。多渠道地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訊,不僅能豐富學習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在音樂中張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如在教小學音樂《小雨沙沙》這課時,藉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用生動的畫面,把學生帶進一個嶄新的境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一上課,老師首先出示一幅多媒體課件:(音樂大樓),然後講解;在今天的音樂課堂裡,有一座奇妙的音樂大樓,裡面住著幾個好朋友,他們天天在一起唱歌,世界上最美妙動聽的歌曲都是由他們組成的,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今天,這些作曲家給我們帶來了幾個小問題,然後出示問題,讓學生透過合作的形式解決問題。學生甚至又提出了很多的問題。這樣,透過多媒體創設出最佳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動機,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慾望。讓我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體輔助教學,結束了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多媒體教學不僅對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展示一個全新的空間。學生在聲、圖、音、像的多媒體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讓全體學生自始至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地全過程之中,使他們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在參與過程中得到主動的提高。總之,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多媒體將作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被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5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教學中的藝術。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中歸納出成敗得失,為不斷最佳化後面教學提供重要的條件。因為吸取教訓,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最佳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所以我認為每學期對自己進行一次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麼,音樂教學應該從那些方面進行反思,反思後又該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第一、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
因此先唱歌、後識譜和先識譜、後唱歌在教學目的上並不矛盾。而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識譜、後唱歌,通常情況下,針對有一定識譜能力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卻發現,在農村,其實很多同學對簡譜並沒有瞭解,他們沒有那麼好的先天素質,如果採取先識譜後唱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但學生沒有對該曲目起到興趣,也把課堂前15分鐘的寶貴時間也白白浪費掉。對此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為主。條件允許的時候還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透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對於有素質的學生,也可以讓她來做帶頭作用,教大家一起來識譜,這樣就起到了帶頭作用。
第二、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
所以我對自己的音樂課做了相關的調整,前5分鐘是師生的相互問候,用音樂唱出來。透過簡短的匯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匯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說,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半。
第三、音樂教學必須要拋棄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使學生在良好的心態、輕鬆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我們教師應當更新觀念,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此,教師如何更新觀念,轉變思路顯得尤其重要,這樣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提問方式,透過何種有效的途徑來使學生透過自己動腦想出答案。例如:音樂課本經常出現的創編歌詞和歌譜,這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學生自主能力的練習機會。每當學生們唱起自己編創的歌詞,也顯得特別興奮。因此在音樂課上,老師應該不斷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發揮。
第四、樂器和舞蹈在課堂上的恰當運用,是可以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更活躍。
而且樂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訓學生的節奏感。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著老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輔導學生的樂感,先讓學生跟著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做樂器示範,最後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透過他們的表演和我的引導,下面的學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臺上哪位學生打的是正確,那些是錯誤的。反覆地練習多幾遍,學生便很快把節奏和樂器配合起來。而且這樣學習節奏,會讓他們感到趣味性增強了,學習起來就變得簡單。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學習中,我就會簡單介紹該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腳位,也上按照樂器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著歌曲跳動起來。因為農村的條件有限,所以我們可以自制打擊樂器,比如用空的礦泉水瓶裝上傻子當沙錘,還可以用飯盔當打擊樂器,從生活中可以提出來很多樂器,非常普遍也很實用。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6
最近一段時間,聽了所有音樂老師的課,深有感觸。作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隨著校本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目前在我國“微觀教育領域”已經掀起了一場“案例”研究、學習、撰寫的熱潮,這是一種極好的教育發展的態勢,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將有利於教師專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何撰寫案例,本人談點看法:
一、教學案例是否就是教案的代
從案例的範疇而言,曾有人將“案例”劃分為二種:既可以是一個典型的教學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學個案。只是對教學個案沒有加以必要的界定。於是乎,在眾多的案例或許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現不少以為案例來對待。這種現象,是否會對我們開展案例研究產生一種誤導呢?教學個案不是某個教學個體的主觀設計,至少應該是在某個特定的群體中,諸如一個校級教研組或或者片區教研組教研大組,經過集體研究,用來探究的教學個案,甚或是已經過實踐檢驗,被公認為是具有借鑑或推廣價值的個案,其中一定的區域內或時空中帶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這樣說,教案並不完全等同於案例。
二、作為案例,從正面進行撰寫無可厚非,這本來就是頗符國情的。但教育與一般的政治宣傳不一樣,教育或教學程序
本身就是一個尋求、發現、追求真理的.過程。任何事情如果都從正面加以闡釋、肯定,迴避不當的,那麼與真理處於對立面的謬誤就難以讓人去發現,真理與謬誤就難以區別和比較,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失去了正反兩面的客觀依據。如今年《中國音樂教育》第二期雜誌上看到的一篇《對當前音樂課堂幾種常見現象的思考》的文章。文章的表述形式看來只有“現象”與“思考”兩個內容。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將該作者的內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資料”、將“現象”看作一個教學情景故事,然後添上相應的“教學對策或教學策略”,最後將“思考換成”反思“或”教學點評“(當然也可以換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從反面角度來撰寫的教學案例,而且應該說這篇案例還是帶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們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們見到的案例,極大部分都是從正面的、成功實踐的角度來進行撰寫;當然也有從正反兩方面結合著來撰寫,只是很少很;而純從反面來撰寫的幾乎是沒有的。這種現狀對案例的研究和發展似乎並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三、教學案例的典型性如何區分、認定
對於如何撰寫案例,我覺得比較典型的案例應該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觀性、啟發性。對於這樣的提法無可厚非,但對於“典型性”來說,我覺得如何區分、認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就好象不同物件、不同境遇、不同心態或心情的人,欣賞同一個音樂作品,給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樣。案例的典型性,也應該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區分和認定的。同樣是學生和教師,但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有素質優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對城市的學生和教師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義,但對於農村的學生和教師來說,可能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就教育規律的提示而言,農村與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區別、認定上,應該也有農村與城市之別。我們大家都是處在農村的學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們的學校學生上,把這一空間表現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四、教學案例是否一定要在現有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並撰寫
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實踐的經驗提煉,不可否認其帶有一定的時代的要求。它也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的教學理論或理念作依據或作指導。許多的學者在談到案例作用時,有一種幾幹部戰士形成共識的說法,認為透過閱讀案例,我們可以不親臨現場就能瞭解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對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解讀”,而且最終能促進閱讀案例的人反思教學實踐塗思考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將其作用概括為三句話:認為案例“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源泉(理由是透過案例學習,可以促進每一個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分享他人的成功的經驗,積累反思的素材,在實踐反思中自覺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和效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認為運用案例教學可以將接受式培訓導向參與式培訓,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擬、角色換位、多角度思考、互動式討論、開放性探究的過程中,加強教師的能力建設、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效能);是教學理論的故鄉(推斷:一個典型的案例有時也能反映人類認識實踐上的真理,從眾多的安全中,可以尋找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所帶來的“傳話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說,上述對案例作用的論述是十分精闢,非常獨到的。
可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從課程改革和新課程實驗的發生、發展、深入的程序來看,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沒有很多可供我們借鑑的經驗及指導實踐的理論,所以在一定的範疇內,現存的教育或教
學理論並不一定能完全分析、指導所有的案例撰寫。有句話說的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透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正確與否。“實踐——理論——再實踐”,採用反證的方法又有何不可呢?
五、教學案例的時空表述能否以課堂教學程序的三步曲來加以劃分
目前,對於撰寫教學案例,從各地撰寫的案例來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數要求,要求也大同小異。字數一般都要求至少2000字以上,5000字以下。而且以下幾個要素基本都要具備: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對於背景、主題、細節、評析(點評或反思),這些要素的確是必不可少的。主題可以單獨進行表述,也可以寄寓於事件的敘述中;至於細節和結果(我理解為是對整個故事的描述及教師採取何種策略,期間教師與學生是怎樣是狀況,及最後帶來怎樣的結局等)也是必須交待清楚的;評析是案例的畫龍點睛的之處,不可忽視,更應精闢。然而,對於所謂的背景,是否需要像有的關於案例定作指導文章那樣描述的撰寫?如背景,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教師、學生等教育環境資訊。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案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普通班級還是實驗班級,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我認為,作為一個故事,只要交待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及起因,是在課堂教學程序中的哪一個時段——匯入展開、總結中的某個時段發生的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詳加介紹,如此不僅可以省略許多筆墨,也可以少費讀者許多時間。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7
一、主題與背景
課改以來,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大量引用了美術、影視、戲劇等姊妹藝術與非藝術學科內容輔助音樂教學,使音樂課堂變得更生動也更豐富了。然而其中也不可否認地存在濫用、泛用、為形式而用等運用不當的問題,這從根本上忽略了音樂一、主題與背景課改以來,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大量引用了美術、影視、戲劇等姊妹藝術與非藝術學科內容輔助音樂教學,使音樂課堂變得更生動也更豐富了。然而其中也不可否認地存在濫用、泛用、為形式而用等運用不當的問題,這從根本上忽略了音樂教學的“音樂本質”。因此,該如何合理、適當地運用姊妹藝術等學科綜合的內容,便成了教育工作者急需反思的問題。
二、案例描述
在一節學唱歌曲《過新年》的公開課上,其中的一個教學目標是學唱歌曲並能歌表演。就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綜合彙報表演”,為了上出新意我特意安排學生分不同的小組進行剪窗花、畫新年、做賀卡、詩朗誦、編兒歌等活動。由於形式多樣豐富,學生興致勃勃、激情高漲。
忽然,我看到有一個小手高高地舉了起來,眼睛裡充滿了疑惑。我不動聲色地走了過去,問道:“小朋友,你有什麼事嗎?”小男孩眨了眨大眼睛,皺著眉認真地對我說:“老師,我們是在上音樂課嗎?”“是啊!”我好笑地看著他。“為什麼音樂課會人那麼多人畫畫、剪紙,還有做賀卡的,我覺得這像一節美術課呀!”我半蹲著的身子,因為他天真、樸實的話頓時僵在那裡!
對啊!這是節“音樂課”,怎麼讓我上成美術課了。回過神來,我迅速走到講臺邊,對已經準備了好一段時間的學生說:“小朋友們,你們都完成了嗎?如果沒有完成的,請下課再去完成好嗎?”“老師!還沒畫完呢!讓我們再畫一會兒吧!”“老師!等會,兒歌還沒編完!”學生都堅持不懈地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完美無缺。不忍打斷他們,我就焦急地等了一會兒。
過了幾分鐘,他們總算基本完成了。在成果展示的時候,學生個個滿懷欣喜。在音樂聲中,他們有的表演著,有的捧出自己的的作品得意地展示著。“小朋友,老師和同學們都已經欣賞了你的優秀作品,現在請把你的作品等放進去。最後,我們一起來表演一下歌曲吧!”說著,我就彈起了鋼琴,可很多學生還沉靜在欣賞作品成功的喜悅中,難以回過神來。七零八落地開始表演唱以後,我發現學生裝唱的時候,感情還不夠到位,沒有真正的融入歌曲;表演的時候,很多人的動作不夠協調,也不敢放開地大膽地跳起來。
三、問題討論
以上綜合彙報表演這一課堂環節,雖然教師運用了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各種實踐形式剪窗花、畫新年、做賀卡、詩朗誦、編兒歌等,多樣的形式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這樣的綜合教學,並沒有完成本課“學會歌曲《新年好》並能歌表演”這一基本教學目標,導致了教師執教的有失偏頗。從本質上說,該教學環節的內容安排與音樂沒有密切聯絡,脫離了“以音樂為本”的基本原則,脫離了“音樂”這一課堂的“主線”。
新課程提倡各類學科的綜合以後,音樂教學尤其是欣賞教學中出現了音樂與戲劇、音樂與影視、音樂與美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各科綜合的運用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也是課改帶來的新成果。《新課標》同時也指出“在實施中,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若綜合教學佔用過多的時間,引用過多的形式而脫離音樂主線,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就會偏離《新課標》,成為我們教學的敗筆。因此在實施綜合教學時,我們必須注意各科運用的“時機”、“程度”和綜合教學的“運用目的”。
《新課標》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所設計的音樂課的任何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為音樂“審美教育”這一核心內容“服務”。加教師在具體安排以上歌曲的綜合彙報課時,可以安排成舞蹈編排小組、樂器伴奏小組、合唱演繹小組等與音樂有密切聯絡的教學環節,另外再加入個別非藝術類的教學環節,沒必要用則不用。我認為教師要注意不管綜合教學能引起多大的教學效果,在需要的時候才適時地用;與音樂聯絡不太緊密的環節不能安排太多的時間;教學設計更應該圍繞教學的目標、圍繞音樂的目的進行展開,不能為了使課堂看起來光彩奪目而喧賓奪主。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8
在音樂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同學的學習熱情不高,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於是我透過對教學《龜兔賽跑》這一案例進行反思,具體地分析探索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集體協作等方面的反思及調整的過程與方法。
一、講究音樂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反思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容易從完成教學任務的角度去思考和實施教學內容,但這樣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換位思考。所以在課堂教學上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不僅具有音樂性、審美性,更應讓內容貼近實際,使學生能從身邊的實際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審美需求,考慮學生的學力水平,充分地把現有教材中的內容重組或調整,利用生活中學生能認知或接觸到的實際例子,把教材中枯燥的內容融入生活情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讓教學內容真正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在教學《龜兔賽跑》時,我安排了欣賞三段不同的音樂:第一段是兔子、小雞和小貓;第二組是烏龜、鴨子和小羊;第三組是大象、小熊和老牛。第一步讓學生聆聽音樂並思考:這段旋律表現了哪一組小動物呢?第二步問為什麼你會認為這是這組小動物呢?此時學生會根據他平時積累的經驗告訴我們:大象的腿很粗,它走起路來很笨重,所以它的音樂聽上去很強也很沉重,而烏龜呢,它爬得慢,但身體沒有大象那麼龐大,所以音樂聽上去很平穩。而小兔子是一蹦一跳的,所以音樂聽上去很輕鬆,也很活潑。第三步讓學生聆聽音樂模擬這一組動物走路的情景。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對音樂的內化,體會音樂藝術的美感。
二、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反思教學目標
整個社會從21世紀初就在提倡“以人為本”,那麼在教學當中也是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學生的需求、愛好、能力、基礎和興趣都是多樣化的。音樂課堂教學目標應結合實際,教師應切實做到以人為本的科學教育觀,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和能力,根據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實際情況,認真把握好課程標準,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提高教學目標設定的合適度,增強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成為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在設計《龜兔賽跑》這一課時定下了三個教學目標:1、欣賞,目的是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能簡單的感受到節奏、旋律、速度所表現的不同,進而想象對應的音樂形象。2、編故事,透過創作編寫故事,給學生強烈的畫面感,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3、二次表演,透過前面的欣賞和創作的故事後,學生的腦海中都有了大概的畫面感,也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現欲。透過反思,圍繞著學生年齡特徵和音樂感知等特點,重新設立教學目標:“透過對教具的直觀介紹及有關樂曲欣賞,充分體驗學生豐富的表現力,同時形象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及情緒。”課堂上,透過討論欣賞、比較欣賞、選擇欣賞等多種教學策略進行反思。
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心理,緊緊圍繞學生的主體性來實施教學
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小學生的學習依賴心理強,這就要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時刻圍繞學生的主體性來實施教學。儘可能的讓他們主動去理解節奏、感受旋律的不同和美感,主動的掌握知識要點。多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學生,能多一些換位思考,真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教學,拒絕填鴨式教學,拒絕完成任務式教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心理、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等,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策略,儘可能的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全身心的感知並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四、圍繞主體,多反思多學習多創新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反思性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能更好的因材施教。那麼在小學音樂教學方面若要做好反思性教學,則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圍繞這個主體,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心理出發,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透過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集體協作等多角度、多形式進行科學反思。反思不是閉門造車,反思也不是單純的面壁思過,反思是為了更好的指導教學,需要更好的總結,向優秀的同仁學習,在教學中多創新,更好地適應教學的需要。比如從成功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這次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對應的理論依據又是什麼?”“是不是在教學的設計與過程中哪個環節有特色,讓學生感興趣?”“下次如何做得更好?”等等,從中提煉方法和技巧,總結出規律和經驗,進一步指導教學。從失敗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這次會失敗?”“是不是在教學設計不合理,還是教學方法不恰當?”“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有沒有問題?”“是不是有哪位同仁在這一課教得很好,值得學習?”等等,從中吸取教訓,向教學優秀的同仁學習,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最佳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教學隨筆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9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根據學校現有的樂器,透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
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透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電子琴鋼琴音色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透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裝置,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小學音樂的教學反思10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裝置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範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反思《學期小學音樂教學反思二》。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線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