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通用11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通用11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心得了。可是讀書心得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通用1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裡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完美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裡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盼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之後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帶給的錄影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著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務必從改變自身開始。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就應說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此刻關注每一天40分鐘的群眾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一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說,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裡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樣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能夠說,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好處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奮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發奮!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2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寫的,是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季湄翻譯的。

  本書主要講了對許多教學例項進行剖析和論述,針對學校實際案例進行剖析,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這本書是一首唱給老師們創意的,創造的實踐讚歌;是給每個學生學習的尊嚴支架。

  就《教室裡的風景》這一章節來說,其中第四個問題應對教師本身的語言中提到的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我國語文“雙基”教學中,應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展開教學。教師應具備基本的能力,從“聽”開始,而我們聽的是學生表達是否完整,關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確。而忽略書中提到的“理解方式”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應站在欣賞體味學生髮言的立場,傾聽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這種傾聽方式不是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髮言的重要意義。而我常常會在課堂中想著下一個問題,該怎麼辦?這樣就很難產生“欣賞體味”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回顧課堂中的案例:一次我在上整體識字課時,學生介紹識字方法時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五分鐘的交流討論時間到了,我因為還有教學任務,於是立即截止,而在學生a說他的識字方法是按結構進歸類識字。我只是說:“這也是一種方法,大家努力思考,向他學習”。如果當時這樣做:我嘴角上揚,臉上掛著微笑,眼神投去讚許的目光,伸出大拇指,相信學生的自信心會加倍同感共鳴,更是無庸贅言。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說話時學習主人得到別人的尊重,就這樣撐起了教室裡尊重、和諧的支架。

  學生的學習不開老師的引導,而聚得甘露育桃李可謂任重而道遠。但書中介紹了教師的成長,需要開啟教室的大門,就是說能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對此我覺得上一節無論成敗的公開課,對一個人業務都是一次進步,甚至是飛躍。沒有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的教書人是失敗的。教書生涯中,我遇到不同程度的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有領導推門聽課、組內研討聽課、學校安排全員聽課等,但無論怎樣承擔講課任務,總會有壓力,生怕講不好,在意別人怎樣看,好像覺得別人的意見可已經敲定終身似的。其實我們錯了,敢於在別人面前暴露錯誤的人才是勇者,願意接受他人寶貴建議的人才是智者。

  課堂上的演繹從備課開始,你可以預設問題,可以與同事商量怎樣高效掌握知識技能,用哪些方法完成教學任務?與此同時,家常課堂不一定節節都是現場直播,而公開課節節都是重播後再直播。一堂課不斷的修改思考,追求完美,達到預設的高效。

  記得11月份我上了一節公開課——《坐井觀天課》課前與組長及同仁們共同商議討論。制定了導學案,再後來試講了一次,又進行了研討,並且研討的焦點是在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其中陳老師,馮老師,魏老師,他們認為課前匯入欠佳,換成趣味性強的“看圖猜成語”,周老師給了我分析了應用多媒體裡的工具欄裡激勵方式,既省時又便捷。其他的老師也給我在選案的細節上進行了修改,最後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我的課堂出彩了。

  《靜悄悄的革命》是跨國間互相學習,群策群力,助力我成長。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3

  曹校長為我們老師推薦了日本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佐藤學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看著書名我沒有和教學聯絡在一起。大致進行了翻閱,一開始也沒有引起興趣。定下心來再讀,序言中,佐藤學教授極其深刻地提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孩子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看了這一段話,方知“靜悄悄的革命”原來如此啊!在書中佐藤學教授用樸實的文字敘述了許多觀點和教育案例,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發人深省。

  (一)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我們的教師,在本書中,是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主要慾望就是控制課堂,維持秩序。而佐藤學缺告訴我們,在課堂上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自己站在教室裡是在和學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時光’。看了這樣的觀點使我們也聯想到自己的課堂。確實如此,我們的課堂,對學生身體所傳達的資訊漫不經心,麻木不仁。當提問時老師關注最多的就是舉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舉手的孩子,當回答問題不響亮時,我們會對孩子有“聲音再大一點”“能不能說的完整一點”這樣束縛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課都一遍一遍的重複著這樣的詞彙,而不舉手的孩子我們往往會關注不到,並給他們貼一個“發言不積極”“不善於思考”這樣的標籤,佐藤學教授認為面對這些不舉手、不確定回答的孩子我們老師更要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夠建立起教室裡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允許孩子發言模糊一點,允許進度慢一點,在組織、引出孩子發言之前,仔細地傾聽和欣賞每一個孩子的聲音。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二)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

  潤澤的教室。看到這個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麼是“潤澤的教室”呢?書中是這樣寫道:在“潤澤的教室”裡,教師和孩子都不受“主體性”束縛,孩子安心地、輕鬆自如地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這裡讓我感受到潤澤的教室裡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教室裡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奏都是那麼的柔和,再聯想到我們的課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師”,這些話語孩子已經倒背如流,在這種拘束不自如的狀態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無拘無束?面對積極發言的孩子表揚:“你真棒”,對於那些認真傾聽卻沒有回答問題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並在學期結束後給予“上課希望你能積極發言”這樣的評價,在教室裡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作為一個教師,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發言的能力,更要重視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言傳身教,首先要做一個善於傾聽的教師。課堂上要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無論是有聲語言還是無聲語言,從他們的表現的語言中解讀他們學習時的心情、想法,並不斷調整自己的言行,與孩子“心心相印,產生共鳴”。

  其次,潤澤的教室應摒棄我們以前那種肢解問答式的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語文課堂,讓課堂多與教科書的語言發生新鮮接觸,若干次反覆地閱讀,讓語文課充滿朗朗的讀書聲,讓語文課潤澤起來。

  這本書我只看了前面幾個章節,給了我很大的感觸,一個個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決心,在自己的教室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4

  佐藤學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在手已經幾個月了,上學期教師主題交流會上聆聽了幾位教師代表交流的讀後感,心中深感慚愧。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已然成為一個“後進分子”。我在讀,我在用心地讀,只是沒有想那麼深。寒假裡又讀了此書,我在書上做了批註,並對我的教學狀況作了反思。佐藤學先生提出的主旨鮮明的教育理念,生動形象的比喻,給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讀這本書,恐怕大多數老師會對“傾聽”這兩個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學先生透過例項說明了“在教室裡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而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卻是多多發言,我們以為孩子不發言是因為膽小,一味地鼓勵孩子要勇敢,大膽發言,卻忽略了對他們“聽”的能力的培養。這一學年,我教一年級。一年級的孩子,喜歡發言,但缺乏聽的習慣。我會引導他們要學會聽別人的發言,瞭解別人的想法,從而正確評價別人的思路。如佐藤學先生所說:在教室裡,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傾聽,不僅僅是學生聽教師、學生聽學生,對於教師來說,傾聽學生的發言十分重要。佐藤學先生把傾聽學生的發言比作和學生在玩棒球投球練習,我想,教師,就是一個捕手。一個用心的“捕手”,無論學生投過來的是“好球”還是“差球”,都應能準確地接住。這樣,學生才會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和投球的快感,才會繼續投出越來越多的好球。如果我們讓學生投出的球一個又一個地掉落在地,或是讓學生自己去撿,久而久之,學生還是喜歡投球嗎?棒球投球式的傾聽,是多麼形象的比喻啊!在我們的課堂上,被我們棄之不接的“球”還少嗎?我捫心自問:我每天準確接住學生投來的球了嗎?還是在按自己的計劃上課?每次聽年輕教師的課,我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生成了這麼好的教學資源,為何棄之不用?年輕教師常會這樣回答:我怕擾亂我的教學思路;我沒聽清;我怕完不成教學任務……這說明我們還不擅長接球。佐藤學先生這樣告誡我們:不擅長接球的老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作為教師,我們都應努力做一個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個細緻的“裁縫”

  “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的從個體發出,又迴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應對學生個體出發又迴歸到學生個體上去。”美國教師稱之為“tailoring”,意思是服裝的裁剪製作。也就是說想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程。“量體裁衣”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國的“因材施教”。不過,佐藤學先生認為:在學生做作業的這一時間裡,教師集中精力去“量體裁衣”是更重要的。這一點我感受頗深。

  每個班都有需要幫助的學生,我也常常會在學生做作業時去“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我常常會呈現收集到的錯例,一一呈現,引發爭辯,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讓學生了解錯誤的原因,收穫正確的思路。但是,我不是個細緻的“裁縫”,我有“量體裁衣”的意識,卻又常常會用統一的“尺寸”來要求學生。看到作業進度未跟上大部隊節奏的我會著急,看到學生不可思議的錯誤我會生氣,我常常就“巡視”而“巡視”,沒能給那些不能達到目標的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而是如同一個監工,不斷行使著督促、管理的“權力”。做一個細緻的“裁縫”,應當是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去“量體裁衣”的,應當是為每一個學生服務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師道尊嚴,少了點兒服務的意識。

  三、做一個睿智的“指揮”

  “量體裁衣”是以“學”為中心的兩種活動形式之一,另一種是“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回想的活動”,稱之為“交響樂團”。這又是一個多麼形象的比喻!“在教室裡,各種各樣的意見、想法相互呼應便產生了如同交響樂般的教學。”“在一個個學生的聲音相互迴響、相互烘托的‘交響樂團’中,十分關鍵的是交往展開的豐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樣。”文中提出了四種交往:單向交往、雙向交往、反向交往和異向交往。這些交往,組成了教室裡的“交響樂團”。教室裡的“交響樂團”,不可能經歷預演、排練,隨時都可能有不和諧的聲音,此時,作為“交響樂團”的指揮——教師,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裡我所說的“指揮”,並不是真正的交響樂團中的那種“一人令,眾人行”的指揮,而是一個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能敏銳判斷,及時調節,恰當引導的睿智的“指揮”。比如,當教室裡出現多種聲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教師應當有效的評價和指導;當教室裡出現冷場,眾人迷茫時,教師需要巧妙地點撥和引導;當教室裡出現別樣精彩的聲音,教師應及時抓住,引發討論,說不定就能譜寫一曲動聽的“交響樂”……“相反,如果教師對不同思路的話語不敏感,那麼教學就只可能順著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變得非常膚淺和單薄。”由此可見,教室裡的“交響樂團”需要一個睿智的“指揮”。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這三個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貼切。閱讀還在繼續,思考不會停止,思考之後,是靜悄悄的革命。在教室裡,但願我能做一個用心的“捕手”、細緻的“裁縫”和睿智的“指揮”。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5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指尖輕撫書頁,靜心品讀,感受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群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幾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裡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裡構築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著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覺的尊重,得到承認。”大家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悅的,我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潤澤的教室裡,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裡,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裡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著這裡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著,都滋滋潤潤地成長著。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靜與活力同在的課堂

  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並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彙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絡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三、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資訊,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學中,卻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發言,或者希望學生的發言能夠順著自己的教學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斷,尤其是公開課更是如此。學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點頭,我又怎能肯定學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瞭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呢?當看課領導和教師跟我探討的時候我經常會說:“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想著,接著該怎麼辦,下一步該輪到哪個環節,所以有時會忽略學生的發言。”是的,作為教師,我們也時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了趕教學進度,完成制訂好的教學內容而不能兼顧學生的發言。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裡,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樣,課堂中學生“發言和發言之間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聯絡才能產生出來”。

  四、心之嚮往

  曾幾何,我夢想著自己的課堂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快樂園地,學生能全員參與,全心投入,收穫知識,增長能力,但理想與現實似乎總隔著千山萬水。課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長袖善舞,總有部分學生目光渙散,無動於衷。書中佐藤學先生也提到這種現象,他認為這樣現象的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創設“以學生的認知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學的課程”,創設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位的“登山型”的課程。書中列舉一些日本學校所進行綜合學習的課程的實踐,像“尋找大澱最漂亮的地方”、“瞭解羊棲菜”“海洋中的生命……”學生們興趣高昂,連老師都很“愉快”!在這樣的主題探索中,學生學習到了“學習”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應該是我們孜孜以求的,需要我們去為之奮鬥的,當然也是我們目前難以企及的。但《靜悄悄的革命》已悄然為我們點燃了理想之燈,探索的道路上我們且行之。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6

  學校推薦了《靜悄悄的革命》這樣一本書,我在空餘時間試著跟隨著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研究的腳步,讀了走進校園裡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透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此書分了四個章節:

  1、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

  2、改變教學——學校改變

  3、設計課程

  4、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

  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啟發,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傾聽學生的發言這一小節,佐藤學先生在書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這段話啟示我們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現在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提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可是有多少教師真的理解怎麼做才是尊重學生呢?這本書正啟示我們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裡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開啟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總之,傾聽比發言更重要。作為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也經常在課堂上發生這樣的事,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沒有去準確“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有時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於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

  我感到要想進行教育教學的革命,必須從骨子裡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敢於在實踐中嘗試,善於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用新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掀起一場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7

  這幾天,匆匆讀完日本佐藤學的教育專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頗有感觸。掩卷閉目,腦海中總會浮現一個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首先,要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某次研究會上,老師們討論某小學五年級語文課錄影的事情,老師上課,一個環節接著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結束了,都會有一種焦慮:“下一步怎麼辦?”因此,老師只想聽到學生的意見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授課者雖然“嗯、嗯”地點頭、熱心地傾聽著學生的發言,但是發言的學生卻不覺得老師已經把自己的話聽進去了。傾聽的老師與其說是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還不如說在學生說話之前,對怎樣理解其發言,就已經胸有主見了。

  多數老師只注意自己教學的進度,並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因此,說授課過程中學生的“投球”紛紛落地的確不為過……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傾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總是被“下一步怎麼辦”的觀念束縛著的話,那是不可能產生“欣賞”、“體味”的“傾聽方式”和“理解方式”的。讀了這個故事,彷彿開啟一扇窗,我眼前變得敞亮起來。文中所講的故事,不也是當老師的我們容易犯的毛病嗎?心中往往想著上課的進度,沒有傾聽學生真正的心理想法,無疑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效果。學生感到難的地方,需要老師放慢腳步,進行指導突破;學生感到容易的地方,可以快速推進;學會傾聽,從學情出發,師生關係會更融洽,也就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其次,在交往中學習。佐藤學指出:自我主動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今後的社會中,從異質的他人那裡學習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習的本質是在老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在教室裡正是要構築這樣一種關係:即學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係,而展開這種能觸發與支援這一關係的教學的人就是教師。現在的問題是:“兒童不關心他人,相互交往、相互促進的關係非常淡漠,而大人與兒童的關係也單方面侷限在‘教育熱心’上。”

  應當以在教室裡構築一種新型的關係為出發點,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相互探究,相互交流,“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毫無疑問,這方面是欠缺的。我們似乎更重視自我的學習,強調個體的努力,而缺少交往與合作,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等。今天,團隊合作已經非常重要,如果學校不重視,那麼將來步入社會,自然也就不會懂得與人交往,更談不上合作。單打獨鬥怎能拼得過一個團隊的力量呢?因此,要創設任務情境,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完成,開展綜合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雖然組織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對於學生的素質提升,對於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相互開放教室。佐藤學提出讓所有教師能在同事面前公開授課,這是改革的第一步。然而在學校裡,要想讓所有教師一個不漏地公開授課卻又意想不到的困難。同時詳細分析了原因,最突出的是: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同樣地,也不希望比人來干預我的工作。”這種“互不干涉”的私下默契,支配著學校內的人事關係。教師文化中也存在問題,每個教師都不願意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工作。因為每個人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著,當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別人百分之百的肯定。

  相互開放教室,一年內,讓所有的教師至少上一次公開課,把許多陋習,如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避而不談,卻無所顧忌地批評別人的陋習;沒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只知道按上邊的指示行動的陋習;不願被別人在背後指點,用堅實的盔甲把自己嚴密地包裹起來的陋習;只認可自己的行為方式,不肯向別的老師虛心學習的陋習……清除乾淨。

  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相互討論這節課哪裡有意思、哪裡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老師所期待的。

  我想:其實,這是在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憑藉課堂這一陣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此外,書中提到“教師與家長合作,形成學習共同體”等都是很有見解的。靜悄悄的革命,從改變課堂開始,既要靠校長大力推進,也需要每位老師的積極改變。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8

  在這本書中,佐藤學不僅僅把教學當作一個認知過程,也把教學當作一種情感體驗過程。我們總說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學生能多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但佐藤學把傾聽作為課堂的基礎,認為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他認為在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語言表達能力才會變得豐富起來。

  學生的發言情況是容易被觀察到的,學生是否儘可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也常常成為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與發言相比傾聽是容易被老師忽視的。關於如何傾聽,佐藤學認為教學應該伴隨著師生共同的體驗過程,教師要能夠重視學生的每一個回答,即使學生的回答不準確,也要努力地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在傾聽時不僅是聽發言的內容,而且也傾聽發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產生共感、共鳴。

  在傾聽的同時,佐藤學還談到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教師在對學生群體講話時,要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認為教師在聆聽發言的時候還應該調動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感情去激發學生的身體動作和情感。

  我們常常責備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但佐藤學卻說,“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面對這種現象,促進課堂中思考和情感的交流是教師的責任,有的時候學生不願意參與課堂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教師沒有認真傾聽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沒有調動起學生的情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9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閱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著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說,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著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閱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文字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著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裡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著自己該說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透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說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說:“現在在教室裡,讓學生位於前臺,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裡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0

  “學以致用”一直是我們教書的根本,以學生為本一直是我們所堅持的。因為無論做什麼,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靜悄悄的革命》中記錄的一節綜合實踐課令我印象深刻。這節課是要到敬老院照顧老人,學生們各出其力,為的是博老人一笑。於是他們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陪老人打撲克,有的喂老人吃東西,但這些都於事無補,但學生們並不死心,教師也沒有阻止,而是靜靜地看著他們繼續做事情,最後讓學生把活動實錄記下。這節課最後有一個自問自答的問題使我受益匪淺,他是這樣寫的“為什麼這位教師不讓學生在這段時間裡只默默地陪坐在老人身邊呢?因為從活生生的人那裡學習,從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學習,是綜合學習的特點,離開這一特點的綜合學習,其結果只會一事無成。”其實不僅僅是綜合實踐課,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教育,我們就好比引路人,帶給孩子的是生存的方法,至於以後成長為什麼性格的人,取決於孩子的本心。

  既然是人的教育,我們就要依據課標、學情、教材來決定我們教什麼,以及怎麼教的問題。我們提前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獲取的多少,對我們的幫助是事半功倍的。曾經有一家長問我,他說:“老師,我們孩子的乘法口訣背的特別的熟練,隨便問張嘴就來,他的每一筆開銷也記得特別清楚,但是解決問題的題目還是不會,這可怎麼辦啊?”其實這個家長的做法有很大的可取之處,可以讓孩子養成做事情有條理的好習慣,同時也可以在生活中讓孩子把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於是我就問他:“孩子的帳是怎麼記得?”他回答我說:“就是買什麼東西花多少錢一條一條的記清楚啊!”我在等待著他後面的回答,因為這僅僅是解決問題的條件而已。我等了會也不見他開口,我們陷入了沉默的尷尬局面。於是我問他:“你有沒有讓孩子算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他笑了笑說沒有,我說你下次再試試讓孩子算下孩子還剩多少錢。就這樣,過了段時間後,這位家長說孩子面對這類問題正確率提高了許多。其實這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關注孩子,瞭解還在需要什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和孩子的父母誰都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他們的一輩子,去為他們謀劃未來,為他們遮風擋雨,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在自己陪他們的這段日子裡,交給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11

  與優秀的人同行是一種幸福。

  從未細讀過地道的江南小鎮,所以在暑假聽說安排班主任去杭州培訓時,異常興奮,去火車站之前,買了一大袋子吃的,想著可以打發八個多小時的動車。大家一塊出去在車上最方便的就是能隨意的換座位。最終,李靖老師在我身邊“安頓”了下來。厲害的老師到底是厲害,坐下沒多久李靖老師就從揹包中拿出了讓我汗顏的物件——《靜悄悄的革命》,並且對喧譁的車廂無感,認認真真的邊讀邊畫。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大概這是其中之一。而我也在她休息的時候借來讀了幾頁。果然,左右嘈雜陣陣,再也入不了我的耳。

  回來的路途上,李靖老師還拿著這本書說:“這本書寫得非常好,你回去之後一定要好好看看,我們剛開始那會兒,都是自己摸索,沒人教給我們怎麼做,你們現在多好,書裡面好多都寫得清清楚楚”。一番話,平靜如水,但我的內心已經激流暗湧。

  《靜悄悄的革命》,沒有故作高深的語言,也沒有不切實際的的空洞理論,整本書讀下來,就像一位經驗豐富、刻苦鑽研的老教師在給自己說話一樣,不是書面語言但又非常凝練,沒有一句話是毫無意義的,平實、質樸,深中我意。而且讓我訝異的是,我現在在班級管理和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很多年前佐藤學先生同樣也遇到過,在各項艱苦的任務完成之後,還給出了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法。下面就《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給我的啟發略談一二。

  一、 教室裡的風景

  高二下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被失落環繞,因為我發現,學生們對我口沫橫飛、語重心長的批評教育形成了超強的免疫功能,我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不解。但書中給出了答案:“在扯著嗓門喊叫的教室裡,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裡,在僅僅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發言的教室裡,在有若干學生幾乎從不發言的教室裡,在聲音都感到帶刺兒的教室裡,學生籠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棄的氣氛裡,要進行自立、合作的學習是根本不可能的。造成這種教室分為的根源在於老師的對應……要把教室變成能讓學生情緒穩定、相互間能夠誠懇、親切發言和傾聽的教室,反過來即是說,如果能讓教室的空氣遠離浮躁,讓學生自然平靜的聲音回到教室,那麼,無論什麼樣的教材都能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高三開學之前,讀到了這一章,我決定開學之後一定要讓班級發生一些變化。

  開學之後,因為時補課時間,所以學校的管理部門都不在。在以前,我認為板報的製作非常耽誤時間,所以就怎麼簡單怎麼來,甚至有些圖畫我覺得畫的還不錯就讓學生下期接著再用。但是,高三開學之後我就急切的想辦板報,心想著:對我的話形成免疫,那就再刺激一下同學們的其他感官。把我們班的板報小組長孫春陽叫過來,大致說了一下要怎麼辦,讓他準備準備,趁週六的時候時間多些把這件事情做了。

  週日進班,我是真正的被震撼到了,剛開門覺得班級氣氛有些異樣,再抬頭一看“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幾個大字鋪滿了後黑板,黃色的毛筆字型,紅色的陰影,像火焰中我們拼搏前進的青春。我不太容易感動,但是那幾個大字確確實實觸動了我的心底。還有照片牆,同學們會有一種家庭的溫馨感。雖然是小小的變化,卻起了大大的作用。

  這一段路程很難走,但是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

  二、 與冷漠作戰

  高中有段時間,我最大的障礙是對自己的不接受。所以,外界與我沒有太大的影響,別人好,我這樣;別人不好,我還是這樣。因為沒有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所以對外界漠不關心也是必然,可怕的是外界也包括成績。後來真正刺激到自己還是成績,到了低谷才開始知道反彈。一段時間的低沉給自己的成績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在高考之前的日子裡,我希望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到拒絕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