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一、鑑史問廉的介紹

  《鑑史問廉》是由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河南電視臺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

  該片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鑑。

  據悉,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全片對中華文明程序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充分展示,內涵深厚,立意高遠,氣勢恢宏,製作精良。

  二、鑑史問廉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鑑史問廉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鑑史問廉心得體會1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來的含義與“廉潔”相同——“廉”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廉政制度、政策的日趨完善,人們對廉政的理性熟悉也日趨深化。簡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結合與辨證同一。

  最近幾年來,廉政教育已深進人心,人人講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觀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心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啟發。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訪廉政文化的氣力,為盛世叫警鐘,為時代舉鏡鑑。全片對中華文明程序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充分展現,內涵深厚,立意高遠,氣勢恢宏,製作精良。非常具有可讀性。從而深入地瞭解了廉政建設的理論意義和中國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看完後感到就像是聽了一堂不設講臺、不見講師的廉政講座,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精神營養!我覺得對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有鑑戒和參考的作用。

  它揭露的是以民為本、順應民心的傳統;是勇於進諫和善於納諫的經驗;是不畏強權、公正執法的良好傳統;是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

  中國廉政史上,出現了很多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模範人物與典型事蹟,如東漢光武帝時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劉宗周。都為提倡廉政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就一個國家而言,“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興盛;貪汙猖獗之時,則國事衰微。”那末,對一個學校、一個教師隊伍而言,廉潔一樣重要。

  目前,緊跟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步伐,作為一位新教師,我同大家一道學習了廉政準則,瀏覽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畫等書籍,並從中取得了一些啟示。

  廉潔的對岸就是,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常常會不自覺的滑向彼岸。每個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不是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禮物越重,越輕易起到相反的作用,輕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輕易將本來的好意變成壞心。每次的都是幕後的那雙“暖和”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開啟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整理。

  從古至今,廉潔的故事比比皆是。東漢南陽太守羊續將焦儉送給他的魚懸於室外來謝絕焦儉的再次相贈;北宋包拯立《誡廉家訓》於家中警示後人;周總理穿著樸素,總是將衣服補了又補,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孔繁森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臨終前身上只有8元6角……作為一位教師,應當學習這些良好的廉潔作風,自覺建立廉潔自律的.意識,用教書的行動詮釋廉潔的含義,用學生的成才續寫廉潔的故事。那末,作為一個教師而言,固然沒有土壤,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要求我們不但要廉潔從教,更要把廉潔的種子種到每位學生的心裡,確保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廉潔之花能夠競相怒放。

  作為一位教師,廉潔從教就是要嚴格遵守教師的行為規範,做到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用真心對待學生,把握好手中的權利,果斷杜盡用學天生績作為籌馬,獲得非法的利益。建立良好的師德形象,透過言傳身教,向同學們滲透廉潔的思想。我們的學生將來都要走向工作崗位,或許會面臨很多,如何讓他們能夠頂得住糖衣炮彈的轟炸,就需要教師平時的言傳身教。

  廉潔是一種正氣,更是一種風氣,當一個集體裡廉潔的風氣盛行時,這個集體必將會欣欣向榮的發展。當廉潔的風氣在校園裡盛行時,學校的教學質量一定會進步,團隊的凝聚力會更強。作為一位教師,身體力行,宏揚廉潔的正氣是當仁不讓的責任。

  鑑史問廉心得體會2

  近日,中央電視臺連續播出廉政教育記錄片《鑑史問廉》,坐下來觀看了一集《清濁之辨》,感觸頗深。

  在看完這集影片之後,沉思良久,清濁之辨的標準是什麼?孟子說“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我覺得這應該是明辨清與濁的標準。君,古時候應該理解為國君,但是拿到今天來理解,應該解釋為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層的百姓,今天應該解釋為人民大眾吧。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為官之道是要看輕自己,把人民大眾看得很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其實這就是詩人總結的清與濁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對清與濁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決定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杆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為官者清廉的寫照。“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他們本人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社會的認可。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人民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的,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就算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他們也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大明的魏忠賢,滿清帝國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財富恐怕擁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冊上留下的是什麼?是罵名,是臭名。還有陳後主,一曲《後庭花》唱出了家破國亡的悲劇。“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道出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根本。儘管他們是將相,他們是帝王,但是他們都無法來改變人民對他們的評判。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慄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

  《鑑史問廉》的主題應該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