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言文> 文言文的斷句

文言文的斷句

文言文的斷句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言文的斷句,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言文的斷句

  文言文斷句,過去稱為句讀,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項最基本的訓練,文言文斷句。眾所周知,標點符號是上個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產生的。過去刻板印刷的時代,文言文根本沒有標點。有的只是“句讀”,即在一段文字的結尾加一個“O”,稱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結束;在句間停頓的字旁邊加一個“、”,稱為“讀”(d u),表示語氣的逗留、舒緩和停頓。所以韓愈在其《師說》中才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書籍,為節省版面,甚至連句讀也沒有。

  現在,我們同學的課業任務增多,不可能也沒必要像過去那樣只抱著經書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記硬背來掌握文言文,但是,出於對祖國文化遺產學習與繼承的需要,斷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閱讀技能,應該學習並掌握。也因此,2004年《北京市語文科高考考試說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斷句”作為一項考查內容明確列出來。這是有其深意的。

  那麼,文言文斷句有哪些規律呢?應該從哪些地方入手練習?應該注意什麼呢?

  一、文言文斷句最基本的原則

  要讀懂文義。在這裡,句讀的正確與文義的通暢相為表裡。

  文義弄懂了,句讀自然無誤;句讀無誤,文義自然通暢。請看下文:

  例1: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節選自《學記》)

  這一段的正確斷句是: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對第一句,有同學這樣斷: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雖然從語感上看,這樣讀也很上口,但是,從文義上卻講不通。因此,斷句,首先要考慮的是文義的通暢。

  二、利用標誌性的語氣助詞判定句讀。

  文言文中,有很多語氣助詞,用在句首(稱為發語詞)或句尾(稱為句尾助詞)。充分利用這些語助,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準確地為文章斷句。

  先說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議論的。常見的有:夫(f )、且、且夫、蓋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也有些詞,同樣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後句關係的,如:於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①於是餘有嘆焉。

  ②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④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

  ⑤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⑥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⑦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

  其可怪也歟!

  此外,一些表示語氣的助詞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豈(豈獨)、等。例如:

  ①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放在句尾的詞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詞。如錶停頓的和表判斷的“者”“也”,表語氣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左傳襄公十年》)

  例4: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學記》)

  這裡,要特別注意一些特殊情況。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間斷停頓、或“者也”連在一起的時候,其後面不能斷句。如例3中的“獻玉者”,例4中的“學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間,在表示句間語氣的舒緩,誦讀時不能停頓,不要在其後面斷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 晉)文公問於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國為易,今也難。”對曰:“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 矣。”(《 國 語· 晉 語 四》)

  其中加點的“也”字後面均不能斷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斷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嘆句、駢偶句、問答句、對應句等,利用它們,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正確斷句,從而理解句意。如:

  (1)感嘆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感嘆句,同時也都是帶有標誌性語氣助詞的句子, 斷起來並不難。

  (2)駢偶句

  駢偶句多用於賦體文字之中,句子成對兒或成組出現,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句子的節奏,正確斷句。如:

  ①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②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③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劃線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語義相關,語義節奏和語音節奏感都很強,讀起來琅琅上口。這正是駢賦體文章的特點。斷句,正可以根據這一點,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讀時,可以前後比照,反覆斟酌,再行推斷。

  或以為這樣的駢偶句只出現在辭賦這樣的以整句為主要句式的韻文當中,其實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這樣的句子。這一方面是因為對稱、整齊,有節奏感,是語言美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人們一種自覺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為,漢代以辭賦為文章正宗,賦體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為古人必學的重要文體。所以,即使寫散文,也時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從筆下流出一些整句來。如:

  ①假輿 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3)問答句

  在文言文中,無論是敘事性文章還是議論性文章,都常有問答的情況出現。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曰”,此外還有“對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轉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之雲者,則群聚而笑之。”)語句,常常要在這些“曰”字後斷句。如上面例5。課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

  這裡要注意,和“曰”字有關的句子,其前面斷句的位置很重要。斷與不斷,斷在哪裡,很有講究。一般地說,如果前後聯絡比較緊,或者前面是對“曰”的修飾,一般不斷。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節選自《戰國策·齊策》)

  劃線部分的句子,如果誦讀的節奏快一些,“之”字後可以不斷,“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相反,誦讀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頓,讀成“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這兩種斷法,並不影響對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試時為閱卷方便,一般也不會在這些地方出題。

  但是有一種情況需特別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於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於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易於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於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唐孫樵《書何易於》)

  劃線部分的斷句,是一問一答。“曰”字後肯定要斷,問題是“曰”字前面怎麼斷,斷在何處。不看下文,僅看“曰”字前,“刺史驚問易於曰”,可以有兩種斷法:一,“刺史驚問,易於曰:……”。二,不斷,即“刺史驚問易於曰:……”。這兩種斷法,表現了對文章兩種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問,何易於答,即“曰”字後的話是何易於說的,而後者就變成了刺史問,即“曰”字後面的話是刺史問的。根據下文,可知這話是何易於說的,因此,第一種斷法正確。

  再看一個例子:

  例8: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戰國策·秦策》)

  文中畫線部分“曰”字前也有兩種斷法:

  一,“扁鵲請除,左右曰:……”,這種斷法表明後面是“左右”說的。

  二,不斷,即“扁鵲請除左右曰”,這表明“曰”字後面的話是扁鵲說的。根據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種斷法是正確的。

  如果在這些地方出題,那就不僅考查了句讀,還考查了對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別注意。

  (4)對應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對應性的句子,不僅在形式上,還有內容上的相關性。利用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斷句方面給我們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魯有執長竿入城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選自魏邯鄲淳《笑林》)

  文中畫線部分,有兩個前後對應性的句子。一個是“豎執之,不可入”,一個是“橫執之,(亦)不可入”,這表明敘述的是兩個相關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斷了,後面也要同樣斷;後面斷了,前面也應相應斷。如果斷成:“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後句子的對應關係。正確的斷法應該是:“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

  四、參考固定的詞語結構來幫助斷句。

  文言文裡有很多固定的詞語結構,常常是單獨運用的,必須和其他句子劃分開來。如:

  ①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孟子·離婁下)

  “雖然”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而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詞,“雖”相當於今天的“雖然”,“然”是“這樣”的意思。必須注意其區別。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結合在一起的,不能斷開。如:

  ①是近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邪?

  類似的詞語在前面講發語詞時已經涉及,此處不再多談。

  有些詞是表示時間的,如:俄、俄頃、俄而、無何、居無何、頃之、須臾、有間等,也不能斷開。

  另外還有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作為獨立成分,中間不能斷開。特別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於古今習慣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於、中期、騎劫等,我們閱讀時常犯的錯誤是不把它們按人名來看待,而是望文生義,從而影響我們對文章的準確理解。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判別的方法,是看它們是否在文中反覆出現。反覆出現,往往就是作為獨立的詞語結構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一般就可以判斷為專有名詞。

  總之,對文言文的斷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所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和大致的瞭解,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後逐步縮小範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和語境(上下文)關係,作出相應的調整。此外,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等。如果需要加標點,則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範,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在平時學習時,應該加強誦讀(以正確的語氣、語調及語速放聲朗讀),增強語感,俾使熟而生巧,提高我們的斷句能力。

  練習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題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 客有言於鄭子陽者曰:“子列子禦寇,居君之國而窮,君乃為不好士乎?”子陽令官遺之粟數十秉,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拜而辭。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聞為有道者妻子皆佚樂今妻皆有飢色矣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又辭豈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遺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將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養,不死其難,不義也;死其難,是死無道之人,豈義哉!”其後,民果作難,殺子陽。子列子之見微除不義遠矣。且子列子內有飢寒之憂,猶不苟取,見得思義,見利思害,況其在富貴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謂能守節也。(《莊子·讓王》)

  (1)為畫直線的句子斷句並加標點

  聞為有道者,妻子皆佚樂。今妻皆有飢色矣,君過而遺(w i)先生食,先生又辭,豈非命也哉!

  (2)把畫曲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譯文:

  ①國君不是自己瞭解我的,(而是)透過別人的話瞭解我的,憑著別人的話來送給我粟米,他(將來治我的罪,也將憑著別人的話,這是我不接受(饋贈)的原因。

  ②為他的為難去死,這是為無道的人去死,怎麼能算是合乎道義呢!

  文言文斷句方法

  一、走四步路

  學生給文言文標點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往上標點,看完了,也就標完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卻又無法改正。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給文言斷句時,應引導、訓練學生走四步路。

  1.先通讀全文,瞭解文意,分析情節。此時切勿動手標點,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可連續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藉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3.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後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加上恰當的標點。

  4.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上下文給以推斷。

  這樣,我們對上文經過通讀,就能瞭解文意及層次。本文是講湖陽公主新寡,帝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兩層:一是微觀湖陽公主之意,瞭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詢問宋弘,瞭解男方的態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便可按照從大到小,逐層、逐句標點。

  二、抓五關鍵

  給文言標點,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鍵之時,就會給文言斷句帶來一定的方便。在這方面,主要要求學生抓五關鍵。

  1.抓主謂賓進行斷句。我們知道,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例前文中的朝臣是論的賓語,當屬上,不能作觀的主語,即此處標點應為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而不能斷成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另如方且圖之的之,是屬上還是屬下?按現代漢語習慣,容易把之和後連起來讀。但這裡之是圖的賓語,應屬上,即此處應斷為方圖且之,後弘被引見,而不能斷為方且圖,之後弘被引見。

  2.抓修辭知識(對偶、排比等)斷句。因為古人寫文章講究語句對稱整齊,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數和結構,這可供我們斷句時參考。如前文中帝引用的諺語,應斷作貴易交,富易妻,臣聞之言應斷作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抓對話標誌曰、雲、言等斷句。古人對話時,大多數有表示說的曰、雲、言等,而這些正為我們斷句時提供了方便。如前文中的主曰,帝曰,帝顧謂主曰等。

  4.抓句末語氣詞斷句。正如上文所說,一些虛詞常放在句末表各種語氣,這是我們斷句時的重要參考。

  5.抓句首助詞斷句。同樣,一些助詞常放在每句話或分句的開頭,這也告訴我們在有這些詞的地方前後可以分開。

  當然,要能為文言文正確斷句,首先做到的是必須遵循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標點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做到標點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做到標點後的語法和語言現象和古代漢語相符合。在此,我們按照這些基本要求,運用上面所說的方法,就可以給前面例文進行如下斷句:

  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後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總而言之,正確地給文言斷句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除了遵循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運用適當的方法外,還必須具備比較豐富的古漢語知識,同時還應多讀古書,經常實踐,這樣才能逐步做到標點正確,閱讀文言的能力也就會隨著有較大的提高。

  文言文斷句常用技巧

  一、什麼是“斷句”?

  先從“句讀”談起。

  “句讀”一詞最早見於漢代何休的《公羊傳解詁序》,又稱句逗、句投(du)、句度(du)、句斷。關於什麼是“句讀”,前人的說法不一。其中,元代黃公紹的觀點最令人信服。他在《韻會舉要》一書中指出:“凡經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詠,謂之讀。”也就是說,“句”是句末的停頓,而“讀”則是句中的停頓。

  由此看來,我們所說的“斷句”,應該指的是對句意停頓的判斷,而不是文句誦讀上的停頓。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誤解和曲解的現象仍然存在。這是一位語文教師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所用的示例:“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王安石《遊褒禪山記》)。這顯然是將“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中的“誦讀上的停頓”混同於“句意停頓”了。而另一方面,如果在“語絕處”不加以停頓,那麼就會使句意發生扭曲和變化。請看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兩處斷句:

  ①“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必修三);

  ②“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史記>選讀》)。

  第①句的意思是“趙王認為藺相如是賢能的大夫,出使他國而能不被諸侯侮辱”;而第②句似乎應該翻譯為“趙王認為,賢能的大夫能出使他國而不被諸侯侮辱”。這兩句譯文的含義相差很大。顯然,從上下文的關係來看,第①句的斷句才是正確的。

  二、斷句的基本原則

  ⑴總原則:是否需要“斷句”,決定於句子的語氣。

  如上文所述,在整句或分句的結尾處要自然斷句。因為整句或分句的句末是句子語氣完備的地方。斷句與句子的長短沒有直接的關係。例如,“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項羽本紀》)。

  以下幾點雖是特例,但都和“語氣”有關:

  ⑵主語較長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傳》)。

  ⑶句首狀語後要斷句。

  例如,“久之/荊柯未有行意”(《刺客列傳》);再如,“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屈原列傳》)。

  ⑷即使主語較短,但當出現表示提頓的詞語(如“者”)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項羽本紀》)。

  ⑸句中出現標示語氣延長的詞語(如“也”)時,其後要斷句。

  例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遙遊》)。

  ⑹對話的提示語(如“曰”)後,要斷句。

  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

  ⑺主謂倒裝時,中間要斷句。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⑻獨立成分前後,應該斷句。

  例如,“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孔子世家》);另如,“於/鯀哉”(《尚書》)

  ⑼詞與詞之間並列時,不必斷句;但短語之間並列時,中間有較大的停頓,兩者之間則需要斷句。

  例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蘭亭集序》。這一句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內部則不必斷句。

  三、斷句的基本方法

  簡要地說,斷句的方法是:

  ⑴整體把握語段含意;

  ⑵儘量分清語段的層次;

  ⑶從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藉助技巧加以判斷,前後延伸;

  ⑷用翻譯的方式驗證句子間是否意思連貫。

  斷句的步驟也大體如此。下面是筆者從網路上搜索到的一則斷句訓練題。文後的註釋是原題所附。斷句示例如下:

  用斜線(/)為材料中畫線的文句斷句。

  陽山,天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①侔②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是以賓客遊從之士,無所為而至。愈待罪於斯,且半歲矣。

  [注]節選自韓愈《送區冊序》①廉利:鋒利;②侔:如同

  解題的方法與步驟演示:

  ⑴整體把握語段含意——準確斷句的前提。

  根據末句“愈待罪於斯,且半歲矣”,可以判斷:寫作本文時韓愈已被貶官陽山;選文開頭“陽山,天下之窮處也”一句中的“窮處”應該是“偏遠的地方”的意思;畫線的文字具體描繪的就是陽山的“窮”。

  ⑵分清語段的層次——準確斷句的基礎。

  從畫線文字中的“陸”、“江”、“縣廓”等字眼來看,為了顯示陽山地處偏遠,作者寫兩個層次的內容:地理環境(“陸”、“江”)和人居狀況(“縣廓”、“……之間”)。

  ⑶從最容易把握的句子入手,藉助技巧加以判斷——準確斷句的關鍵。

  首先,從註釋的暗示入手,根據語法關係,我們可以找出這樣一個句子:“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接下來處理前半部分文字。如前所述,這部分文字寫地理環境,又可分“陸”、“江”兩個小層次,再考慮到“丘陵之險”、“虎豹之虞”句式齊整的特點,我們可以這樣斷句:“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後半部分文字的處理方法大體相同,此處從略。

  ⑷透過譯文進一步驗證——準確斷句的保證。

  事實上,只有斷句正確,才能使譯文語意連貫、語氣暢通、上下文和諧渾整。所以,透過大體翻譯原文,我們可以進一步驗證斷句的準確度。

  【附】參考答案: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

  四、斷句的常用技巧

  準確斷句的最大技巧是增強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特別是要培養文言文語感。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但古人卻能夠幾無障礙地閱讀書籍。這對我們應該有所啟示。

  從解題角度來說,在斷句過程中,我們可以關注以下幾個“標誌”:

  ㈠句末語氣詞

  管敏義先生在《句讀考》中指出:“由於古書不施句讀,所以運用大量虛詞來幫助斷句;反之,由於大量虛詞的運用,又為古書不加句讀提供了條件。”有的學者甚至提出了“漢語中的虛詞就是標點符號”的觀點。這些論述提示我們,文言斷句首先要注意句中的虛詞。

  句末語氣詞標示著句子或分句的結束,對我們斷句的幫助最大。使用頻率最高的句末語氣詞有以下8個:

  ⑴也——可以表示判斷、肯定、解釋、感嘆、推測、疑問、祈使等語氣。

  例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⑵矣——可以表示強調、感嘆、推測、祈使等語氣。

  例如:“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詩經》)

  ⑶耳——通常可以表示限制、肯定語氣。

  例如:“且吾所為者極難耳/……”(《刺客列傳》)

  ⑷焉——表示加強、停頓、疑問等語氣。

  例如:“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莊子》)

  ⑸乎——表示反問、疑問、揣度、讚歎等語氣。

  例如:“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⑹邪/耶——表示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

  例如:“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邪/”(《史記》)

  ⑺哉——表示感嘆、強化、揣度、反問、疑問等語氣。

  例如:“而此獨以鍾名/何哉”(《石鐘山記》)

  ⑻與/歟——表示詢問、揣度、反問、感嘆等語氣。

  例如:“為甘肥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孟子》)

  另外,有些句末語氣詞之間經常連用,用於強化語氣。比較常見的有:

  ⑼而已:“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種樹郭橐駝傳》)

  ⑽而已矣:“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⑾乎哉:“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

  ⑿也哉:“何可勝道也哉/”(《遊褒禪山記》)

  ⒀則已、則已矣:“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遊》)

  ⒁者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㈡句首虛詞

  利用句末語氣詞可以確定句子的“訖”,利用句首虛詞則可以確定句子的“起”。句首虛詞的斷句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句首語氣詞是“夫”、“蓋”。

  ⑴夫:“/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遊褒禪山記》)

  ⑵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

  一些固定短語也常常用於句首。常見的有:

  ⑶於是:“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⑷然則:“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⑸無乃:“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⑹是以、是故:“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

  ⑺以是、以故:“/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遊褒禪山記》)

  ㈢單獨使用的嘆詞

  在漢語語法中,這一類詞語常被劃分為“獨立結構”,與常規的句子剝離開來。因而,這些單獨使用的嘆詞可以作為一種斷句的憑藉。例如:

  ⑴嗚呼:“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師說》)

  ⑵嗟夫、嗟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本紀》)

  ⑶噫、噫嘻:“噫嘻/悲哉”(《秋聲賦》)

  ㈣句式——對偶和排比

  對偶和排比句的句式齊整,我們可以從這個特點入手進行斷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⑴對偶:“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⑵排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

  ㈤其它

  例如,⑴藉助文體特點;⑵考慮語法搭配;⑶留心凝固結構;等等。本文不再一一贅述。每個人的文言功底和閱讀習慣都有所不同,我們應該學會在閱讀實踐中不斷總結,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辦法和技巧。

  淺析文言文斷句法

  課外文言文閱讀在各地的中考當中是作為附加題的形式出現的,主要考查對課內知識的遷移與延伸,一般來說,課內文言文知識掌握得很好的.話,課外閱讀當中的解釋翻譯及對內容的理解則不成問題,但其中的斷句可是學習當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中考當中的一個難點,從學生的練習與考試的情況看,這道題的答題情況不是很好,原因在於學生未能掌握斷句的技巧。其實,文言文的斷句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下面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而準確地解答出來。

  一、 聯絡前文推斷斷句法

  課外文言文的閱讀段落一般短小,內容比較單一,有些文段中的語句結構相似,稍加註意,斷句一題即可答出。

  [例一]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義貴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選自《墨子.貴義》)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結構與前面的“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的結構是一樣的,後面的總結亦可根據前面的內容斷出,全句斷為“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義貴於其身也。”

  二、 根據詞性的組合斷句

  詞是漢語中最基本的意義單位,一個完整意思的表達則要靠詞與詞的組合,因此,理解了詞性及詞性組合特點對於文言文的斷句很有幫助,但要注意的是所組合的詞必須是且只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詞性的組合特點如下:

  ①.名(代)詞+動(形)詞(這裡的名詞、代詞包括由名詞和名詞或代詞和代詞構成的並列短語)

  ②.名(代)詞+動(形)詞+名(代)詞

  ③.介+名+動(形)

  ④.動(形)+名(代)

  ⑤.副+動(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 等助詞,和前面的詞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以上六種只是最基本的組合方式,還有在此基礎上的變形,但不管怎麼變,都不能違背“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這一點。

  [例二]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雲:‘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根據詞性的組合特點,畫線句應斷為“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恆於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三、根據語感斷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段讀懂了,斷句自然就不在話下,因此,我們要強調多讀,而且要邊讀邊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地斷好句。

  從以上分析得出,文言文的斷句方法是有章可循的,當然能把三者結合起來運應則更能做到萬無一失。

  文言文斷句方法彙總

  古代書籍沒有標點符號,誦讀時根據文意所作的停頓,或在古書上按停頓加的圈點,就叫“斷句”。

  讀一篇文言文,應該先通讀這篇文章,大體上弄清這篇文章寫了什麼內容,思考它表達了什麼意思,具有什麼結構,它屬於什麼文體等,然後再來給文章斷句。那麼應該怎樣斷句呢?

  1、根據標誌性的詞斷句

  文言文中的對話常用“曰”“雲”等字,根據這些標誌性的詞去斷句,往往能

  收到好的效果。

  2、根據文言虛詞斷句

  文言文大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句首常用夫、蓋、故、然、而、則、

  豈、然則、嗟夫、若夫等語氣詞;句末常用者、也、矣、乎、哉、耶、耳、焉等語氣詞。

  3、根據語法結構、句式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孰與……乎”、“為……所……”、“受……於……”、“……見……於”、“其……乎”、“何……為”、“不……乎”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4、根據互文、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斷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互文句、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些句子的特點斷句,一般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可以斷開幾處的效果。

  5、根據反覆結構斷句

  文言文中常有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覆出現,根據這個特點斷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根據古代文化常識斷句

  文言文中常常出現古代的文化常識,如天文、地理、曆法、官職、姓名、稱呼等,多瞭解這些知識,對斷句大有幫助。

  7、根據前後相承關係斷句

  文言文大部分寫得緊湊嚴密,行文中大多使用前後相承的句子,據此也能恰當地斷句。

  8、根據總分關係或分總關係斷句

  文言文常常採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種寫法的特點,對斷句也有很大的幫助。

  關於文言文的斷句與標點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絡。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範,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

  (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 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誌。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幹、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

  (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

  (4)、據排偶,定句讀。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5)、依總分,定句讀。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 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

  (6)、對話、引文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7)、察反覆,定句讀。反覆,特別是間隔反覆, 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覆,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