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上學期間,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也可以通俗的理解為重要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識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1
一、文學常識填空
范曄,字 蔚宗 , 南朝宋 時期歷史學家。《後漢書》是一部記載 東漢 時期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主要記述了從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間共195年的史事。“二十四史”之一。
二、注音
西鄂(è) 屬(zhǔ)文 闢(bì)公府 逾侈(chǐ)
鄧騭(zhì) 累(lěi)召不應 璇(xuán)機 渾(hún)天儀
算罔(wǎng)論 篆(zhuàn)文 都(dū)柱 伺(sì)者
合契(qì) 隴(lǒng)西 帷幄(wéi)(wò) 閹(yān)豎
倚(yǐ)伏 骸(hái)骨
三、通假字
1、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通“樽”
2、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通“擒”
3、員徑八尺:通“圓”
四、古今異義詞
1、舉孝廉不行:古:不去(應薦 );今:不可以。
2、覆蓋周密無際:古:四周嚴密;今:周到細緻。
3、尋其方面:古 :方向;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4、衡 下車,治威嚴:古:官吏初到任;今:從車上下來。
五、重點詞語
1、衡少善屬文:連綴,寫
2、連闢公府不就:(被)徵召
3、安帝雅聞衡善術學:素常
4、累召不應:多次
5、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都
6、 舉孝廉不行:(被)推舉
六、一詞多義
1、因:因入京師:因而
因以諷諫:就
因其勢而利導之:乘、順著
因賓 客至藺相 如門前謝罪:透過、經由
2、觀:觀太學:觀摩學習
大王見臣列觀:殿堂
此岳陽樓之大觀也:景像
啟窗而觀:看
3、卒: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終於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七、詞類活用
1、大將軍鄧騭奇其才:意動,以……為奇
2、妙盡璇機之正:作動詞,研究透了;作名詞,道理
3、皆共目之:名作動,遞眼色
4、又多豪右:形作動,有很 多
5 、京師 學者鹹怪其無徵:意動,認為……怪
八、指出句式特點並翻譯句子
1、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判斷句
2、遊於三輔:介後
3、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被動句
4、權移於下:介後
5、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介後
6、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後
7、驗之以事,合契若神:介後
8、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9、後數日驛 至,果地震隴西:省略“於”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2
古今異義詞:
1.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古: 結交 今:連線 ;移交和接替
2.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孝廉:古: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今:孝,指孝悌者; 廉,清廉之士。分別為統治階級選拔人才的科目,始於漢代,在東漢尤為求仕者必由之途後往往合為一科。亦指被推選計程車人
3.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不行:古:不去(應薦)。 今:不可以
4.公車特徵拜郎中 特徵:古:特地徵召;今:事物、事情的特點、標誌
5.尋其方面 方面:古:方向;今:相處或並列的幾點之一
6.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 國王:古:封建社會貴族的最高封爵。 今:古代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現代某些君主制國家的元首。
7.衡下車,治威嚴。 下車:古:官吏初到任;今:從車上走下來
常從容淡靜 古義: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今義:不慌不忙,沉著鎮定。
連闢公府不就 古義:徵召。
今義:復辟。
公車特徵拜郎中 古義:授給官職。
今義:拜見。
其牙機巧制 古義:發動機件的樞紐。
今義:牙齒。
覆蓋周密無際 古義:四周嚴密。
今義:周到細緻。
振聲激揚 古義:激越、傳揚。此指清脆響亮。
今義:激動昂揚或激勵使振作起來。
尋其方面 古義:方向。
今義: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衡下車,治威嚴 古義:官吏初到任。
今義:從車上下來。
中有都柱 古義:大,音dū。又如:軍驚而壞都舍。
今義:都市;或用作表範圍的副詞 (音dōu)
通假字:
1、員徑八尺:“員”通“圓”
2、傍行八道: “傍”通“旁”
3、收禽:逮捕。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 杯,酒杯。
詞類活用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奇特)
時天下承平日久 名詞作狀語,當時。
衡少善屬文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同上。
妙盡璇機之正 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研究透了;
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一詞多義
觀
①觀太學(觀摩學習)
②大王見臣列觀(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
③此岳陽樓之大觀也(景像)
④玄都觀裡桃千樹(道士廟)
⑤啟窗而觀(看)
因
①因入京師,觀太學(於是)
②蒙故業,因遺策(沿襲)
③因其勢而利導之(順著)
④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
(透過、經由)
⑥衡乃擬班固《兩都》《二京賦》,因以諷諫(憑藉)
⑦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趁機)
乃
①精思傅會三年乃成。(才)
②遂乃研核陰陽(就)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竟、卻)
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於是,就)
⑤爾其勿忘乃父之志。(你的)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⑦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
⑧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於是,就)
制
① 其牙機巧制(製作,構造)
②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服,控制)
② 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
(統率,指揮)
④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模)
屬zhǔ
① 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連線)
② 衡少善屬文(連綴)
③ 屬予作文以記之(囑咐)
④舉酒屬客(勸人喝酒)
shǔ
⑤名屬教坊第一部(屬於)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掌管)
⑦吾屬今為之虜矣(輩)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善:
①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的)
②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善行)
③安帝雅聞衡善術學。(擅長)
④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⑥善刀而藏之。(通“繕”,擦拭)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人)
(2)被動句
連闢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徵召)
(3)賓語前置句
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從有書典記錄以來,不曾有過(這種儀器)〕
(4)介詞結構後置句
①果地震隴西(果然在隴西發生地震)
②諷議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對政事提出意見)
(5)省略句
①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省略主語“張衡”)
②諷議左右(省略介詞“於”)
③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 (省略主語“張衡”)
(6)狀語後置
①遊於三輔(於三輔遊)
②諷議左右((於)左右諷議)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3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詩詞賞析: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以翔實的文筆全面記述了張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學、政治、文學等領域的諸多才能。而且詳略突出,重點介紹了他在科學上的貢獻,其間貫穿了作者對張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層次清晰,條理分明,一位博學多才、從容淡泊的文人學者形象如在眼前。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段。記述張衡的學業、品德和文學上的成就。開頭兩句按歷史人物傳記的格式,記述張衡的姓名、籍貫與家世。接著介紹其在文學上的造詣。“少善屬文”說明他具有先天的稟賦,而“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說明他注重社會實踐。也正是因為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紮實的基礎,並不斷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經,貫六藝”。在敘述了其“才”後緊接著敘述其德。“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謙虛穩重、超塵拔俗的品格,而面對統治者的招羅,作者連用“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表現他的不慕榮利的高潔品德。而《二京賦》進一步證實其文學才能及精研精神。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2~4段,介紹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重點介紹候風地動儀的結構和功用。第2、3段從整體上概括了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包括科學發明和理論著作兩部分。在介紹其特長時與其職官聯絡起來,側面反映了二者互為因果的關係。第四段著重介紹了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風地動儀。介紹地動儀雖不足二百字,但詳盡記述製造時間、質地、大小、形狀、內外結構、裝飾、功用等,文字精簡平實。如介紹構造特點時用“中”“傍”“外”“下”四個方位詞為序,便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簡要而清楚地寫出其構造特點。以“似酒尊”描寫其形狀非常形象具體,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誇張描寫和“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的熱烈讚歎著力描寫了儀器的準確無誤。最後附述了生動有趣的事件驗證其功效,使文章於平實中透出情致。
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5、6段,介紹張衡在政治上的才幹。文章僅選取兩件事作為切入點,一是《思玄賦》的由來,表現了張衡心思細密、小心謹慎的形象。一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鬥爭一事。“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這樣,筆墨寥寥卻寫出了一位真實可感、形神豐滿的廉吏。
語言凝練平實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儘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中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4
本文記敘了我國東漢著名文學家、科學家張衡的高尚品德和出色的文學、政治才能以及傑出的科學成就,表現了作者對張衡的由衷敬仰。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敘為主,在第四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早在1700年前,當西方各國對地震尚處於迷惘無知的時候,張衡已經能準確地測知地震了。張衡開創了世界地震學的先河。歷史和人民對張衡作出了多高的評價呢?1956年10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請看范曄在《後漢書》中是如何記載張衡事蹟的。
瞭解作家作品。
范曄(398~445),字蔚宗,順陽(今河南省淅川)人。南朝宋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少勤奮好學,善寫文章,精通音律,做過宣城太守。他編寫的《後漢書》詳載了劉秀起兵推翻王莽到漢獻帝禪位於曹丕的東漢195年的歷史。該書既具史家識見,又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司馬遷(西漢)的《史記》、班固(東漢)的《漢書》、范曄(南朝宋)的《後漢書》、陳壽(西晉)《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
瞭解傳主事蹟
張衡不但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偉大的文學家,他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詩文俱佳,造詣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見的全才。在自然科學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曆法、數學、機械、氣象;在社會科學方面,歷史、文學、經學、哲學、禮法、繪畫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學方面為我們留下了震驚世界的渾天儀、地動儀、獨飛木雕等偉大發明,又在社會科學方面留下了熠熠閃光的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他的《二京賦》,達到了漢代大賦長篇鉅製的極致;他的抒情小賦為賦的發展開創了新的途徑;他的詩是我國七言詩由發展到成熟的一個標誌,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郭沫若稱讚張衡說:“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
正音辨形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標註拼音。
少善屬文(shào)(zhǔ)不好交接俗人(hào)闢公府(bì)
累召不應(lěi)五載復還(zǎi)乞骸骨(hái)逾侈(chǐ)
輒積年不徙(zhé)璇機(xuán)篆文(zhuàn)驕奢(shē)
蟾蜍(chánchú)驛至(yì)帷幄(wéiwò)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
合蓋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酒杯
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員”通“圓”圓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傍”通“旁”旁邊
與武決去“決”通“訣”辭別
疏通全文字句
1、學生對照註釋看課文。
2、師生共同疏通,明確重點詞語。
3、落實文句翻譯。
研習第1段
1.張衡的高尚品德是什麼?其“從容淡靜”又表現在哪裡?
明確:張衡的高尚品德表現在:
(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寫作上“精思傅會”,科學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貢獻卓越;
(2)“從容淡靜”,不慕世俗的虛榮,“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大將軍“累召不應”,“不慕當世”;
(3)品行端正,憂國憂民,作《二京賦》諷諫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黨。
2.聯絡上下文說一說,何以見得“才高於世”?
明確:張衡“才”高於世,表現在:
一、“善屬文”,作《二京賦》;
二、“善機巧”,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
三、“善術學”,著《靈憲》、《算罔論》;
四、善政事,為政機智果斷,不畏權貴,稱為政理。
研習第2~4段
1.《張衡傳》全文的重點在哪裡?作者這樣安排合適嗎?
明確:全文寫了張衡的品格和文才,寫了張衡的政治才幹,寫了張衡在科學技術上取得的成就。第二部分記述張衡取得的科學成就,是文章的重點。又可分為兩層:一是仕途情況,以及製作渾天儀和著《靈憲》、《算圖論》的情況;一是專門介紹候風地支儀。顯然,後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點。作者這樣處理文章的詳略安排,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張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創造發明最為突出,理應成為本文記敘的重點。
2.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的?
第四段不到二百字,作者是如何介紹候風地動儀的?請概括要點。
明確:作者依據事物內在聯絡,簡明而具體地介紹候風地動儀的製造和使用:
①製造時間和儀器名稱(1句,陽嘉元年,候風地動儀);
②材料、尺寸、形狀、裝飾(2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③機件、內外構造(3、4、5句,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
④功能和作用(6、7、8句,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⑤精確程度及評價(9、10句,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⑥實踐證明靈敏度和準確性(11、12句,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⑦交代儀器正式使用(13句,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研習第5~6段
1.在第5、6段中,為了表現張衡的政治才幹,作者寫了哪兩件事?突出了人物怎樣的性格?
明確: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賦》的由來,突出了張衡的心思細密、小心謹慎;另一件是寫張衡出任河間相時和姦黨鬥爭的事。
2.“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說明什麼?
明確:說明張衡很聰明,很有政治才幹。
3.“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又說明了什麼呢?
明確:說明張衡政績顯著,也反映了他為民除害,深得人心。
歸納總結
1、本文在寫作方法上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本文的寫作特點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人物的寫法和詳略得當的剪裁方法。
(1)本文是人物傳記,介紹人物以時間為經,以事蹟為緯。張衡一生經歷了東漢章帝、和帝、安帝和順帝四個時期。時間雖較長,文章敘述的時間線索卻很清楚。從表達方式上說,以記敘為主。在第4段寫候風地動儀,又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2)本文介紹了張衡文學、科學、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為重點詳寫。在介紹科學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時,又突出了候風地動儀的研究製造,介紹特別詳盡,對其他創造的介紹則較簡略。這樣詳略得宜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2、傳記是記述一個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著事無鉅細都要寫進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樣處理人物的材料的?(這是上一問題的換一種問法)
傳記記述一個人的生平,但並不等於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都寫進文章去,而只能記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時顯示出這個人的品格特點。
本文先介紹了張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學才能;重點寫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輝煌的科學成就,而在科學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創的候風地動儀,最後介紹了他政治上的才幹。文章這樣處理材料,就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5
本文關於古代官職的文化常識,進一步進行考點知識梳理。
1、關於官職任命、調動、貶謫等的詞語並解釋。
舉:推薦。(被)舉薦任官。(“舉孝廉不行”)
行:去應薦。
闢:徵召,召來授官。(被)召。(“連闢公府不就”)
就:就職,任職。
召:召請來授官。(“累召不應”)
應:應職,接受官職。
拜:任命,授給官職。(“拜為上卿”)
遷:調動官職。(“再遷為太史令”)左遷,降職貶官。
轉:調動官職。(“再轉復為太史令”)
徙:調動官職。(“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出:離京去外地為官。(“出為河間相”)
下車:指官吏初到任。(“下國伊始”、“衡下車”)
視事:指官員到職工作。(“視事三年”)
除:拜官。除去舊職任新職。(“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乞骸骨:請求辭職,告老還鄉。(“上書乞骸骨”)
2、課文中官職專名用詞,並作解釋。
孝廉:被舉薦的品行端正的人。
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掌管軍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為三公,是當時最高的官。
大將軍:位比三公。鄧騭位在三公之上。
公車:官署,總領天下徵召事務。設公車令。
郎中:官名。
太史令:兼管天文和國史。
河間王(劉政)的相,類似太守。
國王:指河間王。國,諸侯國。
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員。
3、官職變動用詞。
第一類:表示授予、提升的詞語。
徵:由君王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闢: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薦、舉: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拜:授予官職。除:任命,授予官職;ナ:給予官職。
起:起用某人任以官職。ミ:在原官職上提拔。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第二類:表示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是提升呼叫。
轉、調、徙:調動官職。補:補任缺職。改:改任官職。
第三類:表示兼職、代理的詞語。
兼:同時掌管,兼任。領:兼任。署:代理,暫時擔任。
權:暫代官職。
第四類:表示降職、罷免的詞語。
貶:降職。謫:被罰流放或降職。
出:離開京城外調(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
左遷:降職。罷、免:罷黜、免去官職。黜、廢:廢棄不用。
第五類:還有一些不表示職官的變動,但常常與職官結合在一起,可靈活翻譯為執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調清河丞,尋知大谷縣。行:遷左丞,行徐州事。
主:掌管。例如《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勃,人名)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6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7
1、節選自《後漢書·張衡傳》(中華書局1965版)。范曄(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淅川東)人,歷史學家。
2、南洋西鄂:南陽郡的西鄂縣,在今河南南陽。
3、屬(zhǔ)文:寫文章。屬,連綴。
4、遊於三輔:在三輔一帶遊學。遊,遊歷,遊學,指考察、學習。
5、京師:指東漢首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6、太學:古代設在京城的全國最高學府,西漢武帝開始設立。
7、遂:於是。
8、通:通曉,全面透徹地理解。
9、貫:貫通,與“通,為近義詞。
10、五經:漢武帝時將《詩》、《書》、《禮》、《易》、《春秋》定名為“五經”。
11、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藝。
12、高於世:比世上的人高明。於:比。
13、驕尚之情:驕傲自大的情緒。尚:矜誇自大。
14、從容:從容穩重,不急躁。淡靜:恬淡寧靜,不追慕名利。
15、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永元:東漢和帝劉肇的年號(公元89年—105年)。
16、連闢公府不就:連,屢次。闢,(被)召請(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不就:不去就職。以上幾句的主語“衡”,承前省略。
17、時天下承平日久:時,當時。承平,太平,指國家持續地太平安定。日久,時間長。
18、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貴族。
19、莫:無指代詞,表示“沒有誰”的意思。
20、逾侈:過度奢侈。
21、乃:於是,就。
22、擬:模仿。
23、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24、《兩都》:指《兩都賦》,分《西都賦》、《東都賦》。
25、《二京賦》:指《西京賦》、《東京賦》。
26、因:介詞,透過。後省賓語“之”。
27、以:連詞。
28、諷諫:用委婉的語言進行規勸而不直言其事。
29、精思傅會:精心創作的意思。
30、乃:才。
31、鄧騭(zhi):東漢和帝鄧皇后的哥哥,立安帝,以大將軍的身份輔佐安帝管理政事。
32、奇其才: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奇,認為……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奇:奇特,少有的。
33、累召:多次召請。應:接受。
34、機巧:設計製造機械的技藝。巧,技巧、技藝。
35、致思:極力鑽研。致,極,盡。
36、陰陽:指日月執行規律。
37、歷算:指推算年月日和節氣。
38、於:對於。於……:介賓短語後置,譯時提前作狀語。
39、雅聞:常聽說。雅,副詞,素來,常。術學:關於術數方面的學問,指天文、歷算等。
40、公車:漢代官署名稱,設公車令。
41、特徵:對有特出才德的人指名徵召,為的與平常的鄉舉裡選相區別,故稱特徵。
42、拜:任命,授給官職。
43、郎中:官名。
44、再遷:再,兩次。遷,調動官職。
45、太史令:東漢時掌管天文、歷數的官,與西漢以前掌管天象曆法兼有修史之責的太史令職責不完全相同。
46、遂乃:於是就。
47、研核:研究考驗。
48、陰陽:哲學名詞,指兩種對立的事物,如日月,寒暑等,這裡指天象、歷算。
49、妙盡:精妙地研究透了。
50、璇璣:玉飾的測天儀器。
51、正:道理。
52、渾天儀:一種用來表示天象的儀器,類似的天球儀。
53、《靈憲》:一部曆法書。
54、《算罔》:一部算術書。
55、詳明:詳悉明確。
56、再轉:兩次調動官職。第一次由太史令調任公車司馬令,第二次由公車司馬令又調任太史令。
57、復:又。
58、當世,指權臣大官。
59、輒:常常,總是。
60、積年:多年。徙:指調動官職。
61、自去史職,五載復還:自;自從,表時間。
62、陽嘉:東漢順帝劉保的年號(公元132——135)。
63、候風地動儀:測驗地震的儀器。據竺可楨考證,這是兩種儀器,一是測驗風向的候風儀,一是測驗地震的地動儀。
64、以:用。
65、員徑八尺:員徑:圓的直徑。員,通“圓”。
66、合蓋隆起: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隆,高。
67、尊:同“樽”,古代盛酒器。
68、飾:裝飾。“飾”後省賓語“之”,“之”代候風地動儀。
69、以:用。據有人研究,候風地動儀外部八方書寫不同的篆文以表明方位,腳部裝飾山形,東南西北分別繪畫代表四方的龍、朱雀、虎、玄武(龜蛇)。
70、都柱:大銅柱。都,大。“都柱”就是地動儀中心的震擺,它是一根上大下小的柱子,哪個方向發生地震,柱子便倒向哪邊。傍,同“旁”,旁邊。
71、施關發機:設定關鍵(用來)拔動機件,意思是每組槓桿都裝上關鍵,關鍵可以撥動機件(指下句所說的“龍”)。
72、外有八龍,首銜銅丸:龍,指龍形的機件。首,頭。
73、下有蟾蜍(chánchú),張口承之:下,指龍首下面。蟾
74、牙機巧制:互相咬合製作精巧的部件。
75、尊中:酒樽形的儀器裡面。
76、覆蓋周密無際:指儀器蓋子與樽形儀器相接處沒有縫隙。
77、如有地動,尊則振龍:地動,地震。則,就。振,振動。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78、機發:機件撥動。
79、而:順承連詞,不必譯出。
80、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激揚,這裡指聲音響亮。伺者,守候觀察候風地動儀的人。
81、發機:撥動了機件。
82、七首:指其餘七龍之首。龍、首,互文,都指龍首。
83、驗之以事,即以事驗之:驗,檢驗,驗證。
84、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在,可譯為“在……中”。
85、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嘗,曾經,曾有一次。而,可是。
86、驛:驛使,古時驛站上傳遞文書的人。
87、至:指來到京師。
88、果:果然。
89、隴西:漢朝郡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隴西縣一帶。“隴西”前省介詞“於”(在)。
90、於是皆服其妙:其,它,代候風地動儀。妙,巧妙,神奇。
91、乃:便。
92、地動:地震。
93、所從方起:從哪個方位發生。
94、時:當時。損:腐敗。因:於是。
95、遷:升遷。
96、帷幄:指帝王。天子居處必設帷幄,故稱。
97、諷議:諷諫議論;婉轉地發表議論。
98、左右:身邊。
99、嘗問天下所疾惡者:嘗,曾經。疾,憎恨;惡,指壞人壞事。
100、目之:給他遞眼色。目:名詞活用為動詞。
101、詭對:不用實話對答。
102、閹豎:對宦官的蔑稱。
103、讒:毀謗。
104、圖身之事:圖謀自身安全的事。
105、吉凶倚伏:禍福相因。出《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106、幽微難明:幽深微妙,難以看清。
107、宣寄情志: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意。
108、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永和:也是東漢順帝的年號(公元136—141)。
109、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時,當時。國王,即河間王劉政。典憲,制度法令。
110、豪右:豪族大戶,指權勢盛大的家族。
112、不軌:指行動越出常軌的事,即違反法紀的事。
113、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下車:官員初到任。治威嚴,樹立威信。治,整治。整法度,整頓法紀制度。
114、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陰知,暗中察知。
115、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肅然,這裡是敬畏恭順不敢為非做歹的意思。
116、視事三年,上書乞骸(hái)骨:視事,這裡指官員到職工作。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一種說法。
117、尚書,官名,不同朝代的尚書職權不一樣,東漢時是在宮廷中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
118、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zú)。卒:死。
翻譯: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一帶遊學,趁機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比一般的人高,但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平時舉止從容,態度平靜,不喜歡與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間,他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徵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一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將軍鄧騭認為他的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徵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曆法諸種學問),精闢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製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總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裡。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一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儀器的樞紐和機件製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訊息。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歎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譭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一起胡作非為。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一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畏恭順,稱讚政事處理得好。(張衡)在河間相位上任職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朝廷任命他為尚書。張衡活了六十二歲,於永和四年去世。
賞析:
《張衡傳》以張衡“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為綱組織全文,顯示了張衡作為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的才幹與成就。范曄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等人關於史傳文寫作的傳統,並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記寫人物傳記的特色。張衡一生行事眾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於偏,慮及全又不流於繁,寫其形又得其神,確要費一番匠心。
敘學習,顯示其成就的基礎。張衡的朋友崔瑗曾稱讚他說:“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瑰辭麗說,奇技偉藝,磊落炳煥,與神合契。”張衡多才多藝,德高品潔,是和他的學習、實踐分不開的。范曄寫他的學習,說他“少善屬文”,自幼聰穎明慧,而更突出了他的“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張衡系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而遊學到“三輔”之地,並進入京城洛陽太學參觀、學習。當時學界盛行的是“章句之學”,完全是一套陳腐的死學問,張衡涉足社會,不惜遠遊,目標遠大,直入太學,這就使他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地步。把五經、六藝都融會貫通了,他不是食而不化,也非固步自封,不僅讀書本而且看實際,不只鑽典籍而且研技藝,不單捧冊頁而且知世情。張衡貫古通今,知書識世,明道諳理,可是“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謙虛謹慎,既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條件,也是為人處世的美德。作者僅用了三十四個字,就概及張衡學習的各個方面:內容、方法、精神、成就。這真可謂用墨精當得能收海於勺,縮龍成寸。作者先敘張衡的學習,為下文敘述他的善為人、善作文、善機巧、善理政奠定了基礎。
敘品行,顯示其高尚的節操。張衡對為官作宦,“從容淡靜”;對貪官酷吏,嫉惡如仇;對科學技術,不遺餘力。有的人把學問作為沽名之具,釣利之餌,登官之梯,而張衡參透人生,潔身自守,他辭謝了多次的舉薦與徵召。作者連用“連闢”“累召”“不行”“不就”“不應”等詞語,強調了他的不慕利祿,無意仕途。後來的出仕,也只是“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一些從事科技、史學方面的業務性職務。“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他不想握權柄以抬高地位,居高位以謀私利。
張衡沒有官欲,但並非沒有官才。他有著敏銳的政治眼光,清醒的政治頭腦,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看到“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不惜花了十年工夫,模擬班固的'《兩都賦》,而寫了《二京賦》。在《西京賦》和《東京賦》中,極力鋪寫了二京的所有宮室、動植物、遊俠辯論之士、角牴大儺之戲,諷諫當朝的窮奢極侈。這是婉轉的諷喻。有時他也挺身而出“上疏陳事”,“諷議左右”,向皇上直言進諫,彈劾奸佞。一旦由他掌握了一定權力,也就大力剪鋤奸徒醜類。他出為河間王劉政的相時,看到劉政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他一到任就能“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收到“上下肅然,稱為政理”的效果,可見張衡不僅具有如何做官的認識、理論,而且有著實際施行的本領。
張衡上究天文,下窮地理,精於歷算,擅於機械,自然也洞察當時社會世情。官場之中,有日天地黑,無風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潔身避禍,後來不得不入官場,順帝“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避其鋒芒,巧為應對。即令這樣,那幫閹豎還“共讒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種政治漩渦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確實是“吉凶倚伏,幽微難明”,而要“常思圖身之事”。當他狠狠打擊了河間王的惡勢力後,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極明智的決策:“上書乞骸骨”,請求退休還鄉了。從他的《四愁詩》《思玄賦》《歸田賦》中,都看出作為一個正直的官吏、有為的學者,在當時內心的苦悶,無力除惡,無法避禍,只有獨善其身了。
敘術業,顯示其卓著的成就。張衡在天文、數學、地理、氣象、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學、詩賦、繪畫方面成績斐然。郭沫若曾評價說:“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萬祀千令,令人敬仰”。范曄為之作傳時,既要顧及全面,又要突出重點。文中以“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概及了他多方面的貢獻,而重點寫候風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張衡首創,在科技史上居重要地位。傳記從地動儀的質地、尺寸、規模、形體、文飾以至整個結構的“巧制”、測定時的效驗,做了井然有序的詳明介紹。“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著一“神”字,極寫儀器功效。“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表明此乃史無前例的獨創。更用京師學者最初“鹹怪其無徵”,後來“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細節,充分證明了張衡“妙盡璇機之正”的“妙”,“善機巧”的“善”。
這篇傳記僅以七百餘字就概及張衡六十二年中善屬文、善機巧、善理政等方面的傑出成就。全文以時間為序,敘其一生;以“善”為綱,統率題材;以“妙”為目,傳其精神,因而所寫方面多而不雜,事蹟富而不亂,文雖簡而概括全。范曄之所以能“驅萬途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文心雕龍·附會》),就在於抓住了總綱領,並內蘊著相互關係。張衡正由於潛心於學才達到“通五經,貫六藝”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機巧”的知識與才幹,也使他具有了“不慕當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謀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職“積年不徙”,得“約己博學,無堅不鑽”,有了創造發明。他的做官,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以利於科學研究。當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臺時,還始終保持著明智的頭腦。作者將張衡於自然科學、文學、政治活動方面的表現統一了起來,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偉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張衡多方面事蹟的內在的聯絡外,善於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寫“善屬文”,就以寫《二京賦》為主,略涉《思玄賦》,其他甚至不提及;寫“善機巧”,以詳寫候風地動儀為主,其他科技成果則為輔;寫“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黨為主,請求辭職、上調擢升則為次。在文學、科學、政事三方面,都體現了他“從容淡靜”的個性,又突出了“善機巧”的特點,使張衡這麼個偉大的形象輝耀於讀者面前。
《張衡傳》文言文知識點整理 篇8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A.屬( )文 鄧騭( ) B.逾侈( ) 璇( )璣
C.驛( )站 河間相( ) D.骸( )骨 蟾( )蜍(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 )同( )
(2)合蓋隆起,形似酒尊 ( )同( )
(3)子墨衰絰(dié),梁弘御戎 ( )同( )
(4)秦伯素服郊此,鄉師而哭 ( )同( )
(5)府吏見丁寧 ( )同( )
3.與“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寧許以負秦曲
E.(汲黯)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2)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3)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8)求人可使報秦者
(9)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
(10)甚矣,汲黯戇(zhuàng)也
5.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遂通五經,貫六藝”中“五經”是指:詩、書、禮、易、左傳;“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
B.《兩都賦》的作者是張衡,《二京賦》的作者是班固。二都與兩京都 指長安和洛陽。
C.“拜、遷、轉、徙”都是指調動官職。
D.《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四史”。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 11題。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 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後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東將軍。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於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後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 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
B.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C.後因他信,具以白質。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8.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大人清白,不審於何得此絹。
(2)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3)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4)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與(2)相同,(3)與(4)不同
B.(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
C.(1)與(2)不同,(3)與(4)相同
D.(1)與(2)不同,(3)與(4)也不同
9.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食畢,復隨旅進道——吃完飯以後,又跟隨旅伴上路。
B.先其將歸,請假還家——早就要帶他回去,於是請假回家。
C.陰資裝,百餘里要之——暗中準備盤纏;在百餘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於是拿出先前給自己的絹答謝他,並把他打發走。
10.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組是:( )
①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③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
④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⑤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勵名節,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後,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靡費之舉。這使他日後得到很高的聲譽。
B.胡威之父胡質身居高位卻能恪守清廉。胡威辭別回家時,他僅取絹一匹送作路資。在兒子 詢問時坦然地表明,此絹為正當所得,並非不義之財。從而贏得了兒子的敬佩。
C.胡質帳下都督善於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並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瞭解真相後對他嚴加處罰,並免去他的官職。
D.晉武帝十分讚賞胡質。他問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認為自已遠遠不如。這既說明了胡質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親的心 情。
【參考譯文】
胡質的兒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嚴格地堅守清廉。胡質擔任荊州刺史時,胡威從京城洛陽前去探望父親。由於家中貧困,沒有車馬和童僕,自己單身騎驢前往,拜見父路上的開銷。胡威這才接受這匹絹,辭別父親回京。胡威每到一處客站,就自己放驢,取柴做飯,吃完後再與旅伴一道上 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質帳下的都督,與胡威從不相識,在胡威未出發回京前,就請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餘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為旅伴,事事都幫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幾百裡。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說話得到實情,即知他是父親帳下的都督,就取出父親所賜給的那匹絹償付給都督,向他道謝後與他分手。後經別的使者,詳細地把這件事告訴胡質,胡質責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胡質父子如此清廉謹慎。因此名譽廣為人知,歷位宰牧。晉武帝召見胡威,同他談論邊事,談話涉及到日常生活。晉武帝感嘆他父親的清廉,對胡威說:“你與你父親相比,誰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父親。”晉武帝說“你憑什麼認為不如你 父親?”胡威回答說:“我父親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知道,我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不知道,因此我遠不如我父親。”胡威做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贈鎮東將軍。
參考答案
1.A.zhǔ ;zhì B.chǐ ;xuán C.yì ;xiàng D.hái ;chán chú
2.(1)禽通擒
(2)尊通樽
(3)衰通縗
(4)鄉通向
(5)丁通叮;寧通嚀
3.C.
4.(1)狀語後置
(2)否定句 賓語前置
(3)省略句
(4)判斷句
(5)定語後置
(6)疑問句賓語前置
(7)被動句
(8)定語後置
(9)省略句
(10)主謂倒裝句
5.D.
6.C.解釋:樵:柴,名詞。
7.A.解釋:A前句中的“故”為“特地”之義,副詞;後句中的“故”為“故意”之義,副詞。B句中的兩個“每”都為“每當……時候”之義,副詞。C句中的兩個“因”都為“經、有”之義,介詞。D句中的兩個“及”都為“到”之義, 介詞。
8.A.解釋:A項中句①“大人清白”與句②“名譽著聞”,從句式上看均為一般性的形容詞謂語句,“清白”“著聞”分別充任“大人”“名譽”的謂語,二者沒有不同。句③句④則不同。句③中加點的“其都督”以判斷句的身份充任“知”這一動詞的賓語,這個判斷句與現代漢語不同,沒有使用“是”字 一類的判斷詞。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質帳下的都督,“其”指稱“胡質”。
9.B.解釋:A項中“隨旅進道”是難點,“旅”指旅客,“進”字的基本意義是“前進”,文中與“道”相聯絡,應該理 解為“上路”。因此,A項是正確的。B項中的難點在“先其將歸”。在閱讀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將要回去之前”,指胡質帳下都督想趕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預先迎候他。C項中的難點一是“陰”表示暗中;二是“資裝”表示“準備盤纏”;三是“要”字,原義是“中途攔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題則選用了更能表示帳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詞。這一選項是本題中最難的選項。D項中“因”當“於是,就”講,“向”當“先前”講,“遣”當“送走”講。
10.A.解釋:題幹中點明本題所需篩選資訊的共同點——“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論斷)。“清:公正廉潔;慎:謹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是在胡威詢問絹的由來時胡質做的回答,表明這是正當所得,所以能表現胡質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灶”,其內容是寫胡威在歸家途中辛勞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現。第3 句是胡質帳下都督的行為,所以無關。第4種承接的內容是胡質不願無功接受帳下都督的照顧,於是拿出自己的路資即絹,送給對方並把他打發走了,因此,這句符合題乾的要求。第5句“質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質因不喜歡帳下都督的阿諛奉承 ,於是將其痛責並開除官職,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是作者的評價,指的是胡質父子二人聲譽好, 做到很大的官,並非“清慎”的內容。由此可見,只有A項是完全符合題意的。
11.C.解釋:解答這道題的四個切入點是:胡威、胡質、帳下都督、晉武帝。C項為:“胡質帳下都督善於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並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瞭解真相後對他嚴加處罰,並免去他的官職。” 這一選項的問題在於是誰將途中之事告訴了胡質,是帳下都督,還是胡威?根據文意,帳下都督是不願將此事告知胡質的,所以他的許多做法均瞞往胡質。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後因他信,具以白質”,並導致胡質對帳下都督的處罰。因此C項的概括與分析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