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戒》文言文原文及譯文
賞析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醫戒》文言文原文及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其證能食而不能化,因節不多食。漸節漸寡,幾至廢食。氣漸薾,形日就憊,醫謂為瘵也,以藥補之;病益甚,則補益峻。歲且盡,乃相謂曰:“吾計且窮矣。若春木旺,則脾土必重傷。”先君子憂之。
會有老醫孫景祥氏來視,曰:“及春而解。”予怪問之,孫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彼謂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無乃有憂鬱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蓋是時予屢有妻及弟之喪,悲愴交集,積歲而病,累月而憊,非唯醫不能識,而予亦忘之矣。於是括舊藥盡焚之,悉聽其所為。三日而一藥,藥不過四五劑,及春而果差。
因嘆曰:醫不能識病,而欲拯人之危,難矣哉!又嘆曰:世之徇名遺實,以軀命託之庸人之手者,亦豈少哉!鄉不此醫之值,而徒託諸所謂命醫,不當補而補,至於憊而莫之悟也。因錄以自戒。
——選自嶽麓書社排印本《李東陽集》
譯文:
我二十九歲時,脾有毛病。症狀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節制飲食,後來越節越少,幾乎將廢食了。精神日漸衰頹,形狀也日益顯得憔悴。醫生說“這可是癆病呢”,便用補藥來補。病越發利害,補就越發加重。快到年終,醫生說:“我的辦法也想盡了,如果來年春木旺,那末,脾土必受重傷。”父親為此很耽心。
這時恰有老醫生孫景祥先生來看病,說:“到了春天就沒事。”我感到奇怪便問他,他說:“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失。那個醫生當作脾病來醫,這就沒有摸到它的根。您莫非有什麼悲傷的心事麼?”我恍然說:“喲!對啦。”因為我這時連續碰上妻和弟的喪亡,悲愴交集,積年累月,因病而疲。非但那個醫生不理解,連我自己也忽略了。隨即收集所有的舊藥全燒掉,全都聽從孫醫生的診治,三天服一劑藥,不過四五劑,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醫生不識病理,要想解救人的危急,難得很哪!又嘆道:世上那些從名忘實,將性命寄託在庸人手中的'人難道還少麼?當初如果不遇到那位老醫生,只託之於所謂名醫,不當補而補,直到精疲力盡還是不明白啊!因此就寫下來警戒自己。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是,不僅庸醫能夠害人,而且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醫,將性命寄託在徒有其名的庸人手中,也會給自己帶來禍害。不光是看病這種事,世上的事情其實都是這個道理。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諡文正。漢族,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明代中後期詩人、書法家、政治家,茶陵派的核心人物。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
李東陽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詩壇首領,《明史·文苑傳序》說其詩“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以他為首的茶陵派,在明初臺閣體與明中葉前後七子之間起了過渡作用。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