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創作背景分析

《醉翁亭記》創作背景分析

《醉翁亭記》創作背景分析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一生著作很多,其中《醉翁亭記》是非常有名的一篇。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醉翁亭記》的寫作背景和中心思想。

  醉翁亭記

  環滁(1)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4)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5)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6),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8)。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9)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10)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1)。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12),雲歸而巖穴暝(13),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14)。野芳發而幽香(15),佳木秀而繁陰(16),風霜高潔(17),水落而石出(18)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1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20)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21),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22),山餚野蔌(23),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24);射者中(25),奕(26)者勝,觥籌交錯(27),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28)白髮,頹然(29)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30)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31),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3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33)歐陽修也。

  [註釋]

  (1)環:環繞。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縣。

  (2)林壑(hè賀):樹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樹林茂密而又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蔚(wèi衛)然,草木茂盛的樣子。琅(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纏)潺:流水聲。

  (6)峰迴路轉:山勢曲折迴環,路也隨著轉彎。

  (7)“有亭”句:有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展翅欲飛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鳥張開翅膀的樣子。臨,居高臨下。

  (8)“名之”二句:給亭子題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來給它命名的。名,作動詞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長官。宋代行政區劃有州無郡,州長官稱知州。這裡稱太守是沿用舊名。

  (9)飲少輒(zhé哲)醉:喝一點就醉。

  (10)乎:同“於”。

  (11)“得之”句:領會在心裡,寄託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轉連詞,相當於“說到那”、“至於”。日出而林霏(fēi非)開:太陽一出來,樹林的霧氣就散了。霏:雲氣。

  (13)“雲歸”句:煙雲聚擾來,山谷就陰暗了。

  (14)“晦(huì會)明”二句:或暗或明,隨時變化,這是山間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啊!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開了,發出清幽的香氣。這是寫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樹木吱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這是寫夏季。秀,發榮滋長。

  (17)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這是寫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這是寫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遊賞,晚上返回。

  (20)負者:肩負東西的人。

  (21)傴(yǔ語)僂(lǚ呂):俯身躬背的樣子。指老年人。提攜:指被人攙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涼。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餚(yáo 搖):用山中禽獸作的菜,即野味。餚,葷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會中痛飲的快樂,不在於用音樂來助興。酣,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絲竹,絃樂器和管樂器,這裡代指音樂。

  (25)射者中(zhòng眾):投壺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壺,古代的一種遊戲。把箭投入壺中,以投中多少決勝負。

  (26)奕(yì義):指下圍棋。

  (27)觥(gōng工):籌:酒籌,行酒令時用來決輸贏的竹製籌碼。交錯:雜亂。

  (28)蒼顏:蒼老的面容。

  (29)頹然:這裡指醉後昏然欲倒的樣子。

  (30)已而:過了一些時候。

  (31)陰翳(yì義):樹木枝葉茂密成蔭。翳,遮蓋。

  (32)“人知”二句: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玩而感到快樂,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獨特的樂趣(指太守為人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前一“樂”字用為動詞,有“得到樂趣”的意思。其樂,指滁人的快樂。

  (33)廬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縣,歐陽修的'家鄉。

  寫作背景: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作的,當時他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之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支援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這些人。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任職時,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讓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使歐陽修感到無比欣慰。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歐陽修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就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歡喜中更多的是悲傷。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中心思想:

  宋仁宗慶曆五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言陷害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卻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非常抑鬱,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起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卻包含著複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以言說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於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這篇優美的山水遊記透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遊人之樂,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悲傷的複雜感情。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史學成就也很多,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此外,歐陽修的書法也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