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朱自清>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通用7篇)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通用7篇)

  導語: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篇1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於北平逝世。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紹興。1916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1920年畢業。後在杭州第一師範、揚州第八中學等處教書。

  1922年,他同俞平伯、葉聖陶等創辦了《詩》月刊,這是“五-四”以來最早的一個詩刊,1923年,發表第一首長詩《毀滅》,1926年10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0年,他代理清華國文系主任。1931年到英國留學,並漫遊歐洲數國,1932年回國主持清華文學系。

  1937年,隨西南聯合入學南行。1946年回到清華。1947年,他為北平當局任意捕人發表抗議書,又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宣言上簽名。今年6月,他抗議美國的扶日政策,在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名,後因胃病復發,醫治無效,終在貧病中死去。狼埃還囑咐家人不要購買美援麵粉∶澤東對朱自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粉”的精神,給予稱讚,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篇2

  朱自清一生勤勉,記日記為日常功課。他的兩卷日記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其中之一在於:它是觀察某類民國文人經濟狀況的一個絕好樣本。簡而言之,朱自清日記是一部知識分子的貧困史。

  翻開日記第一頁,就有觸目驚心的兩條借貸記錄:1924年7月29日“晚與房東借米四升,舊曆年關亦有相似情形,而我仍用得拮据而歸,甚矣”;30日“午後向張益三借五元,甚忸怩!”朱自清1920年大學畢業,赴江浙任教,先後輾轉杭、揚、滬、溫、甬。此時的他已有兩個子女,正同時在省立四中和春暉中學任教,奔波於寧波與上虞之間。雖如此,仍是入不敷出,以至需要借米療飢。

  1925年,朱自清成為清華教授,一直到“七·七”事變後隨校南遷,為時12年。此期朱自清經歷頗多:先為六個孩子的父親;妻子武鍾謙病亡;歐遊訪學;和陳竹隱戀愛、結合;父親病故;後又添二男。按說,戰前這段經濟較為穩定,清華教授待遇不薄,本該是他生計最寬裕的時期,但因家累進一步加重,所以仍時時捉襟見肘。1932年12月9日日記中說:“錢與文字皆覺其少;錢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舉債、還債的記錄在此期日記裡俯拾皆是。

  昆明時期,百物騰昂而薪水低徊,教授成為清貧一族。朱自清負擔尤重:多病的夫人不習慣昆明環境,帶著孩子長住故鄉成都,他定期將薪水寄成都;前妻所生三個未成年子女寄養揚州老家,他要付生活費;長女採芷工作無著,也賴他不時資助。陳竹隱來信常為告急,揚州方面則每因寄多寄少、早寄晚寄而與兄弟、弟媳生隙。每月領薪,朱自清第一時間分寄各處,自己所留無幾。如1941年5月10日,“兌得現錢共八百九十多元,還債與寄錢後,本月只剩一百三十四元生活費”。他不得不“開源節流”。節流,到了自奉至簡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夥、包飯,或到朋友家蹭飯,因飯菜粗硬、食無規律,胃病長期不愈;穿,則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週披件趕馬人的藍氈“一口鐘”到昆明城裡授課,成為聯大一景。至於“開源”,無非是多寫文章、多做業餘兼職。1944年後他一直在私立五華中學兼任國文教師。即便如此,仍時有青黃不接的情況,他就只能頻頻借債,拆東牆補西牆。

  借而不得也是常有的事,於是不得不和當鋪打交道。典當、寄賣成為朱自清在昆明的“家常便飯”。特別是在1942到1943年間,他隔三岔五地跑寄賣行,先後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網球拍、大字典、燈泡、行軍床、被單、橡皮管、墨盒、皮外衣、淋浴器具、窗帷布。他和商人討價還價,有時為了一件物品的價格,連續跑幾家寄售行,還常受奸商的氣。1942年4月8日,為行軍床估價事妥協於商家,日記寫道:“估價者系一少年,其人極有口辯,力言帆布已破,僅可按床架論值。”朱希望能賣120元,但少年僅肯給50元。“事後思之,實所不甘。而竟惑於該少年之妄說,草草立據……少年實奸商之尤,侮餘如玩之掌上,可恨之至!”讀到這些憤激無奈之辭,最令人心酸。

  日記非為發表而作,自可率直無拘,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朱自清每每在日記中大嘆苦經。1941年4月26日在成都與經濟條件較為優越的摯友葉聖陶傾談後,寫道:“聖陶確有勇氣面對這偉大的時代。但他與我不同,他有錢可維持家用,而我除債務外一無所有。”幾天後又說:“我嚐到經濟拮据而產生的自卑感。”不過哭窮歸哭窮,另一個事實卻是:朱自清,以及他的貧窮的同儕們,在困厄中堅守知識者崗位,維持西南聯大絃歌不絕,育才無數,在雲貴高原上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高原”。他個人筆耕不輟,遺著煌煌五百萬字。有人戲稱中國牌知識分子“價廉物美”,信哉斯言。

  1948年,在回到清華園後兩年,朱自清因嚴重胃潰瘍不治身亡。次年毛澤東熱烈表彰了他和聞一多這兩位“民主鬥士”,說他“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朱自清因此死後哀榮,成了政治上不倒的知識分子表率。“餓死”之說言過其實,但又不能說和長期的窮厄無關。五十而歿,正當人文學者的黃金年齡,這自然是朱自清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文化的損失。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篇3

  1948年6月18日,他在拒絕美國援助麵粉的宣言上簽名。一個多月後,他因胃潰瘍穿孔住進了醫院,想不到手術後引起併發症,一代文學大師就那樣匆匆而去。

  那一年,他剛剛50歲,她才45歲。

  他去世後,她收拾起悲傷,帶著他們的9個子女孤獨地走過42年,把他們一一培養成人。42年後,她安詳離世。

  那一隻小箱子,是他生前用過的。他走後,她一直小心地珍藏,卻從來沒在子女們面前開啟。那儲存完好的75封書信,是她辭世7年後,她的子女在搬家時意外發現的。紙張已泛黃,卻都儲存完好。

  這是75封愛的書信,是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如痴如醉的愛情表白,一個女人孤獨又沉默地守著它們走了大半生。朱自清寫給妻子陳竹隱的愛情書簡,向世人洞開了文學大師的一段動人心魄的愛情往事。

  認識陳竹隱的時候,朱自清的生活正混亂不堪。那時,朱自清的結髮妻子武仲謙已病逝一年多,給他留下6個孩子,最大的也不過10歲,最小的女兒尚在襁褓中。一個靠教書養家的窮教授,要照顧身邊的6個稚子,那份艱難可想而知。朋友們看不下去,勸朱自清續絃,卻每每被朱自清拒絕。在朱自清的心裡,雖然與亡妻是包辦婚姻,可數年的相守,一餐一飯裡積下的深情,足以讓多情善感的朱自清念念不忘。

  朱自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朋友拉著去與陳竹隱相見的。他們誆他說去酒樓會一位朋友,他便欣欣然跟著前往。後來成為他的妻子的陳竹隱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黃色綢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顯得文雅正派,腳上卻穿著一雙老式的雙梁鞋,顯得有些土氣。回到宿舍,我的同學廖書筠笑著說,‘哎呀,穿一雙雙梁鞋,土氣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

  然而,那雙土氣的雙梁鞋,並沒有為朱自清的形象打折,陳竹隱決意與他交往下去。初次見面,陳竹隱也給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皙的面龐,短短的頭髮,落落大方的談吐,陳竹隱與朱自清逝去的前妻不同,她似一株清新的荷,帶給朱自清完全不同的感受。

  陳竹隱,這個比朱自清小了5歲的女子,雖然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又早早經歷了喪父喪母之痛,卻堅忍好學,她自四川省立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又隻身前往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讀書。陳竹隱聰穎好學,她學國畫、學崑曲,在這兩方面有著很深的藝術造詣,再加上她性格開朗大方,在朱自清面前既有少女的羞澀,又有女兒般的頑痴,他們很快就墜入愛河。30年代北京的電影院,雖然沒有上海街頭電影院的奢華,卻也是年輕男女談戀愛的好去處。他們相約一起吃飯、看電影,開始了頻繁的約會,也開始了書信來往。

  細細研讀那些愛情書簡,不難發現,在他們的書信中,隨著二人感情的發展升溫,他們對彼此的稱呼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第一封信裡,朱自清稱陳竹隱為“竹隱女士”,落款為“朱自清”。一週後的第二封信裡,他稱她為“竹隱弟”,落款成了“自清”。在他們的第五封信裡,先前的“竹隱弟”已變為更親切的“隱弟”,“自清”只餘一個“清”字……再以後,他在給她的信裡,稱呼不斷變來變去:“隱,一見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來,我更喜歡看你那暈紅的雙腮,黃昏時的霞彩似的………親愛的寶妹,我生平沒有嘗過這種滋味,很害怕真的會整個兒變成你的俘虜呢!”由最初的“女士”到“親愛的寶妹”,他們的愛情也由最初月下朦朧嬌羞的荷慢慢綻放在朗朗的晴空下。

  彼時,兩人已是心心相繫的戀人,只是誰也沒有勇氣提出結婚二字。一個二十幾歲的青春少女,還來不及享受二人世界的浪漫與溫馨,就要成為6個孩子的母親。那副擔子,她可承受得起?那棵愛情樹,又能否在那煙火日子裡常青下去?她猶豫了。

  那年寒假,她開始刻意地躲他,卻躲不開牽掛與相思。等她再次捧讀他的信,聽他在信上傾訴他的思念之苦,說他的胃又開始疼痛。她的心,輕輕地痛了。他在信上痛苦地寫:“竹隱,這個名字幾乎佔了我這個假期中所有獨處的時間。我不能念出,整個人看報也迷迷糊糊的!我認為自己是個遇事鎮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現在是怎樣的迷亂啊。”

  再不管那麼多身前身後事,她如一隻勇敢的飛蛾,撲向那團燃得正烈的愛情火。她接受了他,也接受了他6個年幼的孩子。1932年,朱自清與陳竹隱在上海杏花村酒樓舉行婚禮。那時,他們剛好相識兩週年。

  此後,他們的生活就是另一幅畫卷。婚後的陳竹隱,幾乎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藝術夢想,畫筆塵封,崑曲高擱,她把所有的心思,撲在了那個家上。家裡人口多,單憑朱自清教書著書的收入來維繫,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陳竹隱從來沒有埋怨過,為了湊足給孩子請家庭教師的錢,她甚至悄悄跑到醫院去賣過幾次血。

  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帶著家人隨校南遷到昆明,日子更加窘迫,常常三餐不濟。為了減輕朱自清的負擔,讓他安心工作,柔弱的陳竹隱毅然帶著孩子們回到自己的.老家成都,她一個人挑起了那個家的重擔。從此,一個在成都,一個在昆明,相距遙遙,隔開的只是他們的人,亂世裡,兩顆相依相戀的心卻從未有一日放下對彼此的思念與牽掛。每逢假期,朱自清都要穿越千山萬水回成都探親。山一程,水一程,關山重重,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家裡有愛他和他愛的妻兒在等著他。

  從相戀到結婚,從結婚到朱自清病逝,朱自清與陳竹隱在一起相守的時光不過短短的十幾年。十幾年的短暫歲月,他眼裡再無其他的風景,她心裡裝著的全是他。他們的愛,一如散文大師筆下清麗深情的文字,清新芬芳如月下淡淡的荷風,純淨得不摻任何雜質,綿邈深情如那汪清碧的深深潭水,讓人羨慕慨嘆。如今,斯人已逝,重讀昨天的信簡,那份愛,卻依舊能輕輕撥動世間紅塵男女的心絃。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篇4

  1、嗜書如命朱自清:朱自清一生清貧,卻最愛買書、讀書。在揚州老家上中學的時候,父親每月給的一元零用錢幾乎都用來買書看了。清華大學畢業那年,他到琉璃廠華洋書莊買書,一眼看中了十四元的新版韋伯斯特大字典,硬了心腸將結婚時候父親給做的一件紫毛水獺領大氅(就是《背影》裡父親細心給他鋪好座位的那一件紫毛大衣)去當鋪裡當了十四元錢。想著將來贖出來,竟再也沒能贖出來。

  2、朱自清的清貧:朱自清一生清貧,《背影》裡已經知道上大學時,父親虧空公款,被迫辭職,祖母去世,兄弟姊妹多,家庭境況很是淒涼。在動盪的年代裡,他一邊參加社會活動,一邊下苦功夫刻苦讀書,用三年的時間修完了四年的大學課程,想幫助父親養家。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妻兒,他的工資交由父親管理。畢業後的五六年間,他們又生育了3個子女,生活很是艱難。朱自清去清華任教時,考慮再三,只能帶兩個孩子去北京,使他十分難過。阿九10歲,是個喜歡讀書的孩子,十分懂事。朱自清一大早便領著他到母親和轉兒住著的親戚家去,武鍾謙囑咐要為孩子買點吃的東西。他們走到四馬路一家茶食鋪裡,阿九說要燻魚,他給買了,又給轉兒買了餅乾。乘車到海寧路,下車時看到阿九可憐的樣子,心中很難受,他知道孩子心裡有委屈,曾偷偷地和媽媽說:“我知道爸爸歡喜小妹,不帶我上北京去”。其實,這是冤枉的。在親戚家呆了一忽兒,臨別時,阿九說:“暑假一定要來接我啊!”轉兒還小,不懂事,只對父親望望,沒說什麼。唉,“只為家貧成聚散”,朱自清驀地想起這一句不知誰寫的詩,心中有點悽然,他回頭看了孩子們一眼,硬著頭皮走了。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篇5

  年少的時候,那個時候由於自己家裡面也不是非常的富裕,朱自清每個月才只有一兩元的零花錢,但是朱自清拿這零花錢不幹別的,就專門用來去書店看書或者是買書看,有的時候一個月的零花錢早早就沒有了,還有的時候不僅身上沒錢了他還倒欠別個書店錢,後來朱自清結了婚,有一次他又去買書,看見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當即想買下來,但是哪兒本書的價格太貴了,要十幾塊錢才能買,朱自清摸了摸自己的包包,發現只剩下幾元錢,根本就不夠,沒辦法,朱自清想來思去,想起了自己在結婚的時候那件毛皮衣,那件衣服還是父親給自己做的,朱自清沒有多想,當即回家將那件毛皮衣拿了出來跑去當掉,最後以毛皮衣換回了自己喜愛的書。

  在朱自清晚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正在鬧內戰,國民黨是一邊,共產黨又是一邊,朱自清拒不接受國民黨為大家發的美國的糧食,不僅如此,還冒著全家都不能飽腹的後果簽了協議,總之他就是不能接受外國佬給的東西,因為當時確實人民很多都因為內戰而吃不飽,這是朱自清的一種愛國精神,實在是值得人們欽佩的精神。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篇6

  我們從小就拜讀過不少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他在年輕的時候寫過非常多的作品,但是大多都是白話文詩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國家的存亡息息相關,所以不再浪費時光,把時間都放到拯救國家上來了。

  他在國家的危難時刻伸出了一雙手,雖然他並沒有為國家做出什麼直接性的貢獻,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從他拒絕購買國民黨的救濟糧食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人,就算自己得了非常嚴重的胃病但是因為自己已經簽訂了不能買救濟糧的協議,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身體已經到了極限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最後因為非常嚴重的胃病而死亡,甚至可以說他是被活活餓死的,但是他保住了他的尊嚴,保住了中國人的原則。

  除此之外朱自清還是一個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的人,可能這和他小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教育方式有關,但是更多的還是他對自己的高要求,他取佩弦為自己的字,佩弦的意思就是時時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像一根繃著的線一樣,不能輕易洩氣。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的人,正是因為朱自清先生對自己的高要求才有他這麼了不起的成就。朱自清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再加上他對自己的高要求,這兩點加起來成為了他被人們敬仰的資本。

  朱自清的名人故事 篇7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為三個種類,這三個種類各有各的特點:

  第一種散文是關於當時的社會的一些黑暗和抨擊當時社會的一些不好的現象,這一類文章的得主要特點就是既有敘述性的文字又有議論性的文字,兩者並存,這讓他的文章更加有吸引力。

  他的第二類文章就是關於回想往事的文章,這類文章大多數是敘述關於他小時候和娶親的故事或者是在他結婚之後和妻子的故事,這一類文章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多都是基調比較悲傷的文章,因為在這個時候朱自清已經年紀不小了,對往事有了不一樣的感觸,所以經常寫一些這類的文章來紀念過去,這也算是他這類文章的又一個特點。

  他其餘的作品就是主要描寫風景的文章,這些文章主要是描寫的一些關於他去過的或者是希望去的地方的描寫。他這一類文章的主要特點就是文筆清秀,用詞高雅秀麗,讓人讀完就有一種想要到這個地方去感受一番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