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課件
導語:大家在上學的時期都有學習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無不感慨其展現了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課件,歡迎借鑑!
一、教學目標
(一)理清全文結構,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內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化語言的巧妙藝術加工。
(三)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二、教學重難點
(一)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分析:(1)按觀察的角度、逐漸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2)體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
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茶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二)本文的寫作線索是什麼?
分析:《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三、教學過程設計
在教法上可以有兩種考慮:
讓學生提挈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用語要簡明、準確),然後進行歸納。
第1段獨遊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
(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
觀荷塘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第8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蹁回家門。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三)找出直接抒情的語句,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講析,讓學生攤牌體會。
分析直接抒情的語句(讓學生按行文先後摘選)
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
起筆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提問)
不加掩飾直反正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也遊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
(四)解析第4段,看作者是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詞表達意境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型的荷花,順筆寫縷縷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審按觀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教師在講述時要儘量引用原句,重點詞語隨手板書,如"彌望"、"嫋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順序特點,但細一研究,還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
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這就叫"讀進去"。
估計學生很容易認為只是到了"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才由"靜"轉入"動"。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是套用"動靜結合"這一評語,缺少鑑賞力。
說明:上面這各種分析,教師應當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學生也達到這個深度,要適情而定,不要脫離學生實際硬灌,能啟發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重點還是抓詞語在語境中的涵義來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2)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的神韻。
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結束語: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在初中的語文課上。儘管老師用富有感情的韻味朗誦,但那時沒有見過荷花,怎麼也想象不出荷花是什麼樣子,是老師形象的描述和繪聲繪色的講解,讓我對荷花有了淺淺的認識並喜歡上了這篇散文,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課件,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