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愛玲>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3篇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3篇

  引導語: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篇1

  “世事無常,若相遇情深緣淺,憶往昔你儂我儂,再回首隻嘆十八春後物是人非,悔當初不明不白,不堅不恆,烙得如今肝腸寸斷,思緒萬千。真叫那一個半生緣一生情啊”

  這是剛看完那天晚上自己在微博上發的感想。但想著應該寫一篇文章,不管是以筆記,隨筆,還是散文的方式,總想找個地方用某種形式記載自己的讀後感。

  從人物說起,無視世鈞,同情曼楨,理解曼璐,欣賞翠芝,最愛許叔惠。

  雖然世鈞是故事裡的男主角,可總覺得他在書裡的存在感很低。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讓我感覺可有可無,在他身上用的一字一句,一筆一墨都是為了承託曼楨。他的優柔寡斷,她的堅決;他的粗心大意,她的細膩;他的輕言放棄,她的執著。他不是不愛她,是愛得不夠徹底。他不是沒有努力去找她,是找了沒找到就聽信旁言而放棄了,他不是沒有等她,只是沒有堅持到底。

  他為她做了許多,可是真的沒有做到位,是她太知足了。他大學畢業,選擇不繼承家裡的事業,在廠裡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本該前途無量。況且他又有曼楨如此之好的戀人相伴,卻因為父親的病危和曼楨的失蹤,然後放棄了原本堅持的一切,人生從此也走回到了原本設定好的框架裡;繼承家裡的產業,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最荒謬的是因為空虛和寂寞,和一個原本就不相愛,到最後也沒愛過的人結婚,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就是他這種懦弱,任人擺佈,毫無個性的性格,讓人無奈曼楨為什麼愛上的偏偏是他。

  曼楨像是冬天裡的那支梅花。它的色,豔麗而不妖,它的香,清幽而淡雅,它的姿,蒼古而清秀。曼楨就是這樣一個人。她並沒有絕色佳人的外貌,卻實谷不華。她的氣質至言不飾,一姿一態雖不是名門望族出身,但言行舉止也有條有理。同情曼楨是因為她的命運如此坎坷和無助。姐姐出嫁後,家裡一家5口人的開銷都指望在她一個弱女子肩上。

  她並沒有抱怨自己的處境,她唯一欣慰的是她身邊至少還有世鈞,可偏偏世鈞並不完全懂她。她在艱難的環境下生存著,和世鈞的愛情對於她來說奢侈的,因為他們的見面更多的是在她從下班到去另一個地方上班的間隙裡。可偏偏是因為她的獨佔枝頭,讓她的姐夫一直存有邪念。被自己最親的姐姐陷害,在被軟禁的那幾年裡,她失去的並不是只有親人和愛人,還有自由和尊嚴。唯獨支撐她活下來的是一絲對於逃出這個牢籠的信念和對世鈞的一絲期待。命運總是捉弄人,或者說這才是命,曼楨的宿命。偏偏她最後嫁的是自己當初最看不上,傷自己最深的姐夫,可她付出那麼大的犧牲,也全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沒有什麼力量比母愛更強大的了。

  最後也走上了曼璐的軌跡,為了這個家,苟且的過著活著,失去了對愛的追求和自由。她本不該擁有這樣的悲劇,可為了生存又能怎麼辦呢。那一句“我們回不去了”實叫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嘆息。

  大多數人在同情曼璐的時候,都會憎恨為什麼她會有這樣一個惡毒的姐姐,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如果不是曼璐,或許曼楨她們一家早已經餓死了。想起一句話,偉大光榮的一輩子會因為一個汙點而毀掉你的所有榮譽和成果。無論曼楨曾經付出過多少,犧牲了多少,就因為她把曼璐害了,所以她就需要揹著“罪人”的名字一輩子,可又有多少人為曼璐考慮過呢。

  她為了讓這個家能開火,讓弟弟妹妹能讀上書,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和尊嚴去做舞女,這個時候又有誰同情她呢,又有誰幫她呢。沒有,與其說是生存逼的,不如說是對於家人的責任逼的她不得不走這條不歸路。設計陷害自己的親妹妹,強迫和軟禁她固然是錯的,但是出發點是因為自己的私心,為了留住自己的老公,為了維持自己的家。比起曼楨,曼璐的人生更坎坷,只不過張愛玲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去描述她罷了。她內心所承受的不比曼楨少。即使她是以讓反面角色,一個讓人討厭的姐姐,但是誰又有資格去說她對她錯呢。

  剛開始是不喜歡翠芝的,因為覺得這位大小姐有些做作,但是既然不是主角,沒有太多的橋段,自然也無所謂。真正開始對她刮目相看是從她退婚開始。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家庭背景下,能有勇氣和決心做那樣的事情是相當有魄力的。正是這種魄力,讓人覺得原來她也是那麼的有魅力。即使她和叔惠的曖昧總是斷斷續續,不清不楚迷迷糊糊的,但她居然不委曲求全,敢於挑戰世俗和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不是為了叔惠而退的婚,至少她對和自己不愛的人的'婚姻說了“不”,光憑這一點就足夠欣賞她了。

  即使後來還是和世鈞結了婚成為了親人,但是他們彼此之間或許從來沒有有過愛情,有的是像兄妹一般的依賴和陪伴,所以最後他們的關係也只是孩子的父母,而不像一對夫妻。翠芝和叔惠的再一次相逢,彷彿又將翠芝內心已經快熄滅十幾年的火苗燃起,她還是放不下,她還是想證明,雖然她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她就是想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現在他面前,她對他的關心無微不至以至於自己都沒覺得異樣,她和他單獨吃飯時的暢談讓自己情不自禁的哭泣,是感動還是遺憾,是曖昧還是真愛,是過去還是未來,總之那段感情是讓人羨慕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即使不是圓滿的。

  許叔惠,能言善辯,豁達幽默,英俊瀟灑,但也優柔寡斷,口是心非,缺一絲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人,礙於翠芝的門第背景而無果,最終離開遠赴大洋彼岸。在美國又偏偏找了一個富家女結婚,只不過征服了過後就又放手了,或許他只是想證明家庭背景不是問題,他有能力,也配的上翠芝。可惜一切太晚,十幾年的時光太長了,當她已是他最好朋友的妻子,他又該做什麼呢,人生至此繁華已看透,真要做什麼早該在他們結婚前就做了,何必忍到現在呢。只不過那麼多年他是否放不下,也沒想過放下,他離開了,逃跑了,但最終發現還是要回來面對的,當再次見面時,他的內心又蠢蠢欲動了。

  他那一句“我是說,我給你害的,彷彿這輩子只好吃這碗飯了,除非真是老得沒人要了。”多麼委婉無奈的表白啊,有些人物註定是悲催的,但是他們卻不可憐,他們高傲瀟灑,盛氣凌人,卻也會因為一個過路人,一段瞬間情而糾結一輩子,彷彿是自己在和自己糾纏著,誰不知道該放下,該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該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誰不知道這些道理呢,但是知道又能怎樣,人總是跟著內心的想法走的,我們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叔惠也好,翠芝也好,還是世鈞和曼楨,他們都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愛的是誰,只不過他們都輸給了自己罷了。

  小說寫的本就不是那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愛情,而是滾滾紅塵世俗中的都可能經歷的故事。曾經是最好的,曾經有過真愛,但終歸於平淡,只有在重逢的瞬間,才悔恨起錯過一生的最愛。“世事人生之蒼涼不在於過程,而在於回首的剎那。”半生的錯,一生的惑,感慨原來造物可以這樣弄人,漸漸讓自己相信原來可以進入那樣無孔不入的蒼涼中。半生緣,其實就是一生。或許多年以後,無敵的歲月磨平了一切,但抹去不了痕跡。

  感情是透過感覺的積累,通常是因為某一個時間和地點;某種環境氣氛之下,因某一件細小瑣碎的事打動了我們,就像王家衛的臺詞一樣,“一個事件+一個繞口的時間+一個無聊的事件”接著故事就開始了。這些看似刻意特定的東西往往都因“緣和運”而變得奇妙。人生太長,我們怕寂寞,人生太短,我們又怕來不及。

  千萬不要放棄,永遠不要,一旦放棄你就輸了,堅持不一定能擁有,但是堅持至少不會騙自己,認定的事,認定了的人就應該執著的堅持,因為即使放下了,無論過了多久,再回首或是相遇,依舊會勾起心中的慾望和真情,那種傷痛比堅持了得不到還要揪心。半生緣一生情,我願在竹下攸亭等歸人。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篇2

  每次看張愛玲的書前,我都要給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因為擔心書中抑鬱的陰霾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這次讀《半生緣》亦是如此。

  讀完全書,我覺得作者的書名起得著實好。世均和曼楨、叔惠和翠芝都是隻有半生的緣分,他們沒有結局的愛情實在令人惋惜。讀的過程中,我屢次替裡面的主人公幹著急,總是覺得就差這麼一點點就可以幸福了,但是這兩對有情人就像是兩對平行線,心繫彼此,卻永遠無法相交。

  仔細想想,書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在舊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蒙上了一層無法脫離的悲劇色彩。在閱讀前幾章時我就已經抑鬱得喘不過氣了。在這裡就講講故事中的男一和女一吧。

  世均,一個南京商人家的二公子,因為有錢的父親逼迫自己繼承家業,逃離了原來的城市隻身一人到上海拼搏。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像叔惠一樣出眾大膽,但是卻無法擺脫自己寡言沉悶的性格,把對曼楨深沉熱烈的愛埋在心裡,無法勇敢當著長輩的面把自己和曼楨訂婚的事情說出來。也許,當初他早點把曼楨娶了,後面的悲劇就不會發生。

  曼楨是一個我又愛又恨的角色。我非常佩服她烈女般的性格,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得是多麼不容易啊!但是她同時又是那麼地軟弱。我要是她,當時被祝鴻才侮辱後要麼就自殺,要麼先委屈自己假裝迎合姐姐,最後再伺機逃跑。當她最終逃出來得知世均訂婚後,內心肯定是非常絕望的,但是我覺得她絕望的同時也應該滿足自己最後一個心願,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他,同時想辦法讓世人知道姐姐和祝鴻才的禽獸行為。但是她做不到,因為她考慮的太多,想的太多反而容易膽怯了。

  我覺得,整個故事的美好結局是被一幫舊社會思想封建的愚昧女人攪和的。要是世均的母親支援他和曼楨的感情,要是她當時沒有把曼楨寄給世均的信燒了,要是曼楨的姐姐不會愚昧地想用妹妹把丈夫套牢,要是曼楨的母親當時把故事的真相告訴世均,要是曼楨的母親沒有一味退讓,要是……也許這對有情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張愛玲半生緣讀後感篇3

  第一次知道半生緣,是看了林心如演的電視劇,當時覺得還蠻好看的,然後再是看的小說。

  當時感覺這部小說固然是好,可到底平和了些: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富商之子沈世鈞與出自寒門的顧曼楨相戀。世鈞因經歷過寂寞的童年而格外渴望溫情,曼楨則因家中弟妹多而頗具長姊之風,故兩人走到一起極為般配。但他們還是被拆散了。曼楨的姐姐出於私心,設計讓曼楨嫁給了自己的丈夫,此後曼楨和世鈞一別就是18年。18年後當這對有情人再度相逢時,雖然彼此依然深愛,但歲月無情,他們都回不去了,於是只有在心中惘然地祝願對方幸福

  我其時不太理解世鈞和曼楨的感情,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好像特別務實。兩人見面時談論的多半是工作、同事、家人之類,不像是在戀愛,倒像是在一個屋簷下過日子似的。小說的結尾我也不能接受,多年以後世鈞、曼楨重逢時他們似乎沒有狂喜,更不消說下決心去改變各自的生活了。兩人只是在內心深深地震動著,然後雲淡風輕地問好,見對方生活得不壞似乎就心安了,接著就各人走各人的路去了。“這算什麼大結局呢!難道人到中年就會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氣?”那時的我直犯嘀咕。

  這回"五一"長假得以重讀《半生緣》,我終於有些懂小說裡層層包裹著的心了。我甚至愛上了那種波瀾不驚的愛情。我喜歡看到男女主人公新年裡在寥落的小飯店裡相識,喜歡看到世鈞冒了雨去公園找曼楨失落的手套,我也贊成主人公表白心跡的方式:曼楨不由自主地告訴世鈞她一向諱莫如深的身世——父親早逝,全家6口人的生活頓時失去了依靠,不得已姐姐曼璐犧牲了自己去當舞女。世鈞聽得感同身受,一時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她,只微笑道:你不要難過。

  這種素樸如藍印花布的對白,令今天的我聽來尤為感慨。是啊,一個年輕女孩將她從不肯透露的清寒的家世原原本本告訴了對方,如果這不是愛,那還會是什麼呢?世鈞自然也懂這層意思,所以才溫和地、略有些笨拙地安慰她。他說得似乎簡短了些,不過也許這樣更好,簡短總是跟雋永連在一起,紙短而情長,言淺而意深……曼楨和讀者們都聽出了他話裡隱藏著的萬斛情意。

  世鈞和曼楨定情後的家常日子亦是我百看不厭的。慢慢地看著世鈞熱心幫著曼楨找房客,看著他一天好幾趟地來找曼楨,看著小別後他第一次見到曼楨時微妙的心情:他幾乎認不出用湖綠羊毛圍巾包著頭的曼楨了。這樣是否好看些他說不上來,不過他還是喜歡她平常的樣子,不喜歡有一點點改動……這些情節都讓我有說不出來的欣慰。沒錯,這都是些好兆頭,只有結結實實地愛著對方的男人才會有此種心情。曼楨的表現也委婉動人:她替世鈞打毛衣,走到哪兒都帶著一團絨線;替世鈞送早點過來,因為他無意中說過一句“早餐都是在外面將就的”;世鈞離開她幾天,她無法剋制對他的思念,於是忍不住去找叔惠,因為叔惠是世鈞的好友,她若去了叔惠肯定會對她說起世鈞……

  讀這些楚楚動人的細節,真有那樣的感覺:一個人如果一輩子不談一回像世鈞、曼楨那樣的戀愛,實在是虧了。

  讀懂了這一對戀人相濡以沫的感情,再來看他們最後的選擇,似乎就釋然了:他們都體諒著對方,希望對方比自己生活得好,所以才全無再續前緣的念頭。世鈞是因為有了妻子孩子,慚愧自己給不了曼楨碧綠鮮潔的愛了,曼楨則是不願意令世鈞為難。總之在他們看來,只要知道彼此仍然深愛著就已經足夠,至於終生廝守,他們不作此種奢望。

  從一知半解《半生緣》到心領神會《半生緣》,也許這就是從青春年少到淡定中年的距離吧。與其說是喜歡世鈞、曼楨的半生緣,還不如說是欣賞他們的生活態度:知道這個世界是有些寒意的,卻不抱怨,不沉淪,只沉靜地行走在茫茫人海之間,並且真誠地希望自己能給周圍的人帶來一點暖意。

  或者這也正是張愛玲的生活態度。寫作《半生緣》時,張愛玲已與曾經深愛的胡蘭成分手。沒有了愛,仍然寫出了這樣溫婉純淨的故事,塑造了曼楨這樣“命運雖百負之而不恨”的女性形象,而且還以深情的筆墨寫下了不少使作品更加醇厚的點滴,比如說南京的玄武湖、清涼山,安徽的瓜片茶、炒米粉,做父母的怎樣抱怨兒子不聽話,年輕一代又怎樣熱衷於看電影、郊遊和照相等等,凡此種種,除了說明作者對世間真愛和人間煙火的不捨,實在沒有更好的解釋了。

  這麼想著的時候,又有些懷念曠世才女張愛玲了……《半生緣》是張愛玲的不了情,而張愛玲則是讀者們的不了情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