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贈汪倫> 李白詩作《贈汪倫》教學設計及反思

李白詩作《贈汪倫》教學設計及反思

李白詩作《贈汪倫》教學設計及反思

  《贈汪倫》是李白的一篇詩作,是送給李白的朋友汪倫的贈別詩。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了李白詩作《贈汪倫》教學設計及反思,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贈汪倫》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複習古詩《回鄉偶書》,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理解古詩含義。

  3.懂得珍惜友情,並積累關於送別的古詩。

  教學重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理解古詩含義。

  2.教學難點:懂得珍惜友情,並積累關於送別的古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並且學習了會寫字,老師上課之前要考考你學得怎麼樣?“課前闖關”①生字關:聽寫詞語:鄉音、客人、如何、乘舟、汪洋大海。(展示評價修改)

  ②“誦讀關”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第一首古詩誰能背誦出這首詩?(預設評價:你背得非常流利;你背得不僅流利而且富有感情)你讀出了什麼感情?(熱愛家鄉)

  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飽含深情的古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質疑

  1.學習古詩第一步要從詩題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這是李白送給汪倫的詩)

  贈就是送的意思,讀讀這個詞語:贈送

  2.這裡有兩個人物,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李白有兩大愛好:喝酒作詩。他性格豪放這讓他結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汪倫就是其中一個。關於李白和汪倫交朋友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你想聽嗎? (詩人)(背景)

  再好的朋友總要分別,那是一個怎樣的場面的呢?我們一起走進這首和朋友送別的詩,這首詩你預習好了嗎?

  3.你怎麼證明你預習好了?

  預設(①可以讀好②理解了詩的含義③可以背誦)

  三、讀詩。

  這首詩有三個生字,你能把這首詩準確地讀下來嗎?(沒問題、3名同學讀、齊讀)

  四、理解含義。

  1.要想把這首詩讀得有韻味,還要理解詩的含義。誰能用理解詩的意思來向老師證明你預習好了。(預設:90%,老師不講能夠理解90%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張大一點,聲音響亮一點,自信一點,就更棒了!我們掌聲給他好不好?相信他下面的發言會更精彩。)2名同學說詩的意思。

  2.理解踏歌

  我們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經歷過和朋友或親人告別時的情景呢?和誰告的別?你們是怎麼告別的?(預設:擁抱、互贈禮物)

  這些都是送別常見的方式,可汪倫對李白卻是怎麼送別的? (板書:踏歌相送)。

  踏歌是古代民間的一種舞蹈形式,許多人手挽著手,用腳踏著節拍,邊走邊唱。汪倫帶著一些村民一邊踏著節拍一邊唱歌來送李白。李白正要走,突然聽到了岸上的歌聲,有點(意外、驚喜)。我們來讀讀前兩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我們看理解了詩的含義,果然同學讀得更有古詩的韻味了。

  四、感悟詩情。

  要想把這首詩包含的感情讀出來,我們還要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汪倫踏歌相送,如果此刻你是詩人李白,站在船頭,面對踏歌相送的汪倫, 你會對汪倫說些什麼?(生想象李白內心)

  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誦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放課件)指名讀,齊讀。

  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之深嗎?(誇張)這裡的誇張不是為了說桃花潭水深得不得了,而是為了和我倆的情誼做比較,潭水再深也比不過我們的情誼深厚。(板書:情誼深厚)

  感情朗讀和背誦

  師:這比桃花潭水還深厚的友誼你能讀出來嗎?讀全詩。

  李白面對送別的汪倫即興揮毫寫下的詩, 我們一起來吟誦一下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六、熟讀成誦

  七、拓展背誦。

  這首詩汪倫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倆送李白?踏歌相送。

  古代詩人送別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用歌聲來送別,還有什麼送別的方式呢?我們來看看李白他是用什麼方式來送別他的朋友的?(螢幕出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讀。(師聲情地朗誦)【目送】齊讀

  《別董大》高適【暖心的話語】《渭城曲》【酒】

  同學們,古代詩人送別他們親朋好友的時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話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以歌送,以目送,以話送,以酒送,最根本的還是要以什麼相送?(真情)

  只有這樣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寫出這樣千古流傳的詩句。這四首詩你喜歡嗎?(課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有感情地誦讀一下、背誦下來)

  讓我們再讀一遍贈汪倫,在飽含深情的誦讀中和老師再見吧!

  《贈汪倫》教學反思

  《贈汪倫》這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四年(755),是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到涇縣,遊桃花潭後和友人汪倫分別時所作。

  在教學《贈汪倫》時,我選擇讓學生背誦已學的《回鄉偶書》詩匯入,體會詩中的深厚情誼,有這個基礎,學生在讀《贈汪倫》時,能帶有目的的朗讀體會含義。

  在教學《贈汪倫》時,我教授給孩子讀詩的方法:先讀詩題,再讀背景,讀通詩句,讀懂詩意,體悟感情。在讀詩題時激發學生對李白汪倫的二人的興趣,於是我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以學生喜歡的講故事形式出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

  整首詩中,“忽聞岸上踏歌聲”的“聞”字是理解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聯絡《春曉》中“處處聞啼鳥”的“聞”理解,這樣,學生一下子就明白“聞”不是“聞到”,而是“聽到”。 這樣,學生對詩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在理解詩意的情況下,學生的朗誦便更有韻味。《贈汪倫》裡的李白和汪倫,桃花潭水和踏歌聲,“將欲行”和“送我情”,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有形有情的寫意畫;桃花盛開,潭水輕漾;輕舟欲行,踏歌聲起。這是一幅多麼令人刻骨銘心的畫面!這是多麼真摯而動人的.送別!

  孩子們在讀這兩首詩的時候,一定會浮現出自己能感觸到的畫面或場景,一定會與賀知章、李白一路同行……再者我讓學生設想“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離開的時候,好朋友非常捨不得你走,送了好遠的路才分手,這時,你最想說什麼話呢?”學生聯絡實際,更能理解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情誼。

  不足:

  1、朗讀指導不夠。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的朗讀還不得要領,需要老師加以指點。如我的範讀是用自己的感情朗讀來感染學生,感動學生,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鑑和模仿的“聲音形象”。而名家的朗讀則應該讓學生賞析:他哪裡讀得好,學習節奏和重音。

  2、讀的形式不夠多。只是單純的男女生分讀學生讀的興趣不夠濃厚,加上老師的引讀,朗讀的效果會更好。

  3、詞語理解不到位。《贈汪倫》這首詩前一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乎意料之外,這裡我為做多解釋,學生的朗讀未能讀出意外的語氣來。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低年級古詩文的背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古詩文不光是門教學問,它是承載著加強精神文化滲透的一個重要載體。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我還要學習更多,讓學生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