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張九齡《感遇》朗讀

張九齡《感遇》朗讀

張九齡《感遇》朗讀

  導語:對於張九齡的《感遇》,大家可以慢慢品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九齡感遇朗讀,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感遇·蘭葉春葳蕤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釋

  1、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譯文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 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 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 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賞析

  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裡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裡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二、感遇·江南有丹橘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註釋

  伊:語助詞。歲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薦:進奉意。

  樹:種植意。

  譯文

  江南丹桔葉茂枝繁,經冬不凋四季常青。

  豈止南國地氣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薦之嘉賓必受稱讚,山重水阻如何進獻?

  命運遭遇往往不一,因果迴圈奧秘難尋。

  只說桃李有果有林,難道丹桔就不成陰?

  賞析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裡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陽虎對趙簡主說,他曾親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難時,他們都不幫助他。因而感嘆道:“虎不善樹人。”趙簡主道:“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只樹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這樣的“君子”,總不能說“慎所樹”吧!

  杜甫在《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一詩中稱讚張九齡“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後一句,是說他的詩語言清新而簡練;前一句,是說他的詩意餘象外,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和聯想的餘地。讀這首詩我們不就很自然地聯想到當時朝政的昏暗和徇道的艱難。這首待平淡而渾成,短短的篇章中,時時用發問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勢,而詩的語氣卻是溫雅醇厚,憤怒也罷,哀傷也罷,總不著痕跡,不露圭角,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首詩作的高明之處,在於抓住了‘丹橘’兩字的音哲。唯若此,才可以欣賞到一代名相的哲學智慧,欣賞到一代名相駕馭事務的高超技巧,從中探究出宰相考察人的理論源泉。孔子說:“小人之過必也文。”何謂也?小人的詭異之道,其蛛絲馬跡是能夠觀察到的。何況君子的堂堂之言,豈曰無衣?

  政治需要講究策略,孔子說:“窈窕術御,君子好逑。”敢於‘擔當’,此謂‘丹’之哲音一也;崇尚文明之火,此謂‘丹’之哲音二也;敢於‘丹心照汗青’,此謂‘丹’之哲音三也;君子坦蕩蕩,此謂‘丹’之哲音四也;要做到如上幾點,需要策略、智慧、勇氣,更需要道德支撐。良好的局面需要從博弈中來,怎樣開啟世界大同的通道?白居易崇尚孔子的‘執御之道’,他在《琵琶行》中說:“招招愜意錯雜彈,大局小局落‘御’畔。”一招一式都蘊涵‘意在筆先’的哲理,善於以‘術’御‘心’,以‘術’御‘行’,以‘術’御‘釁’,以‘術’御‘興’。荀子說:“擒,取之於‘藍圖’而‘擒’能駕御‘藍圖’;彬彬有禮,是安全的客觀需求,但‘刀兵’卻含括在‘安全’的哲理裡面。木雖然看起來剛直,其神卻在柔中;軍不見‘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謀略授之以神韻,才倍顯其價值;‘經典’只有放在現實中磨練,才會發揮威力,成為利器。君子擅長博弈之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我想,沒有誰能把‘博弈在橘(局)’解釋得如荀子哲文美妙。

  易經說:客觀規律是支撐宇宙的根本源泉,哲學家面對客觀規律總是有敬畏之心的。換句話說,禮崩之下,人類社會就會遭到客觀規律的無情打擊。人要有道德,這是人文客觀規律的要求,我們不能把權利當成客觀規律來崇拜,因為:權利是表象,權利僅僅是手段、方法,道德才是本源。孔子說:炫耀權利至上的事情都可以容忍,什麼不會容忍權利至上?規律不能容忍權利的擅越。全民屈服於權利,規律就懲罰全人類。唯君子能看透這一點,所以,只有君子才有勇氣向一切邪惡的權利宣戰。

  只有君子才有勇氣向一切邪惡的權利宣戰,這句話需要辨證理解。孔子並不主張愚蠢,孔子在《論語》中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小人非常善於言詞的表達,小人善於言詞的表達不是沒有勇氣,也不是沒有智慧,小人之所以是小人,主要是缺乏道德操守。小人敢於“火中取‘利’”,其勇氣絲毫不遜色於君子的勇氣。孔子認識到這種奇妙的社會現象,主張君子言詞需要隱諱一點,怎麼隱諱?孔子授春秋筆法。張九齡這首詩作,是符合春秋筆法之筆意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