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

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

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以下是小編帶來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九齡《感遇其七》的翻譯

  江南有丹桔,

  江南地區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經過嚴冬,橘林仍然一片綠色。

  豈伊地氣暖,

  難道是因為這裡氣候溫暖?

  豈:難道。伊:那裡,指江南。

  自有歲寒心。

  是丹橘自有耐寒的特性啊!

  歲寒心:耐寒的本性。

  可以薦嘉客,

  可以用橘子獻給嘉賓,

  薦:進獻。嘉客:嘉賓貴客,暗指君王。

  奈何阻重深。

  怎奈重山阻隔。

  奈何:無奈。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運命唯所遇,

  命運只能依靠偶然,

  運命:命運。唯:只能。

  迴圈不可尋。

  沒有好壞交替的規律可以探求。

  迴圈:週而復始,變化莫測。尋:探求。

  徒言樹桃李,

  人們只說栽種桃樹、李樹好,

  徒言:徒然。樹:種植。

  此木豈無陰。

  種植丹橘難道就不能綠樹成蔭嗎?

  此木:指丹橘。陰:樹陰。

  說明

  詩人在前篇中以蘭桂自比,這篇卻以丹橘自況,都是託物言志、體合風騷的佳作。但前篇毫無再起之意,這篇卻似有回朝之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委婉蘊藉,弦外留音。然而玄宗已執迷不悟,他任用賢才的時期已經結束,詩人“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只不過是他的幻想而已。詩人在這裡表現的“獨立不遷”,正與屈原的《橘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