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彙編6篇

再別康橋教案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彙編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二)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分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二)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透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影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

  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一般認為此詩是詩人1928年秋第三次歐遊歸途中所作。

  2.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師生明確: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裡,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板書:

  再別康橋

  緩步飄然離

  戀戀不捨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悵

  不得不離去

  (三)課後練習

  1.完成練習第四題。

  2.談炎你對徐志摩詩的認識,將所獲寫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資料]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裡說:“我敢說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裡他又說:“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並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鑑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於高中階段,閱讀並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具有閱讀、鑑賞優美詩歌的主觀願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匯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路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著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後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3、大螢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範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後自評,然後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麼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築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臺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雲彩,卻把永恆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後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複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於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後,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範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後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鑑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後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製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後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本文是高一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首新詩,本課的教學意在使學生培養起對新詩的欣賞興趣,初步瞭解新詩鑑賞的基本知識,學習感受新詩語言和意境的技能。為此,本詩的教學採用如下方法:

  1、知人論世法:

  徐志摩短暫而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與他對詩歌的美學追求有著密切的聯絡,也與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息息相關。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與康橋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種相似性。引導學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於加深詩境的理解,同樣也能發現康橋情結在詩中的隱喻意義。

  2、品讀入境法:

  本詩所採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

  3、對比鑑賞法:

  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可以與古典詩歌的送別詩在告別物件、告別時的情感、告別時的氛圍等方面構成對比,在對比鑑賞中領會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雲遊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並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捨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豔影:不僅盪漾在水中,也盪漾在詩人心中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麼什麼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鑑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鑑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康橋 互相依戀(板書)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 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遊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遊玩到很晚才歸來, 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 ,可見詩人非常快樂。歸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捨,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詩人

  (板書)沉默

  康橋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願也不捨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雲彩”:詩人既不願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於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裡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

  但儘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雲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板書)

  教師總結: (不詳細講)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

  感受音樂美 :(現場指導)

  比較《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後叫一個學生誦讀)

  六、結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作者,

  1、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2、體味詩中的情感美。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1、先粗讀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

  2、細讀全文,直到文章的哪些地方應當特別注意,應該深入揣摩。

  3、再品讀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體會含蓄蘊藉的意思,要透徹理解精微細緻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心靈的激情。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意象的把握。

  2、詩情的領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再別康橋

  自古江南多才俊,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性情溫厚才氣橫溢的現代詩人——徐志摩。先請大家談談你所瞭解的徐志摩。

  活動2【講授】再別康橋

  二、背景

  1、關於志摩

  梁啟超說:“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裡,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2、我所知道的康橋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2年歸國後,徐志摩在現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遊,第二次遊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後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

  3、作者其他名詩

  《偶然》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毋須歡喜,轉瞬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三、品讀

  情境營造:《再別康橋》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欣賞配樂朗讀,營造氛圍。

  老師範讀,深入情境。

  學生齊讀,體會感情。

  四、細讀

  1、透過剛才的誦讀,大家感受到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怎樣體現的?

  (1)依依惜別,戀戀不捨,難捨難分等。

  (2)“作別”表明是離別時分。

  詩歌開頭連用三個“輕輕的”;“ 輕輕的走”“ 輕輕的來”“ 輕輕的招手”。寫出了此地此景讓人不忍離去更不忍打擾這份寧靜安詳,心中充滿了無限依戀,可又不得不離去的無奈、感傷。

  2、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斜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絕佳。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的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它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著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著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陰潭水。在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裡盪舟。

  拜倫潭倒映著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賦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著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3、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尋夢。

  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

  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致,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

  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悅,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詩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蘊涵了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到極致。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康橋與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著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 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情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地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課堂小結。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課前準備

  1、背誦這首詩

  2、把四個大組分別分成意象派、繪畫派、結構派、音樂派這四大派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二、走進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具體簡介見課件,課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有關圖片)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後讓學生讀,讓學生能找出差距

  1、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2、範讀正音: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3、學生朗讀

  4、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著重要求學生掌握語速、語調和感情)。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1、教師背誦全詩

  2、學生背誦全詩

  五、走進詩情畫意(課件展示7幅圖畫,這7幅圖畫按詩節順序排列,教師一邊開啟課件,叫一個學生一邊在展示螢幕前解說每幅圖畫。)

  六、鑑賞品味

  (一)思考、研討

  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是藉助什麼形式傳遞出來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為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

  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你對哪一節詩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二)交流、領悟

  1、針對第1題讓學生交流後明確:

  ●作者藉助景物描寫來抒發感情。(融情於景)

  ●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對於”詩人為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圓其說。

  2、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1)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再由意象派派代表上臺講意象美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裡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詩人的快樂透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透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2)讓學生感受繪畫美

  ●由繪畫派的學生展示他們根據詩中內容所畫的畫。

  ●由繪畫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3)讓學生感受結構美

  ●由結構派派代表上臺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結構美主要體現在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全詩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4)讓學生感受音樂美

  ●由音樂派派代表上臺講音樂美

  ●教師總結:這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

  七、比較總結:《再別康橋》與下面幾首詩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引導學生思考後明確: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物件。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結論:這首詩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八、課後作業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