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賞析《再別康橋》的意象之美

賞析《再別康橋》的意象之美

賞析《再別康橋》的意象之美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賞析《再別康橋》的意象之美,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的意象之美

  錢鍾書先生說:“詩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無詩矣”。可見意象在詩歌建構中地位的重要。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為人稱道,作為抒情言志和意境構築的基本元素,詩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韻味無窮。筆者斗膽將八寶樓臺拆成碎片,透過對詩中諸多意象分門別類的品味解讀,力圖“窺磚瓦成色而識樓宇之美”。

  一、如錦似畫的描寫性意象

  集中在詩的第二至四節。借鑑“西湖十景”命名的創意,不妨提煉為∶金柳豔影,柔波青荇,榆陰清泉。詩人或工筆細描,或皴染彩繪,一組組意象“列錦式”地迤邐而出,似一幅幅氣韻生動的康橋小景的寫生畫,令人目不暇給,心馳神往。光色的調和,濃淡的搭配,線條的勾勒,都匠心獨運又清爽自然.柳﹑荇﹑波﹑泉,柔婉纏綿,深情繾綣,醞釀著一種溫馨靜謐﹑田園牧歌的氛圍。就品格而言,這組意象“富於感官表現力,精細而氣韻飽滿”,為“優美之象”,“精緻意象”(威爾斯).。

  二、逸興飛揚的敘述性意象

  體現在第五節:遐思尋夢。此節由上文靜態寫真地描畫康橋風景轉為動態虛擬地懸想人物活動。撐篙漫溯,星夜放歌,這情形詩人往昔或是有的,在當下卻只是心血來潮﹑突發奇想式的遐思(“尋夢”二字後的問號已明白提示),是詩人潛意識裡的盡興盡致。此意象為全詩情感轉換的樞紐,詩人尋訪故地、懷舊追夢的情緒至此達到飽和狀態。彷彿煙花綻放最絢麗的瞬間一閃而過後,黑暗和沉寂隨之而至,下節由沸點陡降至冰點,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從夢幻回到現實,由“遙想當年的激動”轉為“青春難再的惆悵”(韓石山《徐志摩傳》。

  就風格而言,此意象或可謂之“擴張意象”,即“著意於自我情感的外化,帶有廣闊的想象空間的意象,為飄逸神飛之象”(威爾斯),吟詠之間,有一種放飛情感﹑馳騁神思的蹈厲張揚之美。

  三﹑形神兼美的比喻性意象

  主要有︰“新娘”﹑“笙簫”﹑“彩虹似的夢”

  “新娘”是以人喻物。詩人把夕陽輝映下的河畔柳視作“新娘”,披金著翠,嫵媚婀娜,輕舞飛揚,風情萬種。人們往往醉心此喻之表象而忽略了它另一層面的情感指向︰多情的詩人不正以“新郎”的心態含情脈脈地凝望著他的“新娘”(金柳)麼?所謂“相看兩不厭”,其間傳遞的資訊不僅是自然風景的人格化,更是審美主體與自然的同化。

  “笙簫”是以實喻虛,詩人以無言的“笙簫”喻黯然銷魂的悄悄別離。“笙簫”是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它往往寓有物是人非或傷逝惜別的意味。如︰“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李白),“華前失卻遊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馮延巳),“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等等。詩人借用這一凝聚古典神韻的傳統意象,寄託自已幽微而複雜的心緒,悽清婉轉,悵然若失,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彩虹似的夢”為虛實相生之喻。落日的餘輝透過斑駁的榆陰,灑在浮藻飄搖的清泉裡。於是,金色的夕陽,暗綠的榆陰,青黃的浮藻,碧透的清泉,融匯成五光十色、迷離恍惚的“一潭”。就象“天上虹”揉碎了,灑入那一池碧水,沉澱成“彩虹似的夢”。亦真亦幻,亦實亦虛,帶有濃郁的象徵意味。

  四﹑包蘊無窮的象徵性意象

  作為象徵體的“雲彩”在詩的關鍵位置(一頭一尾)重複出現,前後呼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其一﹑詩題為《再別康橋》,詩中“招手”“揮袖”,作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雲彩”實為康橋的詩化符號,是詩人對康橋的印象式疊加。以詩意的“雲彩”替代物性的“康橋”,不僅更有韻致和美感,也多了些浪漫情調。倘寫成“我輕輕的招手,作別美麗的康橋”,則詩味索然矣!

  其二﹑“雲彩”讓人聯想起詩人在康橋曾經擁有﹑自認為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那段時光(詳見其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往事如煙,逝去的美好歲月只能追憶卻不復再來。作別“雲彩”,就頗有些與往事幹杯的味道。

  其三﹑“意象真正的功用是思想的荷載物”(蘇珊?朗格),“它是一團或一堆相交溶的思想”(龐德)。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筆者認為“雲彩”承載著詩人的“康橋文明”情結和“愛、自由、美”的“單純信仰”(胡適)。寫作此詩時(1928年11月),詩人正因思想處處與現實碰壁而陷入“懷疑的頹廢”(茅盾),他抱著“尋夢”的懷舊心理故地重遊,雖然得到了短暫的安慰和滿足,但夢醒之後,依然無路可走。詩人“在夕陽的餘暉裡,作別的不是西天的雲彩,乃是他一生的豪情與夢想”(韓石山)。那難捨難分又不得不揮袖作別的情景恰是詩人矛盾心理的折射。

  其四、“在詩中反覆出現的母題性意象,作為詩人意象系統的核心,更多地攜帶著詩人的生命資訊和藝術趣味”(班瀾《結構詩學》)。如果視野再放開些,我們會發現,“雲”是徐志摩格外鍾愛、在其詩作中帶有母題性質的意象。諸如︰“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偶然》),“白雲在藍天裡飛行︰我欲把惱人年歲┈託付與無涯的空靈”(《鄉村裡的音籟》),“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際雲遊,自在,輕盈,你本不想停留”(《雲遊》),“我就象是一朵雲,一朵純白的,純白的雲”(《愛的靈感》)┈。“所謂現代意識中的象徵,就是指藝術形象與主體的觀念、理想的契合,從大千世界中尋覓主體詩情和夢想的準確的對應物)”(張德林《象徵藝術規律探索》)。徐志摩的詩歌創作以至生命形式不正是如此麼?他輕靈飄逸的詩風,他風神瀟灑的氣質,他灑脫不羈的個性,他浪跡天涯的行蹤,他羅曼蒂克的愛情,無不體現了一種執著於“靈魂自由”的生命哲學。雲來雲去,雲捲雲舒,“雲”可說是徐志摩的生命旗幟和精神標記。“我是一片雲,天空是我家”,這或許就是詩人短暫一生的最好寫照。

  另外,從結構上看,“雲彩”首尾呼應也製造了一種“磁場效應”,中間形成廣闊的鋪展非重複意象的藝術空間,從而產生巨大的藝術張力。峰斷雲連,辭斷意屬,“雲彩”象一根無形的銀線串起散亂的意象之珠。

  統覽全詩,詩人在意象的篩選、提煉與綰合上用心良苦而不露痕跡,工於錘鍊又師法自然。“象”的心靈化加上“意”的具象化,熔鑄成清麗典雅的優美意境,體現了徐志摩詩歌創作一貫的唯美風格。

  拓展:

  背景簡介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縣一個富商家庭,其父希望他攻讀商科以繼承父業。但是徐志摩在美國與英國求學期間,卻對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兩次去歐洲漫遊,曾再度到了英國、法國等地。故地重遊,使徐志摩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康橋,即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劍橋,是徐志摩“最心愛的”地方。他專門為劍橋寫過三篇詩文。早期的詩《康橋,再會罷》,是作者熱戀時的留別之作。1925年遊歐發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是闊別後深情地回憶。《再別康橋》則是詩人1928年英國講學歸來後第三次對劍橋傾訴衷腸。

  1928年,胡適、徐志摩、張君勵等人組織發起的“新月社”所主辦的《新月》雜誌創刊,由徐志摩任主編。該雜誌主張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而進行“純”文學的創作,曾受到魯迅等人的批評。1931年8月,徐志摩的'第三本詩集《猛虎集》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其中有《再別康橋》、《秋蟲》等41首詩。在該詩集的序言中,徐志摩曾回顧自己這一時期的生活和心態:“最近幾年,有時候自己想著了都害怕:日子悠悠的過去,內心竟可以一無訊息,不透一點光,不見一點亮,不見紋絲的動。”“最近這幾年生活不僅是極平凡,簡直是到了枯窘的深處,跟著詩的產量也盡‘向瘦小裡耗’。”這正是徐志摩寫作《再別康橋》時的精神狀態。這種心態與他思想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北伐的凱歌聲中,徐志摩來到上海,曾興奮過一陣。他對蔣介石政權寄以希望,還寫過幾篇非議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詩文。但很快地,他便對蔣介石的專制統治失望了。他長期以來所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現代啟蒙主義思想、所希冀的英美時的現代民主政治,與他所目睹的軍閥混戰、封建勢力猖獗、民不聊生的當時中國現狀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徐志摩的內心苦悶與憂傷幹也由此而起。

  聞一多曾在詩歌理論方面提出過著名的“建築美、音樂美、繪畫美”的美學主張,並在自己的詩歌創作實踐中加以探索與求證。作為聞一多的老朋友,徐志摩贊同這一主張。他認為,“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以此與聞一多的倡導相呼應。他這種詩歌藝術方面的主張與追求,在《再別康橋》中有突出的表現。

  內容評述

  全詩共寫了三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寫康橋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裡的豔影、軟泥上的清荇、榆蔭下的一譚,構成了一幅寧靜、秀美的大自然的畫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橋美得如同“西天的雲彩”。事實上,康橋的自然景觀固然美,但並非天下第一、舉世無雙。這種景色在英國、在歐洲、在中國其他地方也能找到。那麼詩人為什麼會有獨鍾、深深眷戀呢?恐怕有兩個原因。第一,康橋之美是與詩人在此生活過的美好青春回憶交融在一起的,並因詩人必須離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價值。第二,康橋是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自然景觀因人文氛圍而更顯其美。因此,詩人描畫的自然美的背後有知識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撐。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康橋在詩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徵,也是詩人信念與理想的象徵。總之,康橋之美不能單從自然景物的客觀方面去理解,他應該是客觀景物與詩人個人經歷、主觀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種契合。

  其次是寫出了詩人的心緒之亂。在平和舒緩的抒情基調中,詩人的內心世界其實是不平靜的,甚至是多種感情因素混合與交織的,難以彌平現實和夢想之間的衝突。當然,這種紛亂的思緒在詩中的表現是透過意象的象徵和暗示的語言含蓄的表達的。“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豔影的形象是變幻不定的,心頭的感覺是波動盪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靜。“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彩虹是詩人“理想”即“夢”的象徵,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澱”,這是詩人心緒之亂的主要投射的象徵性寫照。結合詩人對中國現狀的不滿、反感與消沉的思想情緒,可以體察到他那種熱情衰退、理想幻滅、愁思欲罷不能、情懷欲舒難展的心緒。

  再次是寫離別之悵,康橋曾寄託著詩人多少美好的回憶,多少甜蜜的夢想,多少青春的歲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問中所說的:“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種甜蜜的洗禮,……我敢說的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界是康橋幫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一句話,康橋是詩人知識啟蒙和精神承認的地方。由此,再別康橋,那種惆悵迷惘之感,那種孤寂悽然之情,油然萌動於其心而難以解脫。所以,“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個曾有過熱血沸騰之時的戰士,曾在“五四”的戰旗下宣傳過西方人道主義原則、主張個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擊過封建軍閥統治、吐露過對勞動大眾的情感和對革命志士的敬意的詩人,在信仰難以實現、挫折接踵而來的階段,那和布林喬亞的軟弱性的暴露,那種知識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緒的萌動,人們是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沉浸在惜別、眷戀與追憶之中,嘆息著對中國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夢的破碎的悲觀,這正是《再別康橋》中貫穿始終的情調。

  藝術賞析

  繪畫感與意境美是本詩的最大特色。詩中意象眾多,皆鮮明豔麗。“物”與“我”、情與景和諧互滲,創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謂意境,即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融合而成的藝術境界。詩人為了創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強調了描寫上的形象性與畫面感。詩中的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等突出了光線的明暗感,金柳、雲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強烈的色彩感,招搖、揉碎、盪漾、漫溯等又呈現出意象的動感。詩中每一節都是一幅畫,組合在一起則是整體和諧的藝術空間。詩人在追求繪畫美的同時還出色地把“我”與“康橋”糅合在一起敘寫。“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在這裡,“我”的依依惜別的形象始終在康橋的風姿中佇立。“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康橋的波光豔影也無時無刻不印在“我”的心中。這種將寫景與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無分離造作之感的技巧,營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滲的氛圍,達成含蓄沖淡、柔美婉約的古典式意境。

  本詩的比喻奇異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動而富有象徵性和暗示性。徐志摩曾說過;“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沒了你的靈性。”這話道出了詩人為何一再在本詩中運用比喻手法的原委。詩人曾多次託物寄情,自喻為物,以表達自己對康橋的依戀之情,如“我”與康橋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閃閃的康河。這些比喻因緣而起、隨景而生,喻象取之於大眾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來的想象性聯絡又給人新鮮感。此外,“河畔的金柳”與“夕陽中的新娘”,“悄悄”與“別離的笙蕭”,他們之間的比喻關係卻喚起陌生化的新鮮審美感覺,不落俗套且貼切自然。就比喻而言,過有陌生化顯示詩人的創造力,但卻造成喻意晦澀難懂;過於熟悉化固然能明白易懂,但一個好比喻被反覆使用後也會喪失審美的新鮮感。本詩的比喻多處於陌生與熟悉之間,這是最佳的審美臨界點。本詩的象徵性意象也值得注意。所謂“象徵”,通常是指甲事物按時乙事物,甲事物因具有審美的感性特徵而被注意,乙事物則不在文字中出現而須讀者體味、索解。這也就是修辭學上的借喻或隱喻手法。本詩中,“西天中的雲彩”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徵性意象,暗示著西方社會和西方文化的色彩絢麗。“彩虹似的夢”,彩虹處於想象而非眼前實景,夢是含義豐富的意象,整個意象組合的隱喻內涵則是詩人的理想與願望。

  聞一多主張的建築美和音樂美在詩中也有獨到的體現。“建築美”其實是比喻性說法,意詩行排列相識的整齊勻稱。本詩共有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六至八字,其中第一、三行都比第二、四行出頭一字,而第二、四行基本上比第一、三行拖出二字。著是“建築美”詩歌實驗的一種標本。音樂沒是指詩歌節奏的勻整和韻律的和諧。本詩每行基本上都保持三個音節,即有三個停頓(三個章節之間的小停頓和一行詩結束後的稍長停頓),形成全詩的統一節奏。詩中的第二、四行押韻,每節詩自換一韻,具有一種抒情小調似的旋律感,與全詩輕柔的情感基調相吻合。第一節與最後一節詩在內容上呼應,在形式上對稱,在韻律上合拍,給人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的旋律美感。

  集評

  這首詩籠罩著一種寂靜的氣氛。繪幽靜之景色,狀寧謐之心境。在詩的末尾,詩人想象自己撐一支長篙,向遠方草色深處漫遊,迎著和風,沐著星輝,真是連缺乏音樂靈感的人也會禁不住放聲歌唱,可是詩中的思想隨即逆轉:“但我不能放歌”,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更是特意將“笙簫”和“悄悄”、“夏蟲”和“沉默”這無法調和的事物連線起來,意在表明詩人離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則將詩人靜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孫琴安、戴達《〈再別康橋〉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