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最新優秀教案

再別康橋最新優秀教案

再別康橋最新優秀教案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設計思路: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本質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裡行間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詩人的情志。本詩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於語言簡潔平易,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詩歌交給學生去探究把握,讓學生透過自己的品讀去揣摩作者的心性。教師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透過教師的引導感受到類似的“大師小作”的語言魅力。

  課堂教學並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對於語文來說我們更應該明白“工夫在課外”這句話的含義,語文教學應該有適當的留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們必須明白:教師是導學者,而不是傳聲筒。

  本詩所採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極富傳統文化內涵,由此營造出的意境鮮明優美,讓人陶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應注意領會意象的特殊內涵,品味意境中蘊含著的詩人情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品味《再別康橋》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學會抓住意象品讀詩歌。

  2、 過程和方法:從詩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鑑賞詩歌。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對比品評。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感悟、體驗的能力,以及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生透過對具體字詞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

  教學難點

  對詩歌情感脈絡的把握,對詩歌獨特意象的揣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許,也為了揚帆滄海,追逐夢想,抵達生命之巔,你們踏進了高中校園。在此之前,你們辭別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師,甚至遠離了故鄉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裡的山山水水,那裡的一草一木都見證了你的成長,也許你有過不捨,也許你有過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經在你邁出的腳步裡延長。離別總讓人心潮起伏,離別時的情思已經被一代又一代的詩人反覆梳理,今天我們帶著自己的人生體驗來一起品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二、 題解 1、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等。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必修一

  2

  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

  2、 題解

  徐志摩三次告別康橋: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從劍橋進修回國,留下了長詩《康

  橋,再會罷》;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遊該國後,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第三次是1928年,詩人第三次旅遊英國,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誰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橋的英國朋友,可是不巧,由於事先沒約好,朋友們都不在,只有康橋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著他。在康橋邊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憶接踵而來,在回國途中的中國海上,思緒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詩篇《再別康橋》。

  三、 讀詩

  1、 學生自讀詩歌:力求抑揚頓挫、身臨其境、聲情並茂。

  2、 抽學生進行朗誦,並請學生進行點評,在點評的過程中力求做到把握詩人的主要情感,

  並將之融入到朗誦當中。

  四、 品詩

  【學生思考討論】

  • 這首詩寫到了哪些景物,結合所寫的景物試著用“ 圖 ”的格式來簡要概

  括每一個詩節?

  提示明確:

  第一節 【揮手作別圖】

  表達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 ,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哀而不傷抒情基調。

  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譁,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第二至四節 【金柳倒映圖、青荇招搖圖、榆陰清泉圖】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閒,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湧,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後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必修一

  3

  第五至六節【撐篙尋夢圖、夏蟲沉默圖】

  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裡“尋夢”“放歌”的強烈衝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裡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 深潭裡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此時 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採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讚頌的“寧靜美”,並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第七節【揮手作別圖】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後的一句,但這種復沓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沓,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雲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後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並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五、 誦讀品悟 1、教師範讀,學生品悟

  2、在學生對全詩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的基礎上明確全詩的感情脈絡,做到有放有收,有字詞和意象的推敲咀嚼,也有情感上探究把握。

  板書明確詩人的情感脈絡:(結合課件明確) 愁——喜——愁

  六、 拓展練習

  1.別母校(我們已經步入高中殿堂,回想初中母校的一草一木,你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對母校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參照《再別康橋》為母校寫一首小詩。) 2.別父母(離開了父母我們就得學會獨自長大,當你心累了、迷茫了的時候,別忘了路的那頭還有父母的守候,參照《再別康橋》為父母寫一首小詩,抒發對父母的離別和感恩之情。)
         以上內容為應屆畢業生網分享給大家的再別康橋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