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寓言故事》讀後感(彙編15篇)

《寓言故事》讀後感

《寓言故事》讀後感(彙編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寓言故事》讀後感1

  有一則寓言,講農夫有一顆蘋果樹,多年不結果實,於是農夫決定砍掉。棲息在樹上的鳥兒和昆蟲們懇求他不要砍,他不為所動。砍了幾下之後,他發現了樹中隱藏的蜂窩,可帶來甘甜的蜂蜜,於是很欣喜的停止砍樹。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很多人做事只會考慮自身的利益,而很少為他人著想。一件事情,若是對自己有利,則會毫不猶豫;若只是對他人有好處,那麼多半不會做。

  這故事很短小,卻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能為他人著想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卻未必完全沒有。比如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數年如一日地照顧和教導我們,不管自己辛苦,一心只想著我們的成長和進步。這無私奉獻的精神,令我從心底裡感激和敬佩。

  其次,如果大多數人都習慣於從自身利益考慮,那麼我們在和他們溝通,尤其是要說服他們時,就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幫助他們看到“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會更加有效。

《寓言故事》讀後感2

  今天,我讀完了老師向我們介紹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書裡有很多小故事,故事雖然短,但其中讓人領悟到的道理是非常有益的。其中,我對幾個小故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就是“盲人摸象”“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畫蛇添足”。

  盲人摸象講的是一群盲人摸大象,最後都說錯的故事。對這個故事的總結是,如果不掌握事物的全部特徵,只憑自己的區域性體驗去描述這個事物,最終只能造成片面性的認識,會鬧出許多笑話!亡羊補牢講的是一個人養了一群羊,一天晚上羊被狼叼走了,鄰居勸他把羊圈修一下,但是他不聽,結果丟了更多的羊。最後他還是把羊圈補上了。我對這個故事的總結是有了錯誤,要及時改正,將來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同時我們也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守株待兔講的是一個人累了,在一棵樹下坐著,突然有一隻兔子撞死了以後,他每天在這兒坐著,可一隻兔子也沒有。我對這個故事的總結是:把偶然發生的事當成了必然發生的事,期待偶然事件再次發生是不會有結果的,也是愚蠢可笑的。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可以滋養人的一生,讀一本好書,如同交了一位高尚的朋友,作為三年級的我,以後要讀更多的好書。

《寓言故事》讀後感3

  《寓言故事》中有許多故事,故事內容雖然很簡單,卻蘊涵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馱鹽的驢》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一隻驢子,幫助商人馱貨物。第一次它馱的是鹽,鹽很重。到了小河邊,驢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跌到了河裡,它好不容易才爬了起來,這時他發現背上的鹽輕了好多。商人埋怨驢子,你毀了我好多的鹽。驢子才不管呢,反正鹽很輕了,它輕輕鬆鬆把鹽馱到了家。第二次,商人又帶驢子去運貨,這次運的是棉花。雖然棉花很輕,但是棉花很多,也很重,驢子想沒關係,到了小河邊就好了,再摔一跤,就會變輕的。到了小河邊,驢子故意叫了聲"哎喲",然後摔進了河裡。驢子想今天我要在水裡多待一會兒,讓貨物輕一點。誰知沒等驢子站起來,它就被河水淹死了。

  可見,驢子做事不動腦筋,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水融化。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思考,不能像文中的驢子那樣愚蠢。

《寓言故事》讀後感4

  最近,我看了寓言故事書,其中《農夫與蛇》,讓我的記憶很深刻。

  這一個故事說了有一位農夫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條蛇凍僵了,農夫好心所蛇抱住,讓蛇溫暖,蛇醒了,卻想咬農夫,幸好,有一位獵人路過,把蛇給打死了。

  讀了這一個故事,我覺得我們就是那一條蛇,我們的媽媽就是那一位農夫,媽媽"救活"了我們,把我們帶到這一個世界上來,要說媽媽是最辛苦的。媽媽能把我們養得那麼大,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過,媽媽也要把這一個"大任務"給完成,小時候,媽媽陪我們玩,我們餓了喂吃東西,想睡覺,就抱著我們睡覺,媽媽為了我們付出多大的艱辛啊!可是,我們卻像那一條蛇一樣,不會報恩,整天覺得媽媽不好,不會知恩圖報。不過,通過了這一個故事,我才知道媽媽是為我們好。

  從這一個故事,我的收穫是要珍惜媽媽的愛,也要多點愛媽媽,要做一個會報恩的好孩子。

《寓言故事》讀後感5

  《守株待兔》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什麼呢?下面請大家聽我好好道來。

  《守株待兔》講的是從前有個農夫在林子裡碰見一隻兔子,兔子突然從林子裡衝出來,一頭撞死在樹上。農夫見到這個場景,非常的高興,心想:有這等好事,我平時那麼辛苦地勞作,都碰不到兔子,以後我不用幹活了,就守在這裡,等著兔子來吧。這樣一想,他就真的每天都不去農田裡幹活了,天天就坐樹底下等著兔子來撞死。可是,一天天過去了,他再也沒有等到兔子的到來。農田也荒廢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像農夫不耕種,天天想著不勞而獲,因為天上掉餡餅的事情是不可能有二次三次出現的,我聯想到我的學習,學習也是一樣的,我想取得好的考試成績,那麼我不能憑空想著,只有平時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獲得好的成績。

《寓言故事》讀後感6

  寓言故事《過河》講的是:小熊和小狗是一對好朋友。他們住在一條小河的兩岸,每天都要過河去找對方玩。可是,最近接連下了好幾天的雨,小河的水漲得很高,它們每個人找來的木板都不夠長,怎麼才能過河呢?小熊和小狗都犯起了愁。很快,小狗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它讓小熊把它的木板放在河岸上,並踩住模板的一端,這樣木板就不會掉下去了。然後,小狗把自己的木板一端放在一側的河岸上,另一端搭載小熊的木板上。小狗就利用這個簡單的小橋,順利地走到了小河的對面。

  我讀了這篇寓言故事,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小狗利用自己的聰明機智搭了一個小橋,順利地過了河。我要向小狗學習,遇到麻煩時,不要輕易放棄,不妨多動動腦筋,多想想辦法,也許問題就能輕易解決。

《寓言故事》讀後感7

  我從經典寓言故事中選了一篇叫朝三幕四的文章。

  講的是:從前有一個很喜歡猴子的'人,家裡養了一些猴子。他很瞭解猴子性情,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情。為了養活猴子,他儘量節省家裡人吃的口糧,用來給猴子吃。後來家裡的糧食實在不夠吃了,他便想把猴子的食物減少一些,用橡子餵它。他對猴子說:‘‘以後我每天早晨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給你們四棵橡子,這樣夠吃了吧?’’猴子們都嫌少,一個個憤怒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就改口對猴子說:‘‘早上三顆,晚上斯克,你們嫌少,那我們就改一下吧:每天早上四棵,晚上三顆,這樣你們該滿意了吧?’’猴子們聽了都很滿意,就蹦蹦跳跳地跑到主人跟前,領取口糧了。

  我讀完這篇寓言故事得到的道理是:看待問題時,不可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

《寓言故事》讀後感8

  “子玉,快來吃飯!”媽媽的一聲叫喚,把我從精彩的故事中喚醒。一個小故事就像一個小精靈,非常迷人。告訴你吧!剛才吸引我的故事是《狼與鶴》。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狼在吃東西的時候,骨頭卡在了喉嚨裡。狼請求鶴把自己喉嚨裡的骨頭取出來,就會給它報酬,鶴幫狼取出骨頭後,狼卻反悔,鶴只好生氣地走了。第二次,狼又遇到了同樣的情況,狡猾的它又想騙鶴幫它取骨頭。鶴想起了狼上次的所作所為,想了個好辦法,要狼先把金子交出來才幫狼取骨頭,狼沒辦法只好同意了。鶴一下子把金子叼走,骨頭也不取了,狼只好等死了。

  我覺得鶴幫助了狼,應該得到報酬,狼非常貪心,狡猾。而鶴,既善良又聰明。狼犯了一個大錯,如果第一次講信用的話,鶴第二次一定會再次幫助狼。

  透過這則寓言故事,我懂得一個道理。我們做人要講信用,對於狡猾的人,我們不要輕易相信他們所說的話。

《寓言故事》讀後感9

  這是一本很薄的書,但它存在的意義卻非常大,它講了許許多多極短的故事,但每個故事告訴我的道理卻不一樣。

  我還記著其中一則寓言,題目是:"一報還一報"這則寓言講的是:狐狸和鶴是好朋友,有一次,狐狸請鶴到家裡做客,為了不讓自己吃虧,做了一盤碎米粥,鶴用又長又尖的嘴怎麼啄也啄不到,而狐狸卻舔了幾下就嚥下了肚,臨走前,鶴說:"明天你到我家做客。第二天,狐狸真的來了,狐狸什麼都沒看到,只看到一個高高的瓶子,鶴說:"請吃啊,老兄!"狐狸舔了起來,卻怎麼也舔不到,而鶴呢,把又長又間的嘴伸進瓶子裡,一下就吃完了裡面的菜,從那天起,它們的友誼就結束了,這一切,都是狐狸自找的,要不是它,它們一定會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告訴我了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寓言故事》讀後感10

  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是《拔苗助長》。

  在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裡面的那句“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往上長的跡象”。我喜歡這句話,是因為它告訴我們禾苗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長高的,要陽光和雨露才能慢慢地長大,而不是用外力去拔禾苗,讓它看起來長高了。如果這樣做,其實全部都會枯死的,還白費了力氣。

  每次看到這句話,我都會想起我寫作業時的情景。寫作業的時候,我一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或不會寫的字,總是不去查字典或看書,而是跑去問爸爸媽媽,直到弄到爸爸媽媽發脾氣。每次看到他們發脾氣,我心裡都難過極了,總想以後寫作業時要認真,多查字典和多動腦筋,可總是都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其實寫作業也和種禾苗一樣,都不能急躁,都要慢慢地做。從今天起,我一定要把急躁和懶惰這兩個壞習慣從我身上拔掉,做一個聽話懂事的乖女兒!

《寓言故事》讀後感11

  我看的是一本名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裡面的故事篇幅都不是很長,但每一個故事都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囫圇吞棗這個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年輕人在大街上一邊吃棗一邊吃梨的故事,年輕人聽了一個老人的話,吃棗對牙齒不好,吃梨又對胃不好,年輕人聽了,把棗直接吞了下去,而梨只咀嚼了幾下,便吐了出來,老人看了,搖了搖頭,便轉身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任何事都能做得兩全其美的,就好比囫圇吞棗一樣。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且總能發現新的知識和智慧。就好比守株待兔就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它告訴我們,像這樣靠運氣,還不如自力更生呢!

  看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裡面的道理讓我一生受用。

《寓言故事》讀後感12

  我比較喜歡寓言故事,特別是中國的寓言故事,幾句簡單的話語寫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說明了一個很深的道理。

  我看過好多中國寓言故事,故事情節一般都是利用動物來代表一些人的形象,比如驢子是蠢笨的形象,老鼠是貪婪的形象,猴子是機靈的形象,狐狸是狡猾的形象,老虎是兇猛橫暴的形象,螞蟻是狂妄之徒,蝙蝠是騎牆派,如此寓意,既符合動物的體貌行動特徵,又包含著耐人尋味的生活道理,真是獨具匠心,別出心裁,讀後感《《寓言故事》讀後感300字》。

  這個寓言集對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種種表現的諷刺,對封建現象的鞭撻,對美好人性、高尚情操的謳歌和崇揚,都使我經受了一次精神的再一次陶冶,,一個個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或擬人化的形象,又給了我藝術上的美好享受。

《寓言故事》讀後感13

  週六上午我在家給奶奶讀了《伊索寓言》中的三個故事《龜兔賽跑》、《老太婆和酒瓶》、《兩個揹包》。《龜兔賽跑》講的是烏龜戰勝了兔子,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驕傲,自以為是。《老太婆和酒瓶》講的是一個老太婆撿了一個空酒瓶,聞到又香又醇的氣味,由此想到,最美好最寶貴的東西,會讓人永遠記得的。《兩個揹包》講的是每個人脖子上都掛了兩個揹包,一個裝別人的缺點放在胸前,一個裝自己的不足掛在身後。這樣人就能看到別人眼裡自己的不足,自己對別人的缺點也很清楚。但這樣我們會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故事告訴我們,要多想到自己的不足,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

  我最近讀了一本叫《伊索寓言》的書,他雖然篇幅短小,但每個小故事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寓言故事》讀後感14

  今天我看了《中國古代寓言》,我們這一冊語文書上第二單元日積月累裡學的《杯弓蛇影》、《邯鄲學步》、《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杞人憂天》、《刻舟求劍》、《井底之蛙》、《畫蛇添足》、《濫竽充數》這些寓言這本書裡都有詳細的故事和寓意介紹。還有我們之前學到過的一些寓言故事如《亡羊補牢》、《守株待兔》、《揠苗助長》這本書裡也都有。

  你聽說過《紙上談兵》嗎?趙奢是趙國的名將,為趙國屢建戰功,可是他的兒子趙括卻只會嘴巴上說說用兵之道,自以為非常了不起。有一次趙王正在為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忽然聽到外面的人都在說趙括非常了不起,他便任趙括為大將來統率軍隊。可是結果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根本無法突圍,最後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一定要先實踐再下結論,這樣才能做得更好,空談理論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我們要少說多做。

《寓言故事》讀後感15

  《伊索寓言故事》這本書蘊藏著很多大道理,使我受益匪淺。裡面有很多不一樣型別的故事,分別有哲學、勵志、感恩……故事以簡便、幽默的方式教會了我做人處事的方法。

  其中,《狐狸和葡萄》令我印象深刻:從前,有一隻自以為是的狐狸來到了一個山坡上,發現那竟是一大片誘人的葡萄園。狐狸挺直了身體去摘葡萄,可怎樣也夠不著,於是它接二連三地嘗試,可每次都屢戰屢敗,最終,它自我解嘲道,葡萄是青的,肯定是酸澀的。從那以後,狐狸再也沒有回來過了。

  生活中,我常常會犯和著狐狸一樣的錯誤。在我學騎腳踏車還沒有熟練地掌握技巧時,常常會因為害怕而不敢騎腳踏車,爸爸媽媽一再地鼓勵我,而我仍不斷找藉口,要不說地面太凹凸了,要不說人太多了,要不說座位太高了……這樣的結果一味地縱容自我,使我到此刻還不敢騎腳踏車。但我讀了這個故事後,找到了自身的原因:我不應當找藉口,這樣就沒有突破自我的可能,而放棄一些我喜歡的東西。所以我以後遇到生活上的困難,都會克服心裡的恐懼。

  有些人,常常為自我做不成的事情找藉口,我們千萬不要成為這樣掩耳盜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