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動物的寓言作文三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動物的寓言作文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動物的寓言作文 篇1
小猴和小熊是一對很好的朋友,今天小熊和小猴子一起去摘小熊家種的蘋果,寓言故事作文400字。
他們倆手牽著手一起來到了果園,小熊和小猴爬上樹準備去摘蘋果,小猴很快的爬上了樹,但是,小熊爬來爬去每次到一半的時候滑了下去。小猴見了,笑著說:“你還是在下面接著蘋果吧,我來摘吧。”小熊看見小猴在笑自己頓時火就上來了,說:“你什麼意思?你就是嫌棄我爬不上來是吧?”“不是,我的意思是你爬不上來我來幫你摘蘋果你在下面接著,這樣不好嗎?”小猴子無辜地說。“你不就是這意思嗎?嫌我爬不上去!我不要你幫了!”小熊生氣地說。“不要就不要,我還不稀罕呢!”小猴子也生氣了。小猴子頭也不回是不成功,作文400字《寓言故事作文400字》。而小猴子呢,在家生著悶氣,漸漸的睡著了。到了晚上,小熊連一個蘋果都沒有摘著,氣鼓鼓的回家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朋友不應該因為一點小事而鬧翻,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好朋友應該是互相理解的。
動物的寓言作文 篇2
一天早上,小兔高興地迎著初升的太陽去上學,當它走到一座獨木橋前面時,它愣住了,因為,在獨木橋的另一頭,猴爸爸帶著小猴也準備過橋去採果子。
於是,小兔微笑著說:“猴爸爸,你們先過吧。” 可是,猴爸爸卻不慌不忙地說:“小兔,我們不急,還是你先過吧,不然,你上學會遲到的。” 小兔執意要猴爸爸先過,最後猴爸爸帶著小猴還是先過橋去了。
小兔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光榮的事,心裡美滋滋的.,太陽越升越高,小兔高興地走向學校上課去了。
動物的寓言作文 篇3
寓言是一個魔袋,雖然很小,卻能拿出很多東西;寓言是一個魔豆,雖然很小,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寓言是一個魔杖,雖然很短,卻能變出很多寶物……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他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的小亞細亞。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哲思,將動物為主角的擬人手法,走遍世界各地,將寓言故事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與其說伊索是一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語言家;與其說伊索是一位教育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哲學家。他將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融入到了他的寓言故事中。讓讀者在讀故事的過程中,領略到生活的智慧,想象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
書中每個簡短的故事背後,又有哪個沒有深刻的含義呢?有的故事教導人們考慮問題要全面_《兩隻青蛙》;有的則說明了不可違背自然,勉強做事_《烏龜和老鷹》;還有的高速我們不可犯經驗主義錯誤_《馱鹽的驢》等。
我覺得對現在而言最有意義的一則就是《目光短淺的鶇鳥》了。它講述了一隻美麗的鶇鳥的故事。故事大概的內容是這樣的:“一隻美麗的鶇鳥每年秋天都要去吃那桃金娘樹上的果實。有一年,桃金娘樹上的果實還沒有成熟,東鳥便每天跑到桃金娘樹上唱歌:‘美好的生活呀就要來臨了,我的心裡是多麼歡唱,望著那兒的花兒在開放,我對它是多麼嚮往。’就這樣鶇鳥每天都去,每天都唱。一個獵人發現了,便守候在那。等果實結出,鶇鳥每天都來吃一整天。終於被獵人用粘棍粘住了。它又唱:‘桃金娘的果實是如此甜美啊,把我害苦的卻是你,因為我太貪戀你那無比的香甜,因而送掉了我自己的性命……”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不要過於貪戀某種事物,這樣會葬送掉性命的。要目光遠大,不能像鶇鳥一樣目光短淺,桃金娘樹的果實固然好吃,可吃到連危險接近也不知道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死亡離你不遠了。
為什麼說這讓我覺得最有意義呢?因為這讓我想到了我們,節假日坐在電腦前面,一坐就是一天,有的人還坐到第二天凌晨,這樣的做法固然有一時的快感,但是給我帶來的卻是慘痛的代價,一,浪費了讀書的大好時光,現在的競爭這麼激烈,能取勝的方法就是合理利用時間,偉人曾說過“時間就好象海綿裡的水,要靠你自己去擠”,平時上課的時間每個都是一樣的45分鐘,但節假日的時間可是我們自己的,在這段時間裡多看點書,多做點練習,給自己充電,這才是合理的利用時間。二,用眼過度導致近視,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多麼重要啊!你以後每天頂著一副像啤酒瓶底一樣厚度的眼鏡,你樂意嗎?你不累嗎?
玩遊戲也不是說不可以,但也要適可而止,它是放鬆,是消遣,但如果你把它當成一項工作,一項任務或是一個專業來進行的話,我相信那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學生,學習最重要,如果你能拋開一切心思雜念_專心學習,那麼考出好成績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面對寓言大師伊索的文章,會讓你感受頗深,受益匪淺。它可以培養你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更能讓你感受到生活的真諦,領略到生活的智慧,想象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讀一篇寓言,你就好象長大了一歲,又積累到了一點經驗,對生活看得更透徹了。當你積累到了一定的階段,你就會獲得深刻的人生智慧,建構出自己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