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古代經典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古代經典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古代經典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南轅北轍》出自於《戰國策·魏策四》,劉向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於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表達了作者對明君的渴望,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能夠有一番作為的心裡情懷 。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主古代經典寓言故事《南轅北轍》,歡迎閱讀與收藏。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僱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伕,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大聲回答說:“去楚國!”路人告訴他說:“到楚國去應往南方走,你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對。”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路人替他著急,拉住他的馬,阻止他說:“方向錯了,你的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說:“不打緊,我帶的.路費多著呢!”路人極力勸阻他說:“雖說你路費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個方向,你路費多也只能白花呀!”那個一心只想著要到楚國去的人有些不耐煩地說:“這有什麼難的,我的車伕趕車的本領高著呢!”路人無奈,只好鬆開了拉住車把子的手,眼睜睜看著那個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勸告,仗著自己的馬快、錢多、車伕好等優越條件,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麼,他條件越好,他就只會離要去的地方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作品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創作背景

  戰國後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惠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訊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僕僕趕來求見安釐王,勸阻伐趙。

  作品鑑賞

  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絡,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

  作者簡介

  劉向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