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寓言教學反思集錦15篇

寓言教學反思

寓言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寓言教學反思1

  課前,我先請學生回顧了曾經學過的寓言故事《驚弓之鳥》,並讓他們回顧:從中他們明白了什麼道理。接著引入新課,形成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程。

  兩則寓言故事都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醫術高超的扁鵲,固執己見的蔡桓公;且人物對話較多,因而我引導學生反覆讀課文,讀好人物的對話,然後揣摩人物的想法,這樣才有可能準確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讀課文之後,我請學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然後梳理提出的問題後,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針對“紀昌學射箭,為什麼花那麼大功夫練眼力”這個問題時,我問學生:“從哪兒看出紀昌花大功夫練眼力?看準目標不眨眼和把小目標看大與射箭百發百中有什麼關係呢?”接著我又問:“練眼力可以說是射箭的基本功。學射箭如此,學其他技能也要練基本功嗎?你能否舉例談一談,比如游泳、騎車、使用電腦……”從而引導學生了解打好基礎的重要性。

  另外我還注意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有學生指出紀昌學射的成功固然是因為他有紮實的基本功,但也與他學習的態度、恆心、毅力和老師指導有方分不開。在學習《扁鵲治病》時學生對蔡桓公的評價,也是見仁見智。有些人譴責蔡桓公自以為是,諱疾忌醫;有些人又說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諛奉承,不加勸諫,所以扁鵲才得不到信任;還有的說,扁鵲堅持真理的品質值得學習。

寓言教學反思2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而“寓言”就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因此,我選擇了27課《寓言兩則》中的《揠苗助長》一課。課文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學生對《揠苗助長》中那個不瞭解事物發展規律的揠苗人行為、心理的分析、對比、瞭解,讓學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於求成,不然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能透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著手,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揠苗是什麼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麼還要揠苗呢?帶著這些大問題,在圖片、錄象等現代技術教學手段的輔助下,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字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絡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透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做做動作,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說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對於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則透過3次不同層次的朗讀——“著急地讀,急、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覺得真是度日如年啊”來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時間過的非常緩慢,層層遞進。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說說自己的感受,周圍人說說他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什麼樣子,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透過說話練習就可以非常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說那些道理,是不合適的,他們的認識水平限制了他們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4個字,特別是“助”,抓住“那個人為什麼要揠苗?怎麼揠苗?結果怎麼樣?”這3個前後相關的問題,在充分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助”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為他的幫助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這樣,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滲透在文字內容之中,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透過閱讀短小的文章故事,通過了解課文內容和語言的精練準確之美,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之間的和諧、融會貫通。即根據寓言簡練清楚的內容學習,透過揠苗人可笑的行為與學生自生生活經驗的比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這次教學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課前的寓言成語的積累,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過聽到過的寓言成語,板書在黑板上。二是在教學之後讓學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當的詞語,放到積累本中,這樣對學生今後的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三是課中對型近字的積累。具體表現在隨文識字的時候,引導學生積累二型別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不是浮誇白顯的,而是樸實、紮實、真正有效的的語文課。綜合來說,本節課的教學要以文字為主,緊緊抓住閱讀這個非常重要的教學途徑和手段,重視語文的說話練習,語言的積累,透過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感受、體驗和理解,再在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讀。以及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在一起。

  當然,教學下來,課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一是教學備課還可以更細緻一些。像“自言自語”不僅是自己說給自己聽,還包括輕聲地說;“巴望”不僅僅是希望、盼望,還有極度渴望的層度……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造成學生朗讀指導就不夠到位。另外,在對於揠苗人揠苗之後人的表情動作樣子的說話練習的時候,學生的發言有些扯開去,說“揠苗人可能會累的昏倒了……”在這個環節時間浪費地有點多,造成後面教學的時間有點緊,教學環節有點趕。

  另外,學生的課堂生成沒有及時抓住強調。當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讀的時候沒有強化肯定他,而是接著讓學生一起齊讀,比較遺憾。仔細想想,歸根到底,還是要從文字出發,要將文字讀透,讀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學生出現預設以外的東西的時候,抓住閃光點,將這個化為自己的課堂的東西。如何在課堂上抓住即時生成的'東西,抓住課堂上的閃光點來為我所用,是今後所要努力奮鬥的方向。

寓言教學反思3

  教學《寓言兩則》這一課使我感想頗多。過多的教學內容,過多的環節設計,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想要達到面面俱到,恐怕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有所取捨。應當認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新課標,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對於一篇文章,它所包含的資訊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包括字、詞語的認讀理解及積累,文章的篇章結構,文章的構思修辭,文章的表達方式,文章內容的情節、人物、故事要反映的中心,還有每個閱讀著對於文章的不同理解,受到的不同啟示。如此多的內容,對於不同年級的學生時,教學設計要有所側重,要有比較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對於四年級學生應是以字詞的認讀理解為重點,貫穿朗讀的訓練,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好積累,和閱讀興趣。在教學環節設計上在保障以上教學目標的完成的前提上,再加入對文章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加入一些由文章引發開來的思考。

  透過對這節課的反思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將來的教育教學中我會更關注學生的年齡年級特徵,更關注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好地確定教學目標,較好地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

寓言教學反思4

  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式文學作品這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有“寄託”的意思,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樂專輯。

  寓言原是民間口頭創作。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已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宋人揠苗》、《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漢魏以後,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鷸蚌相爭》、《東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或現象。

  4.常用手法為:比喻,誇張,象徵,等手法。

寓言教學反思5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語言都出自《戰國策》。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解釋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在把握故事內容上,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有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寓言的方法。

  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故事講了一件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的形象地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

  (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絡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中瞭解到了什麼?從?“接受”一詞中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

  三、重視課後思考題。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讓學生背誦課文)教師要儘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到最後。

寓言教學反思6

  二年級下冊第27課是寓言故事,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為我們描述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穫心存僥倖,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寓言的學習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絡,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裡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瞭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字,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學前,我努力思考應該怎麼樣教授,才能讓孩子在短暫的課堂上明白這兩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於是,邊看書,邊思考,就在自己手捧著課本想:這兩個人的表現有趣極了,第一個人,看到自己田裡的禾苗沒有長高,好著急,於是自己認為想了一個“好”辦法,“好”辛苦地將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認為的“好”結果卻讓禾苗全部枯死了,於是我們得出結論:這個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這幾個好字,作為本節課的一條線,作為板書,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學習好輕鬆啊!

寓言教學反思7

  今天教第八單元的《寓言兩則:<紀昌學射><扁鵲治病>》,這是兩篇文言文翻譯過來的白話文。老實說,一對比文言文,這些翻譯過來的白話文真的如白開水般無味,所以我早早就背好這一課,打算文白共讀,而且是文為主、白為副。

  上學期學《錢塘江大潮》的時候接觸過文言文,這是第二次學文言文了。兩個寓言故事,一節課學一篇。

  《紀昌學射》文言文寫得很精彩,白話文少了這些精彩的東西。朗讀完課文和文言文,難點字讀記之後,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對比文言文,找出課文中沒有寫的內容。默讀之後,絕大多數學生都找到了開頭課文沒有學的內容:“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這三句話很有意思,孩子們很快弄清楚了人物的關係:甘蠅是飛衛的師傅,飛衛是紀昌的師傅,也就是說甘蠅是紀昌的師公。誰的本領最大?是飛衛,為什麼?因為“巧過其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課文還缺少的精彩描述是“以睹餘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蝨之心,而懸不絕。”不明白為什麼課文要刪掉這麼精彩的內容,在這裡把紀昌精湛的射術表達得驚世駭俗,孩子們都驚訝得哇哇叫。至於文言文中的難點詞:偃臥、眥、不瞬、牖,對照課文很快就明白意思:躺著、眼皮、不眨眼、窗戶。這就是文白對讀解意思。是比較好用的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扁鵲治病》裡的學法一樣,主要還是朗讀正音,文白對讀理解意思,然後略談寓言故事的道理之後,剩下的時間主要是進行背誦文言文的練習。每篇文言文分為三部分,可以選擇部分背誦,整篇背誦,獎勵也是有區別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有些孩子課內就能背誦一、兩個部分了。

  記得在讀村長的《讓語文“精緻”起來》這篇文章時,有個老師回覆:白話文學會識字就讀得懂,何需老師來精緻。真正精緻的東西,是千年積澱的傳統文化——文言文。非常認同您的呼籲“讓孩子學點終身受益的東西”,讓形式主義休息去吧。

  的確是,對比那些入選課文中的古代文選,一變成白話文就沒有多大意思了,與其讓時間浪費在上面,不如讓孩子好好體會什麼是真正的語言魅力。

寓言教學反思8

  “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這樣的事今天仍然存在,違反規律,急於求成,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著嗎?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倖,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著嗎?因此,本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妨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感悟。

  (一)識字寫字

  1、識字指導。學習本課生字,要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主動獨立識字。如:(1)帶詞識字。在默讀時畫出生字和生字所帶的詞語,反覆讀幾遍,然後可多組幾個新的詞語鞏固對字音與字義的認識。要提醒學生注意,本課要認的生字中,“喘、守、撞、樁、鋤”都是翹舌音,“竄、此”是平舌音。(2)動作模擬識字。如“喘”,作“喘氣”狀。(3)結合生活經驗識字。如,“撞”,下課了猛跑就容易“撞傷”人。(4)熟字加偏旁識字。如,“樁、竄、鋤”。但要注意“竄(cuàn)跟“竄(chuàn)”、“鋤(ch)”跟“助(zh)”讀音的區別。

  學生自學後可讓他們互相交流好的識字方法。教師表揚個性有創意的識字方法。

  2、寫字指導。(1)寫正確。“丟”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摺合寫成一筆,“焦”上的“隹”字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可以這樣提醒學生:計算要用眼睛。“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再寫撇、豎。“望”字上面的“亡”字的變形寫法,豎折改為豎提,右邊沒有點。(2)寫美觀。“守”字的寶蓋應大一點,下面“寸”字的橫不宜超出寶蓋的兩邊。而“丟、算”二字下面的橫卻要寫長,以突出主筆。“費”字上邊的“弗”字上邊的“弗”應儘量寫扁,給下邊的“貝”字留下空當。

  (二)朗讀感悟。

  1、要繼續練習默讀課文,在默讀中感知課文內容,並感悟一些詞句的意思。兩則寓言的教學都可以讓學生默讀,然後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課文的大意,以檢查默讀的效果。

  2、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詞句和寓意。

  (1)學習《揠苗助長》。第一自然段要把那個人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情讀出來。在讀中可以透過換詞比較法感悟“巴望”一詞,表現那個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對“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等詞語,可聯絡“巴望”一詞,在一邊讀一邊做動作中感悟。第二自然段裡的“終於”一詞,說明那個人想辦法想了很長時間。“一棵一棵往高裡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說明那個人拔苗花了不少時間,人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朗讀這一段時要重點讀出“終於”與“筋疲力盡”的感覺。讀第三自然段時,要把那個人又累又高興的樣子讀出來。讀第四自然段,要讀出結果的意外,也可適當帶有嘲諷的語氣。

  之後,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那個人為什麼費了那麼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師可在歸納學生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悟出寓意。

  (2)學習《守株待兔》。讀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要重點理解“竄”的意思。可透過“忽然”一詞表現出事情的意外。有條件的可透過演示兔子“竄”出來的動畫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讀第二自然段可帶點嘲笑的口吻。對課後“泡泡”裡的問題:“我想對種田的人說……”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實。讓學生在表演中勸說種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積累運用

  1、在感悟的基礎上,積累寓言、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截、白費、守株待兔、樂滋滋、鋤頭、撞死、樹樁、從此等詞語。

  2、課後“讀讀想想”的練習,是讓學生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與準確性。

  三個句子去掉帶點的詞語後,意思和原來的句子不大一樣了。第一個句子去掉“好像”一詞後,就是肯定禾苗沒有長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達的意思是說禾苗實際是在長的,只是由於長得慢,那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第二個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後,那個人在田邊怎樣地轉來轉去就不具體了,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個句子裡的“整天”是說種田人一天到晚地等著,可見他十分愚蠢。去掉這個詞後,種田人什麼時間坐在樹樁旁等著就不清楚了。

  3、讓學生說說在學習上和生活中是否見到過類似“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這樣的事。

寓言教學反思9

  一、教材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於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槓;“轍”是車輪走過之後,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後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瞭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並與同學交流。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或聯絡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夥伴的一句話:“透過和聯絡課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裡形象的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

  (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絡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後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後編排了學習夥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蘊含在故事的字裡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透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後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後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麼問話又怎麼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裡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複雜,教學中可以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釐”,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鉤,後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裡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並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說。課後練習第二題,教師要儘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後,有三個學習夥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後多讀寓言故事,並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閱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佈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後,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參考資料

  寓言“寓”,寄託;“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中國古代寓言大量見於諸子和史書裡,最早載有完整寓言故事的書是《墨子》。諸子散文中,《莊子》寓言最多,全書共三十三篇,寓言佔了很大部分。在史傳文學中,《戰國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這兩部書外,《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等書,也有不少流傳久遠的著名寓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資料的整理。它先按國家來分類,在一國之中,再按著事件的先後加以編排。其中所記的事情,都沒有具體年代,各篇之間也互不連貫。書中所記載的時代,上自戰國初期,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

寓言教學反思10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拔苗助長》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絡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語文學習應時刻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把語文帶到生活中。本片段的教學,透過課件的演示與老師的描述,讓孩子們感受"筋疲力盡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總結-燭光漫步"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喚醒了學生在頭腦中留下的直觀演示,溝通了書面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絡,引發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對話。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但是自我感覺在設計整節課,還不是很新穎,總想讓學生學得紮實,所以很多時間都停留在生字的教學上。導致學生在讀的時候,沒有很大興趣,總感覺是為了讀而讀,但為了什麼讀還不是很明確。我想,在下一次上時,重點應該是放在如何提升學生朗讀的興趣。

寓言教學反思11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篇幅短小、內容淺顯,但人物個性鮮明,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勤學苦練的紀昌。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紀昌練眼力的句子,描寫生動,突出表現了紀昌的品質。這部分內容既是故事情節的重點,也是語言表達上的重點,應該說是人文精神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孩子緊抓練眼力語句,在讀讀議議、品詞品句中感悟紀昌品質。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比較易懂,學生基本上能透過自讀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透過自己閱讀文字去理解、體會。我以扁鵲四次給蔡桓公看病為主線,透過研讀蔡桓公的反應,來探究文字,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透過想象來豐富文字。我讓學生先找出描寫蔡桓公和扁鵲表情、神態、動作的詞句讀讀,然後讓他們透過這些描寫想象蔡桓公和扁鵲的心理活動,再把自己想到的補寫在書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想象合理豐富。透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讓學生進入課文中去,在寫中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學生能更深入的體會扁鵲醫術的高明,醫德的崇高;體會蔡桓公固執己見和不聽正確意見的性格,以達到明理。

寓言教學反思12

  寓言故事是在故事中蘊涵了深刻的道理的,要求學生在讀故事時,不僅要讀動懂故事內容,而且要悟出其中的道理,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理解、運用這些道理。

  第29課〈〈寓言兩則〉〉中的〈〈紀昌學射〉〉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於是向射箭能手飛衛學習,飛衛要紀昌先練眼力,紀昌先後用了五年的時間練習眼力,然後飛衛才開始教紀昌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這篇文章中要注意的生字主要是“妻”和“刺”這兩個字,提醒學生認真寫好每一個筆畫。可文中的詞語需要學生理解的是“相當到家”和“聚精會神”。“相當到家”在本文中指的是紀昌用了兩年時間盯妻子織布的梭子,把眼力練得非常好了。而“聚精會神”這個詞語在文中主要是為了突出紀昌在用蝨子來練眼力時很認真、專注的表現,由此讚揚紀昌刻苦學習的精神,同時也說明了紀昌之所以能成為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原因。

  從紀昌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善於學習的人物形象,紀昌能夠虛心、耐心、刻苦學習,這正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透過理解紀昌這一人物形象,學生能深受啟發: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就得象紀昌一樣虛心、耐心、刻苦。

  這篇文章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形象,那就是飛衛了。作為一個很出名的射箭能手,他教紀昌的方法似乎讓人有點接受不了,想要學射箭的人在五年的時間裡沒摸過箭,有幾個學生能堅持下來?飛衛在教紀昌學習射箭的過程中,他更重視的是基本功,基本功練不好,在多的方法也只不過是搭花架子而已,華而不實,怎麼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不難看出,飛衛不僅是個射箭能手,而且是個難得的好老師,他善於教學生,他的教學方法得當,他更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

  身為教師,我不僅明白了教育學生要從抓學生的基礎知識入手,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來,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我還明白了一個好老師有多重要,好老師的好方法能培養出有成就的學生,反之,老師的方法不當,只能是誤人子弟。

  透過和學生一起學習〈〈紀昌學射〉〉,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學相長”的含義,善於學習的學生向善於教學的老師學習才能取得雙贏的效果。

寓言教學反思13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會讓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啟示。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絡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寓言教學反思14

  寓言這種文體主要透過一個簡短而生動的故事,來告訴大家一個深刻的哲理。之前已經學習了《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以及一則中國寓言《智子疑鄰》,學生對這種文體已經較為了解。所以,學習《塞翁失馬》主要的教學思路我和孩子們都非常清晰,主要把新課改和班情有機的結合起來,選取最佳結合點,宗旨是:全員參與、積極展示、張揚個性、快樂學習。用以下6個環節:展示文學常識、展示朗讀、展示課文字詞及內容收穫、串聯重難點,融會貫通、知識反饋、情景再現來展開的。因此,整個過程進行得也非常順利。

  但不足如下:

  1、展示朗讀部分,四位同學聲音不夠響亮,節奏感不強,情感不夠豐富。多讀的環節顯示的不夠突出。

  2、由於學生過於緊張,課堂氣氛不夠熱烈。

  3、學生回答完問題,沒有及時點評。

  整改措施:

  1、在學生的字型及朗讀上加強指導。

  2、鼓勵學生展示自我的勇氣。

  3、用心領悟新教法,大膽放手!

  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份付出,一分收穫。

寓言教學反思15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設定了鷸與蚌的對話。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為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了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為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剛開始大家“鬥志昂揚”,然後讓同學們一直“鬥”,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為故事補充畫外音:漁翁捉住了鷸和蚌,興沖沖地回去了。回到家裡,他得意地對老伴說:“。”聽了漁翁的話,鷸垂頭喪氣地想:。蚌呢,瞟了鷸一眼,嘆了口氣說:。然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緊接著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繼續追問:怎樣他們才不會爭?聰明的你就勸勸這隻傻鷸或傻蚌吧。最後讓學生說說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