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9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1
《魚我所欲也》是九年級下冊繼《孟子二章》後又一篇儒家經典。孟子主張“捨生取義”,宣傳了“性善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對學生有的教育意義極大。
它是篇文言文,對初中生來說有點深奧,教學時容易讓學生陷於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因而課堂容易形成“高投入,低迴報”的現象。
因此,我備課時,,精心設計題目。應該說我們的學案設計比較科學,操作性強。給了學生一個抓手,便於他們有效學習。學案涵蓋了重點字詞的解釋,重點句子的翻譯與理解,注重了脈絡的縷析,論證方法的把握,緊扣了文字。又注意了一詞多義的現象歸納,詞類活用的點化,通假字的總結,還注意了與已學知識的聯絡鞏固,讓學生繼續形成並掌握好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同時我們根據初三畢業班的特點,設計了自我測試,裡面有中考連線,注重了學生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同時我還緊聯新課程標準要求進行教學。比如我設計了這樣的探究題目:“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就很好地讓學生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學會辯證地分析與認識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三維目標得以很好地實現。
在具體教學中,我又注重了文言文的特點。進行了反覆地誦讀,讓學生讀通、讀懂、讀出韻味。在字詞梳理時,我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提出疑問,做好學案有關內容,再全班交流的方式,避免了課堂氛圍的沉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同時在拓展延伸部分,我用了十分鐘,採用辯論的形式,讓他們結合之前網路上流傳的荊州三個大學生救落水兒童而喪命的事情讓大家進行辯論。
題目是這樣的:
1、“20xx年10月24日下午2時許,荊州市寶塔江段有兩名小男孩不甚滑入水中,十數名大學生奮不顧身前往營救,最終兩名小男孩被成功營救上岸,卻有三名同學不幸英勇獻身。事後該市領導看望,慰問了英雄親屬。”
請你說說對這群大學生的看法。
2、“當小孩與幾位大學生落水後,當即就有幾位不會游泳的同學請求停在江邊漁船上的漁民前去營救,可是這些漁民們毫不留情的拒絕了同學們的請求,他們還粗魯的說:“滾開,我們要睡覺,不給錢船是不會動的。”隨後便在船上一邊聽著收音機一邊悠然的裝睡起來。”
請你發表對這些“漁民”的看法。
3、湖北3名大學生在長江救人時,不幸溺斃,當時即使岸上師生如何跪求,船家都不肯施以援手。但更令人髮指的是,他們竟要發死人財,將屍體綁在船邊,手牽著綁屍繩要價,每個屍體索價 1.2萬元人民幣(2400新幣),合共 3.6萬人民幣(7200新幣),事件遭網民強烈譴責。(並出示網路上的圖片)
請你發表對“手牽著綁屍繩要價的船主”的看法。
這種拓展由於是新近發生的事,與本文觀點聯絡十分緊密。故事本身見證了社會上不同的形形色色的人。也有利於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學生有話說,同學們情緒激動,對大學生勇於獻身的精神進行了高度讚揚,對漁民表達了強烈地憤慨,尤其是對那“手牽著綁屍繩要價的船主”更是讓他們憤怒到極點。同時他們也對奮不顧身救人的大學生,提出應對自己救人的能力進行合理評估,要量力而行。“捨生取義”要理智。
之後,我讓他們做了學案上的練習。“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讓他們在辯論後,進入冷靜地深思。
我想這種讓學生關注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交流表達。這可能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為重要。
課堂當然也有遺憾。第一段提出觀點後接著用道理論證證明“義重於生”,文中用的是反問句,假設式純粹的說理,有點讓學生墜入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我備課時知道是個難點,確定用引用故事去攻克這一難點。然而在具體教學中,從學生的反應看效果不是很好。好在,我在延伸“荊州三個大學生救落水兒童”時,又回頭點了一下“義重於生”,因此讓學生對“故不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避也”,有了比較好的理解。不過這應該是下次教學中一個值得探究與改進的問題。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2
《魚我所欲也》是九年級下冊繼《孟子二章》後又一篇儒家經典文章。孟子主張“捨生取義”,宣傳了“性善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對學生有的教育意義極大。這篇文言文,對初中生來說有點深奧,教學時容易讓學生陷於枯燥乏味的困境,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我備課時,精心設計題目。應該說我們的學案設計比較科學,操作性強。給了學生一個抓手,便於他們有效學習。學案涵蓋了重點字詞的解釋,重點句子的翻譯與理解,注重了文章脈絡的分析,論證方法的把握,緊扣了文字。又注意了一詞多義的現象歸納,詞類活用的點化,通假字的總結,還注意了與已學知識的聯絡鞏固,讓學生繼續形成並掌握好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重了學生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同時我還緊聯新課程標準要求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學會辯證地分析與認識作者“捨生取義”的觀點,使文化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三維目標得以很好地實現。
在具體教學中,我又注重了文言文的特點。進行了反覆地誦讀,讓學生讀通、讀懂、讀出韻味。在字詞梳理時,我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提出疑問,做好學案有關內容,再全班交流的方式,避免了課堂氛圍的沉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3
帶了幾屆學生,教了幾遍《魚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塗,糊塗中明白。
一年一個感受,今年在教這一課的時候,大家又討論,結合我在講課時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來,以備以後上課參考。
首先是字詞關。
我們九年級語文組在一起討論了這麼幾個詞:“有甚於”、“由是”、“則”“羞惡之心”。
“有甚於”的解釋一是“超過”,一是“有的比……嚴重。”按照以往的解釋是“超過”,今年大家在查相關資料的時候,認為“於”是“比”,“甚”是“嚴重”,這樣翻譯“所欲有甚於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順的。按照原來的解釋是“想要的有超過生命的”學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講這一點的時候,我把兩種方案都給了學生,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明白語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帶給古代漢語最好的解答。
學生知道老師也會在這些句子上出現問題,也很高興,不再氣餒了。
“由是”我們討論的結果是“採用某種方式”或“按照某種方式”或“採取這種手段”或“採用這種手段”。我的觀點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釋為“這、這樣”,我告訴學生可以翻譯為這幾種方式,以及我的觀點和根據。
“則”有兩種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卻”。目前我們多數教師傾向於“如果”。“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解釋為“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而接受它。”
“羞惡之心”在讀音上出現了問題,一般讀成”xiū wù“我自己讀成了“xiū è”
這是今年部編本教材新的改動,經過查證資訊“羞惡之心”應理解為“對自己犯了錯誤覺得羞恥和對別人幹了壞事感到憎惡的心情”。
在講述論證思路的時候,我抓住幾個詞語。
文章由類比引出中心論點“捨生而取義”,接著講道理,先講述捨生取義這一類人的觀點,這一觀點的句子抓住三個詞“有甚於”、“生”、“死”。作者用有甚於連線“生”“死”兩種情況。
同樣道理,在假設論證的基礎上用“莫甚於”連線生死,接著用“由是”強調“捨生取義”之人的做法,最後得出結論: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第二段,作者舉例論證。需要點出的是“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中,“呼爾而與之”“蹴爾而與之”“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這幾句需要重點講解,引導學生理解。
這樣,《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的難點得以解決。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4
語文教學是語言的教學,是文化思想的承傳和浸潤。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也是在於誦讀的指導和落實。
《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細讀該文,心裡無底,畢竟是大作,似乎每一字詞都是精華,每一標點都需反覆咀嚼,於是,備課成為痛苦的歷程;又害怕於文言文的考試功利,自然不敢馬虎與輕率,深知“面面俱到”無疑等同“面面不到”,但還是按部就班,以最“踏實”的方式演繹文字。
上這篇課文之前,我以為學生們會比較容易理解和閱讀。走進課堂後,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那樣。
事先,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藉助課文中的注視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這一環節之後,大多數學生都發出一句感嘆“老師,這篇文章太難理解了。”我就順勢說:“難理解的地方在哪裡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講什麼?”聽到這句話後,我感到很震驚。我的自我以為又一次被打破。換句話說,我課前預設的'在這堂課中是實現不了的。
“怎麼辦呢?”我對自己尋求幫助。對了,對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讀上幾遍。因此,我採用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跟讀,齊讀的方式,對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然後,在對學生的不理解之處做解釋和講解。可是,在課堂上,我忽視了學生,忽視了“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不事先讓學生之間互相解決呢?在他們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再去做進一步講解呢?我為什麼要喧賓奪主呢?
現在,回顧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課,我覺得為什麼不讓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特點呢?在學生提出這篇文章的提點上,示範朗讀,示範背誦呢?這樣,說,讀,背,理解可以在一個層面上解決。以後,自己首先應該做到胸有成竹,然後降低自己的身份,走進學生,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問題。
初三的學生生活得很單調。這個學生需要一個人來調節他們的課堂,讓他們的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打破所有科目都是一樣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採用更多的形式,讓學生加入到學習的行列中去。這樣,才能做到讓他們快樂學習,輕鬆學習。為什麼,自己想到那麼多,只有在課後才能悟出呢。
回顧教學歷程,似乎雷同的錯誤頻頻在犯,使得課堂顯得猶為謹慎,極少有大刀闊斧的時候,而往往也是在這時候卻發現自己甚至學生一同身陷囹圄,失卻了很多精彩的對話、瞬間的靈絲、拓展的深度,而課堂的“生存”活力在這種種的考試“意義”下變得很是無奈與蒼白;同時兼之文字的否定與層遞寫作特色,使得知識的堆砌高築學生的厭倦心理,因此《魚我所欲》成為“非我所欲”。
為進一步調整“取捨”,保證文字解讀的有效度,去決定屏棄之前的教學模式,以“教學生存”為生髮基點,以“中考意義”為輔助準點,大刀闊斧在文字落實與課堂效益二者不得得兼的情況下更好實現取捨的關係。
誦讀是傳統的經典的教學法,我將把它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實踐中,深刻體會課文構思佈局的技巧,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效地積累知識和提升能力,又鍛鍊了讀思齊進的思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5
本文教學我安排了二課時,第一課時是文言文知識積累,和根據議論文特點整體感知全文課;第二課時是結合本文論點思考人生:如何學會選擇。課堂上,學生學習氣氛活躍,表現主動積極,從教學效果來看,都能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現將這兩節課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一.收穫方面
(一)學生依據老師的引導,自主完成了文言文字詞常識的積累,學會生生合作討論翻譯了文言文疑難句子;並能更快說出議論文的基
本常識,’結合議論文特點快速閱讀,整體感知全文,並能做出簡要的歸納,同時也把握了閱讀議論文的基本方法。
(二)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由於我採用點撥引導和生生合作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既為學生指明瞭學習的內容
和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又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機會透過合作解決他們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從而訓練和提高了他們合作和自主解
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三)做到了根據文體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品行教育。課堂上,要求學生討論歸納並把握人生價值的選擇標準,並結合文字事例和列
舉課外名人“捨生取義”的例項來感化教育學生,課後佈置作文: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的生活體驗。
二.不足方面
〔一〕課前沒有安排學生作充分的預習,導致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節奏。
(二)對個別落後生關心度不夠,還沒有深刻了解他們幾位最需要什麼。
(三)不擅於在課堂上發現問題並靈活作出更正。
反省這兩節的課堂教學,我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但我相信,透過今後不斷的學習和大膽創新地教學實踐,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6
在上《魚我所欲也》這篇文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用:“——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者也”。這樣的公式造句。在學生造句的過程中,我適時的給予點評,學生的造句我摘錄如下:
1、索取,我所欲也;奉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索取而取奉
2、上早讀,我所欲也;睡懶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熱被窩而取早起鍛鍊也。
3、金錢,我所欲也;節操,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金錢而取節操也。
4、遊戲,我所欲也;學業,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遊戲而取學業也。
還有很多很多。
課後我讓學生整理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句式整齊,排列工整,讀起來很有氣勢,結果很多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都巧妙的運用啦。這也給他們的作文增色不少。
我總覺得,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陣地,不能單純的上閱讀課,只讀不寫;也不能單純地上寫作課,只寫不讀。只有把讀和寫有機結合,才能鍛鍊學生的兩大能力。以讀促寫,可以在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裡讓學生仿寫句子、寫片段、寫文章,應該是一條學習語文的正路吧。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7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昨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將腦意識和孟子的“捨生取義”思想進行對接,很可惜,在潛連線的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
“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後有不少的支持者。 “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著問道。 響應的聲音此起彼伏。 有些意外於學生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於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捨生取義”的原因。 “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捨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A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強詞奪理了。
“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裡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改為‘見義智為’,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捨生’。”學生B有理有據、簡捷明快的發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 在眾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B的‘見義智為’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貪汙犯說到肇事者,從“評按說法”說到“焦點訪談”……他們不屑的說著:現在有誰還“捨生取義”啊?…… 我有些茫然,有些悽悽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裡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為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裡存在的“腐敗”思想。 我急性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 “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
“哎……”傳來一片唏噓,接著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 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法律的更嚴懲,選擇後者,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願意選擇後者,儘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 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捨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讚歎,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 “現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屍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捨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 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捨身’,所以學生B獲得最佳發言人!” 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裡,我知道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小的。最後佈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魚我所欲也》,來寫自己的一次選擇經歷,期望在作文過程中總結所學,學會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選擇,這該是學習該課文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並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喚喚這群孩子的良知,對於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8
文言文的教學一般都是讀課文、然後翻譯,再理解,學生學習一般都很被動。為了讓他們有更多興趣,我改變了方法。在初讀了課文之後,我讓學生用課文裡面的話回答:“事件的起因是什麼?”“哪裡可以看出事件刻不容緩,墨子不辭辛勞?”“墨子和公輸爭辯的結果是什麼?”簡單的三個問題,把這篇文章的起因和結果一筆帶過,然後重點關注中間辯論的過程。我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學習,分析這兩個人說話的語氣、神態,以及這樣說話的背景。這樣可以讓在自主合作中,把文言文翻譯的問題解決了,同時還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故事背景,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學生學得也很開心。在這節課中,也出現一些小問題。學生在討論的時候,關注更多的是讀,一遍又一遍的排練,很少有去仔細鑽研的習慣。對於關鍵問題的把握也稍顯薄弱。這應該是平時沒有做過這方面訓練的原因,所以以後還要再加強。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9
本文,本人就第二課時進行了公開課。上完後,感覺效果不是很佳。現就教學內容反思一下,以提高認識。
一、收穫方面。
1、課前進行了字詞解釋、句子翻譯的複習,相對來說這部分知識學生掌握的比較好,能快速的進行回答。
2、學生關於議論文的知識點有一定的認識,找中心論點很快找出來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也掌握了。
3、對於“捨生取義”的理解也較深刻,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如何看待“義”也討論熱烈,且見解獨到。
二、不足方面。
1、讀的方面不夠注重,只是讓學生進行了齊讀,個別讀環節沒有。透過讀加深理解這個環節稍為欠缺。
2、第一段論證論點的過程分析不夠透徹,特別是正反道理論證、因果推理、假設推理等,並沒達到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程度。
3、學生的參與度不夠。並沒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反省這節課的內容,需要改正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我相信,透過今後不斷的學習和大膽創新嘗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定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