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1

  我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於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麼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閒暇時光勉強翻閱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閱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於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裡,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於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於產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說:“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醫還是學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裡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迴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取。”但作為父親來說,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並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於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什麼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著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心,回味著子女的種種,並且藉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彷彿我又跟著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著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溫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閒,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說就是隻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著,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閱讀至此,抬頭,轉了轉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於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秘,彷彿置身於其中,並且敬佩於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時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閱歷,無不鞭策著我要以終生學習為目標。

  為什麼先生能寫出如此好的散文?於我遙不可及。

  在友情篇中,答案呼之欲出。在《思蜀》之中,先生回憶童年說:“最難忘的一景。。。。。。我則捧著線裝的《古文觀止》,吟哦《留侯論》或是《出師表》。此時四野悄悄,但聞風吹蟲鳴。。。。。。”而先生少年時則有令他敬之、愛之,也有三分畏之的嚴師又良師,還有令他見賢思齊的溫厚儒雅的大學長。在此,我看到了先生對文學的喜愛,自身的刻苦用功以及良師益友的正確引領。在《文章與前額並高》中,我感受著一代大師梁秋實先生對後生晚輩的包容與深刻影響。反觀自己,又有幾時像此刻一般投入於文學作品之中,少之又少啊。

  看了余光中先生的《天涯情旅》彷彿一些遙遠而又模糊的歷史人物赫然圍繞在我身旁,變得有血有肉一般,是那般生動、靈活。而那些往事,也是那般鮮活、有趣。

  不知不覺下午時光匆匆,以至夕陽西下,如果說對這本書一開始我是疑惑與不屑的,那麼現在我沉迷於此,震撼於此,實在敬佩於此,眼前彷彿尤有餘光中先生在夜深人靜的燈光下清醒著執筆“耕耘”的身影。其中余光中先生所說:“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為清醒始能永耐寂寞。”我將奉之為真理。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2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

  初次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

  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裡,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溼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裡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溼溼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我讀書,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麼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3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後,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餵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裡,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隻,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捨不得捨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捨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雀慄”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於人,也屬於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慾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於人手!

  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裡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溼溼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4

  很喜歡餘的散文。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總會從文裡感覺到一股淡淡的藍,這種被淡淡的藍靄氤氳包裹的氣息,又總能牽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裡世界,隨著他的文路去觸控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霽月、他的深深思鄉情愁……

  每篇散文裡作者無論走在哪裡,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顆熾熱的思鄉情懷總在繫戀著祖國,思戀著故鄉,無論夜裡醒來的床前明月,還是夢裡陽關的大道,無不是作者行途中執著的燈盞,引領作者的心迴歸故里田園,投入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余光中的文字貴而不浮,絢麗而不虛幻,溫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氣磅礴,不愧稱之為文化大家。正如楊克所說:“余光中是中國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著一種詩意和古典神韻,有一種中國的文化底蘊,比較華美。”

  借用楊克的話來對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簡評結筆,也正是抒出我對餘先生的景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