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筆下的黃山
【余光中筆下的黃山】
臺灣詩人余光中近日於臺灣《世界日報》副刊發表長篇遊記《黃山詫異》。我是黃山腳下的屯溪人,讀來感受非同一般。
詩人寫的是黃山,卻不從名山起筆,而是先抬出徐客的讚詞:“徐客,華山夏水的第一知音,造化大觀的頭號密探,早就嘆道:‘薄海內外無如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開頭一段,即顯出大手筆。
遊過黃山的無不知曉其有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雲海未睹,溫泉未訪”,詩人所“詫異”者,乃是黃山之靜態怪石和奇松。文中無論寫怪石還是寫奇松,皆有速寫:“八百米以上的絕壁陡坡,到處都迸出了松樹,有的昂然挺立,有的迴旋生姿,有的枝柯橫出,有的匍匐而進,有的貼壁求存……”;也有特寫:“送客松和迎客松在玉屏峰下,遙相對望,成了遊客爭攝的雙焦點。送客松側伸一枝,狀如揮別遠客的背影。迎客松立於玉屏樓南,東望崢崢的天都,位居前海通後海的要衝,簡直像代表黃山之靈的一尊知客僧。”。至此,詩人似乎已經轉變為高明的畫家了。
作者寫怪石奇松還用了其他手法,或分寫,或合寫。分寫是為了突出石之怪、松之奇,合寫則為了渲染奇松、怪石之多姿: “奇松與怪石相依,構成黃山的靜態。石而無松,就失之單調無趣。松而無石,就失去依靠……黃山多松,因為松根意志堅強,得寸進尺能與頑石爭地。”寫的是“黃山松”,讚的是“黃山人”了。
詩人畢竟是詩人,寫起遊記,通篇無不把自己的情懷融入其中。人尚未進入黃山,就已豪情滿懷。剛剛到達黃山絕頂,天色漸暗,詩人“繼承了茫茫九州最莊嚴的遺產”後,又有了感觸:“萬籟俱寂,只有我的脈搏,不甘吾生之須臾,還兀自在跳著”。進入黃山胸懷之後,作者情景交融之手法更是信手拈來,黃山之、靈動、詭異、奇幻,躍然紙上。詩人結尾寫到:“黃山之松,成名者少而無名者多,有名者多在道旁,無名者鬱郁蒼蒼,或遠在遙峰,可望而不可即,或高踞絕頂,拒人於險峻之上,總之,無論你如何博覽遍尋,都只能自恨此身非仙,不能乘雲逐一拜訪。”
由這篇遊記,我不禁想起余光中昔日很有意味的比喻來: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美國是情人。而今詩人回到了母親的胸懷,豈能不深深地“詫異”而至於愛戀呢!
【余光中簡介】
祖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發表第一首詩作,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士。 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刊,致力於現代主義詩歌創作。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士學位。返臺後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在臺灣居住,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主要詩作有《鄉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有《靈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詩選》等;詩論集有《詩人之境》、《詩的創作與鑑賞》等。其中《鄉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抒發了遊子殷切的思鄉之情並富有時代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河讚賞。他的詩,兼有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代文學之精神,創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雕細刻,抒情細膩纏綿,一唱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美,節奏感強。他因此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他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於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迴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 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迴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 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譯集13種;共40餘種。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余光中在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並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瀋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余光中詩選》於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臺《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報導余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海內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臺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的孩子——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恆拔河”。呼吸在當今,卻已經進入了歷史,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
但其曾經在1960,1970年代攻擊臺灣左翼作家及鄉土作家,讓人詬病至今。但這並不為大陸讀者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