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余光中>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場冷雨向我們展示了他內心淒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他滿懷的愁緒可曾勾起你的一絲感傷呢?

  教學目標

  1、透過自主品讀,理清思路,體會余光中筆下“雨”的美。

  2、鑑賞文中的優美的語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

  3、體味文中蘊涵的深摯的感情 。

  重點難點

  1、體會“聽聽那冷雨”中“聽冷雨”所蘊含的深深的家國之思、文化鄉愁。

  2、品位語言,體悟意境。

  教學方法

  1、運用美讀法,引導學生透過有聲有色的朗讀,沉潛到作品的深處,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過提問和思考讓學生體悟余光中先生那濃濃的家國之思,文化鄉愁。

  教學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從余光中的《鄉愁》匯入。

  學生齊背: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詩中,作者選擇了哪些意象,表達了哪些具體的情感呢?

  小時候 郵票 母親 親情 長大後 船票 新娘 愛情

  後來呵 墳墓 母親 親情 而現在 海峽 大陸 鄉土情、愛國之情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達了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樣藉助一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優美的一篇《聽聽那冷雨》。

  二、作者簡介: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同時又是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後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寫下散文《聽聽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說,他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余光中是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一生從事詩歌、散文、翻譯和評論的創作,他自稱為自己的“四維的寫作空間”,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他曾經說:母親是大陸,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余光中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三、感知課文內容。

  1、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寫雨的?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視覺:淋淋漓漓 淅淅瀝瀝 點點滴滴 滂滂沱沱

  嗅覺: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氣,淡淡土腥氣

  觸覺:冷雨潮溼

  味覺:舔舔吧那冷雨

  第5節 淒涼悽清悽楚悽迷

  第6節 清脆可聽如瀑布比碎玉 淒涼悽清悽楚悽迷

  聽覺 第7節 黑鍵灰鍵“拂弄、奏

  第9節 羯鼓 電琵琶 “刷、鞭、打”等

  第10節 雨是一種音樂。單調而耐聽、回憶、潮潮潤潤

  3、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地方哪些時代的雨?作者喜愛的是哪裡的雨?

  地域感:美國 → 臺灣 → 大陸(橫向 ) 形象密集

  聽雨(主線) 歷史感:太初有字 → 亡宋之痛 → 公寓時代(縱向) 述寫瑰麗

  現實感:中年後洞明人生 現代都市對傳統文明的破壞 情切意濃

  對永恆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愛的是:古大陸瓦上的雨。

  4、體會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對雨的感情的思緒之網撒得很開,總體上是由遠到近,由物及人。時間上從遠古時期、太初有字寫到亡宋之痛寫到今天的公寓;空間上從遠隔萬水千山的海外寫到大陸寫到寶島;人生體驗上從少年的“紅燭昏沉”寫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寫到滄桑過後晚年的白頭體悟。內容上寫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聽聽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盼望故鄉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對文化之根的追尋和永恆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開。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抒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

  5、作者透過雨主要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明確:思鄉之情,思念故土。或者傳達了作者的鄉愁、故國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對古典詩意生活的嚮往

  6、作者為什麼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現故國之思的纏綿悠長。“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裡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淒冷。

  四、雨連著臺灣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和難盡人意的現實,儘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與海峽兩岸“參(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物件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由此來找一下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並說明理由。

  1、句式上 長短配合,短句參差跳躍,產生了珠落玉盤的效果,長句一氣呵成,彷彿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疊音詞寫雨,不僅具有一種和諧的音韻美,也使雨態表現得更形象。參差有致的韻語段落,在訴諸讀者五官感覺是著重了聽覺,充分應用雙聲疊韻,講究平仄,轉換同音異字,創造了音樂美。

  3、詩化的語言。

  4、修辭。勻稱的對偶、生動的比喻、整齊的排比,別緻恰當地烘托出思想情緒。

  五、你覺得那冷雨裡有---------------------------------------------------------------------------------

  第1段:那冷雨裡有餘光中對故鄉母親的孺慕;

  第2段:那冷雨裡有餘光中對美麗中文的熱愛;

  第3段:那冷雨裡有餘光中對古中國歷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裡有餘光中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名家點評:雨是古今作家反覆歌詠的物件,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創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經過獨有的審美感受創造出來的。余光中筆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鮮明的獨創性。這是作家獨具慧眼的發現。《聽聽那冷雨》借“冷雨”這個意象,把人帶進了一個冷寂、悽迷的氛圍之中,抒發了身在海島、異城的遊子對故國、故土的無盡的鄉愁

  這篇散文運用通感、比喻、疊字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出一個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綜合運用了通感、疊字、排比等手法,滲融著詩的意境,有雨聲的節奏感,訴之於感官,給讀者的感覺是多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