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雪》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陽關雪》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陽關雪》讀後感1
天晴,風停,陽光普照。王維《渭城曲》透射著唐人豪邁的風範。沒有灑酒長嘆,沒有戀戀不捨,平靜而充滿自信。
然而在餘秋雨的筆下,陽關的風雪越見悽迷。那是邊關月下的霜華,那是胡羌蕭笛的韻樂。
山高而皇帝遠,長安的宮殿裡永遠望不及陽關雪裡孤單的背影。謫官逐臣的懊喪與哀怨化濃了這土墩,化深了這陽關雪。文人,是有的,溫醇的詩永不褪色,永不漫漶。
土墩坍了大半,只見層層泥沙,層層葦草,除了文人墨跡,繚繞著的是二十五史沉澱下的軍號。遠古戰場的硝煙遠走了,化成遠方的山脊沒有蹤跡,直伸邊際。
在這天地中行走,侏儒成了巨人,巨人也變成侏儒。秋雨描述,令我無限地聯想,始終無法看清歷史的面孔。
墳堆裡,掩埋著無名的將士,然而他們還算幸運,畢竟這裡並不會被歷史洪流所湮沒。這裡並不單純,它的篇章還算光彩。
遠樹,流水,沙堆,這裡便是陽關。如此地荒涼而無奈。
詩人地心在焦渴,秋雨在焦渴,我的心在焦渴。我不忍聽聞將士們心頭的哀音,不忍瞭望明珠玉盤;我怕觸及嫦娥內心冰峰千年的尋覓,更怕回望黃昏下的青冢。
回來吧!陽關的雪無盡,秋雨的旅程無盡,我的心無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你是否知道,陽關的雪,為誰飄揚!
《陽關雪》讀後感2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誦,正是這道陽關,隔離了友誼,分別了親人,而常被寄託無盡的思念、眷依。
陽關在古人筆墨下無限溫柔寧靜、深入人心,卻從未發現是暗藏如此波濤洶湧,當作者餘秋雨懷著崇敬與好奇的心靈去探索歷史深深埋藏的那一頁,不會想到恬潤的陽光雪竟如此的寒風凜冽,古戰場上毫無一點綠色的`印跡,不見一絲生命的劃痕,冬雪裹著黃沙,勁風埋藏了生靈,那些蒼白的屍骸遺骨驚駭地祼露在永遠陰沉的天地之中,隨煙塵翻滾在荒漠,人們似乎早已遺忘了這裡,好似憑空出現的土墩、沙地鐫刻了它的過往,石碑上的“陽關古址”是它唯一的身份。
的確,中世紀有這麼一族人,他們早已恬然隨和,他們沒有深極人心的嘆息,沒有無奈尖銳的憤恨,他們有的只是寧靜、無懈可擊的微笑,他們的心底,自信的力量感染他們豁達,塑就寬容的心胸,那樣的微笑,值得21世紀的我們細細體會,不再埋怨,不作痴想,學會堅強。
誰說文人都尖銳地看待社會?我不同意,他們與眾不同但不代表他們小家子氣,他們看透了人生只是用另一種角度說明命運綿長悠遠,而不被理解,只不過現實給文人留下的道路太窄、太可悲,“羌笛”消散,“春風”不再,只留下幾塊碑來為世人想象曾經的刀光劍影。
《陽關雪》讀後感3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對此也瞭解很少。讀完《陽關雪》後,便找來幾組圖瀏覽一下,不禁生出幾分感傷。“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面對如此的景緻,誰都要感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
西漢時,陽關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許多王朝都把這裡作為軍事重鎮,嚴加把守。可陽關如今早已不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餘秋雨的話說,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如今的淒冷之景,只是別時應有的微微的憂傷。
陽關不反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悽悽的一片荒原。想起樓蘭古城的悲哀,曾經繁華的美在不經意間卻毀於一旦,也許正應了一位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見,只由人們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圖畫。
歷史是深邃而蒼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在珍貴的事物,千百年後,也會隨歲月的輪迴而被漸漸淡忘吧。
《陽關雪》讀後感4
走近書架抬頭目光落在了餘秋雨先生著的《文化苦旅》上。信手拿起輕輕一翻書頁隨之靈動起來我竟看到了一箇中年人走在那已被茫茫白雪覆蓋的沙漠去尋陽關。
他布衣青衫慢慢地走眉頭微蹙若在沉思。嘴角微動默默沉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說完仰天微嘆一聲。於是他眼前浮現出了江南的流水輕舟盪漾。於是他耳邊傳來了悠揚的琴音隨風飄揚。
但現實卻在眼前。在他背後的是繁星般的沙堆高低起伏安息著多少豪傑。在他身前是茫茫大漠又有多少悲慼將要浮現。
這裡是古戰場是片血腥的地方。他不禁感到一種悲涼一些蒼茫。在這天地間他是多麼渺小隻是黑黑的一點。他想到了自己少時讀的史書書中只淡淡寫了兩筆更多的是中原的繁華。然而這裡將士的熱血才應成為史官筆下描繪的物件。
遠處已有些樹影看來快到陽關了。風捲起沙擊打著那些廢棄的房舍啪啪直響。他拿起自己帶的酒壺飲盡最後一滴。他心中再沒有剛上路時的傷感因為他已有了沉重感那是他以往沒有的感悟:人生是那樣的苦短不應太多的浮於世事悲於得失。把目光放遠人生道路應鋪展得廣些。
想著再抬起頭已在陽關城下。
《陽關雪》讀後感5
寂靜的夜裡,萬物都睡去了,告別了白日的喧鬧與繁華,心歸於平靜,手裡是一本餘秋雨文集,讀著陽關雪,我被深深打動。
我不曾到過陽關,只是在十五歲那年,離家出走,攜著少年的憂傷和孤獨,奔赴敦煌,在漫天飛舞的風沙裡,感受了幾許流浪的疲憊與悲涼,我不曾體會它背後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小時候,從課本上讀這首詩只覺得陽關很遠,腦海裡出現的是肆虐的風沙,和將要遠去的朋友,牽著馬離去的孤獨的背影,離別的不忍,只好勸朋友再喝一杯酒,陽關迢迢再無故人。
今夜,讀餘秋雨先生的陽關雪,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行者在漫天飛雪的茫茫大漠裡艱難行進奔赴陽關,在他身上揹負的是一箇中華兒女厚重的歷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層疊的樹影,樹下流水不斷,不遠的山峰上呈現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陽關了!
自古屯紮兵馬之處,必是具備此條件的,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走進,視野裡坍塌的烽火臺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後的寒風裡佝僂著身子,悲壯地見證著當年歷史古戰場的慘烈。餘秋雨先生所觀看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蘊藏著千年的歷史文化。
是一個懷著悲哀無言的陽關,一個響亮著戰爭號叫和將士吶喊的歷史呼聲的陽關。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流放地。這兒有著無數個墳堆,這兒有著無數不屈的靈魂,卻在淒冷的風中孤獨地哀吟,歷史留給了他們的是什麼?是淡漠,是無情,是遺忘!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