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演講稿閱讀答案
教育的使命在於人的完成,它包括傳授知識、培養德性、提升能力和審美品格的培養。
從狹義上說,教育與知識的傳授和接受相聯絡。知識傳授的意義包括兩個方面。其一、透過這一過程,文明演化過程及文化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成果得到了傳承,在此意義上,知識的接受和傳授是文明成果得以傳承的重要途徑。其二、這樣的知識接受和傳授過程同時也使人逐漸地學會以社會的方式來生存,只有在具備了不同形態、不同內容的知識系統的前提下,人才可能由“野”而“文”,以社會化、文明化的方式存在於世。
教育與德性的培養也緊密聯絡。道德是社會能夠維繫、延續的必要條件之一,社會秩序的建立無法離開道德的維度。與之相聯絡,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的人,個體也需要具備基本的德性。德性既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規定,也不是沒有任何內客的空乏之物。從其實質內容看,德性是一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社會道德規範在個體之中的內化。普遍的規範內化為個體的德性,當然需經過很多環節,而教育就構成了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教育與能力的培養相聯絡。能力既涉及精神——理論層面又包括實踐過程。前者更多地與廣義上的“知識”相聯絡,它既包括人的感知能力、理效能力;也包括非理性的方面,如想象、直覺、洞察、體驗等等。後者主要體現於人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具體地說,可以將其區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各種技能,包括生產勞動中或其他活動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技藝;其二則是更普遍意義上的實踐智慧。實踐活動不僅僅限定在單純技術或技能層面,它同樣也有賴於實踐智慧,而實踐智慧則體現了廣義上的實踐能力。《莊子》一書中有“庖丁解牛”的寓言。庖丁被問及何以會達到這種高超的解牛境界時,回應說:他已不僅僅限於“技”的層面,而是由“技”提升到了“道”。“技”涉及技術、技能,“道”則與實踐智慧相聯絡。
教育還涉及審美品格的培養。審美品格構成了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這一品格不限於狹義上對美的觀念的理解或審美趣味的提升,還包含更廣的含義,更多地體現了一種綜合性或整體性的品格。按照康德的理解,當我們作出審美判斷時,這種“美”的判斷同時也具有普遍有效性:“美”的判斷不僅僅適用於作出判斷的特定個體,而且具有綜合性特點。
眾所周知,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隨著勞動的分化,人的存在形態也往往呈現某種片面化的趨向。勞動分工是社會最基本的分工,與此相聯絡,人自身能力的多方面發展也受到限定。馬克思以及當代的一些哲學家如法蘭克福學派,曾對現代社會的種種異化現象提出批評。異化現象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人變得片面化,人越來越成為廣義分工系統中的一個從屬環節。人本來應該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僅僅限定於某一片面,難以使人真正“成其為人”。如何揚棄這種片面性?在這裡,審美過程所體現的綜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很多哲學家、思想家對審美過程非常重視的緣由之一。
1.從原文看,下列對“教育與能力的培養”的有關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人的能力在精神——理論層面上有所體現,主要表現為感知能力、理效能力、非理性的諸多能力等。
B.實踐過程也是體現人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透過實踐者的技術能力和運用這種能力的智慧來表現。
C.庖丁解牛的`能力令人歎服,而這種能力在解牛過程中其實已無關乎技能技藝,完全依賴於實踐智慧。
D.能力在很大的層面上說,它既包括理性與非理性的諸多能力,又包括實踐過程中體現的技能和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教育的使命在於人的完成,即讓人成為一個精神層面合格的“人”,在實踐過程中具備足夠能力的“人”。
B.教育在德性的培養上,是將一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之下形成的社會道德內化為相同的、標準的個體德行。
C.教育培養審美品格,是要讓受教育者對美的理解或審美趣味得到提升,能夠認識到美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D.一個廚師或建築工人,他在廚房或建築工地上展示出的技藝,就是他個人技藝與實踐智慧相結合的體現。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教育傳授知識,一方面是傳授人類長期以來積澱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是讓具有野性的人成為文明的人。
B.個人的德行雖與遺傳有關但更離不開特定社會背景下的社會道德,因此要想成為社會人,就離不開教育。
C.教育要想把人培養成為真正的“人”,那麼就得在人的知識、道德、能力和審美意識等諸多方而加強培養。
D.由於社會分工的細化,使人的發展受到限制,所以人的能力就限定在某個特定的方面,難以“成其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