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君子之道(節選)》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君子之道(節選)》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君子之道(節選)》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榮格指出,“集體人格”並不是形成於當代人們的有生之年。最早的種子,可能在神話中就播下了。每個古老的民族都有很多神話,這就是榮格所說的“夢”。神話或者夢,都會以“原型”(archetype)“原始意象”(primordialimages)的方式成為一個民族的“自畫像”(seif-portrait),反覆出現在集體心理活動中。這樣一來,“集體人格”就有了長期穩定的象徵意義。照榮格的一個漂殼說法,成了“有故鄉的靈魂”。

  順著這個思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也是有“故鄉”的。那“故鄉”,首先是神話,例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每一箇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都埋藏著這些遙遠的“故鄉”。當然,神話只是起點,“集體人格”的原型建立,是一個複雜的人類學工程。

  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模式不少,其中衍伸最廣、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莫過於“君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龐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約數”。

  “君子”,終於成了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體人格作為文化標識。比如“聖徒人格”和“紳士人格”,以及“騎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別,很難透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合。這是因為,所有的集體人格皆如榮格所說,各有自己的`“故鄉”。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澱成了一種潛意識、無意識的“原型”。

  “君子”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結果就成了一種理想人格。儒家先是謙恭地維護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後又鮮明地輸入了自己的人格設計。這種在原型和設計之間的平衡,貼合了多數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選擇,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不少中國現代作家和學者喜歡用激烈的語氣抨擊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揭示醜惡的“國民性”。看似深刻,但與儒家一比,層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師如林,哪裡會看不見集體人格的毛病?但是,從第一代儒學大師開始,就在淤泥中構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設計。

  這種理想設計一旦產生,中國文化的許許多多亮點都向那裡滑動、集中、灌注、熔合。因此,“君子”兩字包羅永珍,非同小可。儒家學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為“君子之道”。甚至,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那裡。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麼都有了;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澱一切,預示一切。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後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於理想的暗示。後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個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節選自餘秋雨《君子之道》)

  1.下列關於“集體人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集體人格是一個民族的“自畫像”和最獨特的文化標識。

  B.集體人格形成於民族自身早期文化整合,是一個複雜的人類學工程。

  C.集體人格是“有故鄉的靈魂”,其“故鄉”可追溯至遠古神話。

  D.不同民族的集體人格各有自已的“故鄉”,相互間很難完全融合。

  2.根據原文提供的資訊,下列對“君子人格”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君子人格原型來自於“女媧補天”等神話的積澱,卻又經過了儒家的選擇、闡釋和提升。

  B.君子人格貼合了多數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選擇,使儒家取得了“獨尊”的地位。

  C.君子人格集中、灌注、熔合了中國文化的諸多亮點,被儒家學說簡捷概括為“君子之道”。

  D.君子人格完美無缺,它收納一切,沉澱一切,預示一切,決定了中國文化延續不衰的命運。

  3.“不少中國現代作家和學者喜歡用激烈的語氣抨擊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揭示醜惡的‘國民性’。看似深刻,但與儒家一比,層次就低得多了。”作者這樣說的原因是什麼?你如何看待作家、學者揭示醜惡的“國民性”的行為?(5分)

  4、A(集體人格是一個民族的“自畫像”錯,原文是說神話成為“自畫像”。)

  5、B(A項,神話只是集體人格的起點,且“君子人格原型”不一定“來自於‘女媧補天’等神話的積澱”。C項,“被儒家學說簡潔概括為‘君子之道’”錯,應是“儒家學說”簡介概括為“君子之道”。D項,“君子人格完美無缺”錯,原文“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表明“君子人格設計”並非完美無缺。)

  6、原因:儒學大師不僅看到了集體人格的毛病,而且構建出了理想的人格設計。

  看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