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之美》的閱讀題及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意境之美王祥夫 說到意境,我以為,意境是現實生活重壓下可以讓人們的心靈暫時得到撫慰的一劑良藥。人們旅遊,或寄情于山水,或暫駐風雪,或賞花問月,為的就是要遠離人際關係如葛藤一般糾纏在一起的現實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別高遠清澹,一筆一筆安詳寧靜,這種意境,說是他心上筆下的追求,還不如說他對於動盪不安動 輒便可罹禍的官場生涯緊張心情的互補。以董其昌那樣的身份,以他那樣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樣的心情,不難理解他為什麼追求這樣寧靜的意境,是有意要與現實生活拉開距離,既是一種休息又是一種撫慰!這就是藝術的真正妙諦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亂那一段,草木厭兵民不聊生,倒出現了許多意境優美的田園詩,為什麼會這樣?那幾乎是民眾們的集體嚮往,是詩人對民眾的一種大撫慰!而在盛唐時期,歌舞昇平,“小邑猶藏萬斛金”,卻產生了以建功立業思想為基礎的邊塞詩,邊塞詩的苦寒意境是人們所不樂意經歷的,但因為它與人們當時的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既變成了一種審美,又被人們樂於稱道!藝術的妙諦就是要與生活拉開距離,如果生活是什麼樣藝術便是什麼樣,那我們還要藝術做什麼?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類精神的休息場所。
國畫的意境之美,是畫面給人們提供更多聯想的可能,是由此即彼。藝術必須要由此即彼,如果藝術不能完成這一個飛越便不是藝術,只不過是說明文,或是——看圖說字。文學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讀者的腦海裡變成海市蜃樓般的畫面,如《簡愛》,你似乎都能感覺到主人公生活的環境,感覺到那種陰冷和潮氣。說到營造國畫的意境,不是畫家自己在那裡營造,畫家只不過提供了某種可能,只是透過筆墨對看官們的生活經驗做了指點和引導,然後由看官去營造,意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意境的標準不會隨時代產生多大的變化,尤其是中國畫。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國畫時言,你也可以筆墨不必隨時代,你可以死死固守傳統,固守本身便是一種美,是一種精神!中國畫技法形成於農耕時代,你要它隨時代發展,現在是什麼時代?工業時代好像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你來畫宇宙飛船或手機電腦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樣需有意境。關於國畫意境,沒有什麼評判標準,也不必立這個標準,說到筆墨,卻有標準,那就是筆墨一定要變化豐富而狀物精微。於似與不似之間要給看官儘量留有廣大的想象餘地,讓人們於現實生活中看到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美,我以為那便是意境。
真正的畫家永遠不可能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只可能是理想境界的營造者,意境便是他們的極樂!
(選自《 光明日報 》)
1.下列對於文中“意境”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現實的重壓之下,意境可以幫助人們暫時得到心靈的撫慰,這裡作者關於意境的觀點,與通常所說人們認為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
B. 董其昌的`山水所體現出的意境,不僅是他心與筆追求的真實寫照,而且體現了他對官場生活動輒就說罹禍的深刻認識,是他寧靜心情的反映。
C.作者認為藝術的真諦就是追求寧靜的意境,就是要有意與現實生活拉開距離,這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撫慰。
D. 由於與當時的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唐代邊塞詩就有了意境,成了理想化的藝術,被人們推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唐代由於安史之亂,民不聊生,卻出現了田園詩,根本原因是:民眾們都向往田園生活,詩人們為了安慰老百姓去創作。
B.藝術的妙諦是與生活拉開距離,因為藝術與人們的生活拉開了距離,藝術創造的意境是人類精神的休息場所。
C.畫畫給人更多提供可能的聯想,就是由這個事物到另一個事物的聯想,是圖畫的藝術之美,也是藝術之為藝術的原因。
D.圖畫營造意境,只不過畫家為看官欣賞提供了某種可能,只借助筆墨為看官的生活經驗做了指點和引導,看官可以自己去營造意境。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關於意境的說法顯然是與文學上通常的說法是有區別的,作者意在強調意境的主觀性,也強調了意境的精神撫慰力量。
B.文學中的意境之美,關鍵在於作者以文字來讓讀者透過更多的聯想,進而頭腦中浮現出海市蜃樓般的幻景,比如讀名著《簡愛》,讀者似乎都能感覺到主人公生活的環境。
C.關於國畫意境的標準不會隨時代有多大變化,畫者也可以不必隨時代,可以死死固守傳統,而固守本身便是一種美,是一種精神!。
D.評判國畫意境沒有標準,也不必立這個標準。意境是儘可能留給觀眾很大想象,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事物。
試題答案:
一、現代文閱讀
1、 B。屬於強加關係。因為原文強調說董其昌的山水是“對於動盪不安動輒便可罹禍的官場生涯緊張心情的互補”,不是遞進關係,是否定前者而肯定後者。
2.、 A。將或然說成必然。原文有“幾乎”二字,說明不是所有民眾嚮往田園生活,只能說是絕大多數民眾嚮往田園生活。
3.、D。擴大了範圍。原文說意境讓人們看到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美”,而不是“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