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圓明園的毀滅>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集錦10篇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集錦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

  一節好課能為學生開啟一扇智慧的窗,引他們去往更廣闊的知識殿堂.觀《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帶給我頗多深感觸:教師濃厚的文化積澱讓我歎為觀止,課堂設計的巧妙也讓我佩服。

  課前十分鐘談話,教師先讓學生做猜字遊戲,一方面在學生猜字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猜出的“旅行山水”四個字又很自然地引出下一談話主題:“你去過哪些地方旅行?”猜字過程展示出的教師的幽默、學生介紹自己去過的景點時教師相機點評,展示出的教師的深厚的文學修為,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也抓住了觀課老師們的心,讓人頓生敬仰之情。正所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這種敬仰之情吸引著學生們緊跟著教師的引領走入下面的課堂,體驗了一種別樣的精彩。

  學生介紹自己熟知的景點之後,教師介紹了敦煌文化的損失,然後以“中國近代史上有兩件事情最讓中國人心痛,一件是敦煌的蒙難,另一件就是圓明園的毀滅”直截了當地匯入新課《圓明園的毀滅》,課前談話和課堂內容銜接的自然流暢,過渡十分巧妙。

  而接下來的課堂可以說讓我們和學生一起體驗了一個文化的盛宴:教師點評語言中奇文佳句隨手拈來,如“畫卷徐徐眼前開,人間天上築起景”,又如“極境極仙,美不可待”;昔日圓明園文物的展示配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誦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昔日極盡輝煌的圓明園;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毀滅圓明園影片的播放,讓我們感到憤懣更感到痛惜、這節課知識含量之大讓我讚歎!另外,課堂上有很多學習方法的指導:如透過師生合作讀,讓學生體會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如讓學生寫下描寫昔日圓明園輝煌的語句時,用點評提示學生:提取了課文的資料,將他們整合起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又如介紹本課的寫作手法時,引導學生本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而作者卻濃墨重彩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就是想用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襯托它後來的被毀掉。課堂緊扣文字,引領學生透過文字學會學習語文。

  用自己濃厚的文化積澱去影響學生,用對文字的充分解讀引領學生,在學好語文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這是《圓明園毀滅》一課帶給我最大的啟示,我會不斷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2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著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透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上能透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我以愛激恨,將“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部分作為重點學習內容,把“毀滅”部分作為略學內容。從而化難為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教學中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老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透過多媒體和圖片而獲得知識。這節課中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以圖示意,直觀形象。

  圓明園已從人類社會中消失了,昔日的輝煌已無法再現。這無疑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再現了昔日那繁華輝煌的圓明園,為學習課文作了很好的鋪墊。學生禁不住問:昔日的圓明園是一座怎樣的皇家園林呢?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帶著一串問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教學變“要我知”為“我要知”,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時我不再是乾巴巴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一邊欣賞美麗的畫面,一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樓等景點圖,把學生帶入了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給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學生的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他們面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讀出了讚美、自豪之情,面對圓明園的毀滅,讀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查詢課外資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它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瞭解很多課文裡沒有提到的知識,對我們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幫助的作用。有效地體現了課堂學習延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投入的,但學生表現不是太好,發言的積極性也不高。原因是沒能讓學生更多地與文字接觸,對學生的預習能力估計得過高。學生讀得不夠多,朗讀的形式比較單一。再加上本課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學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接觸文字,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還有在教學時提問的指向性不夠明確,造成部分學生不知所措,當看到學生的表現不是我預設的,顯得有些著急。在教學設計時安排的容量較大。今後要努力從教學的有效性入手,以一當十,以點代面。

  透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有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還需要很好的把握。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3

  五年級語文上冊《圓明園的毀滅》公開課教學反思公開課結束之後我回憶了一下自己的課堂,發現了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就教學過程來說,在第五段體會侵略者殘酷、野蠻時,設計了兩段話,讓學生分別讀,看看能不能去掉或者刪掉,但是由於教室太亮,課件學生看不清,學生沒有體會出來,在學生沒有體會到時,我應該找一個或者兩個讀書有感情的學生讀一讀,或者我給學生讀一讀,這樣可能更利於學生體會。其次,我在範讀讓學生去體會第五段侵略者的嘴臉時,範讀沒有感情,沒有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還有,小組討論那個環節給學生留的時間太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沒有找到正確句子時,引導偏離了問題核心。就課堂整體安排而言,內容太多,所以導致整節課都給人一種很緊張的感覺,沒有給學生留白、思考的時間。

  就教學語言上來說,教師評價語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課堂應該是有趣的、生動的,能夠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的。我想,在語文教學這條他路上,我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4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成功之處是:(一)教給學生自學方法,舉一反三。精講第3自然段,教給學生理解重點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的方法。然後“扶讀”第4自然段,放手讓學生“自讀”第5和第6自然段。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難詞難句,說出了各段的主要內容,還感受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產生對瘋狂掠奪我國文化遺產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二)在“美讀”中,學生切實地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出愛國主義情感。

  不足之處:1、由於條件限制,不能使用課件。對圓明園過去的輝煌,學生沒有直觀感受。2、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前松後緊。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5

  《圓明園的毀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制定了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掌握生字詞。2、瞭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深入地理解課文。

  因為當年的景觀早已不復存在,在做課前的準備工作時,我安排學生蒐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資料,學生透過收集的資料來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圓明園。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找出文章該段落的重點句,然後展開想象,瞭解文字介紹中的圓明園。當學生逐漸梳理出文章層次與想象空間後,再借助課件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為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於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如透過數量眾多的圖片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教學中還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突出語文課“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語言,品味語言去感受昔日圓明園的精美,壯觀。使學生深切感受圓明園它作為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發出“圓明園真的太美了”這樣的感嘆。我認為本節課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句子展開教學,教學思路清晰;語言文字的訓練比較落實,如引導學生品讀句子,體會圓明園的美麗、宏偉,指導學生背誦課文也落到實處。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學生的情緒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由於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引導學生背誦和展示背誦,導致在教學第五自然段時間倉促,未能讓學生觀看《火燒圓明園》的影片片段和讓學生抒發看到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的感受,學生的情緒未能很好地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對英法聯軍罪惡行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圓明園的惋惜之情在朗讀課文時表現不夠。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6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著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透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從課題看,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關於“毀滅”的內容。然而,縱觀教材不難發現,全文寫“毀滅”只用了一個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圓明園昔日輝煌卻佔用大部分篇幅,且難點較多。憑藉教材,我將課文第二部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確定為教學重點,將“毀滅”的內容略作處理,原因有兩個:

  第一,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上能透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將其確定為教學重點,使其成為語言文字訓練的最佳落腳點。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才能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嚮往。

  第二,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課文第二部分內容教學的成功可為“毀滅”部分的教學埋下伏筆,以愛激恨,從而化難為易,達到使教學結構最佳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基於以上解讀,我制定以下四點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學習文中“損、皇”等14個生字,聯絡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舉世聞名、眾星捧月、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等詞語的意思。

  3、品讀第2、3、4自然段,在品詞析句中瞭解和感受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激發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教學重點是在品詞析句中瞭解和感受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激發對祖國曆史文化的熱愛之情。

  《圓明園的毀滅》內容相對單薄,缺少生動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對民族苦難的深層思考。於是,我適時地給學生補充材料。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以建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為基礎,教學中主要以“學”為中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老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相關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知識。

  在使用補充材料的時候,我始終牢記一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源於文字而非節外生枝,基於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課外讀物成為解決學生問題的有效載體,而貫穿課內與課外的是情感,是對圓明園的深沉的愛。

  這節課中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東西化為具體。如圓明園的面積有5200畝,這個數字對於學生來說是個抽象概念。為了讓學生有個具體的感知,我把圓明園的大小與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大小作比較。

  圓明園已從人類社會中消失了,昔日的輝煌已無法再現。這無疑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為了讓學生切實有效地實現對當前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資訊量大且頗具人文色彩的環境來輔助教學。上課一開始,呈現給學生一段影片,再現了昔日那繁華輝煌的圓明園,再配上雨果那詩意的語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這兒建神殿,那兒造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清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然後呈現的是火燒圓明園後只剩的那幾根殘垣斷壁。強烈的視覺反差在學生心裡激起了無比的悲憤,很好地鋪墊了學習本課的情緒。學生禁不住問:昔日的圓明園是一座怎樣的皇家園林呢?圓明園為什麼會被毀滅?帶著一串問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教學變“要我知”為“我要知”,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多媒體輔助教學對這節課的朗讀訓練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時我不再是乾巴巴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而是讓學生一邊欣賞美麗的畫面一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展示在學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樓等景點圖,把學生帶入了美不勝收、引人入勝的仙境,給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學生的感官充分地調動起來了,他們面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讀出了讚美、自豪之情,面對圓明園的毀滅,讀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要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課前我沒有明確佈置學生收集有關圓明園的資料,但在教學時,對那些主動從課外獲取資料和資訊的學生我及時表揚和鼓勵,第一課時結束時我又設計了一個作業“蒐集並整理資料”。我說:“課前部分同學已查過圓明園的相關資料,老師這節課呈現給你們的圖片、文字、影片等資料也是我搜集來的。查詢課外資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它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瞭解很多課文裡沒有提到的知識,對我們理解課文也能起到幫助的作用。本單元的導語中也明確提出‘透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同學們課後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自由選擇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圖片或文字表述,能幹的也可以製作成幻燈片,下一節課再展示交流。”這樣的設計,有效地體現了課堂學習延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收集資訊,運用資訊的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感覺自己還是比較投入的,但學生表現不是太好,發言的積極性也不高。原因是沒能讓學生更多地與文字接觸,對學生的預習能力估計得過高。本以為五年級的學生讀通課文沒問題,因此課堂上沒能讓學生初讀感悟,學生讀得不夠多,朗讀的形式較單一。再加上本課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遠,學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樣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接觸文字,是我今後努力的目標。

  還有在教學時提問的指向性不夠明確,造成部分學生不知所措,當看到學生的表現不是我預設的,顯得有些著急。在教學設計時安排的容量較大,這也想教那也捨不得放棄,可短短的40分鐘畢竟有限,今後要努力從教學的有效性入手,以一當十,以點代面。

  透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有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瞭解、對教學環節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把握。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7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真是一個悲劇,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

  在設計這篇課文教案時,我首先閱讀了竇桂梅老師上這篇課文的教學實錄。她重在讓學生感悟“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損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那有那些價值呢?圍繞著這個問題展開教學。教學中,竇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巧妙運用數學計算讓學生感受時間的長久,以及板書的巧妙設計,都讓我拍手稱讚。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不知不覺中浸潤著每一個孩子。但是,我在豎然起敬的同時,也在深深的思考:學生在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中,是否有長足時間的思考,是否真正觸及了他們的心靈?像《圓明園的毀滅》這樣的課文所包羅的東西太多太多,是否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歷史,去感悟課文呢?

  思及至此,為了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透過課前的預習,填寫“自讀收穫卡”,收穫卡分兩部分,一是從課文中的收穫;二是從自己蒐集資料中的收穫。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落到實處。在課堂上,我首先讓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交流了課前收穫,記錄員做記錄,發言人彙報交流,其他小組補充說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交流的收穫也很多,體現了生生之間真正的對話。

  要讓學生由愛到恨產生強烈的情感碰撞,因此“愛”的情感就必須到位,這也是作者為什麼用大篇幅寫它輝煌過去的原因。在讓學生感悟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時,我根據學生的興趣,從“佈局”“建築”“文物”三個方面讓孩子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進行二次分組,大大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在二次分組的小組內,我透過任務單的形式,讓孩子們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有目標才有動力。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非常認真地朗讀,非常熱烈地討論,非常團結地畫“佈局”平面圖······動起來了,孩子真正的動起來了!

  接下來的彙報交流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讓他們從“我和他的意見一樣,因為······”“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從······”“我對他的看法有補充······”幾個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思考——表達——傾聽——思考——表達,經歷思維的碰撞,智慧的閃現,情感的激發,將合作探究,生生互動落到實處。並透過作圖實踐,想象建築景觀,欣賞建築美景,閱讀歷史文物資料等,讓孩子感悟到圓明園的輝煌,從而自然產生“愛”的情感。

  越愛就越恨,當孩子們觀看了“圓明園毀滅”的影片後,那失去真愛的痛,那對野蠻侵略者的恨湧及胸口。這是,我再讓孩子們在小組裡結合課文抓字詞談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著孩子們討論時憤怒的眼神,聽到他們激動的話語,我知道孩子們真正走進了課文,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內心。最後,透過愛與恨的強烈衝擊,我想孩子們有很多的感悟。透過老師的語言創設情景,我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一句話寫下來,並用你所有的感情表達出來,這節課就在孩子們激昂的話語中結束了。

  整堂課,孩子們積極參與,充分表現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們團隊的意識,讓他們懂得合作的力量,團隊的力量,並從中感受到樂趣。但與傳統教學相比,我覺得字詞深入的挖掘還不夠,課堂質疑還欠缺。如何將小組合作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找到切實可行的語文教學方式,我想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與探索。文章來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8

  昨天聽了我校青年教師龍小飛老師執教的《圓明園的毀滅》的第二課時教學,深有感觸。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它的毀滅,旨在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史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龍老師這節課值得學習的有兩點。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教學中,龍老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瞭解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教材選編的意圖,完全符合新大綱的要求,準確合理。

  二、課前老師引導學生透過多種途徑蒐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突出了這個單元的能力目標。

  金無足赤,課無完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龍老師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

  1、老師教學拘謹,沒有進入角色。由於老師沒進入角色,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被完全調動起來,對課文的理解就不夠深入。學生的喜、怒、哀、樂沒有得以張揚。

  2、朗讀感悟離開了課堂。

  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龍老師能抓住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珍貴文物這三段文字,充分讓學生朗讀,讀好那幾個“有……,也有……”、“不僅有……,還有……”、“漫步園內,有如漫遊……;流連其間,彷彿置身……”等句子。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圓明園之大、之美,世界各地有的美景,圓明園裡都有,世界各地沒有的美景,圓明園裡也有;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然後結合大量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出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從內心真切感受到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的確是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為後面理解圓明園的毀滅“毀得令人心碎”,激起對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堅實的感情基礎。遺憾的是這麼美的文字,老師幾乎沒引導學生朗讀。學生沒感悟到“美得讓人心醉”,又怎能去感受到“毀得令人心碎”呢?

  又如,在學習圓明園毀滅經過這段時,如果老師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初步感受到圓明園被侵略者毀滅了,再引導理解重點詞:“搶”、“毀”、“燒”、“凡是”、“統統”等詞之後再齊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侵略者的貪婪與野蠻,就更能讓學生的內心受到最強烈的震憾,迅速點燃他們心中對侵略者的貪婪和野蠻的仇恨之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看文中插圖——圓明園的廢墟,望著這殘垣斷壁,你想說什麼?寫在圖旁。讓學生表達此時的心聲,記住這奇恥大辱。

  最後老師再引導學生交流、小結,圓明園的毀滅,毀滅的是什麼?是園林藝術的瑰寶,是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我國乃至世界幾千年的文化,是中華人民的智慧結晶。這殘垣斷壁是刻在我們臉上屈辱的歷史,所以我們一定勿忘國恥,振興中華。讓課堂教學達到高潮,感情得到昇華。

  作為年輕的龍老師,能積極爭取這樣的學習鍛鍊機會,踴躍投入到這次農遠賽課活動中,我這位即將退位的老同志非常佩服他的勇氣和虛心好學的精神,相信他經過不斷的磨礪,一定會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9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篇能激發學生強烈愛國情懷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抒發了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憤慨,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捱打,要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表達的深層愛國情,學好課文的表達特點。預習任務做細實完成。

  一、通讀課文,讀準生字音,識記字形。

  學生可默讀,可輕聲朗讀課文,注意這些生字音。“不可估量”的”量”liang,讀輕聲,“玲瓏剔透”的“瓏’讀lng,“武陵”的“陵”líng,“飽覽”的“覽”ln,這四個字都是邊音。

  “輝煌”的“煌” huáng,“銷燬”的“銷”xiāo,“闖進”的“闖”chung,“殿堂”的“殿”diàn,這四個生字都是三拼音節,要拼讀準確。

  “境界”的“境” jìng,“奉命”的“奉”fèng都是後鼻音。“侵略”的“侵"讀qīn,“灰燼”的“燼”jìn是前鼻音,這兩個字音是檢測題目中的常客。

  識記字形,五年級學生能獨立地把學過的形近字與生字聯絡起來,進行辨析,如籠,攏,與瓏進行辨析,知道玲瓏與寶貝的精巧細緻有關;將凌與陵比較著記憶;將燼與盡比較,會發現灰燼與火有關;剔與踢一對比,就能記住剔與刀有關,踢與腳有關;銷與削,悄對比;瀾與水有關,還可以透過組詞來理解識記,如“推波助瀾”。形聲字的構字規律確實能幫助學生識記生字。

  二、再讀課文,瞭解課文的內容。

  正確朗讀課文後,思考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想想課文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課文結構清晰,學生自讀,能思考出作者寫作思路,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點明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以及世界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第二部分,是第二到四自然段,具體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麗。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講述了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學生初步把握課文的內容,瞭解課文的基本結構。

  三、聯絡上下文閱讀,理解詞語,思考書後的問題。

  對於文中不甚瞭解的詞語,除了查漢語詞典,還要閱讀上下文來思考、選擇更符合文意的詞意。如:“眾星拱月”,詞典中的解釋是:許多星星聚焦環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個重要的事物。讀文中句子:“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從而理解,小園是星,圓明園是月,突出圓明園的重要。

  “飽覽”詞典上解釋是:充分地看,盡情地觀賞。讀文中句子:“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再聯絡上一句,就知道園中美景很多,讓人看得很盡興。也明白了圓明園太宏偉了。

  通讀文後的思考題,有助於課上有目的聽老師講課。如課後問題2,自己先思考,有了想法,課上與同學交流時,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話題。課後問題3,讀句子談自己的感受,要在瞭解一定的歷史背景的情況下,才會有感受。那就離不開蒐集資料。

  課文後的幾首歌,創作背景與課文有共通之處,表達了相同的情感,學生可提前讀一讀,找到相關音樂聽一聽。

  四、收集相關資料。

  圓明園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園林?課文介紹得比較概括,學生課前要找相關資料,看圖片,增加對圓明園的瞭解。

  資料(一)圓明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圓明園,每個景區內,既有莊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鬆靈巧的樓閣亭臺與迴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園內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園、若帆之閣、文源閣等處。當時懸掛匾額的主要園林建築約達600座,實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冠。

  圓明園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資料(二)八國聯軍的掠奪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援配合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及其賬目都一併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鐘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鐘。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髮指!

  閱讀這些資料,可對文章內容做一個補充,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為體會課文情感,領悟課文表達方法,作好鋪墊,更是有助於學生把資料與課文,資料與理解、感悟相融合,深層次地理解課文。

語文《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反思10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圍繞這一中心,寫了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圓明園的宏偉建築和珍貴文物,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精華,建築藝術的瑰寶”;二是圓明園的毀滅。激發了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開始,學生讀課文後我問:文章重點寫了哪幾段?學生答第二至四自然段。我接著問:第二至四自然段寫什麼?學生答圓明園的輝煌。我再問:課題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用大篇幅寫它過去的輝煌?於是我請同學們再讀全文。等同學們讀完課文後指名同學說為什麼寫。接著我一邊放錄象:毀園片斷。一邊闡述:就這樣眾星拱月般的圓明園葬身於罪惡的大火中。

  買賣街、西洋樓不見了,長春園、萬春園消失了……所有的一切化為灰燼,剩下的只是殘垣殘壁,一片廢墟。誰又能想到它曾是舉世文明的皇家園林所在地呢?然後讓學生找出“凡是”“統統”“任意”等詞進行理解。水到渠成,學生很容易總結出英法聯軍的可恥行徑在中國造成的深重災難,是中外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我們一定不忘國恥,發憤讀書,奮發圖強,要建設強大的祖國,再不容許遭受外來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