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稹> 元稹和白居易的詩推薦

元稹和白居易的詩

元稹和白居易的詩推薦

  白居易與元稹是當時唐代齊名的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稹和白居易的詩,希望大家喜歡。

  《梁 州 夢》

  元稹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

  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作品鑑賞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醒時縈繞心頭情事,由於壓抑往往變得更為強烈,便借夢境或幻覺來表現,這就是所謂潛意識。《牡丹亭》的'“驚夢”,杜甫的《夢李白》,都是此種潛意識作用,文學上屢有反映。

  此詩為元稹感夢而作。第一、二句“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寫入夢。元稹與白居易中進士後又同於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制舉“拔萃”登科。按唐朝慣例,進士錄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賜宴,然後登慈恩寺大雁塔題名留念。曲江、慈恩寺向為長安名勝,平時更少不了騷人宴飲,墨客流連。元稹和白居易也曾有多次遊寺。此詩先把往昔經歷的畫面剪輯成夢。慈恩寺為高宗李治紀念生母長孫皇后所建,有十三院落。“院院”不僅加強“景深”,也深化了偕遊情趣。此是虛景,虛中有實。三、四句“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寫出夢。伴隨亭吏的吆喝,畫面從慈恩寺夢中情景,轉為梁州驛亭醒時驚覺。此是實境,實中有虛,前後相映成趣。“排去馬”為此詩藝術構思關鍵,上承“院院遊”盎然遊興,下承驚醒時索寞意緒,先讓時間交迭產生錯覺,又把空間拉開擴大距離。此種“大跨度”“大寫意”結構方法,具有跌宕對比的強烈藝術效果。

  此詩平平敘事,無驚人之筆,委婉情致全蘊蓄記敘中,體現唐詩“本色”特點。王昌齡《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首兩句也是平談敘事,不見感情起伏。第三句“更吹羌笛關山月”,為戰士獨坐所聞,敘事是順接,感情則急轉。至第四句“無奈金閨萬里愁”,那突至猝發的跌宕變化,迷漫而不可排遣的兩地思念,迅速籠罩住整個抒情畫面,城堞、秋風、黃昏、羌笛頓時有了活躍的生命與跳動的旋律,前人所謂“氣象”“興趣”大抵指其渾成、真摯而言。元稹“忽驚身在古梁州”,也同樣表現了渾融真醇情性與蘊藉無盡風流。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1

  元稹

  花時同醉破春愁2,醉折花枝作酒籌3。

  忽憶故人天際去4,計程今日到梁州5。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李十一:即李健,字杓直。元九:即元稹。

  破:破除,解除。

  酒籌:飲酒時用以記數或行令的籌子。

  天際: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計程:計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陝西漢中一帶。

  譯文

  花開時我們一同醉酒以銷春之愁緒,醉酒後盼著了花枝當做喝酒之籌碼。

  突然間,想到老友遠去他鄉不可見,屈指算來,你今天行程該到梁州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元稹和白居易的詩,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