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菊花》教案設計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菊花是詩人們喜愛的歌詠題材。分享了元稹《菊花》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分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菊花是詩人們喜愛的歌詠題材。有的人愛菊是因為菊花不畏風霜,有的人愛菊是因為菊花蕊潔香遠,詩人喜愛菊花的原因則是:不是因為百花之中我最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凋謝之後就沒有別的花可欣賞,人們的愛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來了。詩人的立意新穎別緻是詠菊詩中難得的篇章之一。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
[學情分析]
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一定困難,對詞句的理解、情感的體會、引發想象是難點。可以藉助註釋、插圖,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從理解詩句的意思入手,啟發學生想象,瞭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學為主,可藉助於字典和註釋自己試讀試講對不懂的地方,可展開小組和全班的討論。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展開想象,逐步理解詩中所表現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詩中的生字。
2、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從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結合起來,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會認“舍”,會寫“菊、舍、遍、漸、偏”。
2、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從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 唐代詩人元稹,一次在欣賞菊花的時候,有感而發,以《菊花》為題,寫了一首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綱:
①理解“秋叢、繞舍、似陶家、籬”等詞。
②觀察插圖,結合註釋,理解詩意。
2.學生自學。
3、小組交流自己理解的詞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學討論、交流。
三、理解古詩
1、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小組彙報:
古詩大意:一叢叢的秋菊環繞著屋舍好像是陶淵明的家,我沿著籬笆,欣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漸漸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歡愛菊花,而是菊花開過後,再也沒有其它花了。
四、重點探討:
1、提出問題:這首詩前兩行描寫了什麼?後兩行呢?你有什麼感受?
2、小組討論交流。
3、小組彙報:前兩句著重描寫了詩人欣賞菊花的情景,後兩行是作者的感觸,菊花開過後就再也沒有花了,作者對菊花作了熱情的'讚賞。
五、有感情地朗誦。
1、教師範讀。
2、指導學生怎樣停頓,帶著讚美的語氣去朗誦。
3、學生試著讀。學生評價讀的情況,指出優點與不足。
六、自主學習生字。
1、小組內互相認讀生字。
2、交流難字的記憶方法。
3、學生書寫。
4、小組內展示,指出寫得漂亮的字。
七、佈置作業:
1、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
菊 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教學總結]
《菊花》這首古詩己經講完,雖然課前己經仔細的鑽研了教材和教參,精心製作了課件,但在我看來教學效果卻並不理想,還有以下幾點不足,應在今後的教學中提高。
1,匯入內容過多
匯入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了解菊花代表的意義以及作者簡介,在準備時,我只考慮讓學生多瞭解相關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卻忽略了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導致生字太多、詞語太難、知識太廣,學生讀起來十分費力,因此,耽誤時間過多,致使後面的教學顯得匆忙。
2、生字、詞理解過細
在初讀古詩後,我設計了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交流課前預習內容(預習筆記),然後再檢查彙報,在檢查彙報過程中,我又加入了讓學生組詞、說說在書寫時要注意什麼等等,內容重複又繁瑣,進一步壓縮了理解詩文的時間。
3.理解詩文太“教條”
本首古詩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只要抓住重點字、詞,加上對詩文字面意思即可。在理解詩文過程中,為了能完成教學要求,追求語言上的完美,沒有考慮學生己有的經驗和認識,過分依賴教參,讓學生死記硬背詩文意思,這樣既不利對古詩的記憶,也不利於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導致教學目標完成不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