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元稹> 元稹經典詩歌作品

元稹經典詩歌作品

元稹經典詩歌作品

  元稹,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宰相,整理了元稹經典詩歌,歡迎閱讀!

  元稹的經典詩歌

  1、《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2、《遣悲懷三首》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辭。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3、《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4、《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5、《桃花》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

  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6、《酬樂天頻夢微之》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7、《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8、《寄樂天》

  無身尚擬魂相就,身在那無夢往還。

  直到他生亦相覓,不能空記樹中環。

  9、《得樂天書》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10、《春曉》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睡聞鶯。

  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

  11、《岳陽樓》

  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悵望殘春萬般意,滿欞湖水入西江。

  12、《離思五首》

  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謾篸綠絲叢。

  須臾日射燕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山泉散漫繞階流,萬樹桃花映小樓。

  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

  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13、《夜雨》

  水怪潛幽草,江雲擁廢居。雷驚空屋柱,電照滿床書。

  竹瓦風頻裂,茅簷雨漸疏。平生滄海意,此去怯為魚。

  14、《早春尋李校書》

  款款春風澹澹雲,柳枝低作翠櫳裙。梅含雞舌兼紅氣,

  江弄瓊花散綠紋。帶霧山鶯啼尚小,穿沙蘆筍葉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覓,撩亂芳情最是君。

  15、《除夜》

  憶昔歲除夜,見君花燭前。今宵祝文上,重疊敘新年。

  閒處低聲哭,空堂背月眠。傷心小兒女,撩亂火堆邊。

  16、《夜坐》

  雨滯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風涼。古城樓影橫空館,

  溼地蟲聲繞暗廊。螢火亂飛秋已近,星辰早沒夜初長。

  孩提萬里何時見,狼藉家書滿臥床。

  創作風格

  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並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餘《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豔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緻生動,不同一般豔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 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蹟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周相錄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生平簡介:

  元稹(zhěn)字微之,又字威明,唐代詩人。8歲喪父,母鄭賢能文,親授書傳。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元稹登平判科(舊稱元稹登書判拔萃科,有誤)[2],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為時論所非。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年)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中堅力量,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