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易經> 《易經》預測術之揚棄

《易經》預測術之揚棄

《易經》預測術之揚棄

  《易經》預測吉凶成敗方面確有可取之處。限於時代的侷限,《易經》本身也有牽強附會之處,也沒提供如何實現目標的可確定的路徑。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易經》預測術之揚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提到《易經》,不少人認為它只是一部迷信鬼神、"瞎蒙"的卜筮之書。然而,孔子卻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易經》中乾卦的"自強不息"、坤卦的"厚德載物"等成為我國清華大學等學府的校訓,激勵、培養了一批批人才精英;書中的"窮則思變"、"否極泰來"等經典,預測吉凶成敗、旦夕禍福,有利於人們趨利避害,走向成功。因此,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來分析、鑑別、評判。

  一陰一陽為之道。中國古代哲人在《易經》中,發現並運用了大千世界的某些規律,精妙地運用陽爻和陰爻,透過陰陽、陽陰、陰陰、陽陽的排列組合產生八個簡單的符號即"八卦",又透過兩個"八卦"上下組合成的影象排列出六十四卦,每個卦象代表了許多相關事物和資訊,同時融入了五行生剋制化法則和天人感應之說,藉此來預測神秘世界的發展。本文擇例,略作闡述。

  卦三十八:睽

  此卦大意是就平實的旅行中遇到的事佔問。旅途中馬跑掉了,不必去追,它會回來;途中遇到壞人也不會有禍。剛進小巷就遇到主人接待,說明沒迷路,無禍。見到拉車的牛很吃力,一步步很費勁;車伕是個烙額、割鼻的奴隸,開始拉不動,後來拉走了。旅人孤身趕路,遇到個瘸子,同他一起被抓很危險,最終無禍。看見同宗族的人在吃肉,孤單的旅人欣然結伴而行,一路平安。旅人行走中看到豬滿身是泥。大車上全是奇型怪狀的人。旅人想拉弓射箭,後來放下了箭,因為那是去定婚的人。旅人繼續前行,下雨了,平安無事。雙方的疑懼消除了。

  卦五十:鼎

  此卦大意是就鼎這種飲食器具傾覆損壞的事佔問。烹飪食物的鼎顛翻,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汙穢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樣,不會發生災禍。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無法將插槓插入鼎耳,精美的野雞肉無法食用;待到陰陽調和,潤雨出現才能消釋悔恨,最終還可以獲得吉祥。鼎的足折斷了,鼎裡的.粥飯傾倒出來了,鼎身被玷汙,是兇險之象。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是由於六五爻居中,自然可獲得實惠。插上堅固的扛鼎之器,利於堅守正道。鼎配上玉製的鼎槓,十分吉祥。

  以上諸卦從不同角度進行吉凶禍福的預測,有偶發事件,如"鼎"卦中敦實穩當的器具卻會翻倒、損壞;有常發事件如"睽"卦中孤身旅行時碰到料想不到的人和事等。有大事,如"鼎"是權勢的象徵、革故鼎新的象徵,它的傾覆關係到國家存亡;作為一個器具的好壞,則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小事息息相關。

  這些是以上諸卦不同的。然而,也有共同之處可以把握:

  其一,人生在世,經歷意外之事的變化是正常的,就如以上各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都有"不測風雲",可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此事古難全。"運用《易經》可以提高人們對未來預測的自覺,要有未雨綢繆的清醒認識和準備,才能心中有數、把握主動。

  其二,諸事萬物都有互根、互依的"陰""陽"矛盾的兩方面,"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同處一體之中。這可在預測中全面分析各種趨勢和多種複雜因素。 鼎,算是堅固的了,但也會損壞的地方,也有翻倒的時候。行旅途中,可能下雨,也可能天晴,可能遇到好人,也可能遇到壞人,可能有交通工具如"馬",也可能沒有,如"喪馬"等。

  其三,"陰""陽"可相互轉化、交替輪向。這便於我們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努力實現最佳結果。 孤身旅行見到奇型怪狀的人而有警惕性,給後面的旅途帶來了保險係數,是好事,但如果以為保證太平了,放鬆警惕,又可能造成麻煩。烹飪食物的鼎顛翻了,看似反常,實則不然;因為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汙穢之物,除舊佈新,反常的現象向好的方面轉化了。

  可見,《易經》預測吉凶成敗方面確有可取之處。限於時代的侷限,《易經》本身也有牽強附會之處,也沒提供如何實現目標的可確定的路徑。重要的是《易經》作為象徵性系統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詮釋空間,讓我們在敬畏客觀世界、敬畏規律的前提下去再探索、創新。

  國學易經入門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是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據中國君友會文獻記載: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據文獻記載,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中天圖,左天圖。風后十六局圖。圖,房中術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餅圖案)、神龍八卦圖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新增進去的。

  唐、宋以後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後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於哲學思想的範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後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瞭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於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於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並非屬於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宇宙永珍,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明辯。《禮記·五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所謂“潔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他獨闢蹊徑的研究出:“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互動作用,便可瞭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有專長·坤·復·睽·家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互動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互動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十六次。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凶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瞭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