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易經> 《周易》的思想

《周易》的思想

《周易》的思想

  《周易》中包含很多重要的思想,陰陽互用的辯證法思想,太極的整體思想,人生論,生生不已的運動思想等等,現就將《周易》中所蘊涵的哲學思想簡要介紹一二。

  《周易》思維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所用的不是語言符號,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表示音節、字義、概念,不是語言。用非語言符號組成一個完整圓融的系統,把具體世界和價值世界囊括無遺,除《周易》這個哲學體系之外,找不出第二個。孔子把《周易》的非語言符號稱作為象。“它不是具體的形象、影像、畫象,它是由具體達於抽象的象,是超越語言和任何具象的象。它具有普遍意義,能反映具體世界和價值世界的各類關係以及形上之道。”而能夠把象數與易理連線起來的只有聖人,因為只有“聖人”才能探測天地萬物的秘密,才能“觀象設卦”,“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才能創造出各種器物“以為天下利”。“聖人”透過“易”來與神秘的世界溝通,同時也透過“象”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繫辭上》借孔子之口說:“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就是說,聖人透過畫卦象來體現他的意思,透過設卦爻來體現人們的所作所為,透過對卦和爻的說明來表達他的思想,透過卦爻的變化使各種事物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來體現神妙的作用。

  一、《周易》之道

  《周易》的道是非常道,有德有舍,與物不可須臾離。此道不是道家的常道,也不是太極。《繫辭傳》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是《周易》道概念之根本定義。《周易》的道是有價值意義的。天之道、地之道等自然界的道,是具體世界中客觀存在的,本無價值可言,然在《周易》裡,任何道都有價值意義。《繫辭傳》緊接著“一陰一陽之謂道”之後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兩句。宇宙萬物處在永恆的生生不已的變化之中,變化即流行,流行表現為過程,過程始而有終,終而復始,亦即元亨而利貞,貞下又起元,這就是繼。繼必流行暢通,無窒無礙,這就是善。一陰一陽之繼繼不斷的流行,實無道德價值可言,《周易》卻以為它是人間道德的一個根源,故大象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語。《周易》凡言道皆有善義,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彖傳》),“坤道其順乎”(《坤·文言》)。孔子本人亦如之,如“就有道而正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朝聞道,夕死可矣”,天道地道皆善,人間最高的修行目標也就是仿效這個善,成就這個善。故《乾·文言》說只有聖人能“與天地合其德”。

  二、《周易》之人生論

  《周易》由天道說起,而其終極關懷在人間。《周易》最令人折服的一點是它把人立於頂天立地的地位。人在《周易》中是主體也是客體,首先是主體。人是主體,且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為了完善自己才須修養,修養不是為了任何別的目的。孔子講“古之學者為己”是也,這是《周易》人文精神之根本處。《周易》要求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有兩個層次,低層次的是“君子”,高層次的是“聖人”。君子相當於孔子自述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水平,“而立”是知禮,禮是仁義的形式,知禮即能行仁義。“知者不惑”,“不惑”是知者的表現,對客觀世界以及對自己已有相當的認識。這種能做到仁且知的人就是《周易》中每每提到的君子。而高層次的“聖人”理想人格,其規定性,仁義禮已不是問題,主要問題是知。在知的修養上聖人要高過一般的君子。一般的君子知仁知義知禮即可,當然還要知天命。聖人則是大知的人,是“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的人,是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的人,所以聖人能作《易》。聖人的知需達到“精義入神”,“利用安身”,“窮神知化”的程度,能知曉天下之全,洞察天下之微,把握天下之變,以至於在自己與客觀世界的關係上取得相當的自由。孔子自述的“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即是聖人的境界。

  三、《周易》和諧思想的影響

  《周易》和諧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為深遠,它就像一條線貫穿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舉凡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都有和諧思想的存在,古人用一個“和”字表達這一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周易·睽·大象》有“君子以同而異”,後世人活而用之,凝練成“求同存異”一語,將“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傳統用於處理民族關係與他國之間的思想方針。中國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在處理民族關係上以求同存異、團結交融為主流,避免國家發生混亂,使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有效地保障。由於它的影響,中國人形成了“和為貴”、以和為善為美,以民族團結為上、社會穩定為上、國家統一為上、世界和平為上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