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一剪梅> 一剪梅李清照帶注音

一剪梅李清照帶注音

一剪梅李清照帶注音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剪梅李清照帶注音,歡迎大家分享。

  yì jiǎn méi

  一剪梅

  lǐ qīng zhào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 cán yǜ diǎn qīu , qīng jiě lúo shāng , dǘ shàng lián zhōu 。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

  yūn zhōng shéi jì jǐn shū lái , yàn zī hūi shí , yuè mǎn xī loú。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ī liú , yì zhǒng xiāng sī ,liǎng chù xiān chóu 。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

  cí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cái xià méi tōu , qùe shǎng xīn tóu 。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註釋

  述異記①玉簟(diàn)秋:意謂時至深秋,精美的竹蓆已嫌清冷。

  ②蘭舟:《述異記》卷下謂:木質堅硬而有香味的木蘭樹是製作舟船的好材料,詩家遂以木蘭舟或蘭舟為舟之美稱。一說“蘭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錦書:對書信的一種美稱。《晉書·竇滔妻蘇氏傳》雲:蘇蕙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竇滔。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的飄零,水,自在的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相關閱讀:一剪梅】

  一剪梅

  (詞牌名)

  一剪梅,是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韻則有上、下片各三平韻、四平韻、五平韻、六平韻數種,聲情低抑。亦有句句叶韻者,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

  詞牌來源

  《詩經·周南》寫有“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說的意思是梅子都落的紛紛了,樹上還留有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夥子啊,請不要耽誤良辰。這是一首委婉而大膽的`求愛詩。以梅來抒情,這是關於梅最早的抒情句子了。

  此調因周邦彥詞起句有“一剪梅花萬樣嬌”,乃取前三字為調名。又韓淲詞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臘梅香》,李清照詞有“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詞牌格律

  《詞譜》以周邦彥、吳文英詞為正體。周詞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韻,即起句、第三句和結句用韻。夢窗詞為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韻,即起句,三、四句和結句用韻。另一體為每句用韻,如蔣捷、張炎詞。另有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兩體。此調以一個七言句帶兩個四言句,節奏明快。

  拓展:李清照一剪梅的賞析

  李清照《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裡,“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寫作背景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作於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言,像埃及金字塔裡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那樣,其應驗之靈之準,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後的第三年。花樣年華,新婚燕爾,應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不濟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故事得從1100年(元符三年)說起,這年正月,哲宗駕崩,趙佶嗣位,是為徽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昏君,一上臺,便倒行逆施起來。

  1102年(崇寧元年)夏5月,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被藉為“元祐奸黨”。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宋史》),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7月乙酉,定案“元祐奸黨”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罷官。

  9月,宋徽宗御書奸黨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師端禮門,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軍廣西象郡。

  1103年(崇寧二年)4月,毀司馬光、呂公著等繪像,及三蘇、秦、黃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監司長吏廳各立“元祐奸黨碑”。黨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04年(崇寧三年)詔御書所書寫之奸黨,不得在汴梁居住,凡親屬,無論親疏,遣返原籍。

  1106年(崇寧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晝見,沼求直言,方有毀碑之舉。

  1108年(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據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箋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