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玉環> 楊玉環與荔枝的故事

楊玉環與荔枝的故事

楊玉環與荔枝的故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節度使安祿安和部將史思明在范陽發動叛亂,前後歷時七年,大唐江山從此由盛到衰。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世人多認為這場叛亂的原因應歸於貴妃的驕奢和其兄楊國忠的恃權,其實這場叛亂得怪於唐太宗本人。先天元年,唐睿宗讓位,李隆基稱帝,帝號唐玄宗,世稱唐明皇。登位初期,他勵精治國,先後任用賢臣姚崇、宋為相,整頓弊政,使大唐的社會、經濟進一步得到發展,史稱“開元之治”。

  開元二十四年,玄宗任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自已一味追求恣行聲色的享樂生活。開元二十八年他自演了一場奪封妃的醜劇,將自已第十八個兒子李的妃子楊玉環納入宮中封為貴妃。楊貴妃(公元719—756年)小字玉環,唐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玄之女。初為壽王李妃,後為女道士,號太真。自被唐玄宗封為貴妃後,一家人可謂雞犬升天。其父楊玄初被贈為濟陰太守,後又提拔為兵部尚書。母親李氏被封為涼國夫人。叔父楊玄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兄楊初為侍郎,旋而提拔為御史大夫,賜名國忠,封為相。兄楊居朝列。堂兄楊是太華公主的駙馬。大姐、三姐和八姐分別封為韓國夫人、國夫人和秦國夫人。一時楊氏權傾天下。難怪當時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歡”的民謠。

  貴妃能歌善舞,長得如花似玉,又會阿諛奉承,深受唐玄宗寵愛。有一次,玄宗與其兄弟在一起商討國事,貴妃無事竊寧王紫玉笛吹。貴妃這種違旨行為深一為玄宗不滿,將她驅逐出宮。楊國忠怕連累自已,與吉溫一道上奏,請求皇帝將貴妃處死宮中。玄宗沒有接受楊國忠的意見,只是令中使張韜光將貴妃送回家。貴妃悔恨交加,痛哭流涕,剪下一簍烏髮給張韜光說:“請奏皇上,我罪該萬死。金銀珠寶都是皇上所賜,不足充獻,唯有這烏髮為父母所生,獻給皇上,以表達我對皇上的一片忠心。”玄宗見烏髮,十分感動,令高力士將貴妃召回。從這以後,唐玄宗對貴妃可說是百依百順,僅從楊貴妃喜食荔枝一事便可看出。

  唐代李肇寫的.《唐國史補》一書記載:“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則敗,後人皆不知之。”《新唐書·楊貴妃傳》亦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己至京師。”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就是指的這件事:“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華清宮是唐玄宗與楊貴妃尋歡作樂的行宮,故址在今陝西臨潼縣驪山上。可以想象,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唐代,靠飛馬從廣西一帶傳送荔枝到華清宮是何等的困難。但是為了討好楊貴妃的歡心,唐玄宗還是下令照辦。杜牧的這首詩不言唐明皇荒淫好色,也不言楊貴妃恃寵而驕,只是用一句對比法提及“一騎紅塵妃子笑”,便勾勒出皇帝與妃子驕奢淫逸的生活畫面,真可謂畫龍點睛之筆。杜牧的這首詩,是同類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但宋神宗年代高安人彭乘在其著作《墨客揮犀》一書中卻雲:“杜牧華清宮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唐紀,明皇以十月幸驪山至春即還宮,未嘗六月在驪山也。荔枝盛暑方熟,詞意雖美而失事實。”是杜牧的詩失實還是彭乘主觀斷呢?這是一值得關注的問題。

  宋太宗年間撫州宜黃人樂史在所《太真外傳》一書中記載:“十四載六月一日,上幸華清宮,乃貴妃生日。上命小部音聲(小部者,梨園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歲以下)於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左右歡呼,聲動山谷。”宋代另一學者葉廷在其所著《海錄碎事》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可見貴妃六月在華清宮吃荔枝確有其事。彭乘僅就司馬光在《資治通》“唐紀”篇未言玄宗六月到華清宮,就斷杜牧詩失實,這是很不公允的。何況《貴妃外傳成書時間比《資治通》要早,時近則跡真。唐玄宗為什麼有時選在六月份到華清宮呢?這與六月一日是楊貴妃的生日有關。《太真外傳》裡還記載了楊貴妃未吃上最後一次傳送荔枝一事。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攻下潼關,唐明皇帶楊貴妃大軍向巴屬逃亡。到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龍武將軍陳玄禮怕兵亂,將安史之亂怪罪於楊國忠,煽動士兵殺死了楊國忠,但六軍仍不解圍。唐太宗問其故,高力士說:“楊貴妃系國忠之妹,在陛下左右,群臣擔心貴妃將後來報復,個個憂心忡忡,請陛下裁斷。”京兆司錄韋向唐玄宗進柬,要求皇上為了國家的安寧,忍痛割愛,賜死楊貴妃。唐明皇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含淚令高力士下達賜死令。楊貴她悲痛哭泣對高力士說:“只要大唐江山好,我死無後悔,只乞求死在佛地。”於是高力士賜白絹,楊貴妃吊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下,吋年三十八歲。貴妃剛死不久,南方進荔枝的人到。

  荔枝之貢一事並非唐代所起,東漢就有其事。清代人洪亮吉在《江北詩話》一書中作過考證:“《後漢書·和帝紀》雲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雲:‘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侯,奔騰阻險,死者繼路’”。漢和帝看了奏文,知錯即改,下令禁止荔枝之貢。唐玄宗不但不以前人知錯即改為借鑑,反而將荔枝之貢愈演愈烈,導至勞命喪財,朝廷聲譽大損,使至大唐走上由盛到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