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萬里>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課堂教學實錄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課堂教學實錄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課堂教學實錄

  師:知道老師從哪裡來?怎麼知道的?

  生:老師從杭州來,我從這首古詩中感覺到的。

  生:我聽老師說的。

  生:我從螢幕上看到的。

  師:大家一起讀一讀我的單位和名字?

  生:杭州市江乾區教師進修學校費老師費蔚。

  師:我給大家帶來了杭州的景點(出示卡片:蘇堤;平湖秋月;花港觀魚;三潭印月;淨慈寺;斷橋(結果沒有一位學生去過杭州,老師把這些景點卡片送給學生)

  師:再玩一個對對子的遊戲:(師生合作)天地;雨風;河山;綠紅;山花水草;燕語鶯歌。天涯海角;大陸長空;清風明月;暮鼓晨鐘。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曉出淨慈寺》。讀過這首詩嗎?

  生:我三年級讀過。

  生:我是五年級。

  生:我是二年級。

  師:那誰能讀?(指名讀,評價:都讀正確了)

  師: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楊萬里。

  師:有誰瞭解楊萬里嗎?

  生:他寫的詩歌都很容易使人理解。

  師:(簡介詩人)兩位皇帝對他有高度評價,說是直不中律也有氣性。

  師:誰能不能背誦?(指名學生背誦,轉過身來背給聽課老師聽)

  師:大家都能背出來了,那你還想學習些什麼呢?

  生:我想了解意思。

  生:我想知道詩人的感情是怎麼樣的。

  生:我想知道詩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

  師:大家都提得很好,這節課就儘可能滿足大家的要求。請大家有滋有味地讀一讀這首詩,說說你讀出了怎樣的感受?

  生(分別):美。綠。紅。豔。秀。

  師:美的表現是豐富多彩的。詩人楊萬里還寫過這樣的詩句:小荷(生齊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又是怎樣的`美?

  生:精緻的美。小巧的美。

  師:這首詩歌也是這樣的美嗎?

  生:不是,而是大。

  師:(板書:大)對,這是一種大氣之美。再自由讀讀,從哪裡讀出了大氣?可以用筆圈圈點點,不要錯過每一個字、詞。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表示大得與天連在了一起。

  生:無窮碧,那是無邊無際的綠色。

  師:除了綠大得多,還可以怎樣理解無窮?

  生:綠的顏色多種多樣,有深的、淺的、明的、暗的

  師:對呀,早上,楊萬里看到無窮碧,它們可能蔓延到哪裡?

  生:(舉起課始時老師與學生交流談話時發的景點卡片)綠到了三潭印月。綠到了斷橋。綠到了平湖秋月。綠到了淨慈寺。綠到了蘇堤(這個班級儼然成了綠得化不開的西湖)

  師:如果這裡就是西湖,你們看,這滿湖的綠就是生齊讀:接天連葉無窮碧。

  師:你還可以從哪裡讀出綠?

  生:從映日可以看出來。別樣紅說明紅得很鮮豔,與眾不同。

  師:可能和哪些花紅得不一樣?

  生(分別):牡丹花。玫瑰花。杜鵑花。(教師板書:別樣紅)

  師:老師帶來一段文字,是月光下的荷塘(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老師讀,你們感受有什麼不同?感覺一樣嗎?

  生:一個白天,一個夜裡。這段文字的感覺是柔和美。我感覺荷花好像要閉眼入睡了。

  師:你能讀出這個大嗎?現在讀,味道就可能和前面不一樣了。與老師一起用對對子的方式讀。

  師:接天生:映日。

  師:蓮葉生:荷花。

  師:無窮碧生:別樣紅。

  師:詩人楊萬里還寫過這樣一首詩句:(出示:六月西湖錦繡香,千層翠蓋萬紅妝)你從哪兒看出也是寫荷花的?

  生:我從千層翠蓋看出來。

  師:(出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一下,感覺有什麼不同?

  生:一句含蓄,一句暴露。

  師:(出示《曉出淨慈寺》)配樂。請大家朗讀。(生自讀)

  師:後兩句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前兩句寫了什麼?

  生:寫了西湖的原因。

  生:寫了荷花盛開的時候,是最漂亮的。

  師:誰能讀出這種感受?

  師:(問學生)為什麼開篇就抒發感情了?

  生:不知道,反正我覺得詩人很盲目就寫了。

  生:詩人一看荷花,就倉促地寫了。

  生:西湖美讓我情不自禁地寫了。

  師:加入加上動作,你能表現出感情嗎?自己試一試?(學生配上動作朗讀)

  師:假如加上一個感嘆詞,你會讀嗎?我會加上一個啊,你呢?

  生:(加上呀、呦、哇朗讀)

  師:把啊放到中間,能表達感情嗎?

  生:風光不與四時同啊!

  師:古代的詩歌沒有標點,你會加上什麼標點?出示:風光不與四時同()。

  生:加上感嘆號。(學生沒有異議)

  師:只能加感嘆號嗎?

  生:可以加上分號。

  師:老師加上問號,可以嗎?誰能讀出來?

  師: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楊萬里有可能幾歲?(學生都猜35歲左右)其實,詩人那時已經整整60歲了。

  生(眾):啊?

  師:為什麼啊?

  生:年紀這麼大了,還能寫出這麼好的詩,真不簡單!

  師:對呀,為什麼這麼老還能寫出這麼好的詩歌,因為再次出示:直不中律也有氣性。(學生齊讀本詩)。

  師:學習了楊萬里的這首詩,你能寫寫家鄉的景色嗎?(學生小練筆:畢竟,。教師巡視;課堂交流至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