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萬里> 《新柳》原文翻譯附賞析

《新柳》原文翻譯附賞析

《新柳》原文翻譯附賞析

  賞析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柳》原文翻譯附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作】

  新柳

  ——[宋]楊萬里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

  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

  【註釋】

  新柳:初春時節剛剛抽出新葉的柳樹。

  百尺:誇張寫法,非確數,極言柳條之長。

  且莫:亦可作“切莫”,相當於“千萬不要”。

  只:只有,只留下。

  蘸:讀zhàn 。

  引:延伸。

  【古詩今譯】

  長長的柳條輕拂著銀光閃耀的池塘,那柔嫩的柳葉沒有一點兒深清碧綠,只留下一樹嫩綠鵝黃。柳條雖然看著很長,可它並非延伸到了池水裡,而是水中的.倒影將它拉長了。

  【賞析】

  楊萬里(1127-1206),宋代著名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寶謨閣學士。他的詩同情百姓疾苦,構思新穎,感受獨特,語言生動活潑且富有風趣。現存詩作四千二百多首。

  這首小詩畫面清新,節奏明快,讀來彷彿身臨其境,彷彿沐浴著融融的陽光,吹拂著和煦的春風。字字句句無不流露著詩人愛惜新柳,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深情。

  “柳條百尺拂銀塘”。作品開篇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初春時節柳樹池塘兩情依依的整體畫面。“百尺”寫了柳的婀娜與茂盛,“拂”寫出了柳的輕揉,像手少女的纖纖玉手輕拂著銀光閃耀的池塘。如此一來,一幅清新、煦暖、鮮亮、靈動的春樹春水圖畫就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且莫深青只淺黃”。在這一句理,詩人以濃重的筆墨寫柳葉的顏色。“且莫”即“切莫”,有“千萬不要”的意思,但在這裡應該理解為“一點兒……都沒有”,就是“一點兒深清的綠色都沒有”;“只”限制了柳葉顏色的單一和純粹,沒有其他顏色,只有鵝黃嫩綠,“且莫”和“只”這兩個限制性的詞語不但傳神有效地寫出了初春時節柳樹的特點,同時還流露了詩人愛惜新柳的深情。

  以下兩句集中筆墨揭示“柳條”何以“百尺”長的原因。

  “未必柳條能蘸水”。“未必”,即不一定,意思就是說從遠處望見的那些長長的柳條,未必就是真的已經長到了延伸到水裡。“蘸水”,在這裡可以理解為伸展到水裡。

  “水中柳影引他長”。這最後一句中的“引”字用得妙,既說明了柳條之所以“百尺”長的原因,又賦予了柳條倒影以生命的活力,這一擬人手法的運用,出人意料地把新柳,以至於把整個畫面都寫得靈動鮮活了。

  楊萬里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楊萬里早年多次拜他人為師。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舉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歷任國子監博、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等。在朝廷中,楊萬里是主戰派人物。紹熙元年(1190年),借煥章閣學士,為金國賀正旦使接伴使。後出為江東轉運副使、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乞辭官而歸,自此閒居鄉里。開禧二年(1206年)卒於家中。諡號文節。

  楊萬里的詩自成一家,獨具風格,形成對後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學江西詩派,後學陳師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絕,又學晚唐詩。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詞》《小池》《初入淮河四絕句》等。其詞清新自然,如其詩。賦有《浯溪賦》《海魷賦》等。今存詩420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