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萬里> 楊萬里的詩聞鶯

楊萬里的詩聞鶯

楊萬里的詩聞鶯

  《聞鶯》是宋朝詞人楊萬里(1127--1206)的作品。你聽過這首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楊萬里的詩聞鶯,歡迎閱讀。

  《聞鶯》

  過雨溪山淨,新晴花柳明。

  來穿雨好樹,別作一家聲。

  故欲撩詩興,仍添懷友情。

  驚飛苦難見,那更綠陰成。

  楊萬里簡介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楊萬里古詩賞析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池》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緻、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彷彿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三、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楊萬里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於捕捉景物的特徵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古詩今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美術家朱宣鹹以楊萬里《小池》詩意而創作的中國畫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與生動地反映了這一詩情畫意。

  名句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透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裡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緻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現在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因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個池塘中顯得那麼的渺小,卻已經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輕人,而蜻蜓就是賞識它們的角色。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物件,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衝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透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美術家朱宣鹹以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詩意而創作的中國畫作品《映日紅》,非常形象與生動地反映了這一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