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飲湖上初晴後雨> 飲湖上初晴後雨15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

飲湖上初晴後雨15篇

飲湖上初晴後雨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認識西湖自然的美;

  深入品味,感受詩人奇妙的觀察、想象和貼切的比喻;

  學習環境不同景物也不同的寫法。

  教學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預習。

  2、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舊匯入,瞭解西湖

  1、匯入新課:同學們,你們瞭解西湖嗎?請你們說說自己所知道的西湖美景好嗎?(請生談談自己眼中的西湖)聽了你的描述,我看到許多同學的眼中都充滿了對西湖的嚮往,那麼好吧,下面我就帶你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西湖的美景!(課件出示西湖照片,相機介紹西湖景色。)

  2、師:看了這些圖片後,你有些什麼樣的感受?(請生談感受)宋朝大詩人蘇軾, 1071年至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的時候,不是很忙,除了審案,便有很多時間在西湖中游玩,寫下了不少讚美西湖的詩歌,西湖也叫西子湖,提起這個名字的來歷,它是和蘇軾的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歌有關係的,今天我們就學習這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板題)

  3、認識詩人:透過課前預習,你對蘇軾知多少?(生交流彙報)

  (課件出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故又名蘇東坡,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4、我想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讀詩題(請三四個生讀),透過題目,你瞭解了一些什麼?

  生1:這首詩是詩人在湖上飲酒時作的。

  師:這做湖就是指“西湖”。你還了解了一些什麼?

  生2:飲酒時先是晴天,後來下了雨。

  二、讀解詩意,感受詩的語言美

  1、(課件出示詩文)下面請同學們聽範讀,注意他讀得節奏。(生交流彙報節奏,43、43、25、43)

  自由朗讀,讀出節奏。(指名讀。指導學生讀準)

  2、讀懂詩意。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詩歌,看看從詩句中你讀懂了什麼?

  附註釋(課件出示):

  瀲灩: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波光閃動的樣子。 空濛:雲霧迷茫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好。 亦:也。 西子:西施。

  3、誰來分享一下,你讀懂了什麼?

  生交流對詩文的理解,師總結: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上飲酒,開始天氣還是晴朗的,不大的功夫,竟陰了天,下起了雨,這樣,飲酒還沒有完,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於是詩人讚歎說: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盪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它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雲霧朦朧,縹縹渺渺,變化萬千又顯出它另外的一番奇妙的景緻。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施,空濛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裝飾,瀲灩的水光是她濃豔的脂粉,不管她怎樣打扮,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那天生的麗質和迷人的神韻。

  三、理解詩人,感悟詩情之美

  1、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理解,想象當時的情景,帶著詩人的情感再次讀讀詩句,仔細地品味詩人所描寫的景和抒發的情。

  2、師相機點撥:

  (1)學習前兩句:

  你感受到了什麼?

  ①你感受到詩人描寫了西湖什麼時候的景色?(生:晴天時和雨天時的景色。)

  ②那麼在不同環境下的西湖的景色又有什麼不同呢?(生:晴天像濃妝,雨天像淡抹。生自由談感受)

  ③詩人是怎麼描寫的?(生:水光瀲灩,山色空濛。引導學生用詩句回答)

  ④詩人又是怎樣評價這些景物的?(生:睛方好,雨亦奇。相機板書)

  ⑤你從中這六個字中感受到了什麼?

  生:西湖真是美呀,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是那麼迷人。(自由發揮,抒發對西湖美的讚賞)

  ⑥你能加上自己的想象來描繪一下西湖晴天和雨天的美麗景色嗎?

  生自由發揮

  引導品味詩韻: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出西湖山光水色的美,晴天陽光明媚、波光粼粼,雨天氣宇紛飛,山色朦朧,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樣的美妙,各具情態,詩人寫得具體,傳神,具有很高的藝術概括性,所以後來有人再評說,說從古到今多少描寫西湖的詩,全被這兩句給包含進去了,可見這兩句寫得是多麼的美。

  師:請同學們美美地讀讀這兩句吧!

  生齊讀。

  相機點評:這兩句要讀得美,就要讀得慢,要有停頓,給人以回味的餘地,尤其是“晴方好,雨亦奇”要讀得重一些,要讀出讚美的情感。

  指導朗讀:詩之美,美在音律動聽,美在語言優美,詩之美,美在詩情畫意,精練的14個字讓我們欣賞到西湖極致的美,就請大家伴著優美的音樂,自由再讀讀這兩句吧。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誰想來讀讀?(比賽讀)

  師引讀:初上西湖,晴空萬里,波光粼粼,在蘇軾眼中顯得那樣美麗,於是不由得發出感嘆:(水光瀲灩晴方好——生齊讀)南方的天總會下雨,微雨,輕雨,濛濛雨,牛毛細雨;也許是大雨,驟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罷都沒有澆滅詩人的遊興,在他眼裡,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聽他說:(山色空濛雨亦奇——生齊讀)

  誰再來試試?

  (2)學習後兩句:

  師引:這樣生動迷人的西湖,請你用上自己覺得最美的語言來描繪一下她的美?

  引導生用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西湖……

  大家不約而同地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看來你們和詩人都有同感,那麼詩人把西湖比作了什麼?

  生:比作了西子,也就是西施。

  課件出示介紹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歷代美女之最。她是春秋末期越國人,姓施,名夷光,世居苧蘿山苧蘿村。苧蘿山現屬紹興諸暨市城關鎮。苧蘿有東、西兩村,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叫她“西施”。

  為什麼這樣比喻?

  生自由談看法,透過西施和西湖的對比,體會西湖的美。

  引導品味詩韻:詩人認為天地之間,人類最具有靈氣,人類之中西施最美,在前兩句描寫的基礎上詩人透過奇妙的想象,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西施的美是一種自然的美,不管怎麼打扮,都是那麼美,而西湖的美也是如此,無論氣候怎麼樣變化,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說它和西施一樣,同樣是天下的靈與美的極致,何況又經過或談妝或濃抹的精心打扮呢?

  讀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對西湖有著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喜歡西湖,讚美西湖的美。

  學到這,你還覺得蘇軾對於杭州,對於西湖的感情單單用一個 “喜愛”就能概括得了嗎?該用什麼詞來描述會更準確?

  生:熱愛、崇尚。

  師總結:是的,詩人這樣寫的目的正是要讚美西湖那自然的,不靠人功雕琢的美,表達了詩人崇尚自然美的思想感情,詩之美,在於詩人獨具匠心的描寫,在於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只有蘇軾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從這足見詩之偉大。一首詩讓一個地方名揚四海,這最是文化的魅力。蘇軾這個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後人的稱讚,從此西湖也被人們稱作西子湖了。

  指導朗讀:現在就請大家閉上眼睛一邊想象,一邊在心中再細細地品味一下這兩句詩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請生讀。(請你為我們讀讀這兩句——男生齊讀——女生齊讀)

  相機點評:這兩句中的“濃妝淡抹”要讀得舒緩,“總相宜”的“總”要強調,把詩人對自然美的崇尚讀出來。

  3、在朗讀的時候,要想象詩中的景物,把握住讚美的情感,透過重點詞語,把體會到的讀出來,下面就讓我們帶著詩人對西湖的深情來朗誦《飲湖上初晴後雨》。(配樂朗讀全詩)

  四、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美

  過渡:這精練的28個字,在你眼前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1、請用你最美的語言把你的所想表達出來。

  晴天時詩人只寫水,你還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嗎,請用最簡潔的詞語表達出來。

  讓我們欣賞一下西湖是不是和你想象中一樣美麗。(課件播放錄相)

  五、拓展學習,感受詩的魅力

  1、我聽到很多同學在欣賞時都不由的發出了讚歎,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西湖的古詩?

  2、老師這也有兩首關於西湖的詩,讓我們在他詩的魅力中再一次感受西湖之美。(課件出示詩歌)

  生自由品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宋]蘇軾 [宋]楊萬里

  黑雲翻墨未遮山, 畢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亂入船。 風光不與四時同。

  卷地風來忽吹散, 接天蓮葉無窮碧,

  望湖樓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別樣紅。

  3、總結:蘇軾與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詩情畫意只有蘇軾的才思豪情才能寫出她的美妙,而蘇軾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詩情畫意才能盡展出來。讓我們在音樂中再次朗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4、除了西湖,你還知道哪些與“水”有關的古詩呢?

  生自由彙報。

  作業佈置:(任選一題)

  1、做一張有關“水”的詩詞手抄報。或蘇軾的詩詞手抄報。

  2、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板書: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晴——方好

  比西子——總相宜

  雨——亦奇

飲湖上初晴後雨2

  今天有幸聽了**小學張**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和##小學郭**老師的《落花生》,受益匪淺。前者重視經典作品的品味,後者重視人性光輝的啟迪,學生始終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學習知識、訓練技能、體驗情感,兩節完全不同的語文課堂卻有異曲同工的精彩。

  我側重說一下張**老師執教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水光瀲灩晴方好”,一個“方”字將詩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處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足見詩人文學和文字的造詣之深,不禁讓人聯想到《登徒子好色賦》所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西湖的美,在詩人心中,也許就是這種唯美的感受吧。“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筆,對仗工整而又渾然天成,然後神來一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蘇軾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卻又不著痕跡。本詩如此高的文學成就三年級的孩子當然不能一下子領悟,所以教師適當取捨,重點品味其意境,培養其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首先,我認為張老師在教學內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內適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較好。

  古詩不好教,它需要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與古人對話,與文字對話。它只有四句話,彷彿誰都能上一下,其實不然,處理的不好,要麼拓展不足乾澀呆板,要麼外延太多花裡胡哨。《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宋代詩人蘇軾讚美西湖美景的七絕經典。作品放在小學、初中、大學都可以學,每個年齡階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領悟。現在是三年級的孩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深淺得宜。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語文課的語文味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如匯入環節,“楊柳依依的…夕陽輝映的…”一聽就是語文課,如教師的評價,你的朗讀字正腔圓,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

  然後,在教學方法上,緊緊抓住讀,各種讀,讀中學、讀中思、讀中悟、讀中怡情,讀的層次有讀正確到讀出味道,學生隨著教師的引導漸入佳境。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略顯不足的地方,如對學生的關注略顯不足,耐性略顯不足,有時學生的朗讀或者回答,最後一個字還未發明亮,教師就急於進入下一個環節去了,這是年輕老師最容易犯的毛病。

飲湖上初晴後雨3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描寫了晴天和雨天西湖優美的湖光山色,詩人以濃烈的情感讚歎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達了自己對西湖,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

  課堂一開始,我就透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了美麗的西湖影片,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觀的感受,營造了閱讀期待。首先我從詩題入手,透過指導學生的朗讀來進一步理解題意,使學生在情感輪廓上有個大致的方向。隨後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指導後,學生交流讀懂詩的內容。在突破詩歌的教學難點,主要抓住“瀲灩”、“空濛”、“好”這幾個重點詞,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晴天時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隱隱約約,朦朧、神秘。想象畫面,用語言描繪,感受這首古詩蘊含的美妙的意境。這不僅為後兩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很好地把詩歌的內容與生活聯絡起來,對學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幫助的。

  這次詩詞教學中我發現自己過於引導,學生想象沒有放開,對後兩句的理解有點困難,有的環節時間過於倉促,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飲湖上初晴後雨4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絕句,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這首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

  飲湖上初晴後雨板書

  飲湖上初晴後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總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飲湖①上初晴②後雨

  原文

  水光瀲灩③晴方好④,山色空濛⑤雨亦奇⑥;

  欲把西湖比西子⑦,淡妝⑧濃抹⑨總相宜⑩。

  註釋

  ①飲湖:在西湖上飲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開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④方好:正顯的美。

  ⑤空濛:形容細雨迷茫的樣子。謝玄暉詩:“空濛如薄霧”。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與詩中“好”同義。

  ⑦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

  ⑧淡妝:淡雅樸素的妝飾。

  ⑨濃抹:濃豔華麗的打扮。抹,塗脂抹粉。

  ⑩相宜:也顯的十分美麗。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顯的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壯麗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無論淡妝濃抹,她總是顯的那麼美麗。[1-2]

  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熙寧四年元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一首作於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夏天的一次遊玩後。

飲湖上初晴後雨5

  飲湖上初晴後雨標題含義

  初晴:晴天的西湖

  後雨:陰雨天的西湖

  “飲湖上初晴後雨”,詞序調整“初晴後雨”應該是“雨後初晴”,“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應調整為“雨後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後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原文】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註釋】

  飲湖上初晴後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遊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空濛:形容雲霧迷茫,似有若無。

  亦:也。

  奇:奇妙。

  欲:想要。

  西湖:這裡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淡妝濃抹:或淡雅地妝束,或濃豔地打扮。

  【翻譯】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

  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水波盪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豔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v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文革*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後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遊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後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飲湖上初晴後雨6

  學習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這首古詩。

  3、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所描繪的意境。

  2、讀懂詩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透過學習這首古詩你懂得了什麼?

  2、師小結。

  二、學習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

  (一)、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範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二)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1、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讀詩句,悟詩意)

  2、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方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3、學生彙報所得所感所疑。

  4、師邊小結邊板書。

  5、指導朗讀。

  三、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四、擴充套件思維

  我們被詩人帶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會想此什麼呢?

  五、指導背誦

  六、作業

  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畫下來。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學習過程:

  一、匯入

  1、學生背誦《遊園不值》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遊園不值》,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裡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學習新課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灩: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後小組之間互相說。

  4、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5、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後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麼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後兩句不是)

  師:有些同學知道了前兩句是寫景色,後兩句不是;現在小組交流,每句詩各寫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寫呢?

  (後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師:作者每見過西施,西施當時也沒有站在湖邊給作者作比較,那作者怎麼對他們進行比較呢?

  (透過發揮自己的想象,並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麼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範讀。)共3頁,當前第1頁123

  7、背誦全詩

  自由背誦然後檢查

  課後反思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是寫西湖的景色,作者透過大膽的想象,用西施來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麗和奇妙。學習這首詩,主要是讓學生透過讀來體驗作者的感情,透過對詩中“美”的理解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美”用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理解古詩的字、詞時,我幾乎把詩中所有的字、詞都拿來和學生分析了,在學生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很快就領會詩句的意思了。學生懂得詩句的意思後,就讓他們討論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然後一起分析,最後透過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這首詩,體驗這首詩中的“美”。在理解題目時,我用提出質疑的辦法,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我覺得我再讓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和體驗詩中的“美”之一環節做得不好,我只是透過讓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方式]還解決這一問題;而學生體驗的機會就少,主要是聽我講和聽其他學生講,很多同學都沒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這麼一回事。所以他們讀詩句時,沒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讓學生多讀幾遍寫景物的詩句,讓學生自己在讀中體驗詩句的“美”和領悟作者的感情,然後再有感情朗讀全詩,效果會更好。

  這篇課文事故時,學生讀的機會較多,有較多的表現機會,課堂氣氛較活躍,整個效果比較好。

  組織學生自學討論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於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於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慾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於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談話切入,嘗試背詩,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從與學生初次見面實際出發,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又為新課學習作好鋪墊。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特徵,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師生商討,激發動機,滲透學法,組織合作,自主探究。共3頁,當前第2頁123

  [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科學組織劃分小組角色,營造組際競賽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組自己組,任務自己分,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實現了方法的鞏固,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資訊,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程序或走向。]

  三、小組彙報,組際競爭,相互評價,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彙報,尊重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表達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合作能力的提高。透過彙報、補充、評價、點撥等活動,達成教學目標。]

  四、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透過多形式的讀書實踐,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薰陶。]

  五、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透過背誦其它描寫風景的詩句,喚起學生的認知,激勵學生閱讀背誦更多的詩歌作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傳統文化,促進認識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同時引導學生把對西湖的瞭解和理解,結合自己蒐集的風光圖片或文字資料等彙編成冊---《我來帶你遊西湖》,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佈置完成研究性作業,指向課外,促進學生髮展。]

飲湖上初晴後雨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的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蒐集相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點要數西湖了。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今天,老師把西湖請進了咱們的教室,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播放課件:《動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異,四時不同。這兒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後的西湖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幾分詩意!

  西湖美嗎?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無數遊客。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們的筆墨。宋代大詩人蘇軾就在這兒留下了他的傳世佳作——《飲湖上初晴後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飲湖上初晴後雨》)從詩題中你讀懂了什麼?(在西湖上飲酒,開始是天晴,後來下雨了。)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蘇軾)你瞭解蘇軾嗎?(生答。師補充:蘇軾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當通判,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當杭州市的市長。他在此為官期間,關心人民的生活,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曾無數次在西湖漫步,他對西湖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一同去領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讀感知:

  1 、自讀課文兩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檢查讀書效果。

  3 、師範讀古詩。

  4 、根據出示的詩歌朗讀節奏提示,生齊讀詩歌。

  5、針對詩歌,學生質疑,師相機板書。

  三、精讀詩歌:

  1、學習詩歌的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

  (1)詩句中哪個字提示了我們天氣?

  (“晴”)

  (2)詩人告訴我們晴天的西湖是什麼樣的?

  (“水光瀲灩”)(板書:水光瀲灩)

  (3)課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圖片。

  創設情境:瞧!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萬里晴空下,寶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風徐徐吹來,親切地撫摸著遊人的臉龐,燦爛的陽光灑在寬闊的湖面上,湖面“水光瀲灩”。

  (4)你讀懂“瀲灩”了嗎?

  (波光閃動的樣子。)(課件出示)

  (5)你還能用其它的詞來形容水光瀲灩的湖面嗎?

  (波光閃閃、波光粼粼、銀光閃閃)

  (6)詩句導讀。

  晴天的西湖裡彷彿滿是金子,刺得人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帶著理解讀第一句)。

  (7)晴天的西湖真美啊!假設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涼亭中,迎著徐徐的微風,你愜意地舉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

  (隨風飄動的柳條、開得正豔的桃花、歡唱的鳥兒、魚兒在水中嬉戲、人們在湖中盪舟……)

  (8)看到如此美麗動人的西湖,你感覺詩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帶著體會個別讀,全班讀。)

  一個“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書:好)

  2、學習詩歌的第二句。

  (過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著眼前的美景,詩人有些陶醉了。看著看著,不知不覺,湖面上悄悄下起雨來,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課件:雨中的西湖圖片。)

  (1)冥想:閉上雙眼,在雨聲中盡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播放音樂:《雨中西湖》。)

  (2)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

  (3)詩人蘇軾看到了什麼景象?(課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書:山色空濛)

  (播放課件:雨後的西湖圖片。)創設情境:雨後的青山,升起了一團團白色的雲霧。它們如輕紗一般,隨風飄動,若有若無。此時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詩人說——(引讀第二句。)

  (4)你讀懂“空濛”了嗎?

  (雲霧迷茫的樣子。)(課件出示)

  (5)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用了一個什麼字來概括雨中西湖的特點?

  (板書:奇)

  (6)帶著理解讀詩歌的一、二句。

  3、學習古詩的三、四句。

  (過渡:西湖時晴時雨的美景讓詩人的心都醉了,他觸景生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課件出示:詩歌三、四句。)

  (1)你從三、四句中瞭解到了什麼?

  (2)你瞭解“西子”嗎?

  (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齊讀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妝還是濃妝,不管什麼時候,西施都很美。)

  (4)想見一見西施嗎?(課件出示:西施圖片。)

  (5)詩人為何會把西湖比作“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呢?

  (6)導讀: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黃昏,景色各異,美不勝收,所以,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齊讀三、四句。(板書:淡妝濃抹總相宜)正因為這個美麗的比喻,西湖從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稱。(板書:西子湖)

  讀到這裡,你可以把整首詩的意思說出來了嗎?

  4、蘇軾筆下的西湖真美啊!古人有許多描寫西湖的詩作,卻很少有人能把西湖描寫得如此美麗。想想,蘇軾為何能把西湖描寫得如此美麗動人呢?

  5、帶著體會讀詩。

  6、指名讀詩,配樂齊讀詩歌。

  7、齊背詩歌。

  四、拓展延伸:

  1、賞析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1)詩人描繪了什麼時候的西湖?

  (2)你彷彿看到了哪些美景?

  2、積累這首詩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跟隨大詩人蘇軾遊覽了人間天堂——西湖。其實,蘇軾不光是一位大詩人,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詞人、書畫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嗎?請課外蒐集蘇軾的作品讀一讀,老師相信,你會有不小的.收穫的。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 (好)

  西子湖 淡妝濃抹總相宜

  山色空濛 (奇)

飲湖上初晴後雨8

  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豔重岡⑵,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⑶。

  譯文: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與西湖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鑑賞。

  註釋:

  ⑴飲湖上:在西湖船上飲酒。

  ⑵朝曦:早晨陽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廟,祭祀錢塘龍君,故稱錢塘龍君為水仙王。

  賞析: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註腳。第一首所說“此意自佳君不會”“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不選第一首,題中“飲”字也無著落。蘇軾意思是說,多數人遊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風風雨雨、晴波麗日,一定會同意自己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這一首首句“豔”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創作背景:

  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詩。這組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與《東坡樂府》等。

飲湖上初晴後雨9

  教材分析:

  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內容。該詩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同題《絕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的不同風姿。教學中應從抓住詩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同時應發揮韻文形式利於朗讀的優勢,以讀促思,以讀悟情。

  學生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於韻文的學習有一定難度,但他們有了一定的學詩經驗,會對本詩的學習、理解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兒童特有的表現慾望、探究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利於教者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

  設計理念:

  以學生學習和活動方式結構課堂教學是本設計突出的理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實踐。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的潛能。抓住兒童心理,發展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積累。滲透學習方法,促進學習實踐,激發求知慾望,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目標:

  1. 認識“亦、妝”兩個字;

  2.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組交流中,體驗合作的方法、樂趣,增強競爭意識;

  5. 鞏固學習方法,豐富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設計:

  一、 談話切入,創設情境,欣賞畫面,引出新詩。

  同學們,你們去過西湖嗎?請同學說說自己的體會,沒去過的同學也關係,今天我們隨著攝影師的鏡頭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燈片)

  二、 組織合作,自主探究,小組彙報,相互補充,理解內容,突出重點

  1. 理解詩題意思,介紹作者;

  2. 自由讀詩句,讀準字音;

  3. 出示詩句中的詞語,開火車讀詞語;

  4. 將詞語帶入詩句,自由讀詩;

  5. 小組分工合作,出示學習方法:讀——提出疑問——藉助註釋解疑——再讀;

  6. 小組彙報詩意,指名補充;

  7. 師說詩意,生說對應的詩句;

  三、 創設情境,引導讀背,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1. 師指導有感情朗讀,注意詩句的重音和停頓;

  2. 師介紹西湖與美女西施的相通之處,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 配樂有感情朗讀;

  4. 師範讀,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學習,開發資源,引導創新,促進實踐,綜合發展。

  1. 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2. 鼓勵學生在課外蒐集描寫祖國風光的古詩,讀給大家聽,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首寫景的古詩,在授課時,老師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西湖的圖片,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學習氛圍,創設了教學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對於課題的解釋深入淺出,本首詩有一些字音較難,所以我設計了比賽的方式賽讀詞語,體現了紮實有效的教學風格,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習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實踐當中,促進學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師深入學習組中,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資訊,以便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程序或走向。對於詩意的理解在學生互相幫助、補充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適時點撥。在師範讀生想象畫面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透過背誦其它描寫風景的詩句,喚起學生的認知,激勵學生閱讀背誦更多的詩歌作品,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的祖國傳統文化,促進認識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不足之處:三年級的學生對於小組合作學習還處於培養階段,小組合作學習的彙報這一環節應更加紮實,學生的合作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從本首詩還可以進行拓展,佈置研究性作業,由課內指向課外。如果教師把古詩板書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飲湖上初晴後雨10

  《飲湖上初晴後雨》

  作者: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字詞解釋:

  飲湖:在西湖上飲酒。湖,指杭州西湖。

  初晴:起初開始放晴。晴,一作“睛”。

  瀲灩:波光閃動的樣子。

  方好:正顯得美。

  空濛:形容細雨迷茫的樣子。謝玄暉詩:“空濛如薄霧”。濛,一作“蒙”。

  奇:美妙,與詩中“好”同義。

  西子:西施,春秋時代越國有名的美女。

  淡妝:淡雅樸素的妝飾。

  濃抹:濃豔華麗的打扮。抹,塗脂抹粉。

  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

  作品翻譯: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顯得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麗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好,她總是美麗的。

  賞析: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寫於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出身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在散文方面,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同為豪放派詞人。有《東坡全集》傳世。

飲湖上初晴後雨11

  《飲湖上初晴後雨》原詩

  宋-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賞析1

  詩的上半首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姿雨態。“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遊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豔,後來轉陰,入暮後下起雨來。而在善於領略自然並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讚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餘,詩人蘇軾之情表現無遺。

  下半首詩裡,詩人沒有緊承前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喻體和本體之間,除了從字面看,西湖與西子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著眼點所在只是當前的西湖之美,在風神韻味上,與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相似之處。而正因西湖與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淡妝也好,濃抹也好,都無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為詩人是“以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心與景會,從西湖的美景聯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應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其設喻之際、下筆之時,恐怕未必拘泥於晴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如果一定要使濃妝、淡妝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於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飲湖上初晴後雨》賞析2

  從詩題可知,詩人在西湖飲酒遊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他說:天晴之時,西湖碧水盪漾,波光粼粼,風景正好;下雨時,西湖周圍的青山,迷濛蒼茫,若有若無,又顯出另一番奇妙景緻。“瀲灩”,波光閃動。“空濛”,煙雨迷茫。這兩個詞都是疊韻詞,增強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性。

  這裡,詩人既寫了湖光,又寫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韻,可以說內容是很多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籠統,因為這兩句並非只適用於西湖。其實,這正是詩人筆法高妙之處。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裡,怎樣美法,恐怕沒人說得清。如果具體地描繪景物,可能會有個別精彩之句,但總失之太實、太具體,不能傳達出西湖給人的整體印象。蘇軾這兩句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同時又很形象、很傳神,想象空間很大,將“西湖即是美”這一人們共有的感受用詩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這兩句也反映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無論是淡雅妝飾,還是盛裝打扮,西施都一樣美麗動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話,那麼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樣美不勝收。

  以絕色美人喻西湖,不僅賦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別緻,情味雋永。人人皆知西施是個美女,但究竟是怎樣的美麗,卻只存在於個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嗎?採用這樣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寫,不知要節約多少筆墨,而它的寓意卻豐富深刻得多。它對讀者不只訴之於感受,同時也訴之於思考,讓讀者透過自己的想象去發揮詩的內涵。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名。也難怪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飲湖上初晴後雨》賞析3

  首句“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遊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飲湖上初晴後雨》賞析4

  《飲湖上初晴後雨》共兩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這是一首膾炙人口題詠西湖的詩歌。這一天,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西湖正如那儀態萬方的美人西子一樣,無論是淡雅或濃豔的打扮,都恰到好處,美麗動人。

  前兩句用白描和對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氣下所呈現的不同的美態。第一句描寫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讚美雨天的山色,兩句從剛晴又雨的具體情景著筆,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準確描繪。「瀲灩」、「空濛」等詞用得極精當、傳神。詩人這兩句固然是寫當日遊湖時「初晴後雨」的眼前實景,但他沒有平素對西湖詳細的觀察和別有會心的領略,相信很難這樣提綱而總括其全。

  第三、四句,詩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說明西湖在任何時候都不減丰姿。詩人心與景會,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聯想到西施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喻體(西子)和本體(西湖)之間,除了從字面上同有一個「西」字外,詩人的主要著眼點在於二者同具有天賦的自然之美,正因為如此,所以對西湖來說,晴也好,雨也好,對西子來說,濃妝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極富詩意。詩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來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從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全詩構思高妙,概括性強,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傳神地勾勒出來。直到今天,人們到西湖也一定會想起蘇軾這一首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瞭解詩句的大概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透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蒐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教師準備:課件(ppt)。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1. 同學們,聽說大家特別喜歡玩,尤其喜歡遊山玩水,是嗎?咱們湖州就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師最喜歡湖州的蓮花莊,尤其喜歡荷塘裡挨挨擠擠的荷葉。誰能像老師一樣向大家介紹你的最愛?

  2. 就是這迷人的江南風景,讓中國古代許多文人一邊走走看看停停,一邊與朋友一起飲酒作詩。彷彿這江南水鄉就是他們的故鄉。

  一、趣說東坡與西湖,匯入詩文。

  (一)激趣

  1. 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西湖嗎?誰能用一些詞語說說杭州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風景如畫、山清水秀、遊人如織、楊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詩人,他特別喜歡西湖,他第一次來到杭州就覺得這裡特別熟悉,幾乎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他在杭州兩次做官,像愛自己的家一樣治理杭州,西湖在當時也會遇到汙染的問題,他在西湖興修水利,建起了“蘇堤”和“三潭映月”兩道獨特的景觀。

  3. 你們知道他是誰嗎?(蘇軾)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樣的美呢,今天我們跟隨一位最愛西湖的大詩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題,匯入詩文

  1. 詩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後雨》)。

  ①透過讀詩題,你讀懂了什麼?(a.天氣變化——初晴後雨;b.地點——湖上舟中;c.幹什麼——飲酒聊天)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②根據提示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說詩題的意思。

  ③小結:瞭解了詩題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蘇軾寫詩信手拈來,跟大家寫日記似的,常常在題目中介紹一些寫詩時的背景,理解了詩題,我們再來讀一讀。

  二、初讀詩題。

  1. 大詩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樣的,大家快讀一讀詩歌,要求:放聲朗讀,讀準字音。

  2. 檢查反饋。

  ①一人讀一句,其餘學生讀課題、作者。(瀲灩liàn yàn 亦yì 宜yí)

  ②請生讀古詩(學生評價)

  ③齊讀。

  3. 古詩方法滲透

  ①瞭解了詩題和作者,讀準了古詩還不能算讀好了,還得讀懂古詩,同學們已經學習了不少古詩,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學習古詩的時候有什麼讀懂古詩的好辦法?(看註釋、查字典、聯絡上下文、蒐集資料……)

  ②有這麼多好辦法大家一定要用起來。現在,請大家邊讀古詩邊看註釋,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詩寫的是初晴,哪句寫的是後雨。

  三、細讀詩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瀲灩晴方好

  後雨——山色空濛雨亦奇

  1. 讀詩句你讀懂了什麼?(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朧朧)

  2. 短短兩句詩,兩幅神奇的畫卷就在我們眼前出現了。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

  1. 水光瀲灩

  (1)藉助註釋說說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閃閃,是多麼美好!)

  (2)你從詩句中那個詞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閃閃?(瀲灩)

  (3)瀲灩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盪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我們一起來積累這些詞語。

  (4)是什麼讓西湖水面波光閃動?(太陽)想像一下,假如你現在就在西湖的遊船上,明媚的陽光照耀著整個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麼特點?(西湖的水在陽光下更加透徹,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陽光下彷彿披上了一層碎金;西湖的魚兒歡快地舞蹈,一躍而起,彷彿穿了一身金縷衣;西湖的荷花和荷葉更加鮮豔了……)

  ①引入詩歌《曉初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淨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林子方:詩人楊萬里的朋友。無窮:望不到邊。別樣:特別的。

  a. 我們一起來看看,同樣在六月,詩人楊萬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樣的。請大家自由地讀讀古詩。

  b. 誰來說說讀過古詩,你讀懂了西湖在晴天麗日下又有怎樣特別的景緻?(荷葉在陽光下更加綠,荷花在太陽的照耀下更紅了。)

  c. 小結: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裡這樣鮮豔明媚,如果你就是蘇軾,你會怎樣吟誦這句詩?(評價: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這明媚的陽光!我聽出來了,你的吟誦是發自內心的!)面對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們一起來陶醉地讚美——水光瀲灩晴方好!

  2. 方好

  (1)面對這樣美麗的湖光山色,請你用一個字來讚歎。(好!美!妙!奇!……)詩人怎麼表達?(方好)

  (2)老師用了查字典的方法來理解這個“方”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字典上關於“方”的解釋。①正直;②正當,恰好;③一種形狀。請大家選擇一下,贊同的小朋友舉手。

  (3)是怎樣的景緻讓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處?(水光瀲灩的精緻,山青水秀的景緻,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緻……)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這一抹陽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這晴日裡的西湖讓世人從心底說出了——水光瀲灩晴方好!(齊)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雨亦奇

  1. 山色空濛

  (1)正當詩人和友人陶醉在這明媚鮮豔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氣發生了變化,發生了什麼變化,誰藉助註釋來說一說?(雨天,西湖雲霧迷茫,也是那麼奇妙!)

  (2)在晴天裡西湖的山是什麼樣的景象?(蒼翠欲滴)現在呢?(朦朦朧朧、山色濛濛、雲霧瀰漫、雲霧迷茫、雲霧茫茫、迷霧濃雲……)老師也收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這朦朧迷茫的景象用詩句中的一個詞語就是(山色空濛)。

  2. 亦奇

  (1)閉眼想象一下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見這樣的西湖雨景你有什麼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帶入詩句當中讀一讀。

  (2)晴空萬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裡這朦朦朧朧的西湖奇妙嗎?(也奇妙)

  (3)從哪個字當中你讀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詩文當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這樣的出神入化,帶著你自己的感受讀一讀。

  情境對話:

  蘇軾在杭州做官的時候他自己辦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邊,西湖在夏日裡時晴時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見。此時,蘇軾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氣下的西湖,蘇軾和他的朋友邊喝酒邊聊天,想想他們會說些什麼?選擇剛才我們學過的詞語用一用,比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盪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朧朧、山色濛濛、雲霧瀰漫、雲霧迷茫、雲霧茫茫、迷霧濃雲)

  預設:朋友:蘇兄啊!這晴天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真是美麗啊!

  蘇軾:是啊,這雨天的西湖山水朦朧,也是別有一番奇妙之處啊!

  朗讀:

  讓我們像老朋友聊天似的說說這變化萬千的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讓我們沉醉在這變幻的美景中,閉上眼讚美一下這奇妙的景象——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1.領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詩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兩種美,真是高興。這時他由西湖想到了什麼(誰)?(西子)

  (2)西子是誰?(西施)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秋時期越國美女)

  (3)插入圖片和資料,請大家自己讀一讀老師補充的有關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補充: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傳說西施在河邊洗衣,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後都忘記了遊動,沉了下去。)

  (4)透過材料,西施你讀到了西施是怎樣的美麗?(生答)所以我們誇讚一位美麗的女子常常說她有沉魚落雁之美。

  2.淡妝濃抹總相宜

  (1)從古詩當中找一找詩人是怎樣讚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

  (2)淡妝濃抹是幾種裝扮,有什麼特點?(淡妝素雅,濃抹鮮明豔麗)舞臺上那些漂亮的演員們鮮豔的妝扮是(濃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妝扮叫做(淡妝)。(看圖說一說)

  (3)總相宜

  A.那西施是著淡妝好呢還是濃抹好,看看詩人的怎麼讚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總相宜)

  B.淡妝適合西施,濃抹也適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論淡妝還是濃抹都適合。男生,我們來誇一誇西施的美——淡妝濃抹總相宜。

  (4)這句話僅僅在讚美西子麼?(還在讚美西湖)誰讀懂了這句話,說一說這句話什麼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濃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妝,不管晴天雨天都適合西湖)

  (5)引讀:女生,我們一起來讚一讚這美麗的西湖,看似說西子,實際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瀲灩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濃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妝)一天之中,詩人看到了西湖濃抹的美,領略到西湖淡妝的奇妙,想到這裡,詩人不禁讚歎——(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四、朗讀拓展

  1. 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到杭州時所作的,當他第一次見到這人間天堂的奇景的時候,你們猜猜,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帶著這樣的心情,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2. 蘇軾喜歡西湖,更喜歡用詩來寫西湖,這裡流下了他許多的詩、墨寶。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望湖樓醉書》。

  (1)出示詩歌,生自由讀

  (2)這是什麼樣的天氣,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風大雨急的西湖驟雨圖)

  小結: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讓美麗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氣中盡顯風姿,在詩人心中留下了永恆的畫卷,也讓我們跟隨者這位最愛西湖的詩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西湖之行,現在我們要和它說再見了,讓我們把這幅畫映在腦海中,悄悄地帶走吧!(生伴樂齊誦)

  板書: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方好 亦奇

  總相宜

  濃抹 淡妝

飲湖上初晴後雨12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天我來到了杭州西湖。我們 來到了西湖岸邊,欣賞 水光如鏡的西湖,湖水無暇翡翠、碧波盪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寶鏡,亮亮的,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向遠處看,西湖 的風景盡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橋,還有那重重疊疊的山峰,古塔名寺,處處皆景。幾艘遊船在水中游玩,他們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

  他們有的在水中嬉戲,有的任憑小船在水中飄蕩,顯出一副悠閒自在的畫面。在湖的中心,有一個小島,島上樓臺小亭、花木繁茂、風景如畫,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島。往近處看,湖邊種著一排排柳樹,柳條一根根的垂下來,柔軟的枝條隨著風在空中微微的擺動,樹葉碧綠碧綠的,長長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長辮子一樣。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綠了。

  正當我們欣賞這美景時,突然下起了濛濛的細雨,煙霧瀰漫 。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細雨下著,西湖的水湧上岸來,發出啪啪的聲音。我深吸一口氣,感到十分舒服,空氣像被過濾似的。看,遠處的山朦朦朧朧,他們時隱時現,時深時淺,時遠時近,別有一番奇景。近處,湖裡的荷葉碧綠碧綠的,像一個個大大的圓盤子。露珠在上面滾動,就像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珍珠。粉紅色的荷花在綠葉的襯托下脫穎而出,顯得格外豔麗。不論晴天還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麼美麗。

飲湖上初晴後雨13

  尊敬的領導、評委、老師們: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後雨》。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準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教學板書幾個方面進行解說。

  一、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後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21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中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西湖,讚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學情分析

  由於鄉村的學生沒見過西湖,所以教學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慾。我讓他們上網查詢有關西湖的資料和圖片。為了能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我想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為學習詩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認識兩個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熟讀成誦。

  3. 感悟詩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大致意思。

  4. 學以致用,寫作訓練,培養語用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朗讀詩文,隨文識字。

  2.教師範讀、引讀、帶讀,學生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開火車讀。

  3.學生朗讀感悟,背誦積累。

  4.結合文中的註釋,自己體會詩意,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寫一寫。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情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藉助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指導學生觀察,邊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景象;透過朗讀,感知古詩的意思,解決重點。

  難點:體會詩的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透過反覆吟誦,讀懂詩句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在讀背中,積累古詩,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與學法: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自學。教師示範引領、指導朗讀。

  學生:自讀自悟、反覆讀,讀反覆,背誦積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難。

  六、教學準備

  西湖風景圖、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學生收集有關古詩內容和詩人的資料,蒐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七、課時安排

  我用一課時完成。

  八、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1.同學們,還記得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的一首詩《贈劉景文》嗎?誰能站起來大聲地背一遍呢?

  (學生背誦交流,教師評定。)

  2.誰還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呢?

  (學生回答:蘇軾。教師給與肯定、鼓勵。)

  3.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他寫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教師板書課題。

  引領學生讀題,解疑、點撥。

  4.師簡介作者:蘇軾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下面就請同學們去讀讀蘇軾的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體會作者的情懷,感受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古詩的魅力,感受古詩語言的精妙、簡約之美吧。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複習舊知的同時,很自然地進入新知的學習,找到新知和舊知的支點,達到學習的遷移。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為學習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初讀古詩

  1.要求學生自讀古詩,並隨文識字,解決字詞難題,讀通讀順。

  (學生讀書,教師走進學生相機指導。)

  2.出示課件:古詩文

  (1)指名朗讀古詩,訓練學生朗讀,順便解決字詞難題。

  (2).男女生開火車讀,小組開火車讀,訓練朗讀,指導朗讀。

  (3).教師引讀,學生接讀。

  (4).教師示範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

  (這樣的設計目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不同層次的朗讀和教師的示範朗讀,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古詩的節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從而感受詩歌的魅力。)

  (三)、精讀古詩,品讀意境美,賞析佳句。

  1.指名學生讀古詩文,其他同學思考:聽懂了什麼呢?這句話寫了什麼意思呢?

  (學生交流,教師評點。)

  2.讓學生自己結合課文註釋,自行解決詩文大意,先自己說,後和同桌交流,解決疑難。(培養合作精神)

  3.交流理解詩意,教師相機點撥。

  4.訓練學生熟讀成誦(給足2分鐘時間),交流背誦訓練(達到當堂訓練、集體訓練)

  這樣的環節設計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語言概述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交際能力和訓練記憶力,又達到集體訓練和當堂訓練的目的。)

  (四)、美讀古詩,體會意境美、語言美、景美情更美。

  (1)、教師再度示範讀,以有效指導朗讀。

  (2)、學生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在品中讀,在讀中感悟詩的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又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朗讀,增強讀的效果和能力。)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我們的大文豪、書畫家、詩人蘇軾,僅僅用了28個漢字,就把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風格的美景描繪的淋漓盡致!這正體現了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語言的魅力——簡約精妙,同時字裡行間裡也流露出作者讚美西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懷。也可見他的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表達能力都是很強的。我們學習語言就是要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目的:課堂總結是想讓學生更加明白一節課學習的重難點,明確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給學生內心的震撼,以此來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慾望。)

  (六)、拓展昇華,學以致用。

  同學們,請你們也拿起手中的筆,運用你們學過的語言,恰當地用上一些美詞美句,來描寫西湖晴天和雨天的兩種不同的美麗景象吧!要讓讀者一看、聽者一聽就能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1.學生習作練筆。

  2、交流習作,師生評定。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透過對比寫,讓學生明白對於同一種景物的描述,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寫法及表達方式,達到同構異想,找到知識的原點和支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寫作方法,積累表達方法。訓練語言的運用表達和實踐能力)

飲湖上初晴後雨14

  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流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說說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這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古詩兩首》。本組課文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專題組織單元。這篇課文包括《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詩。兩詩同寫山水,卻一陽剛、一陰柔,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美感。這堂課錢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是第二首詩,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寫了詩人到西湖遊覽,最初,天色晴朗,陽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閃動,非常好看。後來天色轉陰,下起雨來,雨霧迷茫,山色朦朧,又別有一番情調。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讚譽。詩的後兩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資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姿。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這首詩被選入課本,編者意圖是讓學生透過閱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並深切感受祖國的山河美,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透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這首詩有著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歷來為大家所傳誦。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驗,加上不久前剛學過兩首古詩,這對本課的理解、感悟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定為:

  1、誦讀詩句,利用註釋理解詩句意思。

  2、藉助圖片,發揮想象,描繪詩中美景,走進詩境,從而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拓展學習,推薦閱讀,加強積累

  我們把目標1定為教學重點,目標2定為教學難點。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中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透過理解詞義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且在這基礎上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三、說教學理念

  對於以上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主要依據是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語文實際學習水平以及課標的要求。我們知道,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學科性質。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希望在薰陶感染、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結合古詩這一獨特文學形式,教學中以學生讀為基本方法,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四、說教學流程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對編者意圖的揣摩,為了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的教學流程有以下幾大板塊。

  第一版塊:揭題,解題

  在開課伊始,讓學生背誦白居易的《憶江南》,由江南的風景如畫引到杭州西湖的美麗動人。意在輔墊情感,營造閱讀期待。然後出示題目,說說讀了題目知道了什麼,接著介紹詩人蘇軾。最後讓學生看西湖美景的圖片,並說說看完後的感受。我們這邊的學生很少有到過西湖的,為了讓他們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我們下載了一些圖片,使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交融。它彌補了單一課本教學的不足,為學生和文字的對話打下基礎。

  第二版塊:初讀詩歌

  這一步,我準備分三步走。

  1、根據提示自學古詩,並想想哪句寫的是晴天的西湖,哪句寫的是雨天的西湖。

  以此來整體感知這首詩的大致內容。

  2、把詩讀正確。這步主要糾正一些難讀的字音。

  3、讀出詩的節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安排我們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著眼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使學生在初讀後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為品讀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版塊:理解詩意,走進詩境。

  這樣子,這堂課的教學就進入到了細讀、品讀環節。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

  為了紮實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這一版塊我們主要採用逐句教學,整體融合的方式。透過學生自讀詩句,依據註釋、採用畫面初步理解詩意。然後師生交流,共同品讀,感悟、最後背誦。品讀過程中我就不一一講述,我將從景和情兩方面來說。

  1、在欣賞美景時,主要抓住“瀲灩”“空濛”兩詞,藉助畫面,及教師語言渲染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體會晴時陽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麗、波光粼粼,熠熠生輝,而雨中西湖隱隱約約,朦朧、神秘。當然“晴”和“雨”還只是停留在第一個層面,“好”和“奇”才是學生理解的重難點。這兩個字值得推敲,在教學時,老師追問:好在哪裡,奇在何處,讓學生有自己的感受,真正理解古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探究,在層層探究中賞美、悟美、創造了美。

  2、由欣賞景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先讓學生談理解:詩人把什麼比作什麼,為什麼這樣比?然後教師補充“西子”與 “西湖”的共同點,近而讓學生品出詩人比擬精妙,品語言魅力,感受詩人把西湖比成中國古代最美的女子,說明他對西湖是多麼熱愛。並採取多種形式讀出這種感受。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依託詩文反覆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在誦讀過程中,深入品味語言的韻律內涵。在讀中檢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並非是對西湖一時一景的描寫,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韻,進行的精煉概括。而學生此時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詩中對晴天、雨天的描寫上。只有學生感受西湖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這兩句詩。因此,這句話我們抓住“總相宜”這個詞,讓學生感受西湖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這樣風姿綽約。

  此時,在此情此境中背詩,可謂“水到渠成”,這也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感”。從文字到畫面,無處不在的對比讓學生強烈感受到詩的魅力。這樣的積累,既是顯性的語言文字積累,又是隱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沉澱。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邊想象邊讀,從景中悟情。古詩語言精煉、意境深遠,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學生帶進詩中描繪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塊 :拓展閱讀

  古詩詞是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於課本、課堂學習的侷限。應藉助課堂教學拓展延伸,大量閱讀,我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及教材內容,最佳化課堂資源,擴充套件古詩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因此,課上補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讓學生讀後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中西湖的美。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說這課的板書,板書是這樣的:

  飲湖上初晴後雨

  西湖 西子

  晴(好) 淡妝

  總相宜

  雨(奇) 濃抹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是文章教學重難點的縮影,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簡潔的板書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最後,我想說,詩歌教學應該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進的一次審美之旅。我們喜歡“洗開春色無多潤,染盡花光不見痕”的唯美意境。希望這節課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古詩的理解和體驗,更重要的是使它成為“一枝紅杏”,學生從它身上能夠更深的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藉助它欣賞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滿園春色”。

飲湖上初晴後雨15

  《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首詩是北宋詩人蘇軾寫的,我讀後深有感觸。

  這首詩的意思是:西湖的水面上波光閃閃,天氣晴朗時更顯得美好。湖中的群山迷迷茫茫,雨後也奇妙無比。我想如果把西湖比喻為古代的美人西施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無論是淡妝還是濃抹,總是那麼美麗動人。

  蘇軾這首詩讚揚的是晴朗天色下的西湖和霧雨濛濛下的西湖,前者說水光,後者說山色,以點帶面,突出西湖的“好”與“奇”。這是自然的美,它激發蘇軾西湖比西施,讓人們從西施的美感受西湖的美。本來,西施的美在人們心目中沒有明確的印象,但人們公認她美這是事實,這賦予人們無窮的想象力,無論說她怎樣美都不過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這首詩描寫了晴天和雨天西湖的湖光山色,以濃烈的情感讚歎西湖天然之美。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