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易經> 《易經》乾卦所揭示的領導之學

《易經》乾卦所揭示的領導之學

《易經》乾卦所揭示的領導之學

  《易經》裡面的基本元素符號是“爻”,“爻”代表變化。

  唐朝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此說雖然有些誇大,但它指明瞭一個道理,那就是《易經》是一門領導之學、管理之學。不管《易經》的內容有多麼龐雜,多麼包羅永珍,但有一點的是可以肯定的:讀了《易經》可以幫助人從宏觀和微觀、變化和辯證、象數和義理等多方面考慮問題,因而有助於領導者認清形勢、把握時局、注重整體環境變化,從而提升應變、決策的能力。如果說《易經》各卦所包含的領導學內容還比較含蓄、比較隱晦,那麼作為其總領全綱的第一卦“乾卦”則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怎樣才能做領導”,或者說“領導應該怎麼做”。下面我們就從分析乾卦的卦爻辭入手,來具體說明這個問題。

  一、乾卦卦辭:領導者必備的四大基本素養

  《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含義的概述,也是對一卦精神的總體解說。乾卦卦辭是“乾,元、亨、利、貞”。元,是萬物的開始,因為萬物都是靠“乾”(代表天,代表太陽)的陽氣蘊育而生,所以叫“元”。亨,是亨通、通達,暢通無阻,毫無阻礙。利,指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古代人的解釋“貞者正也”,就是正。那麼乾卦卦辭翻譯為現代文就是:“廣大、亨通、吉利、純正。”這一卦的總的精神是:既然“乾”代表著天,就應該行使“天”的主宰作用;而“乾”之所以能夠主宰萬物,在於它具有始生萬物、暢通無阻、陰陽和合、純正堅固的特點。引伸到人事方面,此卦明確告訴人們,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元、亨、利、貞”四大素養:“元”要求領導者心胸廣大,心胸廣大才能有海納百川的肚量,容得下不同個性的下屬,容得下不同意見;“亨”要求領導者必須通達,上下左右溝通順暢,人際交往和睦融洽;“利”是指領導者處處為員工和組織著想,利他利人而不謀私利,行事符合義理,從而凝聚人氣;“貞”則告誡領導者必須堅韌貞固,行事符合正道,不存歪心,不走邪路,才能正人正己、修己安人。反過來說,一個人不具備這四大素養,也就不配做領導。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軋,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文言》據傳是孔子所作,孔子把《易經》中的“元、亨、利、貞”解釋為儒家思想的“仁、禮、義、正”,而且明確指出這是君子的“四德”,也就是領導者必備的四種品德。“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的立身之本。孔子認為,作為一個領導者首先要有仁愛之心,有仁愛之心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才能做眾人的領袖。其次,與人相處要“合禮”,也就是能夠尊重同事,尊重下屬,待人謙和,對人禮貌,切不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只有這樣,才能使組織氣氛和睦,員工關係融洽。其三,謀取利益,無論為公為私,都要符合正道。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對他人有利,對大眾有利,就符合以“義”,所以“利”也就是“義”。最後,養成內在堅貞、嚴謹剛正的品質,方可成就大事。

  總之,乾卦卦辭向人們明白無誤地指出了一個人要想成為領導者就必須具備“元、亨、利、貞”或者說“仁、禮、義、正”四德,否則就不可能成為領導者。

  二、乾卦爻辭:領導者具體的行為綱領

  《易經》裡面的基本元素符號是“爻”,“爻”代表變化。一個陽爻,一個陰爻,整個世界就是一陰一陽組成。陽爻為乾,陰爻為坤。乾卦代表陽剛,所以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代表陰柔,所以叫“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兩大精神支柱。

  乾卦由陽爻組成,陽爻叫“九”;坤卦由陰爻組成,陰爻叫“六”。六畫卦中爻的位置由下往上,依次叫“初、二、三、四、五、上”。

  乾卦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

  龍深藏在水裡,不要有所作為。

  易經《象傳》說:“潛龍勿用,陽在下也。”意思是說,龍深藏在水裡,不要有所作為,說明陽氣的位置低下。我們知道,爻反映了易經“時與位”的變化。“時”就是時間,或者說是時運;“位”就是空間,或者說是位置。處在初九爻這個位置的龍,還是一條潛龍,不可輕舉亂動,而要隱忍不發,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審時度勢,認清周圍的環境和自己的處境,從而達到順勢而為。潛龍勿用,有兩種情況:一是自覺地積蓄力量,所謂“厚積薄發”。如諸葛亮隱居隆中的時候,自稱臥龍先生,說明他抱負不凡,但不顯山露水,而耐心地等待時機的到來。二是在與敵對勢力對壘時要量力而行。力量的強與弱,是比較的`結果;選擇進取還是隱忍,須審時度勢。敵強我弱,就須忍;此時的忍,是明智而非怯懦,是爭取時間積蓄力量壯大自己。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羑里,是周文王審時度勢接受囚禁,為自己的部族爭取時間壯大實力;越王勾踐前往吳國臥薪嚐膽,也同樣是為了爭取時間壯大越國。如果沒有周文王的羑里之忍,也就沒有後來的武王克商和周王朝的一統天下;如果沒有勾踐的臥薪嚐膽之忍,也就沒有後來的越國復興雄霸一方。

  九二,見(現)龍在田,利見大人。

  龍出現在地面上,見到大人物很有利。

  真正的人才,無論是真心不想表現,還是不得已不去表現,但總有一天會被人發現,這時就到了九二階段。就如一條龍已經從水裡來到了地面上,完全可以展示自己龍騰虎躍的才華了。

  如果說初九爻處於潛藏隱忍的階段,那麼九二爻就到了出潛離隱的時機了。三國時魏人王弼注曰:“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周易注》)劉備在沒有諸葛亮輔佐之前,既沒地盤,又無兵馬,四處奔命,狼狽至極,隨時都想得一良才輔佐,尋求“出潛”之機遇。而諸葛亮隱居南陽多年,也極想遇到明主施展自己的才華,達到“離隱”之目的。二人一見如故,可謂“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對劉備來說,遇到諸葛亮就是遇到了“大人”;對諸葛亮來說,遇到劉備就是遇到了“大人”。二人各得其所,從此之後,騰雲駕霧,飛龍在天,赤壁一戰,終於鼎足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