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教學設計10篇

鄉愁教學設計

鄉愁教學設計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鄉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鄉愁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

  透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教學角度:

  語言品味課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匯入。

  二、 朗讀

  1,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的以下說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依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如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便激發學生“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思鄉之作——《鄉愁》。(板書)

  二、展示教學目標。(課件)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瞭解他所處的社會、時代,那麼我們就能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們先來簡單地瞭解一下作者。作者簡介(課件)

  三、師:同學們,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讀鄉愁(課件)

  師:從文章的題目我們得知,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麼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憂鬱深沉

  師:透過聽你覺得讀時語速應該是什麼樣呢?

  生:稍慢

  師:對,憂鬱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的朗讀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要讀好一首詩,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調,還要把握什麼朗讀技巧?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第一、二小節語速稍慢,讀出回憶。第三小節沉鬱,讀出生離死別的傷痛與失落。第四小節音調稍稍上揚,讀出對祖國的思念,蕩氣迴腸。

  另外,在朗讀時,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節,那枚小小的郵票寄託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在讀的時候要重讀。現在老師示範讀一下第一小節。

  師:下面幾小節請同學們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組來朗讀其餘幾小節。

  配樂朗讀

  師總結:同學們朗讀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們來聽聽名家的朗讀。(課件)

  四、師:透過朗讀,我們心靈深處情感已經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作者那淡淡的愁緒,我們彷彿也在慢慢體會,同學們讓我們奏響第二樂章--含英咀華品鄉愁

  師:我們知道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看不到,摸不著,但在余光中的鄉愁裡,他把鄉愁寄託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那麼詩人運用了什麼意象來表現鄉愁? (課件)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生:詩人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達不可捉摸的鄉愁。

  師:同學們回答很正確,作者抓住這四種意象表達了內心的情感,那麼作者以什麼順序來組織全詩?

  生: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人生的四個階段)(板書)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哪些具體的鄉愁?

  生1:小時候的我外出求學,與母親分離,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生2: 長大後,為生活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生3: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詩到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生4: 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

  明確:母子分離、夫妻分離 、母子死別 、兩岸分離(板書)

  師:同學們想像、表達都很好, 詩的第四小節,與前三小節已有所不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板書)

  師:課文學到這時,我想同學們肯定有話想說,你最想對誰說一句話,說句什麼話?

  生:我想對臺灣同胞說臺灣同胞,你們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的

  生:我想對余光中說余光中先生,你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

  師:大家說得很好,說出了我們華夏兒女的心聲。祝願寶島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板書)

  五、師:中國人,天然有著深深的鄉土情結,家被視為生命的本源。闊別六十八年後,余光中老先生終於回到了故鄉。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國的時候,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必須當一回‘浪子’,回頭後才能真正明白這一切。同學們”也許以後,為了追尋理想,你們也會離開故鄉,甚至會遠離自己的祖國,到那時候,你會對你的親人、故鄉、祖國說些什麼麼呢?下面我們進行第三樂章---說鄉愁(課件)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話語讓老師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願同學們透過本課的學習,更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在這節課結束前,讓我們的脈搏再次隨著鄉愁的韻律一起跳躍吧!(課件)

  佈置作業(課件)

  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別 個人的思鄉之情 渴望祖國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 昇華 早日統一

  現在--------海峽-------祖國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愛國之情

鄉愁教學設計3

  《鄉愁》

  ——教學設計

  福安市德藝學校初一語文組廖素合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鄉愁》以獨特的想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

  【教學設想】

  課前引導學生藉助課外閱讀材料瞭解作者及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主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由淺入深,重閱讀,善啟發,巧設高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初步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創設情境,透過多媒體手段,喚醒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在形式上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 透過誦讀品悟,讓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2. 培養學生有感情誦讀詩歌的能力。

  3. 透過情感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對詩中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特殊意象的體會把握。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有過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經歷嗎?當時的感覺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談談嗎?(請兩個寄宿生結合自己的經歷發言,教師適當啟發)

  對於思鄉之情,離別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詩作表達這種愁思了。你們能舉出一些抒寫“鄉愁”的古詩句嗎?(請兩個學生舉例)

  老師也收集了幾句,同學們一起讀一讀。

  1、馬致遠的曲《天淨沙. 秋思》: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3、李白的《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人透過這些詩句表達各自濃郁的思鄉之情。下面我們隨著詩人余光中一起走進他的鄉愁設計。

  (二)作者簡介

  首先請同學們藉助課文P100註釋對詩人先作一定的瞭解。把註釋畫下來。 生補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和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余光中一首《鄉愁》詩抒發了強烈濃厚的思鄉之情,表達出大多數臺灣人民的心聲。

  (二) 初讀感知

  1、 請同學們一起欣賞《鄉愁》配樂詩朗誦,在音畫中感受詩人的情感。聽完

  後說說他讀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裡?(播放錄音——使用語文版配備的錄音帶)

  2、 透過聽錄音朗讀,同學們一定也融入到了詩人的情感世界裡了,下面請同

  學們一起模仿錄音朗讀。

  3、 哪一個同學來說一說錄音朗讀讀得好在哪裡?(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讀準重音、讀出感情)

  (1)結合課後思考練習三,劃分詩歌的節奏。(板書:①節奏)劃完的同學可以

  再小聲地把這首詩多朗讀幾遍。(出示幻燈片)

  (2)除了要注意朗讀節奏,還要注意什麼?誰可以說一說?

  ——重讀(板書:②重音)

  (3)誰知道要把詩歌讀得好,還應該注意什麼?

  ——感情(板書:③感情)

  請同學們根據以上指導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激憤、昂揚和略帶哀傷。

  5.全班同學一起來有感情郎讀全詩。

  (四)研讀詩歌,品味意象。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裡,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板書: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2.四個時間詞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

  (板書: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將思鄉的愁思寄寓在“明月”當中。讀了余光中的這首詩,你覺得詩人在這幾個人生階段是透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鄉愁的?(板書: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4.我們以第一節為例,具體感知意象的`創設效果。讀一讀,想一想,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

  (1)請一位同學示範讀第一節

  教師指導:朗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重讀,而將一首詩讀出感情,離不開對詩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須重讀才能凸現其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2)郵票如何能表現鄉愁?(學生朗讀體會)

  郵票讓人聯想到通訊。詩人少年在外求學,思念母親,點點滴滴的眷戀之情,凝聚在這小小的郵票上。郵票雖小,卻蘊涵著詩人的鄉愁。(板書:思念母親) 師:為什麼選擇郵票呢?如果把郵票改成信紙可以嗎?

  師:為什麼詩人用小小來形容郵票?(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暢所欲言。) 師幫助理解釋疑:

  小小不僅用來形容郵票的大小,也用來形容情感的程度。這時的思鄉之情是比較淡的,如輕煙似的,一縷,兩縷。

  (3)誦讀第一節。

  5.根據第一節的學習方法,分別說說“船票”、“墳墓”、“海峽”是如何表現鄉愁的?(組織形式:以前後桌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派代表發言。)(教師適當引導)

  (1)郵票是書信來往,而船票則是兩地奔走的結果,凝結著詩人對新婚妻子的不盡相思,比郵票有著更濃的鄉愁;(板書:夫妻分離)

  (2)墳墓將母親和“我”生死隔絕,愁思更是濃的化不開,(板書:母子死別)這些都是詩人的“家愁”。

  (3)而海峽則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國愁”。(板書:故鄉之思→家國之情)一灣淺淺海峽,將臺灣和大陸分隔多年,卻割不斷臺灣人民對祖國大陸綿綿的思念。(板書:遊子與大陸分離)

  6.請同學們跟著伴奏一起誦讀全詩。

  (五)課文小結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看起來似乎沒有關連,但卻是詩人對鄉愁的種種感覺: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些詞都是客觀事物,它們有形狀有顏色,具備某種形象。當詩人將它們寫入作品中,並融入自己的情感——鄉愁時,它們就成為詩歌的意象。我們學習詩歌要從意象處入手。因為詩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緒隱藏在意象的背後,透過意象將它們暗示出來。理解詩歌的意象,能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詩歌的主題。

  【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模仿。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鄉愁是

  友誼是

  母愛是

  【板書設計】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童年 郵票 家愁

  (母子分離)

  長大後青年 船票

  (夫妻分離)

  後來啊中年 墳墓

  (母子死別)

  而現在老年 海峽 國愁

  (遊子與大陸分離)

鄉愁教學設計4

  【設計】

  文字細讀教學法。

  【創意說明】

  對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新詩名篇,僅僅只滿足於浮光掠影式的淺層賞析,顯然是不夠甚至是不得要領的。我們應該運用文字細讀的方法,探驪得珠,進一步尋求它大獲成功的深層原因,這樣不僅可以把對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還可以由此詩的成功,讓學生初步瞭解現代詩歌藝術上成敗的規律性因素。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裡,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裡,鄉愁分別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於無所依附。)

  二、細讀探究

  1、細讀鄉愁的情感內涵:

  ⑴ 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讀來似乎沒有任何理解障礙,然而它舉重若輕地濃縮了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你認為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具體指的是什麼?

  親情

  鄉愁 愛情

  祖國情

  ⑵ 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僅僅是鄉愁嗎?

  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細讀鄉愁的形式講究:

  ⑴ 鄉愁四節詩在形式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這樣些有什麼目的?

  (節與節之間完全均衡對稱,每一節均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節對應,位置上的詩行字數相等)

  (鄉愁在保持節與節之間的均齊對稱時,注意到每節內部詩句的長短參差變化,從而透出自由錯落的活潑感:整齊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蕪雜。)

  ⑵ 鄉愁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結構的復沓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使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顯得既深情綿邈,而又莊嚴正大。)

  三、規律把握

  1、你認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一首詩歌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2、拓展閱讀《鄉愁四韻》。

鄉愁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 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 透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 透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慾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 聽一聽: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 、 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 教師示範朗讀。 (多媒體配樂)

  ⒉ 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 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 母子別 新婚別 生死別 故園別

  ⒌ 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鑑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麼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⒊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透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藉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 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⒋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 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為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這首詩。

  2. 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母子別 郵票

  新婚別 船票

  生死別 墳墓

  故園別 海峽

鄉愁教學設計6

  一、走近鄉愁(迴圈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於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螢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迴圈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選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赴臺。(大螢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後半生是在臺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絡。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學生齊讀後提示字的讀音。 (點選下一頁)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 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麼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麼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後,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於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裡的人聽。(學生髮言後,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遊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裡,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螢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螢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螢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遊子鄉愁無盡(螢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蘊涵著飽滿的詩情 。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託物寄情(板書:託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後,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ザ雜誄諂泊的遊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臺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臺灣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臺灣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並稱為祖國母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遊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 蒐集並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鄉愁教案教學設計【3】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瞭解詩人的情感。

  2、瞭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覆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是當代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一、研習新課:

  (一)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後,有什麼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後,範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裡,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託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透過“明月”寄託鄉愁,那麼這首詩是透過什麼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遊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說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並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後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麼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麼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鄉愁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2、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3、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重點

  和難點

  重點: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難點: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集 體 備 課

  二次備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教師用深情的語言引導:鄉愁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就是抒寫這一主題的,同學們還記得嗎?請一起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同學們還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現鄉愁的詩句嗎?(參考:“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其實,現當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寫鄉愁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

  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 1928年出生於南京, 1950年去臺灣。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熟習課文、指導朗誦。

  1.請學生自己先默看本詩,熟悉詩歌內容。

  2.再請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試著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學生指導:體會是隻可意會的,並非要求每個學生做到,有部分達到即可,而且很難檢查,主要是落實節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筆標出。教師下去指導顧問)

  3.提問: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還是憂鬱深沉?

  採用自由提問式,讓學生無拘束回答,學生應該容易明白。

  教師補充: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4.設問(不用馬上答):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在語速和節奏處理上應注意什麼?

  先請二人(舉手)試讀並講解:語速要放緩慢一點;要多停頓,不直讀長句。

  5.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朗讀。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 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人/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四、分析、解讀本詩。

  1、三個問題:

  (1)鄉愁原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這首詩是怎樣把抽象的鄉愁形象化的?

  (2)這四種物件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3)詩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鄉愁呢?

  2、解決方式:由學生獨立思考,然後開展全班性的討論,教師也適時參與其中。

  第一題結合前面學習過的〈靜夜〉中有關形象化的手法應該不難理解,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鄉愁投射於“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具體可感的物件上,採用了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技巧:託物寄情。

  第二題前一個問題容易找到,共同的特點教師應給恰當的提示,便表達效果可抽查優生回答,對於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師再講解。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第三題應該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師作一些啟發,提問後再總結。

  (小時候母子分離對母親的思念,長大後夫妻分離對妻子的思念;後來母子死別 再也無法溝通的思念;現在遊子與大陸分離對故土的思念。這四節詩層層推進,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五、朗讀、背誦、體味。

  自由朗讀(按要求)並當堂背誦該詩,並同時再次感受作者的這種鄉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種靈性,無法指導)

  六、作業佈置:完成自設作業。

鄉愁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匯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麼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說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匯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裡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裡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1

  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

  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裡頭

  大陸∕在那頭

  3

  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

  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

  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

  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

  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線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

  當堂記憶

  透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麼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

  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後,我們試著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

  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髮,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裡,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湧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七、佈置作業(見附練習)

鄉愁教學設計9

  鄉愁優秀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本設計遵循新課程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注重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的融合。並且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2、透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3、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

  4、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5、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愛家愛鄉愛國意識。

  【教學重點】

  1、透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2、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

  【教學難點】

  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

  【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式。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喜歡聽音樂嗎?(喜歡)那我們就來欣賞一段由美籍華人費翔演唱的名曲《故鄉的雲》。(播放音樂)

  提問:聽了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麼?喚起了你怎樣的情感?

  抽學生回答。

  這種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情感就是鄉愁。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這其中不乏千古傳誦的名篇。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有關鄉愁的詩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靜夜詩》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有“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還爛,是離愁,別有一班滋味在心頭”。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裡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今天我們來學習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思鄉之作《鄉愁》〔板書:鄉愁 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簡介:

  提問:誰來介紹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學生介紹得很全面,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補充〕

  教師總結: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去臺灣。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從現代詩的創作和影響來說,目前臺灣詩人還很少有人超過他。

  2、熟悉課文,指導朗讀:

  ⑴ 詩歌欣賞最重要的就是朗讀。先聽老師範讀一遍。請大家注意感情、節奏和重音。

  〔配樂二胡曲《江河水》〕

  ⑵ 提問: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還是憂鬱深沉?

  〔採用自由提問式,讓學生無拘束回答,學生應該容易明白。教師補充: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⑶ 朗讀要求:要用憂鬱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節奏和重音。

  ⑷ 分四小組朗讀一小節,學生評點。

  ⑸ 全班齊讀。

  ⑹ 學生自由誦讀、體會。

  3、品味語言,鑑賞詩歌:

  ⑴ 隨著同學們聲情並茂的朗誦,課堂上也瀰漫了濃濃的鄉愁。透過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⑵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明確: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後(青年)──夫妻分離、後來(中年)──母子死別、現在(老年)──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⑶ 鄉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而詩要講究形象性,詩人是怎樣把抽象的鄉愁形象化的?

  明確: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思鄉哀愁(深沉)

  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託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

  ⑷ 這首詩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鄉愁。將抽象的情緒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說“載不動”,而本詩卻說“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並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明確:這是正語反說,“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

  小結: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詩情層層推進昇華,最後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4、聯想想象,走入詩人創設的優美意境:

  詩是精當含蓄的藝術,比較跳躍,讀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請同學就一、二、三、四兩節詩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中所想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自讀,想象討論、回答。沒有統一答案,鼓勵創新。不斷挖掘詩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

  ⑴ 指名朗讀本詩。

  〔朗讀提示: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⑵ 學生分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節的畫面。師生共同點評。

  ⑶ 給想像的畫面取名,並體會這些畫面所表達的情感。

  明確:畫面依次為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家人之愛與國家之思很好地在詩中融為一體。

  三、遷移運用

  下面我們活學活用,熱炒熱賣,進入練一練的環節。

  1、請仿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以“鄉愁”、“思念”“幸福”為本體寫一寫與詩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學生思考時,播放背景音樂《思鄉曲》〕。

  2、詩的前兩節的鄉愁是分別思念母親和新娘,假若在第2節後再添上一節是寫思念兒子的,可以怎樣寫?(學生自由發揮)

  四、歸納延伸

  今天我們一起體會了余光中先生的如煙似霧、如泣如訴、慷慨激昂、蕩氣迴腸的鄉愁──家園之戀,故國之思,令人動容。學了這首詩後,同學們一定有許多感觸,現在你最想對誰說?最想說的是什麼?(學生自主回答)

  教師總結延伸:臺灣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臺灣離開了大陸的懷抱,成了漂泊的一懸孤島,兩岸人民飽嘗親人離別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臺灣早日迴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這符合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陳-水扁等一系列臺-獨分子現在卻倒行逆施,置廣大人民的願望於不顧,瘋狂叫囂臺灣-獨立,企圖分裂祖國,大家答應不答應?(生:不答應!)對,堅決不能答應!全國人民也絕不會答應!在這裡我們要正告陳-水扁之流,趁早收起臺-獨論調,回到“一國兩制”的框架上談判。同學們,我們一起祝願,一起努力讓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儘快實現吧。

  回過頭來,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吟唱余光中先生《鄉愁》的最後一節,來體會臺灣人民纏綿沉痛的故土之思吧!

  學生再讀《鄉愁》第四節。

  五、欣賞體驗

  最後讓我們欣賞來欣賞由余光中作詞、羅大佑作曲演唱的抒情名曲《鄉愁四韻》,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鞏固練習

  1、給席慕蓉的《鄉愁》賞析性文章。

  2、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板書設計】

  小時侯(少年) 郵票(小)──母子深情

  長大後(青年) 船票(窄)──夫妻恩愛

  後 來(中年) 墳墓(矮)──生死悲痛

  現 在(老年) 海峽(淺)──思鄉哀愁

鄉愁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人把鄉愁化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3、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激發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意象,體會感情。

  【難點】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發感情。

  【教學步驟】

  一、匯入課文

  回憶王致遠的《秋思》由古代的鄉愁引入現代詩人的鄉愁。

  二、播放錄音

  聽讀感悟,說出作者的情感基調。(憂鬱深沉)

  三、自由朗讀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初步感受作者的濃濃鄉愁。

  四、品位詩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畫表達鄉愁?(四幅具體生活畫面)

  讓學生理解“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

  2、學生口述四個畫面:

  ⑴ 幼年求學,母子分離。

  ⑵ 成年後,告別妻子,背井離鄉。

  ⑶ 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

  ⑷ 同胞難得相間見,國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領悟主旨

  六、拓展

  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