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鄉愁》的教學設計範文(精選11篇)

《鄉愁》的教學設計

《鄉愁》的教學設計範文(精選11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愁》的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詩中的意象

  2、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體悟詩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並能找到記憶的恰當方法

  4、能夠結合該篇自己創設意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準確理解詩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以致用,自如想象,創設新意象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課前播入《鄉愁》曲,創設氛圍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匯入一: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麼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引出小詩:

  異鄉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遊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說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體配樂)

  是啊,想家的心情,誰都說不清。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呢?(媒體示圖)尤其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匯入二:,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裡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裡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瞭解余光中

  1、學生根據所積累的資料,簡要地介紹。

  2、補充(媒體示):

  余光中祖籍大陸。1928年生於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臺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情深,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是他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對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風趣幽默地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國是外遇。

  代表作《鄉愁》、《鄉愁四韻》,《春天,遂想起》,被稱為鄉愁詩人。

  (三)聽錄音,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1、明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帶哀傷,所以朗讀時的速度就是緩慢的。

  2、生小聲朗讀,邊讀邊標出節奏和重音(/、·)

  師巡迴,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新娘∕在那頭

  長大後

  而現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外頭

  我∕在這頭

  母親∕在裡頭

  大陸∕在那頭

  3、請學生個別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並適當指導:

  第一、二節,語速慢,讀出思念之情

  第三節,注呵的變調,應讀為輕聲,讀出適當的顫音(生列離別)

  第四節,音調上揚,要有蕩氣迴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

  4、齊讀

  (四)解讀全詩,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讀

  1、整體感知

  你投入了怎樣的感情去朗讀?(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作者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2、細細體會

  (1)詩人的這種感情是不是突發偶感?

  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這一點,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要把這種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抽象的情感具體地表達出來,作者是怎樣做到的?藉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藉助了意象,什麼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找一找,這首詩藉助什麼樣的意象表達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情?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想象構圖

  其實詩人是巧妙地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託物寄情。詩是精當而儲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詩中有畫)

  (1)教師用語言描述自己讀第一節詩後腦中出現的畫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

  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

  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

  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解析:母子別郵票小小,含情依依。(媒體示)(朗讀時注)

  (2)學生輕讀,作畫(媒體音樂)

  (3)說一說,適當評論(學生自評,師評結合)

  明確:

  第二小節:夫妻別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體示)

  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生死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媒體示)

  第四小節: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故國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媒體示)

  (4)結合媒體所示,問:第四小節表達的情感,跟前三節比有何不同?

  前三個意象聯結的是親情、愛情,這節連線的是愛國情。

  感情的昇華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5)請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讀一讀,或齊讀

  4、當堂記憶

  透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簡單陳述意象美。像這麼美的詩,不把它記下來豈不可惜?

  注:切莫死記硬背,找規律。

  每一小節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時間,從小時候到現在。疊詞。還有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是鄉愁是在這頭在那頭。

  把這些詞想一想,然後,我們試著一起來記憶一下(單獨記,齊憶)。

  五、拓展,仿句

  這首詩作者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其實除了這些事物外,還有許多東西能觸動我們的心靈,引起我們的思鄉情緒。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具體的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適當穿插評,表揚)

  例:鄉愁是一枚青橄欖,苦苦的、澀澀的,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愁是一根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鄉愁是母親頭上的亂髮,理也理不清。

  鄉愁是一灣湛藍的海洋,望不著邊際,看不到底。

  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

  六、小結當堂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裡,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湧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

  七、佈置作業(見附練習)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便激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於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悽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思鄉之作——《鄉愁》。(板書)

  二、展示教學目標。(課件)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瞭解他所處的社會、時代,那麼我們就能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們先來簡單地瞭解一下作者。作者簡介(課件)

  三、師:同學們,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讀鄉愁(課件)

  師:從文章的題目我們得知,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麼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憂鬱深沉

  師:透過聽你覺得讀時語速應該是什麼樣呢?

  生:稍慢

  師:對,憂鬱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的朗讀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要讀好一首詩,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調,還要把握什麼朗讀技巧?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第一、二小節語速稍慢,讀出回憶。第三小節沉鬱,讀出生離死別的傷痛與失落。第四小節音調稍稍上揚,讀出對祖國的思念,蕩氣迴腸。

  另外,在朗讀時,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節,那枚小小的郵票寄託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在讀的時候要重讀。現在老師示範讀一下第一小節。

  師:下面幾小節請同學們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組來朗讀其餘幾小節。

  配樂朗讀

  師總結:同學們朗讀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們來聽聽名家的朗讀。(課件)

  四、師:透過朗讀,我們心靈深處情感已經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作者那淡淡的愁緒,我們彷彿也在慢慢體會,同學們讓我們奏響第二樂章--含英咀華品鄉愁

  師:我們知道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看不到,摸不著,但在余光中的鄉愁裡,他把鄉愁寄託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那麼詩人運用了什麼意象來表現鄉愁? (課件)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生:詩人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達不可捉摸的鄉愁。

  師:同學們回答很正確,作者抓住這四種意象表達了內心的情感,那麼作者以什麼順序來組織全詩?

  生: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人生的四個階段)(板書)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哪些具體的鄉愁?

  生1:小時候的我外出求學,與母親分離,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託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生2: 長大後,為生活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生3: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詩到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生4: 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

  明確:母子分離、夫妻分離 、母子死別 、兩岸分離(板書)

  師:同學們想像、表達都很好, 詩的第四小節,與前三小節已有所不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板書)

  師:課文學到這時,我想同學們肯定有話想說,你最想對誰說一句話,說句什麼話?

  生:我想對臺灣同胞說臺灣同胞,你們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的。

  生:我想對余光中說余光中先生,你的願望一定會實現的……

  師:大家說得很好,說出了我們華夏兒女的心聲。祝願寶島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板書)

  五、師:中國人,天然有著深深的鄉土情結,家被視為生命的本源。闊別六十八年後,余光中老先生終於回到了故鄉。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國的時候,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必須當一回‘浪子’,回頭後才能真正明白這一切。同學們”也許以後,為了追尋理想,你們也會離開故鄉,甚至會遠離自己的祖國,到那時候,你會對你的親人、故鄉、祖國說些什麼麼呢?下面我們進行第三樂章---說鄉愁(課件)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話語讓老師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願同學們透過本課的學習,更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在這節課結束前,讓我們的脈搏再次隨著鄉愁的韻律一起跳躍吧!(課件)

  佈置作業(課件)

  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長大後-------船票-------夫妻分別 個人的思鄉之情 渴望祖國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 昇華 早日統一

  現在--------海峽-------祖國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愛國之情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3

  一、走近鄉愁(迴圈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對於背井離鄉、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回家”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最美的夢想。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一些人卻有家不能回、有親不能見,於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傳千古、滿載思鄉之情的詩章。今天,我們一起欣賞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大螢幕顯示課題)

  二、傾聽鄉愁(迴圈播放《橄欖樹》的曲子)

  1、首先我們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點選余光中)

  余光中,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於南京,1950年赴臺。(大螢幕顯示)雖然,詩人的後半生是在臺灣度過的。但他卻與大陸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絡。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詩人有家難回,思鄉之情也愈來愈濃。《鄉愁》就是詩人思鄉的代表作。現在,我們一起傾聽《鄉愁》。

  2、多媒體播放《鄉愁》(在聽的過程中,仔細體會詩中蘊含的感情)

  3、深情的誦讀,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鄉愁。朗讀是語文的基本功之一,讀詩,更要注意把握節奏和重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斜線表示停頓、著重號表示重音。我先為大家誦讀一遍。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學生齊讀後提示字的讀音。 (點選下一頁)

  注意:“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這首詩中,我認為,讀“zhèi”“nèi”在語氣上更舒緩,更易讀出詩的內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換顏色)

  4、我們再次傾聽《鄉愁》,同學們可以小聲跟讀。下面分組朗讀,注意感情。 (每組推薦一個同學,朗讀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鄉愁

  1、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層層推進詩情,請把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找出來。

  明確:這四個詞分別是: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 現在(板書)。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人生的四個階段。而這四個階段,恰恰是詩人的整個一生。

  2、整首詩都是圍繞著鄉愁來寫的。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何有這麼多的鄉愁?如果他不曾遠離親人和家鄉,會不會有這麼多的愁緒呢?

  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故土,所以,這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3、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卻用具體可感的事物把鄉愁形象化,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用了哪些具體事物表現鄉愁?

  明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濃濃的鄉愁濃縮在四個具體的事物上: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

  4、這些形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郵票:(返回畫面,女同學讀一節)小時候離家讀書,外出求學的少年思念母親,可路途遙遠,只有讓這枚小小的郵票把心中的思念帶給遠方的母親。真是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書:郵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畫面,男同學讀第二節)長大後,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那縷縷的鄉愁,只能寄情於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書: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請同學們結合畫面,仿照前兩節的形式,用自己的話把三四節的內容講給小組裡的人聽。(學生髮言後,老師可做總結)

  墳墓:(教師讀第三節)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可是,當詩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鄉時,卻再也看不見母親慈愛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的隔開了。所以墳墓矮矮,哀痛深深!(板書:墳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峽:(齊讀第四節)而現在,這淺淺的海峽,又把我與祖國隔開。它阻斷了多少親人的團圓夢,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離;這淺淺的海峽之水,是遊子的思鄉之淚,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鄉愁之淚!所以海峽淺淺,鄉愁濃濃(板書:海峽淺淺,鄉愁濃濃)到這裡,詩人把鄉愁推向極至,暗示了只有祖國統一,心中的鄉愁才得以了結。由個人的思鄉念親推廣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小結:詩人從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螢幕顯示: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濃濃夫妻情(螢幕顯示:夫妻情),墳墓雖矮,卻是生死別(螢幕顯示:生死別),海峽雖淺,更使遊子鄉愁無盡(螢幕顯示:故鄉情)。看似平常、單純的事物,蘊涵著飽滿的詩情 。這就是詩人常用的技巧之一:託物寄情(板書:託物寄情)。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達的形象、具體。

  5、讓我們再一次傾聽《鄉愁》(多媒體播放《鄉愁》)

  6、下面,我們帶著感情來背誦這首詩。之後,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為大家背誦。 (背誦可一人獨立完成,也可兩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鄉愁 ザ雜誄諂泊的遊子來說,家園的影子最讓人牽絆,鄉愁更是揮之不去,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相關的鄉愁詩。

  ①臺灣詩人舒蘭的《鄉色酒》’

  ②臺灣詩人非馬的《醉漢》‘

  ③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重點欣賞余光中的《鄉愁四韻》)。

  小結:我們欣賞的這四首詩,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即希望家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愛國詩人聞一多曾將澳門、香港、臺灣和其他四塊與大陸隔離的土地並稱為祖國母親的“七子”,發出“母親,我要回來!”的悲憤吶喊。讓我們一起傾聽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結束語:《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遊子的心聲。雖然,我們的祖國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也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那時,濃濃的鄉愁將化為相聚的喜悅,讓我們翹首以待!

  五:作業:

  1、熟讀、背誦余光中的《鄉愁》。

  2、 蒐集並整理思念家鄉的古詩詞。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4

  知識儲備點:

  1、品味詩歌語言,瞭解詩人的情感。

  2、瞭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培養點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覆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體驗點: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並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分析本詩獨創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啟發、探究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頭凝望窗外明月)同學們,看這幅畫,你們會想到誰的詩句呢?這首詩是表達怎樣的情感呢?(學生回答)對,這首詩是著名的唐代詩人李白所作,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家鄉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當我們一旦離開它,總會生起或多或少的鄉愁。今天我們再一起來學習臺灣著名學者余光中的〈〈鄉愁〉〉,體會其中的情意好嗎?

  二、板書課題,作者簡介:

  余光中,臺灣學者,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臺灣,是當代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

  一、研習新課:

  (一)聽讀,整體感知。

  1、播放〈〈鄉愁〉〉配樂詩朗誦錄音。

  2、同學們聽了以後,有什麼感受?請說出來大家討論。

  3、教師適當評點後,範讀課文,讓學生再次體會詩中悲憤而激昂的感情基調。

  (二)品讀,體會詩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請同學代表讀課文,集體糾音。

  2、結合練習三劃分全詩節奏。

  3、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三)解讀,品味詩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組探究下列問題:)

  1、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裡,鄉愁一直縈繞在詩人心頭,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東西,但很多詩人卻把它寄託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透過“明月”寄託鄉愁,那麼這首詩是透過什麼來表達鄉愁的?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結合上文,說說你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產生的聯想,它們是如何表現鄉愁的?

  (四)課堂互動。

  (學生針對本課不懂的問題發問,由學生來回答,老師適當點撥。)

  (五)延伸拓展,深化積累。

  1、“鄉愁”從古到今都困擾著羈旅他鄉的遊子們,因而也成為文學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我們學過的作品中還有哪些是反映這個主題的?你能背出來嗎?

  (學生背誦,肯定學生課外的學習和積累。)

  2、在〈〈鄉愁〉〉一詩中,作者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等,請你也仿照這個句式說一、二句話。

  (老師啟發,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並及時給予中肯評價)

  (六)再次朗讀課文,然後課堂小結。

  1、全班再次誦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課堂小結:

  同學們,人們常說:“甜不甜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正因為如此,文學史上才留下了那麼多感人至深的抒發“鄉愁”名作,那麼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歌曲〈〈誰不說俺家鄉美〉〉邊想出答案。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鄉愁》。

  2、以愛家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

  透過品味語言來鑑賞詩歌。

  教學過程:

  一、匯入回憶

  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匯入。

  二、朗讀全詩

  1,或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品味課文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的以下說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請學生依照詩作中的“鄉愁是……”這一句式也來寫一寫鄉愁,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多句。)如

  鄉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運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現意象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歌的朗誦技巧,較有感情的朗誦本詩。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積累思鄉的對聯。

  情感目標:

  體味字裡行間散發著濃濃的鄉愁,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詩歌,感悟詩歌主題,深化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象,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一、匯入

  他,一首詩,道出了兩岸共同的心聲;他,多次往返海峽,卻始終難圓故鄉夢;他,一段陳詞,成就故鄉無盡的佳話和榮耀。

  他是誰呀?(鄉愁詩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

  二、教學過程

  在以往學習詩歌的課堂上,老師說過,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呀?(朗讀)

  是的,古人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而且,朗讀時解讀詩歌的 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覆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自由讀(強調:在讀的時候,揣摩一下怎樣才能讀好。)

  2、齊讀

  覺得自己讀得好嗎?

  錄音好在哪裡?(強調:語速要慢,感情是憂鬱的,節奏要放慢)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錄音的朗讀,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的。

  3、個別讀。

  一首詩只有讀出來,生命才算完成,朗讀者要象演奏家一樣,把詩歌的潛在生命激發出來,這樣能吸引人,打動人。

  透過剛剛的朗讀,從中你讀出了什麼呢?(詩人融於詩歌中的濃濃思鄉之情)

  為什麼詩人會有如此濃重的鄉愁呢?這與詩人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才讓余光中在接受大陸記者的採訪時,脫口而出

  讓我們再次跟著錄音朗讀,體會詩中的鄉愁。

  透過朗讀,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在漫長的生活經歷中,對故鄉綿綿思念一直縈繞在心間,讓他悵惘嘆息。那麼,詩歌中那些詞可以看出。

  (如: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小小 窄窄 矮矮 淺淺 疊詞,以事物的輕小襯托鄉愁的濃重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物化鄉愁,使其具體可感。)

  愁緒在詩中瀰漫,讀來似乎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鄉愁本來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麼詩人又是如何透過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呢?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作者分別選取了最能表達鄉愁的對應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那麼這些意象分別表達的是怎樣的鄉愁呢?

  所以,作者在選取這四個意象時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內涵,你覺得它們之間有無共同點呢?

  (都顯示著分離,漂泊,訣別,可望而不可即的離別情緒)

  那麼,真的都一樣嗎?在情感的歸屬上沒有什麼不同嗎?

  (由個人——國家)

  是的,余光中曾說過:

  在漫長的時光中,詩人的鄉愁不僅僅是簡單的思家戀鄉,更是慢慢昇華,成為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戀,這份愛國情懷,深入詩人骨髓:

  這是一份多麼深沉的思念,多麼刻骨的愛啊!

  讓我們攜帶著詩人的這份情,再來齊讀全詩,感受詩歌中的濃濃鄉愁。

  三、總結

  板書:

  讀(詩歌)──賞(意境 )──悟(情感)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一、創設情境匯入,感受詩歌的音樂(伴著《思鄉曲》音樂,師充滿深情地走上講臺

  1、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過窗欞,灑進房間。詩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矇矓,思鄉之情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他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師播放《鄉愁》的朗讀:"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生聽)

  2、大家聽得很投入,好,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先生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吧!(教師板書課題:鄉愁)

  3、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螢幕顯示:深情地朗讀細膩地感受詩意地仿寫)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初步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深情。(學生朗讀)

  2、齊讀

  3、誰來說說你讀這首詩的心理感受?(悲傷,淒涼,是隱藏在思想深處的一種說不出的痛;無奈,惆悵,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縷縷鄉愁綿綿不絕地襲來,彷彿聽到一位海外遊子深情的呼喚。)

  4、同學們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那麼,你認為這首詩應該用一種什麼語調、語速來讀呢?(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層層遞進。)

  5、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朗讀,注意把詩歌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學生齊讀)

  三、細膩品讀,讀出詩意

  1、詩歌的語言無時不在敲打著我們的心靈,就讓我們進一步走進詩歌,感知詩意。

  2、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用簡潔的語言分別概括四個小節的內容。(多媒體展示)

  3、生答師歸納

  板書:母子之別、夫妻之別、母子之別、家國之別

  4、1、3小節的母子之別是不是重複了?(1小節是生離,3小節是死別,死別更令人痛徹心扉。)

  5、來,捧起課本,讀1、3小節,讀出遞進感來,讀出作者內心感情的變化。(生齊讀)6、這位母親,生他養他的母親,更是戰亂時代帶他逃亡的母親,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慶,但是從沒有放棄教育兒子,而就是這樣一個母親,他如今卻已經是陰陽兩隔,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種揪心的感覺……

  一男生讀(很不錯的感覺)女生再讀,“——後來啊,……母親在裡頭……”這一小節。

  四、優美解讀,讀出詩境

  1、透過朗讀,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思鄉、對祖國的思念)

  2、在作者眼裡鄉愁都是什麼?(生說師板書: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詩人藉助的這四個意象所表現的鄉愁一樣嗎?(不一樣。四個詩節分別表現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前三個詩節寫的是家愁,最後一個詩節寫的是國愁。)

  4、板書:郵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墳墓--生死別、海峽--家國戀再次朗讀這首詩,讀出意境和感情(生齊讀)

  5、大家發現沒有,這首詩中“頭”字重複了很多次,有“這頭”、“那頭”、“外頭”、“裡頭”。你覺得還可以用其他的詞語嗎?(我們一般用的是“這邊”、“那邊”、“外邊”、“裡邊”)

  6、那我們把全詩的“頭”都換成“邊”再來朗讀一下全詩,體會一下感覺有什麼不一樣。(生齊讀),1 / 4(“這頭那頭”給人的感覺是在兩段距離的盡頭,很遙遠。“這邊那邊”似乎隔得很近,沒有那麼遙遠。)

  7、說得不錯。再來讀一、二兩個小節,除了距離的遠,體會一下還有什麼不同?(生換讀一二小節)(“這頭那頭”語音上給人的感覺要厚重一些,而“這邊那邊”發音卻是輕飄飄的,厚度不夠。)8、說得妙極了!來,再比較著讀最後一小節,讀出距離的遙遠和情感的沉痛。(齊讀)

  五、豐富連讀,讀出詩情

  1、鄉愁是余光中不變的情結。他為什麼對大陸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對他的身世做一番瞭解。(請看大螢幕: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再還鄉時已經64歲。余光中從60年代起就創作了不少鄉愁詩,是臺灣著名的鄉愁詩人。70年代初創作了《鄉愁》,他說:"我20分鐘寫出的是20年的思鄉之情。")

  2、齊讀全詩,體會詩人蘊藏了20年的思鄉之情。(生齊讀)

  六、尋美之旅,競聘"審美家"

  讀得好美啊!現在我們來競聘"審美家"。請用這樣的句式說話:"我覺得寫得好,好在"(小組深入地討論,待會兒我們來交流)比如說,我覺得"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幾個意象選得好,好在它們都代表著分離,如油畫的著色逐漸加深,層層推進了詩情的抒發。

  ★我認為"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這幾個表示時間的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地表示了人的成長曆程。

  ★這幾個詞還準確表達了情感的變化。感情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濃,逐漸升華。

  ★"這頭"、"那頭"、"外頭"、"裡頭"這幾個方位詞用得好,好在空間變化。

  ★我認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這幾個詞用得好,好在準確形容事物的.形狀,以小而輕的形象承載了濃濃的鄉情。教師引導:郵票小小,鄉愁“大大”學生回答:船票窄窄,鄉愁“寬寬”

  墳墓矮矮,鄉愁“高高”、海峽淺淺,鄉愁“深深”

  ★美在結構,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之間整齊均衡,每節內部長短句錯落有致,顯現出層疊式的建築美。

  ★美在韻律。重章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為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惆悵的基調。

  ★美在對稱。"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對應了四幅畫面:母子別、夫妻別、生死別、故國別。

  ★美在儉約、凝鍊。作者精心選擇了四個意象,凝聚了一份濃得化不開的鄉情。

  七、尋美之旅,競聘"攝影家"

  1、詩可以讀,可以唱,可以畫,還可以演。我們來競聘"攝影家"。你願成為一位導演嗎?如果讓你把這首詩拍成"MTV",你選哪一節?想一想,該拍什麼畫面?配什麼音樂?演讀,說想象的話(學生分組討論)

  ★我選第2節。我的鏡頭裡出現這樣的畫面:一個秋天的早晨,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人,手拿一張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擠到輪船上。晚上,躺在船艙裡,他甜蜜地回憶著與妻子共同勞動,一起高興地端望著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選第2節。慢鏡頭推出:"我"與妻子跑著,跑著……終於,手握在了一起!

  ★我選第1節。我採用倒敘手法拍攝,時間是春天。

  ★第3節。"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跪倒在母親的墳前,……我配貝多芬的《安魂曲》。

  ★第4節。我把時間定為除夕,"我"的一家人貼"福"字,過大年!,2 / 4 ★我這樣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站在白沙灘,指著大陸方向,對孫子說:"這,--才是咱們的家!"我選配《彩雲追月》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豐富!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句很多,誰能背出幾句?(幾生背誦)

  3、又如現代席慕容的詩《鄉愁》(多媒體展示),品析

  八、聯想想象,體會鄉情

  1、讀一首詩,不但要去品味、去體驗、去想象,還要去再創造。讓我們放飛想象,就"鄉愁是……"這個話題書寫自己離家時的真切感受。

  比如說:鄉愁是故鄉牛背上的短笛,吹響的是綠色的鄉音。

  ★鄉愁是一輪明月,鏡子似的明月,照著家鄉,也照著我。

  ★鄉愁是父親寬廣而厚實的脊背,是慈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無盡牽掛。

  ★鄉愁是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悠悠思緒;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絕唱。

  ★鄉愁是一枚青蘋果,它在幼小時,有一種酸澀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種葉落歸根的衝動。

  ★鄉愁是一部戲,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戲;鄉愁是一本書,是一本包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書。

  ★鄉愁是什麼?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還是重複的記憶?

  2、鄉愁是串串駝鈴,聲聲叩響遊子的心扉;鄉愁是一杯月色,斟滿的是綿綿的思念;鄉愁是顆顆露珠,折射長途跋涉的身影;鄉愁是悠悠漣漪,讓歲月在心湖盪漾……

  九、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灣,隔斷了海峽彼岸同胞回鄉的腳步,卻鎖不住他們濃濃的鄉思和望鄉的歌聲。或許是一朵浮雲,或許是一段樂曲,或許是一幅畫面,都能串成優美的詩情。詩中有畫,這是多數抒情詩所共有的一個特點。

  請同學們一起靜思片刻,然後選擇這首小詩的任何一小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你細膩、優美而又抒情的筆觸描繪出屬於你心中的那一幅優美圖畫,不少於150字。(課件展示)

  教師示範一:

  “夕陽西下,我坐在沙灘的礁石上,傾聽著來自遠方的聲音。夕陽就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盡,但我知道,夕陽會離我遠去,就像這海浪一樣,有一天我也會聽不到它的聲音。一串串腳印在沙灘上,望不到邊,那正是我走向家鄉的路。我問蒼天,向著大海母親喊道:‘媽媽!’可是我卻聽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我聽見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這海浪是來自祖國的,可對面的親人們,你們聽見這裡的聲音嗎?”

  教師示範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遠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堅定,揹著一個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親,滿臉傷感,提著一個行李箱,吃力地跟著……只聽見他們腳下的落葉嚓嚓地響。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來,母親也緩緩放下箱子。母親盯著少年的臉,悠悠地說:“別忘了來信。”少年用力點點頭。片刻,母親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遞給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記加衣服……”少年沒有回答,提起箱子轉身走向前方。母親還在原地,她的眼光隨著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親久久佇望,目光深情而又專注,夕陽的餘輝給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朧而美麗的光暈……

  2、請同學們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聆聽最精彩的想象。學生結合寫作要求進行評價。

  3、詩中有音樂,詩中有圖畫,詩中還有語言與新奇的美,正是這一切構成了詩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詩充滿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它們共同傳遞出的情感是一種淡淡的憂傷。這裡有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我們發現,作者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藉助這些意象所要表達的已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憂傷,更是一種民族的憂傷,國家的憂傷。所以說,雖然是一種淡淡的憂傷,卻是一濃濃的意境之美啊!(課件展示)

  4、讓我們一起再次透過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中所蘊涵的崇高的情感。(學生齊讀)

  5、央視曾經對余光中進行過採訪,詩人說:“故鄉已經找不到了,那種感覺已經找不到了,

  3 / 4長江黃了,衚衕不在了……滄桑感也不一樣了……”。他再也回不到那個……故鄉了,見不到……母親了,回不到那個最初的歲月了,《鄉愁》裡有回不去的鄉愁啊,周杰倫有歌詞說,到不了的地方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這種回不去的感覺就是鄉愁,我們每個人都有回不去的歲月啊,他們回不到天真的搬個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釣涼涼的雲的天真爛漫,所以這是每一個人的鄉愁,我們心中每一個人都有鄉愁,它呼喚我們迴歸,回到心中的那個故鄉,回到那個永遠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後我們讓我們用心用情地再讀課文:小時候……

  6、實在不忍心打斷我們同學滿是“鄉愁”的思緒。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裡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

  7、今後無論走到哪裡,同學們都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謝謝大家!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8

  一、匯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鄉愁》)

  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歌曲是根據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譜曲改編的。他寫的《鄉愁》讓他紅遍了海峽兩岸,享譽華人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鄉愁》,去感受詩人那濃濃的情思,去體會這首詩的獨特魅力。(板書:鄉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嘆訴鄉愁

  請大家齊聲朗讀一遍.想想詩中哪些離別觸動了他的鄉愁?他的鄉愁具體指什麼?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生:用深沉的語調,舒緩的語速來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一遍,感受詩人對親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學來朗讀一下余光中的《鄉愁》?

  師提醒:注意“這頭和那頭”,“啊”讀作“ya”。這幾個字的讀音可以在課本上批註一下。指導學生放慢語速。

  師:這兩個同學越讀越越有感覺,詩就應當透過文字讀出其中所蘊涵的感情。雖然這首詩只有四個小節,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們讀的時候會發現,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生:結構相似,有些句子重複------師:這就是我們曾經在《詩經》學過的重章疊句,這樣的句式表現詩人反覆詠唱和纏綿無盡的感情。

  師:下面我們分角色來朗讀,第一組讀第一小節,第二組讀第二小節,第三組讀第三小節,全班讀第四小節。讓我們用聲音來傳達出不同人生階段的四種感情

  師:從剛才的朗讀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順序?

  師:是的,詩人是按時間順來寫的,詩人一生的鄉愁就濃縮在這四個時間裡了。隨著時間的變化作者思鄉的情緒越來越濃,越來越厚。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作者鄉愁的情感逐漸變濃、變重、變強,最後由故鄉之思上升到家國之情。前面三小節寫的是過去的的鄉愁,那麼與現在的鄉愁是什麼關係呢?

  生說:詩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節個人的故鄉之思是為了襯托他的思想愛國之情。

  三、巧借意向訴鄉愁

  師:同學們,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詩文中又是透過哪些獨特的詞語來抒發這種感情的呢?

  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不同時期的濃濃的鄉愁。師:我們把詩歌中寄託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具體事物稱作“意象”。(板書:意象)

  師:這四個意象分別表達了他對母親、新娘、母親和大陸的感情。請四個同學來分別讀一讀這四小節。

  師:在他們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階段那濃濃的鄉愁。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鄉愁出現在第三小節,讓我們來讀一讀,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齊讀)師:這個小節的結尾和其他三小節在用詞上有一個變化,同學們發現了沒有?生2:這個小節和其他小節不同的是把“這頭”、“那頭”換成了“外頭”、“裡頭”。師:那“外頭”和“裡頭”的距離有多遠呢?

  師:“生死兩隔的距離”,讓我們想象一下,母親在矮矮的墳墓裡靜靜地長眠,外面站著泣不成聲的詩人。我想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遙遠的距離,最永久的悔恨,莫過於這樣近在咫尺,卻陰陽兩隔了。

  我們課前都認真聆聽了由毛阿敏演唱的《鄉愁》。大家或許不知道,當時毛阿敏在錄這首歌時,錄了兩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每當她唱到“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時就痛哭不止,沒辦法往下錄。當時毛阿敏的母親剛去世不久,她唱到此處,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來。我們應該從這個幕後故事中明白: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設身處地地體察、品味語言,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真正讀懂一首詩。

  那麼我們怎麼透過“外頭”和“裡頭”這兩個詞語,把母子陰陽兩隔的悲痛情感讀出來呢?請同學們自己先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師:這位學生讀得很動情,效果非常好,說明她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而這正是品味現代詩歌需要達到的境界。老師建議大家在讀這兩句的時候把語速放緩,讀出停頓,想象著詩人在墓前慢慢回憶母子共處時光的情景,重讀“我”、“母親”、“裡頭”,把“外”和“裡”拖長,把作者心頭的沉痛之感表達出來。(生齊讀)

  師:我們在讀這一小節的時候,還要特別注意讀出一個“呵”。這個小小的語氣詞,透過這個“呵”,我們可以想象出詩人放電影般追念自己和母親共處時的溫暖,還有母親去世後的無限唏噓、黯然神傷的悲涼。朗讀時,可以先吸一口氣,再把它慢慢吐出來,誰來試一試。(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詩歌停頓、節奏、重音、語氣的處理不錯,從她的朗讀中,我們感受到先生對母親啼血般的愛。那麼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她對母親懷著如此熾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經歷。

  1928年,10月21日(重陽節)生於南京。

  1937年,9歲,日寇的鐵蹄踐踏南京,他隨著母親逃亡,輾轉蘇州、上海,經香港、越南、昆明到重慶。1947年,19歲,考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外文系。

  1958年,30歲,赴美國進修。這一年,他的母親孫秀君女士在臺北去世。

  1971年,43歲,在臺北寫出《鄉愁》。此時,他已離開大陸滿20年,而母親也已經去世13年了。

  1992年,64歲,離開大陸已經整整43年後第一次訪問北京,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師:從上面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摯愛的母親,不僅給予他生命,更在那戰火紛飛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軀悉心呵護孩子的成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那樣一個戰亂的年代,這位母親還千方百計地支援他求學。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盡心竭力地報答親恩,可母親就在那矮矮的墳墓裡頭再也聽不到孩子的呼喚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讓先生痛斷肝腸呢?帶著“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永遠的悔,詩人余光中寫了很多詩來懷念他的母親。老師找了兩首詩,讓我們朗讀一下,用心去感受詩人這種鄉愁的沉痛。(播放配樂,教師讀《天國地府》生讀《今生今世》。)

  師:透過剛才我們對詩歌第三節的反覆深入的品讀,大家都感悟到“墳墓”一詞中濃濃的深情。其實“郵票”、“船票”、“海峽”這三個意向也包含著深情,因為詩歌就是藉助意向來表達感情的。

  四、妙用疊詞訴鄉愁

  師:那麼除了藉助,作者還使用了哪些獨特的詞語來表達他濃濃的鄉愁呢?生:“小小的”等

  師:這幾個詞在形式上有一個重複,這就叫做——疊詞。(板書:疊詞)

  師:我國古典詩歌,特別是《詩經》,大量運用疊詞,為什麼要運用疊詞呢?我們來做個比較,男讀左邊,女讀右邊。鄉愁是一枚小郵票——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船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墳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灣淺海峽——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師:比較一下,為什麼用疊詞?生:用疊詞比一個字讀起來聲音拖長啦!

  師:一個字,又疊了同一個字,讀起來聲音自然要拖長,而鄉愁的深情也就隨著聲音的拖長變得綿延、瀰漫開來了。我們慢慢地來讀這些疊詞,就彷彿聆聽著詩人內心的嘆息,悠遠、綿長,有獨特的味道。

  生:運用疊詞,感情變深,加重了。生:第三聲的字疊起來

  師:上聲字疊起來,就會讓人迴環曲折,低迴婉轉,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種百轉千回,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表達出來。

  師:一層疊一層,層層疊疊,鄉愁自然隨著感情的疊加變濃加重,下面我們就重點來品味第四小節。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這頭,這淺淺的海峽到底有多淺呢?

  補充:臺灣海峽長38千米,寬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這麼深的海峽卻說“淺淺的”,矛盾嗎?

  生:“淺淺”的海峽反襯出鄉愁之深,對祖國的眷戀之深。)

  師:海峽是淺淺的,可是它卻成了詩人返回大陸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淺淺”這個詞恰好表達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離開大陸,1972年寫這首詩,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種感覺,那種滋味,向誰傾訴,又有誰能體會得到呢?在這個時候讓我們一起把第四節再讀一遍。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海峽淺淺,鄉愁深深;墳墓矮矮,鄉愁高高;船票窄窄,鄉愁寬寬;郵票小小,鄉愁大大。這其實就是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板書以小見大)

  師:這四個簡簡單單的疊詞,把詩人鄉愁的濃重,綿長和百轉不回表達出來,難怪有人說余光中是聽覺的詩,音樂的詩。還有哪些詞語觸動了你的心靈?預設三還有對詩中的詞有新的發現?生:一枚、一張等

  師:詩人選擇這獨特的數量詞,把大世界,大情感融於方寸之間以“一枚”等之小,反襯了內心深處鄉愁之重。

  五:總結拓展

  透過剛才的反覆品讀,我們發現從“郵票”這些飽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迴婉轉的疊詞,從“小時候”“長大後”這濃縮悲歡離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頭”“裡頭”之間遙不可及的生死距離。這些獨特的詞語無不寄託了詩人那血濃於水的的鄉愁深情。鄉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作者卻能巧借意向,妙用疊詞,以小見大,一唱三嘆,化抽象為具體,讓這首詩風靡全球。

  余光中說:“我慶幸自己離開大陸時已經21歲,我受過傳統的《四書》、《五經》的教育,也受到過五四新文學的薰陶,中華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鄉愁只是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這種鄉愁是單薄的。”

  現實無法穿越,但詩歌是自由的。他在詩歌裡寫那段歷史,那段文化,寫自己的回家夢,這裡,老師另找了他的一首詩。(連結《春天,遂想起》)

  其實,在那麼我們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呢?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透過對詩歌層次的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美

  2.透過對詩歌詞語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語言美

  3.透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4.透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重點:

  透過對詩歌深情的朗誦,欣賞作品的音樂美

  教學難點:

  透過對詩歌線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課時設計: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鄉愁,是對家鄉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人們的腦海裡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把學生找的詩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簡介。

  二、詩歌的賞析

  1.整齊的結構美

  形式上:寓變化與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長短句錯落有致,反覆和重疊交相輝映。

  內容上:全詩共四節,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著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2.質樸的語言美

  四個時間段:小時候 → 長大後 → 後 來 → 現 在(平平淡淡)

  四個對應物:郵 票 → 船 票 → 墳 墓 → 海 峽(實實在在)

  四個數量詞:一 枚 → 一 張 → 一 方 → 一 灣(微乎其微)

  四個形容詞: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淺淺的(輕描淡寫)

  3.和諧的的音樂美:

  小時候 後來啊↗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 母親/在裡頭↘

  長大後 ↗ 而現在↘

  鄉愁/是—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 大陸/在那頭 ↘

  4.深沉的意境美

  時間線索: 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 現在

  這頭 這頭 外頭 這頭

  空間線索: { { { {

  那頭 那頭 裡頭 那頭

  人物線索: 母親 新娘 母親 大陸

  (祖國母親)

  抒情線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鄉情

  感情基調:愁(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一、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裡會湧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同學們將收集的“鄉愁”詩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永春,1920年出生於南京。因眷戀母鄉,神遊古典,自命為“江南人”,亦自稱“陵少年”。歷任臺灣師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曾在美國講學四年。作品多次獲文學大獎,詩文皆有很深造詣,梁實秋評價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詩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繆思》《掌上雨》《聽聽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後來定居於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餘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澱,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絡,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瀰漫著無限的鄉愁。

  三、指導誦讀,品味欣賞

  1.透過反覆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後 後來啊 而現在

  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後——船票——夫妻分離

  後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在——海峽——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透過什麼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透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後,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鄉愁都有所寄託與排遣。到後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線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裡,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裡,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4.學習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詩,同學們能不能用形象的語言即興表達出你想家的感覺呢?

  四、反覆吟詠,揣摩精妙

  請從不同詞性揣摩《鄉愁》的美:

  1.時間詞美:“小時侯、長大後、後來、而現在”這些詞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遞增;

  2.名詞的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3.數量詞的美:“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於它們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4.疊詞美:“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韻感,富有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詞美:“這頭、那頭、外頭、裡頭”這些方位詞,顯示了空間的距離,反覆應用使人感受到一種字字關情、琅琅上口的韻律。

  《鄉愁》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而且詩歌教學重在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讓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感受蘊含其間的濃濃鄉情。

  首先,匯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後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其間的聽課文朗讀錄音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和節奏,給學生有一個模仿的標準,對下一環節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從教學過程看,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學生的自由朗讀,有學生的個人試讀,還有聽課文朗讀錄音,全班同學的集體朗讀。學生在這些形式靈活多樣的反覆朗讀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漸深入感知詩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品味詩歌的語言。正因為教學中很好地處理了朗讀這一環節,所以為其他教學環節的師生互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在這裡,既有學生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集體的智慧,小組成員間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崛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畫面的情景,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最後透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課堂節奏有點前松後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努力探討並改進。

  《鄉愁》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本課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第四單元第十四課,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四篇課文都具有抒情性強,形象鮮明,想象豐富,語言優美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但這一些必須由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透過閱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又可以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透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一、匯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遊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遊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於南京,1950年去臺灣。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節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感情動於中而節奏形於外”。朗讀詩歌必須講究節奏,請同學們開啟課文,根據課後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範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