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鄉愁> 唐詩中的鄉愁文章

唐詩中的鄉愁文章

唐詩中的鄉愁文章

  多數人看唐詩只是一種文字,一種詩體。而唐詩對我則是一種意境,是一種經歷,更是是一種情懷,特別是唐詩中詩人對故鄉的思念與惆悵。

  “東來萬里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正北飛。”早上起來推開窗子看見大雁北飛,想起了杜甫的詩句。詩句描寫了杜甫當時的心情,想到客人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幾年才能回到故鄉,自己的愁緒湧上心頭,因為自己也是異鄉人,還不如空中的大雁能按時回到南方。而我這幾天,這段時間也是被一些事情弄得焦頭爛額,面對一些汙泥濁水,面對一些陰謀詭計,不是無計可施,不是不想抗爭,而是根本就不屑,只想早早離開,不想耗費精力。然而對理想的不捨,對前路的嚮往時時揪住思緒,面對生活中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面對工作上一些看不過去的事情,苦惱、愁悶、憤慨,縈繞心頭,無法排解,就想喝上幾杯酒,在酩酊大醉中麻醉自己的神經,真個是“孤獨苦恨寒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特別是我這樣一個遠在異地他鄉,苦苦求索的人。

  故鄉是一個遊子永久的情懷,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牽掛,每每閒暇,每每不順,每每月明人靜,每每煢煢孑立,故鄉的根鬚便根根伸來。日近黃昏,淡雲渺渺,有人吟出“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蹬車離家,漸行漸遠,有人吟唱“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那真是幾度回望幾度愁,淚浸衣襟不敢很。雨霽雲霞屬他人,唯有歸思不離分。詩歌裡的故鄉多數是悽苦的,多數是惆悵的。因為詩人的無奈離鄉,詩人的報復無處安放,詩人的理想無法實現。

  人們往往借景抒情,看到眼前精緻,瞬間聯想自己以及與自己有關的'事。詩人更是把眼前的景物抒懷到極致,“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馬兒、山路、菊花、山谷回聲、夜晚、山峰、斜陽、棠梨落葉、蕎麥花、鄉村、小橋,一幅幅畫面聚合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勾起詩人對故鄉骨子裡的情思。

  有時,一個音訊也能讓詩人狂放不羈,直抒胸臆,恨不得立馬回到故鄉。“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面對這樣一個訊息,杜甫歡喜得像一個孩童,幻想起一家人馬上乘船回到故鄉,這一切的一切都根源於杜甫對故鄉的眷戀,對故鄉的那種濃濃的鄉愁。

  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方,更是一種親情。奔波在外,見到故人,即使無法暢談,也要把平素裡的深深思念濃縮成對故鄉親人的最先牽掛。“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特別是逢年過節,你看冬至日有白居易的“邯鄲驛思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生。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重陽節有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中國是個講究節日的國度,中國人是講究團圓喜慶的,每到節日,詩人的孤獨、落寞倍加突出,平時還有人與你閒聊,有人與你玩耍,儘管很少,也許還有工作要做,但是一到節日,周圍人都回家與親人或團聚,或登高,或祭祖,或其他。唯有遠在異地他鄉的詩人只能自己打發時光,也就愈發想念親人。

  詩歌、故鄉,詩人把它們透過自己的情感嫁接起來,讓人聯想,更讓人覺得淒涼,也許這是本地人體會不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