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通用9篇)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通用9篇)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依據,也就是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同行或教研人員,講述自己的教學設計,然後由聽者評說,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和師資培訓的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著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設計

  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麼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麼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所以我設計讓多種藝術形式走入文字,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透過合作探究,瞭解文章、瞭解文風,啟迪思維。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把握遊記散文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調動學生對各種藝術形式的感受力,引導學生將《小石潭記》改編成一首樂曲、一幅圖畫、一部風光片以喚起他們對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體驗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提高藝術感知力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情景激勵法、課前資料交流法、開放式討論法、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嘗試用其它的藝術形式解讀文學作品,體會文章抑鬱憂傷的感情基調;

  4、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作者同遊,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工具

  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

  1、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佈置預習任務利用網路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閱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課時

  藉助其他藝術手段解讀文學作品。

  一、走進音樂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調

  1、聆聽文章的配樂朗讀,展開想象,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會傳來一曲什麼風格的音樂?

  2、找出文章點明情感的語句,質疑:柳宗元來到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

  3、為了更好的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老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

  透過想象音樂的曲調,引入對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經歷的瞭解,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帶給他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他濃濃的愁緒,這才是他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而解讀文章的感情基調。而資料的整理、彙報、交流,又是對學生蒐集、處理、利用資訊資源一次有益的鍛鍊。

  4、請學生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教師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樂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並給予聽讀要求──將《小石潭記》繪成一幅畫。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二、走進美術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複習課文翻譯:

  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這個畫面的風格如何?展示課件中相關的畫面,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從而加強學生的藝術直觀感受。

  2、學生自由發言:

  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景物是什麼,並說出原因。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老師相應做出引導總結出文章言簡意豐景中含情的語言特色,比喻擬人方法的運用使文章更生動。

  3、質疑:

  為文章改名如何?改稱: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如何。透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特色。

  4、隨筆寫作練習:

  找出自己最心神嚮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開想象的景物,進行描寫。

  在這個環節中鍛鍊學生靈活模仿文章語言特色的寫作能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一教學步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與柳宗元同遊

  1、請學生在教師展示的圖片中齊讀課文,感受課文所描寫的寂靜清幽的景色特點。

  2、學做攝影師,拍攝“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忠於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鏡頭?請找出你鏡頭變化的內容。學習小組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從而明確本文是一部遊蹤清晰的風光片。(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遊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

  2、宗元懷才不遇失意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柳那麼還有那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脫、或大氣……)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

  二、素質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今天我說的是第二課時。主要採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具體實施將在後面的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

  五、說教學過程

  1、匯入(在第一課時我們瞭解了作者與背景資料疏通了文意。所以本課以檢查字詞句匯入)

  設計意圖:透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2、整體感知走近《小石潭記》

  朗讀讀清文章線索;這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賞讀描繪一幅美景。要求學生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設計意圖: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鍛鍊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達到美育的目的。

  3、與柳宗元同遊

  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主要是探討寫景的方法)

  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寫的?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引導總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體會感情,與柳宗元對話

  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向學生質疑:前文的“樂”,後文的“憂”一樂一憂,為何?)

  第四段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他是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在引導時我聯絡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的景“小橋流水人家”就是這麼溫馨的場景越發激起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柳宗元也是一樣因美景而生感傷,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所以他有“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慨。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如果學生能透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

  2)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能體會柳宗元當時悲涼的心境嗎?請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說”,與柳宗元對話。

  意圖:設計這一環節,主要是想聽聽學生們對柳宗元這一生活態度有什麼看法,也想知道他們怎麼看待生活中的逆境。這體現了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5、師生共同總結:(談收穫)

  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寫作上借鑑本文描寫景物的手法。

  6、課外作業:(收集有關山水的名句)

  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在欣賞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提高鑑賞能力,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並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七、反思

  授完本課覺得成功之處是:分析文章重點時,是引導學生在賞析詞句的基礎上來理解寫景的手法。如第一段對一連串的動詞的揣摩,第二段對“潭中魚可百許頭”中“頭”字的探討,魚的量詞怎麼能用“頭”呢?引導學生用“條”、“尾”、等量詞,聯絡課文語境進行比較閱讀。得出用“頭”字,寫出了魚的可愛之態,照應了怡然不動的特定鏡頭。又思第三段對“犬牙”一詞也進行質疑,為何不用“豬牙”,或“貓牙”呢?這裡要看哪種牙形容“岸勢”最為形象。一比較還是原文最為精妙。

  透過揣摩、探討與分析思考,學生對移步換景,特寫鏡頭,側面描寫,運用修辭這幾種手法寫景就掌握理解了。本文的重點就迎刃而解了。

  不足之處:在難點的把握上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好。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3

  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石潭記》,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位於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它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情。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被貶居生活的孤寂和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我認為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優美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設定:

  1、知識能力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實詞的用法和意義。

  2)瞭解作家作品的常識,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識和能力,疏通文意。

  3)學習本文對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的描摹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及背誦全文。

  2、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而抑鬱憂傷的感情。

  2)體會作者筆下的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三、重難點的確定: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的寫作特色,這應是學習的重點。其次,疏通文意是重點之二。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作者這種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係統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對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朋友興趣。

  五、教法設想

  羅素說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和探究中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六、學法指導:

  1)教學千法,朗讀為本。特別是文言文,“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多讀是關鍵。

  2)質疑法和討論:有疑才會去探索,討論能明辨是非。

  3)點撥法:難點的突破還靠教師巧妙的引領和點撥。

  4)卡片製作:知識複習鞏固。

  七、課時安排:3課時

  八、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九、教學過程:

  (一)、匯入:

  (導語:中華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傾心謳歌。唐代詩人王勃即興寫就《滕王閣序》,使南昌滕王閣頓生光輝;宋代文豪歐陽修一篇《醉翁亭記》,讓滁州醉甕亭名揚天下;范仲淹的應邀之作《岳陽樓記》借景抒情,讓人心曠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貶居永州期間,他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珍品。讓我們跨越時空,與柳宗元一起同遊“小石潭”,去領略永州優美的風景吧。)

  (設計意圖:引用本導語意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課件出示:圖片《江雪》引出作者,學生參考註釋及已有的資料,瞭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資料,並在小組交流。交流之後,課件呈現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培養形式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透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播放課文朗讀(要求學生聽範讀,給生字注音,掃清文字障礙,把握句讀停頓。)

  2、學生自讀課文(讀熟,讀流利。)

  3、抽讀、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吐詞清楚、聲音洪亮;讀出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教學朗讀為先,誦讀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讀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參考資料和課後註釋,疏通文意。圈點勾畫疑難句子,小組討論,如還不能解決的難句,全班討論,老師在點撥,同時老師強調重點詞句的理解翻譯。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自學,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培養合作意識。)

  (五)、課堂檢測:(課件出示練習題)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參差披拂()()

  2、一詞多義:

  “以”、“可”、“清”、“許”等

  3、翻譯句子:

  1)悽神寒骨,悄愴幽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參互,不可知其源。

  4)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自學情況,調整掌控教學效果。教師插漏補缺、強調重點。)

  (六)、與作者同遊: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投影問題,引導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2)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小組討論,學生回答,教師評價並板書明確。重點品讀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探究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遊,介紹“小石潭”。(教師先作示範,學生仿寫:課內如完不成,課外繼續完成)

  1)選一處文中自己最喜歡的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可以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遊覽的興趣。

  2)請3——5名同學給全班同學導遊。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

  (七)、品味文章,與作者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暢說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景。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稱讚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美景,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哪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結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傷從何而來呢?

  (設計意圖:按新課標的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中,透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就是寓情於景。這樣來突破難點。)

  (八)、師生共同總結反思:

  1、學了這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透過對課文的分析及作者的瞭解,你有什麼啟發?

  (九)、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翻譯全文。

  3、收集已學過的寫景的古代詩文,並欣賞。

  4、做知識卡片。

  附板書設計:

  發現小潭聞聲取道見形移步換景

  潭水:清澈側面描寫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游魚:動靜結合

  《小石潭記》浮身:曲折蜿蜒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可安排一至二課時進行教學。課文作者透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的優美景觀。編入教材意在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技巧,領會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所教班級學生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i.知識目標:落實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

  ii.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iii.美育目標:體會小石潭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iv.情感目標:把握作者的感情變化。

  3、教學重點、難點

  v.重點:a、掌握課文的記敘順序。b、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vi.難點: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確定依據:根據單元要求及課文內容我確定以上幾點為教學的重點、難點。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古代文言散文,距離現在時間較長,學生自學較難以理解,且興趣不濃。為堅持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我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上主要運用創設情景、啟發點撥的方法。整體思路是:情景匯入,出示目標,啟發提問,教師點撥,討論探究,總結擴充套件,佈置作業。這樣設計,使學生思維進入課堂,明確任務,自主合作、探究其中的知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指導和點撥下,讓學生透過聽讀朗讀,默讀去自學課文;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識記感知課文的內容,以達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是教學的主人”的教學效果。

  四、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

  我設計的導語是:“如果你疲憊,如果你煩悶,不妨到大自然中走走……”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同學們己經樹立一定的環保意識,知道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保護自然、敬畏自然,這樣匯入就把課堂和學習的內容拉近我們的生活,創造出良好的情景,啟用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展示課題和學習目標。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的方向。

  (三)整體感知

  a)播放課文朗讀錄音。目的是使學生能讀準字音,感悟本文的作者的情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b)自讀課文,落實詞義,讀通全文,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新詞詞義,能通譯課文。

  c)默讀課文,把握內容,掌握寫法。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方法,為研讀揮襯課文奠基礎。

  (四)研讀,探究。

  找出你認為最美的一句加以分折欣賞。這題是提高學生的審美,析美的能力設計的。

  a、作者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描寫事物?這研討題是本節課的重點。目的是透過討論使學生掌握課文的描寫技巧,並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b、在行文中,作者前後一樂一憂,該如何理解?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為讓學生準確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及寓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根據學生實際:“起點較低”,這幾道研討題,提出並落實到各組討論,教師還不斷在旁邊提示、點撥,然後讓各組代表發言、儘量使師生在課堂上互動起來。

  (五)總結、擴充套件

  總結和擴充套件設計為:

  總結:本文生動描繪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奇特,潭水清冽,景物秀麗,游魚活潑。

  擴充套件: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然不動,爾遠逝,往來忽”的情態;溪水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細緻觀察是難以描寫出來的。

  總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擴充套件的設計是加強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的習慣。學到致用,應用細緻觀察到到實際的寫作中去。

  (六)佈置作業

  1、一詞多義(略)

  2、翻譯句子(略)

  作業的設計為積累學生的文言詞,加強學生對文言的翻譯。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為

  順序景物寫法抒情

  發現小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潭水:清澄(側面)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游魚:(動靜)

  溪身:曲折蜿蜒

  小潭溪流:[形象比喻]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幽深冷寞[寓情於景]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內容

  《小石潭記》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課文作者透過仔細入微的觀察,運用多種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這一單元是本冊課本的第二個文言文單元,選入了四篇寫景記遊的古代散文,編入這類文章意在繼續培養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語感,同時能體會遊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觸控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脈搏,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學這篇美文,應注重在誦讀中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發展語感,結合親身體驗加深對寫景抒情類文章的體會和理解。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遊記散文,山水遊記,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劇人生和審美情趣的結晶。他的山水遊記在意境構造與表現技巧上很有特色。對景物的描繪不僅能肖其貌且能傳其神,常結合自己的遭遇寓情於景,別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洩悲情到藝術地表現自然,將悲情沉潛於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遊記“悽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學《小石潭記》,既要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幫助學生體會柳宗元遊記散文的悽美特色,體會其意境美、藝術美。

  二、教學目標

  教學本課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古代遊記散文的興趣和能力,學會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對遊記散文的欣賞能力。對初中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提出了這樣的基本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它又在“實施建議”強調,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級學生透過近兩年的文言文學習,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養成查閱資料、圈點勾畫、歸納整理的良好習慣,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賞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學的意識逐漸增強,但學生的這種習慣能力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濃,學生的理解、欣賞、遷移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根據課程、單元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及學生的發展需要,我預設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能熟練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觀察、質疑、鑑賞能力,學會多種描寫景物的技巧。

  過程方法:透過誦讀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情感態度:領略小石潭寂靜、幽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的抑鬱憂傷的感情。

  重點: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原因,並嘗試將情景交融的寫法學以致用。

  三、教法學法

  文言文教學中選擇學生需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既要“求活”又要“求實”。為此我對學生文言文學習的情況作了調查,反饋如下:

  針對以上情況,我選擇了老師啟發引導下的“自主式學習模式”。這種自主式學習著眼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培養,學生活動體現自主性,教師活動重在激發思維性,課堂在於問題探索、交流、生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是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化為“主動學習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朗讀式:朗讀之於文言文,猶如活水之於游魚,必不可少。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引發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率,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質疑式:對文章的詞句疏通、內容理解、寫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難提出問題進行探究。

  鑑賞式:利用圖片鑑賞及情境重現的形式引發對課文的深入探究。

  整理式:利用“研討與練習”一梳理文章的遊覽順序、景色特點、作者感受,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為背誦作鋪墊。利用反思筆記整理文言文的重點詞句,總結學習過程、結果及方法。

  整體思路是:自主預習,匯入新課——朗讀疏通——質疑積累——鑑賞誦讀——總結拓展(讀——思——賞(悟)——結)

  本文由於時代背景遙遠、文言詞彙艱深、作者寄予於景的感情難以把握,因此設計了自主預習這一環節,消除閱讀障礙。

  自主預習:

  熟讀課文及《永州八記》中的有關文章(下發《鈷姆潭西小丘記》《始得西山宴遊記》等文章)疏通課文,圈畫重點疑點,做好自學筆記。並根據自己的條件興趣自主選擇以下研究任務:

  詩文組:蒐集關於柳宗元的詩文,並選出一些誦讀,向同學推薦。

  資料組:蒐集有關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記》的背景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所處的時代與環境。

  錄音組:選擇合適的音樂,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搞好配樂朗誦錄音。

  圖片組:蒐集與文中景色相關的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前準備交給學生做,可一舉多得,培養綜合學習能力,學會自學,學會合作。

  四、教學環節

  1、匯入新課

  欣賞當代文化名人餘秋雨《柳侯祠》中對於系列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的高度評價,匯入新課《永州八記》第四篇——《小石潭記》。然後學生自瀆提示語進入課文。

  因為這段評價和提示語不僅提示了寫作背景、文章內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為學生學課文作背景、情感鋪墊,而且語言很有吸引力,餘秋雨的深情評述,易感染學生。提示語親切,像導遊一樣引領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文字。

  2、朗讀疏通

  ①示範朗讀。匯入後音樂響起(高山流水音樂),老師聲情並茂地地配樂朗讀課文。

  ②自讀課文。佈置要求:讀準字音,不讀錯字;讀通句子,不讀破句;讀順文章,不打疙瘩。具體方法:一人讀書,一人發現讀音或停頓有錯誤,隨時指出來,兩人都拿不準的地方藉助註釋詞典,討論統一意見。

  ③全班齊讀或推薦朗讀好的學生讀。

  設計意圖:因為這篇文章的生字難句、多音字較多,學生難以讀好。

  示範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薰陶感染,初步領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儘快進入自主朗讀的狀態,同時幫助學生矯正自己的朗讀,起到示範作用。

  兩人小組的朗讀,激勵學生人人參與,既互相系檢查了預習又促使學生自己進行查漏補缺。

  最後的齊讀進一步體驗了朗讀的語感、氣勢。

  ④四人小組交流:交流預習過程中的疑難詞句及重點詞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新詞等),

  看註釋、查詞典、翻資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並根據利用“研討與練習一”梳理文章的遊覽順序、景色及特點、作者感受。老師巡迴指導。

  設計意圖:解決語言積累問題,養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閱讀習慣,提高課堂閱讀效率。

  3、質疑積累

  ①質疑問難:學生提出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師在黑板上歸類板書,然後引導學生集體討論解決。完善自學筆記。

  設計意圖:“讀書貴有疑”,學生在質疑中往往會閃現智慧的火花,使課堂“出彩”,同時這也是師生互動、共同進步的過程。

  4、鑑賞誦讀

  ①出示圖片鑑賞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來無數墨客遊人去尋訪永州城內外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過,如今除了縣西2公里處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筆下的遺蹟都難以尋識。今天我們在欣賞他帶給我們藝術美的同時,也想欣賞自然風光。老師及同學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並拍攝了一些照片,你覺得這些圖片能體現文中的情境嗎?如果能,從文中找出依據說明,如果不能,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內容,進行還原性閱讀,同時激發起學生的體驗與感受去領悟文章的氛圍、意境、感情基調,進行創造性閱讀。

  在鑑賞過程中,突破難點:(質疑: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柳宗元來遊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悽”?(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遊記》、《江雪》、《黔之驢》—資料組展示蒐集成果。)同時結合圖片有感情的朗讀有關語句並嘗試背誦。

  ②複述賞析

  他那生花妙筆使這些無情之物變得有性有靈,令人嚮往。《小石潭記》這篇文學作品,也是一件藝術品。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那麼請我們用欣賞的眼光觀賞這副作品,用自己的語言展現相關的畫面。

  利用“研討與練習”二,品讀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複述一下這種景緻。當堂展示評價。評價中對學生複述中“精確的詞語、形象的修辭、合理的想象、悽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同時還可建議學生改變一下常規順序、安排合理的結構、運用文中的恰當寫法(如動靜結合、特寫鏡頭、側面描寫等)。當然對學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矯正。評價時老師把複述的方法歸納在黑板上。學生根據這些方法修改。之後讓學生想象自己描繪的畫面,背誦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學生的錄音朗讀。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字,充分地讀,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感悟,在讀薰陶,在讀中遷移。

  誦讀是內化的過程,賞讀背誦不僅可以積累語言,更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

  5、總結延伸

  1、整理反思筆記,準備做練習檢測。(課內完成)

  易讀錯寫錯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點字詞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新詞等)

  疑難及主題探究:

  方法改進:

  設計意圖:讓學生及時複習反饋,使學生的整理歸納、反思評價成為習慣。

  2、選讀《永州八記》中的文章,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目或段落寫好書面複述。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範圍,對柳宗元山水遊記的特色、寫法有整體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對複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寫法)能學以致用。

  3、配樂朗誦並錄音(可回家作業)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語學科教學中透過建立錄音檔案,提高口語能力,效果良好,語文“古詩苑漫步”詩歌朗誦中,有些同學的錄音展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於是有學生向我提議文言文朗誦背誦也可採用此法。我認為這一方法可行,讓學生充分運用現代手段進行自我評價,在評價中提高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還可作為形成性評價把學生成果存入檔案袋。

  4、推薦閱讀餘秋雨《柳侯祠》,

  更廣更深地走進柳宗元,讓學習成為一個延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慾望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慾望走出課堂。

  以上教學方法的運用及教學環節的設計力求體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努力使課堂變成“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讓課堂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的“生態環境”。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6

  1、教材分析

  本課位於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古代詩文,除最後一課是五言古詩外,其餘四課是古代遊記和名勝記,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描摹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採用朗讀質疑、釋句賞析探究的教學模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於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遊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係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註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採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註釋及藉助工具書學習,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採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匯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匯入,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匯入,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走近柳宗元,瞭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後,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透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藉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註釋及文前文後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並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採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3、心樂之

  4、以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過清無從致書以觀以中有足樂者

  5、清水尤清冽以其境過清6、可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7、許潭中魚可百許頭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悽神寒骨,悄愴幽邃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透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絡。

  4、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讚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

  指導:著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採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為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鬱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資訊)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透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遊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並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於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後有什麼收穫,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讀寫作背景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遊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遊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7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一般文言實詞及虛詞的用法,如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反覆朗讀,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樂與憂。

  【教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

  1課時

  【預習導學】

  1.匯入新課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匯入。

  2.作者連結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西文學村柳家巷),後遷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合作·探究·展示】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老師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學生自由朗讀。

  3.小組交流(四人),依託文字註解、工具書落實字音、詞義;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1)出示小黑板(或點選多媒體),給加點字注音,指名學生朗讀。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佁()然

  俶()爾翕()忽差()互寂寥()悄愴()幽邃()

  (2)檢查字詞用法的掌握情況。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③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以其境過清,小可久居()()

  ⑤明滅可見()⑥乃記之而去()()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遊無所依

  ④往來翕忽

  ⑤佁然不動

  ⑥悽神寒骨

  5.齊讀課文後,讓學生複述課文,體會景物蘊含的感情。

  6..合作探究,尋找、發現、品味小石潭優美的景緻。

  (1)整體賞析法示例:文中描繪的景物、作者的心境都與石緊密關聯,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找出相關語句,小組交流,師生交流。)

  “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這些句子明寫了“石”,說明這個“潭”的確是個“石潭”;“聞水聲,如鳴佩環”“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其岸勢犬牙差互”“悽神寒骨”這些句子暗寫“石”,“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長的優美形態,“其岸勢犬牙差互”側面寫出溪岸的形狀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寫出石的冰涼,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優傷、悲涼的心境。

  (2)圍繞一個“石”字,我們從各個角度品味到小石潭優美的景緻,這種方法叫做整體賞析法;請同學們依照這種方法,尋找、發現、品味美,扣緊小石潭優美的景緻中某一個美點,說說自己的理解。(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自由發表看法,教師適度點撥。)

  如:“水”、“清”、“動”與“靜”、“景”與“情”、“樂”與“悽”等。

  (3)本文以遊覽為序寫景,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遊者)

  7.自由朗讀課文。

  二.引導學生討論。

  1.出示總問題:本文描寫的景與作者的情是怎樣融為一體的?

  預備子問題:

  (1)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2)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3)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後憂怎樣理解?

  2.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在全班交流中理解:

  (1)圍繞小石潭周邊,作者描寫了篁竹、青樹、藤蔓;圍繞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寫了水聲、潭水游魚、溪身、氣氛。第1段描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點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跡罕至,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這一段寫景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在遊覽中引導我們觀賞不同的景物。

  第2段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潭水的特點是清澄見底,游魚的特點是動靜相映成趣,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整段話無一處寫水,又無處不在寫水:魚兒就像在空中浮游,寫出了水的清;陽光下,魚兒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頭上,更顯出了水的清,這種方法叫側面描寫。作者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先寫魚兒一動不動,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態描寫;忽然,魚飛快地竄往遠處,非常活躍,好像跟遊人逗樂,這是動態描寫。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滲透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感到快樂。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寫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態;溪水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動態。一靜一動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小溪曲折延伸,望過去,看得見的一段水面映著天光雲影,閃光點點;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精確地寫出了景物的特徵。

  (2)第4段描寫了幽深冷寂的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3)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心中憤懣,寄情山水只是為了擺脫這種悽苦抑鬱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卻人跡罕至,與作者政治改革熱情卻遭貶很相似;暫時的歡樂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3.試找出文中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句子,說說它的精彩所在。(本題為開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總結全文:《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以寫景取勝。作者以細緻入微的手法,透過形象的比喻,對潭水、岩石、藤蔓、竹樹、游魚等進行生動刻畫,把自己抑鬱失意的隱痛巧妙地寄寓於悽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達到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文章先寫所見景物,再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後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被貶謫的心常常憂傷悲涼,欲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小石潭氣氛恰當地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全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往往寥寥幾筆,神形兼備,各盡其妙。

  教學總結

  我們在追求更高目標的奮鬥中,不知不覺一個學期的工作又要劃上了句號,回首我們走過的`路佈滿艱辛。望著無數鮮花和那豐碩果實,早己洗去我們往日的疲憊和辛勞。在此,就這個學期的工作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一、保育、安全工作

  俗語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本學期,根據班級計劃中我班的幾個弱點,我在班主任的領導下,在進行任何活動的時候都進一步加大力度,把安全工作放首位,並在日常生活中穿插相關安全教育,時刻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本班常規一直有條不絮。相比起來,本班幼兒的年齡偏小,因此,在保育工作上,我能做到每日嚴格地執行消毒制度和隔離制度,堅持督促幼兒飯前便後注意洗手。每天進行2小時的戶外活動,積極帶領幼兒鍛鍊身體,開展了跳繩、轉呼啦圈、滾鐵環、走高蹺、遊戲等豐富多采的體育活動,增強幼兒的體質,大部分幼兒已經會跳繩了,不少孩子學會了轉呼啦圈。保證幼兒充足的睡眠,提醒幼兒穿適量的衣物午睡,及時更換汗溼的衣服,為體弱孩子調整床位,注意提醒幼兒勤擦汗。提醒幼兒多喝水,每天喝水次數不少於六次,照顧體弱兒童。另外,還每天向幼兒介紹食譜,促進幼兒的食慾,保證每名幼兒吃飽、吃好,保證幼兒的進食量,使我班幼兒每餐飯都能按量吃完,沒有剩飯的現象。教育幼兒細嚼慢嚥,保證孩子的進餐時間。對於吃得快的孩子,老師不斷提醒,要求孩子慢點兒吃,嚼爛了再吞,現在,孩子們的身體也長了不少,家長也感到很滿意。

  二、教育教學工作。

  在本學期教學過程中,我能積極做好提前備課,寫好教案,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教具,學習好大綱,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請教。為了上好一節課,我上網查詢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上課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幼兒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更注意幼兒的遊戲性,使幼兒覺得上課就是玩遊戲,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音樂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教材是《音樂遊戲》。本書共有歌曲17首,遊戲3首。音樂是一門藝術,它以有組織的樂音為形式,以豐富的思想感情為內容,把人們帶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聯想,發人深思,給人以精神力量,引導人們熱愛生活、嚮往美好的未來,激勵人、鼓舞人駛進高尚的境界。《幼兒園教育綱要》明確指出: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總的培養目標,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應是向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潑的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而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作為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學科,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內容豐富,包括:唱歌、音樂欣賞、音樂活動(音樂遊戲、舞蹈、律動),是顯露孩子個性、愛好、能力的最好途徑。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有意識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差,具有好動不好靜,注意力易轉移,抽象思維還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維和無意注意佔優勢的特點。所以,我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講故事、做遊戲、即興表演等各種"動"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我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接受的還可以,因此在以後的教學當中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做得更好讓每位幼兒都能喜愛這門學科。在幼兒禮儀教育教學中,我們是本學期剛接觸的。我們使用的是第3冊,本書從幼兒園禮儀、生活禮儀、交往禮儀、公共禮儀和節日禮儀五方面,教育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每個主題都設有小兒歌、比一比、小遊戲、育兒有方四個版塊,而且整套書都配有光碟。自從我們大班學過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和以前比起來改變了很多,因此我總結出了在基本禮儀方面能做到儀容儀表端正,養成了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衣等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交往禮儀方面與人交往時大方有禮貌,初步學會了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了商量,懂得謙讓,還學會學會了交往、用餐中的一些禮節要求;在幼兒園禮儀方面會主動向老師、同伴問好、道別;知道飯前便後要洗手;活動中懂得等待、謙讓;學會了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談話;在公共場所禮儀方面能維持環境衛生,不亂丟垃圾,做到物歸原處…

  此外,我還可喜地發現,禮儀行為不僅慢慢地成為孩子們的內部需要,而且對改變家長的行為也有積極的影響。孩子與家長在相互提醒、相互監督中,提高了家庭文明的程度,使原來的家庭配合幼兒園教育變為家園共育。

  孔夫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學禮開始。因為有"禮",才能保證平等;只有懂"禮",將來才能肩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三、自身的進步

  在本學期,我積極學作習各種教育理論,以便在工中以堅實的理論作為指導,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感謝領導的關愛,給我機會。當幼兒教師是很累,特別是大班的教師事情更多,有的時候還會很心煩,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當你走近幼兒,看到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當你看到你的孩子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變,當你被孩子圍著快樂的談笑,當孩子把你當成最好的朋友,當家長打電話來告訴你,孩子變了,變的懂事聽話了…那快樂是從心裡往外湧的。幼兒教師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世界,要想成為每一個幼兒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個幼兒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用個人的魅力征服幼兒,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朝氣去感染幼兒,無論是服裝還是言談,都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我的付出,得到的將是一個美麗的童心世界!

  四、不足及努力方向:

  反思自己,我覺得學無止境。我在專業知識上面還須不斷努力地跟上新觀念、新理論,吸取更新的幼教經驗。下學期的工作我會更加刻苦,積極與同事互相取短,是自己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幼兒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幼兒教育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把工作做得更好。

  教學反思

  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們來到了魚圻塘這個美麗的新園舍,聆聽了兩個精彩的教學活動,許老師執教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和顧老師執教的科學活動《好朋友夾心餅乾》。

  許老師選用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主要是針對剛入園的幼兒進入集體生活,對家人還有強烈的依賴心理。平時在家裡衣食都是大人包辦,兒歌《啊嗚啊嗚吃得香》短小、簡單,表現了各種動物自主獨立的心理,並藉助學說“啊嗚啊嗚吃得香”這句話,鼓勵幼兒在園在家都能自己吃飯,養成獨立進餐的良好習慣。

  活動從教師帶領孩子念,到孩子看圖集體念,再到分角色自己念共三個環節,環節安排由易而難,層層遞近,過度自然。整個活動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肢體動作豐富,始終牽引著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學習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在邊念兒歌邊做動作的過程中,孩子逐步懂得了要養成獨立進餐的好習慣。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角色表演,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許老師請幾位小朋友扮演兒歌中的小動物,然後念兒歌,唸到某小動物時,請扮演該小動物的小朋友去籃子裡找相應的食物。在第二組小朋友表演時,“小兔”沒根據兒歌中的句子拿蘿蔔,拿了魚,“小貓”卻拿了蘿蔔,許老師馬上說:“小兔覺得一直吃蔬菜不好,要吃點葷的,小貓也認為一直吃葷的不好,要吃點蔬菜,葷菜蔬菜搭配著吃營養才均衡,我們小朋友也要向小動物學習。”孩子的一個小小失誤,卻給老師帶來了一個很好的隨機教育機會,由此也可以看出,許老師有著很好的課堂應變能力,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今天的魚幼之行讓我看到了執教老師的課堂智慧,也讓我感受到了魚幼小朋友的聰明可愛。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在柳宗元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以其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獨創性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透過三個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識,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夠正確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點句子,把握課文大意,瞭解作者情感。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說明:本節課設計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鞏固本課所學的重點文言詞句。

  2、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3、正確理解作者的情感。

  4、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難點: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多媒體輔助。

  學法:朗讀、勾畫、批註、想象相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過程

  (一)達標檢測

  教師就第一課時所學的重點文言知識,檢查學生在字音、字義、句意及課文誦讀方面的情況,並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落實重點文言知識,全面及時地掌握學情,為本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點撥構建

  1、精讀課文,把握景物特徵及作者的寫景技巧。

  問題設定: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寫作順序。)

  (2)讀課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景物的什麼特點?運用了怎樣的寫景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學習寫景方法。)

  2、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問題設定: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合作探究

  問題設定: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啟發點撥。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內心。)

  (四)拓展昇華

  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進行比較閱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課堂小結。

  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落實語文課標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

  (2)展開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緻。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訓練學生寫景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悽悲涼

  (情景交融)

  教學評價

  《小石潭記》獲獎說課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熟悉虛詞“以”的基本用法。

  (2)能夠有感情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準確翻譯內容,瞭解寫作背景。

  (4)想象作者描繪景色,理解作者的感受。

  2.過程與方法

  (1)自讀自學,瞭解課文內容。

  (2)小組合作,把握作者視角和心情的轉變。

  (3)小組探究,體會融情與景的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悲涼的心境。

  (2)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匯入新課

  教師談話匯入:去遊覽山水名勝,大家有過什麼特別的感受嗎?引入本文。

  教師範讀課文。

  (背景見附後)

  預習準備:熟讀課文,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初譯課文;自學疑難生字。

  課堂交流:提示生字,介紹背景。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師學友合作,通譯全文,識別重難點,做好講解準備。

  學生講解,教師適時指導。

  1、學生分小組翻譯課文,將重點單字整理出來,疑難問題商討解決。

  2、小組彙報:學友講解翻譯,師友做重點提示。

  培養學生解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課堂練習,分層提高

  一、解釋下列詞語的使用

  西、樂、斗折蛇行、犬牙、

  二、結合課後第三題,梳理中“以”的不同用法。

  三、解讀重點句子

  全石以為底、蒙絡搖綴、悽神寒骨、

  四、文中哪處景色寫得好,說說自己的看法。

  1、學生口答,糾錯。

  2、整理筆記,識記文言文中“以”字的常見用法。

  3、師友互查重點句子翻譯。

  4、尋找表達有特點的句子,賞析、交流。

  深化基礎知識記憶和理解;培養學生對特別表達的識別和分析能力。

  4、課堂小結

  讀了這篇,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自由表達。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回顧匯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

  學生回顧重點字詞。

  鞏固基礎知識。

  2、分層提高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按什麼順序寫的,試著整理出來。

  2、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由景色作者想到了什麼?)

  學生小組探究,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歸納總結

  教師引導小結:小石譚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我們是否還會產生作者的感受?

  學生表達交流。

  4、拓展提高

  假設你是一位導遊,你會怎樣為遊客介紹小石潭景區呢,寫一段導遊詞,看看誰說的更吸引人。

  學生練筆、交流評價。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板書

  境

  景發現竹林—尋找石潭—尋覓潭源—坐潭上—記之而去由

  小石潭記

  情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不可知——悽神寒骨心

  生

  綠竹、清潭、游魚、溪流遠在深山無人賞識

  仕途受挫,故交遠離,寄情山水,以解憤懣

  四、反思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透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透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記載事物,往往透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