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閱讀理解附翻譯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節選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記》)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涼)
B.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以……為樂)
C.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的樣子)
D.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居住)
7.下列各組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不可知其源 其真無馬邪?
B.以其境過清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C.乃記之而去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心樂之 小大之獄
8.下面對課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一段作者圍繞著“石”來寫,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不同的景緻。
B.第二段寫了游魚、陽光和和影子,動靜結合,展現生動的畫面,目的上表現魚的活躍、可愛。
C.作者感情隨景而變,由樂而憂。
D.柳宗元被貶失意,心情抑鬱,所以認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實作者筆
下的小石潭風景如畫,如果我們能跨越時空到此一遊,或許會流連忘返。
9.翻譯下面句子。(共4分,共2小題,每小題2分)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參考答案
6.D(居:停留)(3分)
7.B(A代小溪;語氣副詞 C於是、就;竟然D代詞;助詞“的” (3分)
8.B(目的不是表現魚的活躍可愛而是要表現人的快樂。)(3分)
9.①向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鬥”“蛇”1分句意1分,共2分)
②小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條,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許”1分,句意1分,共2分)
二:
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大約
B.斗折蛇行
鬥:像北斗七星那樣
C.卷石底以出
卷:彎曲
D.佁然不動
佁:愉快,歡快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為坻,為嶼
為宮室器皿
B.以其境過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如鳴環,心樂之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D.乃記之而去
乃不知有漢
10.下列對課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寫作者被悅耳的水聲吸引,因而產生一探究竟的願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無路可通、人跡罕至,側面寫出其環境幽僻的特點。
C.文章中“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寫,說明小石潭起名的緣由。
D.“皆若空遊無所依”透過感覺描寫,側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時也表明自己政治上無所依傍的苦悶。
11.閱讀第I卷文言文後,你認為文章寫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徵?(3分)
12.把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 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3分)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參考答案
8.(3分)D
9.(3分)B
10.(3分)D
11.(3分)文中突出地表現了“小石潭”全石為底、潭水清冽、游魚活潑、源流曲折、岸勢差互、環境悽清的特點。
12.(5分)(1)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2)那兩岸的地勢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參考譯文
從小土丘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裡很是高興。(於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路,下面顯現出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像各種各樣的石頭和小島。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遊人逗樂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兩岸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裡。
坐在石潭旁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瀰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環境過於悽清,不能長時間地待下去,就記下這番景緻離開了。
一同去遊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帶著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