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天祥> 文天祥過零丁洋翻譯

文天祥過零丁洋翻譯

文天祥過零丁洋翻譯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詩作。此詩前二句,作者回顧平生遭際;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捨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天祥過零丁洋翻譯,參考一下。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裡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註釋】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現在廣東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囚禁船上曾經過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經,因為精通一種經書,透過科舉考試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歲考中狀元。

  ⑶干戈:指抗元戰爭。寥(liáo)落:荒涼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週年。文天祥從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是贛江中的險灘。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所率軍隊死傷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俘虜。他經惶恐灘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

  (8)丹心:紅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冊。古代用簡寫字,先用火烤乾其中的水分,幹後易寫而且不受蟲蛀,也稱汗青。

  【賞析】

  首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經”當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說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於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興元年(1278)被俘,恰為四個年頭。此自敘生平,思今憶昔。從時間說,拈出“入世”和“勤王”,一關個人出處,一關國家危亡,兩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時期,一個人要想替國家做出一番事業,必須入仕,要入仕,作為知識分子必須透過科舉考選,考選就得讀經,文天祥遇難時,衣帶中留有個自贊文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就是把這兩件事拴在一起的。聖人著作就叫經,經是治國安邦的。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後漢書·耿弁傳》“落落難合”注云:“落落猶疏闊也。”疏闊即稀疏、疏散,與寥落義同。《宋史》說當時謝後下勤王詔,響應的人很少,這裡所講情況正合史實。

  頷聯接著說“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還是從國家和個人兩方面展開和深入加以鋪敘。宋朝自臨安棄守,恭帝趙昰被俘,事實上已經滅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軍民自動組織起來抵抗。文天祥、張世傑等人擁立的端宗趙昱逃難中驚悸而死,陸秀夫復立八歲的趙昺建行宮於崖山,各處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這種局面,加上說“風飄絮”,形象生動,而心情沉鬱。這時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兒喪亡,真像水上浮萍,無依無附,景象淒涼。

  頸聯繼續追述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昔日惶恐灘邊,憂國憂民,誠惶誠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獨一人,自嘆伶仃。皇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原名黃公灘,因讀音相近,訛為皇恐灘。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境內贛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時曾路過這裡。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15裡外的崖山外面,現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前者為追憶,後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將,一為階下囚。故作戰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這裡“風飄絮”、“雨打萍”、“惶恐灘”、“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來,對仗工整,出語自然,而形象生動,流露出一腔悲憤和盈握血淚。

  尾聯筆勢一轉,忽然宕進,由現在渡到將來,撥開現實,露出理想,如此結語,有如撞鐘,清音繞樑。全詩格調,頓然一變,由沉鬱轉為開拓、豪放、灑脫。“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赤誠的心如一團火,照耀史冊,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顯示光芒四射,英氣逼人。據說張弘範看到文天祥這首詩,尤其是尾聯這兩句,連稱:“好人,好詩!”誠然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渾然一體。千秋絕唱,情調高昂,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

  【思想感情】

  “丹心”是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汗青”是指歷史典籍。古時在未有紙的發明之前,要記錄軍國大事,便只能刻寫在竹簡之上;但必須先用火把竹簡中的水分蒸發出來,這樣才方便刻寫,並可防蟲蛀;後人據此引申,把記載歷史的典籍統稱為“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一片衷心將永垂史冊。

  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等同均是為國為民而肯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其壯烈情懷均與這兩句詩的詩意吻合,那到底這兩句詩是誰人手筆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元軍俘虜,並被帶往北方囚禁,途中經過零丁洋,便寫了《過零丁洋》這首詩來抒發國破家亡的抑鬱。此詩的下半闕如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體現了他的高風亮節,以及捨身取義的人生觀,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精神。

  其後,文天祥始終不被任何威迫利誘打動,慷慨赴義!

  【主旨】

  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但在最後一句卻由悲而壯、由鬱而揚,迸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慷慨激昂、擲地有聲,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語調顯示了詩人的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拓展內容

  文天祥介紹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佑四年(1256年)狀元,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一、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他又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號文山。歷任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二十歲考取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德佑元年(1275年)聞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後於鎮江脫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8年被俘,後來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監獄關了三年。元軍屢次勸他投降,都被他堅決拒絕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終失敗。1276年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1279年兵敗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範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範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範。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嚴詞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二、主要經歷

  早期經歷

  見賢思齊

  文天祥在童年時,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愛讀忠臣傳。有一天,他來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他看到吉州的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遺像肅穆地陳列其中,令他十分欽佩和敬慕。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鄉本土的人,他們能做到的,文天祥覺得自己也要做到。

  嚴父良師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不做官。他嗜書如命,只要書本在手,就廢寢忘食,經常一盞孤燈,通宵苦讀。天色微明,又站在屋簷下細認蠅頭小字。他的學問卻十分淵博,對經史諸子百家無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也廣泛涉獵。他還有買書的嗜好,有時沒有錢,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也要把書買下。他對勞苦的鄉里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文天祥文辭出眾,父親文儀的教育居功至偉。

  狀元及第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文天祥赴京師臨安(今杭州)參加科舉考試。會試放榜,通過了初選。殿試時,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強帶著病軀,趕到考場。進門時一陣擁擠,出了一身汗,頓時感到身體舒服多了,頭腦也明晰了。看到題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沒打,一揮而就。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理宗親臨集英殿閱讀考生的卷子,親定名次,把文天祥取為一甲第一名,時年文天祥二十一歲。

  當時參與複審的著名學者王應麟在旁稱讚道:“這份卷子,議論卓絕,合乎古聖先賢之大道。文中表現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為陛下得到這樣的人才致賀!”卷子是密封的,拆開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氣的預兆。”此後,他便以“宋瑞”作為自己的字。

  上書建言

  開慶元年(陽曆1259年),蒙元向南宋發動大規模的入侵戰爭。九月,忽必烈圍鄂州(今湖北武昌)。訊息傳到臨安,朝野震動。外號“活閻羅”的寵宦董宋臣建議遷都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兵鋒,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趙構逃亡海上的經歷。然而,這對團結軍心、民心十分不利。

  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且多言招禍,可面對社稷人民,他選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向皇帝上書,指出遷都之議是小人誤國之言,董宋臣惡貫滿盈,應以斬首。文天祥還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

  可惜理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時任禮部尚書的江氏“三古”之一的江萬載向宋理宗建議請皇后謝道清出朝議政,才勸得理宗打消遷都念頭。並派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江萬載協助賈似道督軍出戰蒙元,碰上蒙古內亂,忽必烈急於回兵北方爭奪蒙古汗位,才打退蒙元兵,取得所謂的鄂州之戰的大捷。

  由此賈似道更加得勢,而江萬載不願與賈等同流合汙,以壯年之身(52歲)賜官歸裡奉養慈母。退出並遠離混濁不堪的南宋官場。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早在開慶元年就英雄所見略同。

  甘於淡泊

  景定元年(陽曆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為籤書鎮南軍(今江西南昌)節度判官廳公事,但是他不願赴任,請求“祠祿”。朝廷應允了,命他做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仙都觀的主管。仙都觀是道教的宮觀,這個職務是個閒差,文天祥才二十五歲,卻有退隱出世的思想,為什麼呢?這是時勢造成的。朝廷權奸當道,他的改革設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願尸位素餐,混跡官場,更不願同流合汙,寧願暫時置身於政治漩渦之外。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文天祥的處世哲學。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由於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憤而辭職,後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當時稱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人蹂躪,城垣屋宇被毀,人民被殘忍虐殺,文物古蹟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後,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他還修復了一些古蹟如“碧落堂”、“三賢堂”等,新建“野人廬”、“松風亭”等,以發揚先賢的民族正氣,鼓舞人民的愛國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廢俱興。

  觸動權貴

  景定五年(洋歷1264年),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立太子為帝(即度宗),進一步操縱朝政。他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西元1270年,文天祥出任軍器監(掌管武器製造)、崇政殿說書(為皇帝講解書史、經義)等職。有一次,賈似道託言有病,以去職回鄉要挾度宗,軟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有些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皇心”。結果賈似道記恨於心,文公被免去了所有職務。

  鹹淳六年(1270)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後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汙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寫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鹹淳九年(1273),朝廷起用他為湖南提刑,掌管獄訟,他推辭不了,惟有啟程上任。

  文官武略

  贛州父母官

  鹹淳十年(1274),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在贛州期間,他辦事分外勤謹,主張對人民少用刑罰,多用義理,所屬10個縣的人民對他非常愛戴,加以這年風調雨順,稻穀豐收,出現了短暫的安樂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結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馬征途。

  興師救亡

  文天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異族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蒙元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訊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建一支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麼多,你這麼點人怎麼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後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於實現了捨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愛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起兵勤王

  鹹淳十年(1274)七月,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四歲的趙顯繼位,即宋恭帝。九月,二十萬蒙古鐵騎由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而辭官十多年的江萬載卻毅然不顧朝庭反對毅然自組義軍節節抵抗蒙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歸降。各地宋軍將官在鐵騎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兵敗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後,蒙古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不知為何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宋庭危難之際,不得不承認了一直抗元的江萬載義軍的合法地位。

  以死報國

  德佑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釋出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鬥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儲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對此,由於後人為了感念文天祥的,往往不直呼其名,而稱之為文山或文文山,以示敬意或尊重。文文山的好友鄧剡在文公殉國後的輓詩就叫《挽文文山》。而當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文學家阿袁(即陳忠遠)先生五律《蘇仙嶺i屈將室吊張學良將軍》詩中所及的“文山”一詞也是如此,該詩云:“煙雨蒼茫裡,高天雁不群。月憐山澗水,風繞嶺頭雲。武穆興師恨,文山報國勳。可堪觀彈洞,揮涕思紛紛。”(按:屈將室為蔣介石當年囚禁張學良處。室前以大樹多彈洞,蓋張無聊與怨憤而舉槍射擊焉。又,思,去聲。)此詩儘管所寫的是張學良將軍的遭遇,但其字裡行間仍然寄寓者詩人對文相公的無限感念之意和崇敬之情,是令人不由得不肅然起敬的。精忠報國的文文山,其肢體可能會與草木同腐,但其精神卻是永遠不會死的'!文山相公永遠活在一切愛國人士的心中!

  進軍臨安

  文天祥起兵後,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蒙元,妄圖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援他,連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面壓力下,朝廷終於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德佑元年1275年8月,率部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振。

  文天祥不僅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也是一個政治家。他認為南宋的危機主要在內部而非外部,因此積極要求改革。他批評大宋“守內虛外”的方針,要求加強力量抵禦外侮。同時提出革除祖宗專制之法,通言路、集眾思謀,發揮中書樞密院作用,主張用人舉賢授能,收用君子,起用直言敢諫之士。

  常州之役

  十月,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衛平江,又派張全率兩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三千人歸張全節制,增援常州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蒙元苦戰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鬥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於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鬥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和擔憂。蒙古鐵騎攻破常州、平江後,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江萬載、文天祥、張世傑主戰,三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丞相陳宜中卻策劃議降,太皇太后也準備“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傑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以圖東山。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援,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抵抗。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後逃走,朝廷亂成一團。

  出使元營

  德佑二年1276年1月,蒙古鐵騎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漢奸。謝太皇太后暗命江萬載攝行軍中事,父子率義軍和殿前禁軍保護益、廣二王離開危城臨安;又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蒙元大營,以便一窺虛實。文天祥以浩然的態度和蒙古交涉,卻被蒙古統帥伯顏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萬載、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蒙古投降。

  斥責降將

  皇帝投降後,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麼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苟活,有什麼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大宋忠臣,我有什麼可害怕的!

  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並說:“罵得痛快!”

  鎮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鎮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匕刃,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隻被巡船發現,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而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揚州市西南]後,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丞相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出城外讓文天祥出走。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蒙古軍隊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揚州經過兩次大寇災。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這時,一個賣柴人願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十五里的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追殺,他們藏身於幾道斷牆後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很多蒙古騎兵巡視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趕緊貼牆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名士兵探頭往裡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現,重做俘虜。而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佈,士兵們急著躲雨,匆匆而過。事後才知道,這隊騎兵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範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行十二人一路顛沛流離,飢寒交迫。隨從的人只剩下六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裡面,由六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軍出沒,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對手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鍊,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閒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被江萬載父子保護經婺州(金華)到達永嘉(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及江萬載。德佑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苦戰東南

  端宗繼位

  德佑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廣王晉封為衛王。江萬載仍按謝道清囑令暗中攝行軍中事,少壯抗元派文天祥擔任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兩統帥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匯合,南宋形勢大為好轉。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福建南平)開督府,福建、廣東、江西的許多文臣武將、地方名士、勤王軍舊部紛紛前來投效,文天祥很快組成了一支督府軍,規模、聲勢比江西勤王軍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陳宜中、楊亮節、曾淵子不能同心同德對付敵人,成為抗蒙行動的一大障礙。

  景炎元年(1276)10月,暗中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命文天祥出兵汀州(福建長汀),不幸戰鬥失利。在蒙元的攻擊下,南劍州也落入敵手,行都福安(福州)失去屏障。江萬載和丞相陳宜中、樞密副使張世傑緊急護送端宗和衛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鋒。福安府隨即陷落,南宋從此成為海上的流亡政府。

  贛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進逼汀州,文天祥退卻到廣東梅州。經過整頓,五月間又從梅州出發,打響了收復江西的戰役。在文天祥的領導下,江西的抗元軍事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各方義軍配合督府軍作戰,分別奪回會昌、雩都、興國,分寧、武寧、建昌等地。臨川、洪州、袁州、瑞州的義兵都來請求督府節制。文天祥統一部署,揮師席捲贛南,佔領了大片土地。

  兵敗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鐵騎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文天祥被朝庭外派南劍州開督府時,本來就是陳宜中、楊亮節張世傑排擠的事,為保護南宋朝廷和體恤老師江萬里家族滿門忠烈,死傷無數的慘況,拒絕了江萬載派部分江氏子弟協助其籌組訓練督府軍的好意,並奏請楊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讓江氏子弟去軍擇地隱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軍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和嚴格訓練,戰鬥力不強,在元軍鐵騎猛烈的衝擊下,文臣武將或死或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雖然文天祥受著國破家亡和妻離子散的巨大打擊,但沒有動搖其抗元意志。他帶兵入粵,在潮州、惠州一帶繼續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12月20日,南宋抗元統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他吞下二粒龍腦毒藥自殺守節,但藥力失效,未能殉國。

  崖山決戰

  在蒙元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竄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的虎頭山)。南宋抗元大本營暗線統帥——年逾70的江萬載為救被颱風所刮落海的宋端宗殉國,十一歲的端宗也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傑、陸秀夫江萬載次子江鉦立八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軍視死如歸,對蒙古艦隊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後張世傑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揹負幼年皇帝蹈海殉國。

  押送大都

  崖山戰役後,文天祥被俘並押到廣州。張弘範對他說:“南宋滅亡,忠孝之事已盡,即使殺身成仁,又有誰把這事寫在國史?文丞相如願轉而效元,定會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能再懷二心?

  元朝為了使他投降,決定把他押送至元大都。在押送元大都途中,廬陵人王炎午張貼了數十張《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捨身取義。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絕食,自謂“惟可死,不可生”。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種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狀態下抵達元大都燕京。

  囚禁三年

  文天祥從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達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殺,一共被囚禁三年兩個月。在這段期間當中,他曾歷經絕食自殺失敗,故從那時起他便坦然自處,等待著死刑的來臨。元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

  原本是在元軍監視之下宿於旅舍,後來則被監禁於半地下之牢獄,並銬上手銬腳鏈。不論遭受到如何嚴酷之對待,文天祥仍舊不屈不撓。文天祥的態度始終如一,有時候手銬腳鏈會被取下。甚至連忽必烈大汗親自勸降都未能說服他。從《正氣歌》的驚天地泣鬼神可以體現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文天祥於獄中寫下了《正氣歌》此處之“正氣”,並不單指之於國家的忠誠而已,更是人類所自豪之步向高貴正道的精神。

  骨肉難圓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蒙元政府俘虜後送到大都,蒙元政府想利用骨肉親情軟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當時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齡都是十四歲。文天

  祥接到女兒的信,雖然痛斷肝腸,但仍然堅定地說:“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寫詩道:“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表示國既破,家亦不能全,因為骨肉團聚就意味著變節投降。

  利誘和親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統治者又變換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們給文天祥戴上木枷,關在一間潮溼寒冷的土牢裡。牢房空氣惡濁,臭穢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飽,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窮兇極惡的獄卒呼來喝去,過著地獄一般的生活。疾病纏身。由於他堅決不低頭,大元丞相孛羅威脅他說:“你要死,偏不讓你死,就是要監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還怕什麼監禁!”在囚禁的孤寂歲月裡,他寫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民族主義詩篇。

  封官誘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大汗問大臣們: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誰最賢能?

  群臣奏稱:北人耶律楚材,南人文天祥。

  忽必烈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

  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文天祥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

  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在抗元過程裡,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後,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

  後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決不能以忠君的行動去改變他忠於國家的信念。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佈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訊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瞭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三、文學著作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文山先生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

  《過零丁洋》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冊!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作品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作品一覽

  《二女第一百四十八》

  床前兩小女,各在天一涯。

  文公奏表

  所愧為人父,風物長年悲。

  《南劍州督第六十四》

  劍外春天遠,江閣鄰石面。

  幕府盛才賢,意氣今誰見。

  《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漂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吊惠利夫人》

  百萬貔貅掃犬羊,家山萬里受封疆。

  男兒若不平強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絕命詞》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陰房闃鬼火,春院閉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酹江月》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裡,忍見荒城頹壁。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酹江月》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裡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酹江月》

  廬山依舊,淒涼處、無限江南風物。空翠晴嵐浮汗漫,還障天東半壁。

  雁過孤峰,猿歸危嶂,風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靈尚有人傑。

  堪嗟漂泊孤舟,河傾鬥落,客夢催明發。南浦閒雲連草樹,回首旌旗明滅。

  三十年來,十年一過,空有星星發。夜深愁聽,胡笳吹徹寒月。

  《沁園春》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

  罵賊張巡,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

  人生翕欻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

  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念奴嬌》

  琮琤何處,響空濛、卻似鳴榔聲沸。望裡平江橫雪嶺,駕斷虹梁漁市。

  若有神驅,如遵帝遣,瞬息層巒峙。南陽龍奮,滹沱凝合猶此。

  遙想蘇武窮邊,霜鴻夜渡,蒿目吟寒視。鐵騎銜枚還疾走,瑟瑟風搖旗幟。

  月白沙明,雲凝地裂,四野悲笳至。羈魂牢落,我身今在何世。

  《念奴嬌·水天空闊》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裡,忍見荒城頹壁!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念奴嬌》

  同雲籠覆,遍郊原、一望蒼茫無際。是處青山皆改色,姑射瓊臺初啟。

  漁艇迷煙,樵柯失徑,妝點風霜厲。子猷短棹,三高祠畔堪系。

  江城夢幻羅浮,蝺步豪吟,東郭先生履。欲伴袁安營土室,高臥六花堆裡。

  此是冰天,誰言水國,千古孤臣涕。蘆葦首白,渾疑縞素劉季。

  《滿江紅》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鸞仙闕。

  肌玉暗消衣帶緩,淚珠斜透花鈿側。最無端、蕉影上窗紗,青燈歇。

  曲池合,高臺滅。人間事,何堪說。向南陽阡上,滿襟清血。

  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

  《滿江紅》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

  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兩淋鈴,聲聲歇。

  彩雲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

  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願似天家,金甌缺。

  《滿江紅》

  酹酒天山,今方許、徵鞍少歇。憑鐵靴、千磨百鍊,丈夫功烈。

  整頓乾坤非異事,雲開萬里歌明月。笑向來、和議總蛙鳴,何關切。

  鐃吹動,袍生雪。軍威壯,笳聲滅。念祖宗養士,忍教殘缺。

  洛鼎無虧誰敢問,幕南薄薄羶腥血。快三朝、慈孝格天心,安陵闕。

  《齊天樂》

  南樓月轉銀河曙,玉簫又吹梅早。鸚鵡沙晴,葡萄水暖,一縷燕香清嫋。

  瑤池春透。想桃露霏霞,菊波沁曉。袍錦風流,御仙花帶瑞虹繞。

  玉關人正未老。喚磯頭黃鶴,岸巾談笑。劍拂淮清,槊橫楚黛,雨洗一川菸草。

  印黃似鬥。看半硯薔薇,滿鞍楊柳。沙路歸來,金貂蟬翼小。

  《齊天樂》

  夜來早得東風信,瀟湘一川新綠,柳色含晴,梅心沁暖,春淺千花如束。

  銀蟬乍浴。正沙雁將還,海鰲初矗。雲擁旌旗,笑聲人在畫闌曲。

  星虹瑤樹縹緲,佩環鳴碧落,端籠華屋。露耿銅,冰翻鐵馬,簾幕光搖金粟。

  遲遲倚竹。更為把瑤尊,滿斟醽醁。回首宮蓮,夜深歸院燭。

  《瀂港遁師》

  出師亦多門,水陸迷長途。蹭蹬麒麟老,危檣逐夜烏。

  《瀂港》

  方誇金塢築,豈料玉床搖。

  國體真三代,江山舊六朝。

  鞭投能幾日,瓦解不崇朝。

  千古燕山恨,西風捲怒潮。

  《宣州勸勸農文》

  第一勸爾勤耕作,

  布種及時休落魄。

  惟有鋤頭不誤人,

  飽食暖衣良快樂。

  《彭城行》

  連山四圍合,呂梁貫其中。

  河南大都會,故有項王宮。

  明朝時期所繪文天祥的畫像

  晉牧連楊豫,虎視北方雄。

  唐時燕子樓,風流張建封。

  西望睢陽城,只與汴水通。

  太平黃樓賦,尚能想遺風。

  邇來百餘年,正朔歸江東。

  遺民死欲盡,莽然狐兔叢。

  我從南方來,停驂撫遺蹤。

  故河蓄潢潦,荒城翳秋蓬。

  淒涼戲馬臺,憔悴巨佛峰。

  滄海變桑田,陵谷代不同。

  朝為朱門貴,暮作行旅窮。

  乘除信物理,感慨擊所逢。

  古來賢達人,一醉萬慮空。

  如此獨醒何,悲風逐徵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