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韋應物> 韋應物滁州西澗的意思

韋應物滁州西澗的意思

韋應物滁州西澗的意思

  《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絕。作者任滁州剌史時,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下面是關於韋應物滁州西澗的意思的內容,歡迎閱讀!

  韋應物《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註釋】

  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

  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在滁州縣城西。據歐陽修說,西澗無水,大約在宋時即已淤塞。

  憐:愛憐。

  幽草:幽谷裡的小草。

  黃鸝:即黃鶯。

  深樹:樹叢深處。

  野渡:荒僻的渡口。

  《滁州西澗》翻譯:

  這些茂盛的小草,就像一群與世無爭的孩子,在野外,在遠離城市車馬和揚塵的西澗,怡然自樂,思想純潔,靜靜生長。一春又一春,就這麼綠著,時光的腳步似乎已然停憩。

  山巒背後,深樹背後,不諳世事的黃鸝鳥又無憂無慮地唱起了清亮的小曲。每一片嫩嫩的葉子,都被歌聲濯洗得一塵不染。

  暮色由遠而近,朦朧的遠山更加空寂。一切匆匆而至的晚雨,打溼了所有的背景。水倏忽擠滿了小河,爭先恐後地奔向外面的世界。大海真是它們期盼已久的家嗎?

  荒涼涼的渡口。一葉孤舟橫臥岸邊,在春水中隨意地泊著。沒有人知道客觀存在來自何方,也沒有人知道它會駛向哪裡。

  忘了打傘的詩人,彷彿自己也成了一片山中翠綠的葉子,一株澗邊蔥鬱的小草,或是那隻自由自在、忘了歸途的小船。

  【賞析一】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馬河。此詩作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時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二句是寫日間所見。暮春之際,群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 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裡,“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著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著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欲囀不囀意自嬌”,此寫鶯啼。“恬然自安流”,此詠百川分流。這類“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

  這兩句在結構安排上也很精當。“春潮帶雨晚來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為一體。狀出難寫之景,達出難言之情。

  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

  【賞析二】

  韋應物,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滁州西澗》是他頗具代表性的詩作。詩人以其生花的妙筆,描摹出一幅幅山間的物象,這些物象極具自然之野趣,也充滿了畫意。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的詩,似乎總與“獨”字有著不解之緣:“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是“獨”;“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也是“獨”;“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還是離不開個“獨”字。而此詩開篇又是“獨”,極為醒目,韋應物的“獨”,有其更為豐富的內涵,這是一種不甘混同於流俗的心性,也正是有了這份心性,才有了對澗邊幽草的那一份憐愛。

  詩人獨步于山澗,芳草萋萋,幽水潺潺,舉頭而望,樹林陰翳,時有黃鸝鳴聲上下。詩人似乎是用一種極為冷漠的筆調隨意點染了這樣一幅山青水秀、草綠鳥嚶的圖畫。春光將逝,黃鸝在林陰深處唱著春天的歌。這歌聲更加映襯出春山的寧靜。這種寧靜絕非是沉寂,草自綠,水自流,鳥自啼,這是一種充滿了生機的清幽的境界。無疑,這種境界滲透了詩人情感,是詩人以其恬淡、閒適之情描畫出來的藝術形象。

  因為“憐”,便有了“行”,而又因為“行”,才有了“聽”和“見”。沒有一種“憐”的心性,就不會有這樣一份閒適所帶來的收穫。也正因了這份閒適,也就有了別具洞天的詩情:“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沒料到,這時風雲突變,驟來一陣急雨,立時澗水猛漲,春潮洶湧。一個“急”字,打破了山澗的寧靜,呈現出的是春潮春雨飛動流轉之勢,然而,也正是這“急”字的背後,我們讀到的是詩人的悠然。試想,郊野渡口,寂寥無人,空空的渡船在風雨中,自在浮沉,悠然空泊,這種水急舟橫的悠閒,又何嘗不是詩人心境的曲現?

  詩中無論是澗邊幽草、深樹鸝鳴、還是春潮晚雨、荒郊野渡,構成的是一片蕭疏淡遠的自然之象,詩人如此用筆,頗有“一片神行”之感。雖字字作景語,實是字字為情語;雖字字不離眼前之物景,而又字字緊扣詩人之心境。這種心境是一種剔除了塵世煩擾而無所奢求的悠閒和寧靜。

  詩人長期於宦海浮沉,早就厭倦那繁華囂塵的送往迎來,應答酬唱,他祈求的是一種未被汙濁浸染的清明,期待的是自然的風雨給予自己心靈的.一次洗禮。

  詩人將自己的這份情感,巧妙地隱藏在筆下的物景背後,觸之不能及,品之卻極有味。且這種情感不僅從一景一物中閃現,而是瀰漫於全詩的字裡行間,使詩也就擁有了一種深遠的意境,深沉的韻致。

  【賞析三】

  【古詩今譯】

  令人憐愛的空谷幽草默默地生長在澗邊,歡快的黃鸝在幽深的山林中婉轉啼鳴。春潮伴著暮雨急急地湧來,只有孤獨的小船橫在荒漠的渡口。

  【賞析】

  韋應物(737-約789),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唐玄宗時,曾在宮廷中任“三衛郎”,後任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作品有《韋蘇州集》。

  這首詩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寫,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寫的是詩人暮春郊遊之所見所感。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寫的是春光明媚的晴天白日所見所感。勝春時節,群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芳草萋萋,甚是鍾愛,因而才有“獨憐幽草”。“幽草”雖然不及嫵媚嬌豔鮮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趨時悅人的品格,恰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獨憐”一詞,感****彩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古之賢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之說,當與“獨憐幽草”異曲同工。如果說“獨憐幽草澗邊生”寫的是靜景,那麼“上有黃鸝深樹鳴”則寫的動景。樹叢深處鶯啼婉囀,顯然是在說明那一天是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是個響晴天兒。另外,草是“幽”的,“黃鸝”是在“深樹”婉轉啼鳴,一靜一動,一幽一鳴,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藝術“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集中筆墨寫荒津野渡傍晚陰雨是的景色。在這裡,作品筆鋒一轉,與上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上文是澗邊“幽草”茂盛,“深樹”“黃鸝”啼鳴,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處無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橫”,卻又偏偏趕上“晚來”“春潮帶雨”,給人的感受可想而知。不過詩人要表現的情懷並非悲涼和傷感,細細品味,不難看出“春潮帶雨晚來急”從某種程度上卻又滲透著某種希望與寄託,“野渡無人舟自橫”之“自橫”也有自愛,自賞意蘊

  這首在結構安排上對比鮮明,別具匠心,在感情表達方面也不乏獨到之處。前兩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環境鮮明、歡快而又幽深、寧靜;“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又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描寫客觀景物和抒發內心感受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含蓄而又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