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韋應物> 韋應物《登樓寄王卿》閱讀答案

韋應物《登樓寄王卿》閱讀答案

韋應物《登樓寄王卿》閱讀答案

  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創作背景是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登樓寄王卿

  (韋應物)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求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1、古人寫詩很講究虛與實的結合。所謂“實”,就是正面寫,直接寫,寫眼前的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側面寫,間接寫,寫想象中的所感……本詩在藝術上最大特點是運用虛實相生的寫法,請結合全詩作簡要賞析。

  答:(這是一首登臨寄遠,抒發詩人思念友人,並且關注民生的詩)本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虛實相生的寫法。一、二句是直接抒情,抒寫的是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但用的卻的虛筆,寫的是自己與友人曾經一起“攀林”而“踏閣”(即“登樓”),用“楚雲”“滄海”分別借代友人和自己,意思是,如果現在我們一起登上這座我們曾經一切登上去過的樓臺,心中的遺憾一定是不一樣的,你在南方(楚雲),而我卻在北方(滄海),天各一方,離愁無限。三、四兩句是寫景寫的是眼前景,用的當然是實筆。秋山之下,傳來數家的砧杵之聲,寒雨之中,看到的滿郡荊榛;人煙稀少,農事荒廢……詩人就是要將聽到看到這一切寄給同樣也有著憂國憂民之新的朋友,以抒發自己的滿腹深沉的感慨。

  拓展閱讀:韋應物《登樓寄王卿》賞析

  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雲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賞析】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賦詩抒懷,後來南北一方,作者對他非常掛念。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日,詩人獨自攀山登樓,目睹四野一片荒涼景象,感慨萬千,不由想起以往與王卿一同登高望遠的情景,於是下了這首七絕。

  首二句寫寄詩之情。“踏閣攀林恨不同”,“踏閣”,即登上樓閣;“攀林”,即攀林登山。樓閣在山上,應是先登山後登樓閣,由於聲調關係,這裡顛倒來用。

  秋日出遊,本多感慨,現在又是獨自登臨,無好友在一起相與談論,心情更覺悵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嘆恨。“恨不同”,就是不能與好友王卿同遊之恨。

  “楚雲滄海思無窮”,“楚雲”,指南方,“滄海”,指北方。當時作者宦遊江南,時值兵亂之後,與好友南北一方,關山阻隔,路遙途遠,相思相望,頗感傷懷。“思無窮”三字,表現出了作者無限傷時和思友之情。

  後兩句目中所見的淒涼景象。“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餘稀落的'幾家人在搗洗衣服,人民已四處流亡,州中已空無人煙;寒雨之中,一郡但見荊棘叢生,不見稷黍。這兩句表現出了兵亂後整個州郡民生凋敝、田園荒蕪的淒涼景象。

  詩人乃一州的長官,身負養民、保民、安民之責,目睹這種淒涼景象,內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師叛亂寄諸弟》詩中說:“憂來上北樓”,在《寄李儋元錫》詩中說:“邑有流亡愧俸錢”,都流露了這一思想。

  在唐人詩中,登覽詩在寫法上一般多先寫登覽所見之景,然後抒情。這首詩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後寫登覽所見之景。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自有其高妙之處。

  韋應物寫過許多山水詩,詩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這是與孟浩然、王維等人的山水詩不同之處。在他的山水詩中,山水田園不盡是恬靜而安謐,而是不時可見勞動人民的辛酸。從這首詩以及《廣德中洛陽作》、《始至郡》等詩中均不難看出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與元九書》說韋應物的詩“才麗之外,頗近興諷”,正是就這類作品而言的。